凡例
一 本書底本用《四部叢刊》洪興祖《楚辭補注》本。(即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本)
二 本書引用古今諸家舊校材料如下:
王逸《章句》引或作本(王注本于每卷首皆題曰“校書郎臣王逸上”,是其注此書,正當(dāng)校書秘閣時。今注中每云“或曰……”皆與今本異,蓋即所見秘閣異本之文。)
洪興祖《輯?!匪T本(洪氏補注本中有校語,在王注后,補注前,蓋六朝唐以來諸家舊校,而洪氏輯存之。學(xué)者或稱王校,大謬。計所引除所謂一本者外,又有古本,唐本及某氏《釋文》,孔逭《文苑》等,今皆不傳。碩果僅存,惟見洪氏茲輯,故彌足珍貴。至所引《史記》、《文選》二書,則今書俱在,無多出入。)
劉師培《楚辭考異》(起《離騷》,盡《九章》。采輯宋以前群書中所引《楚詞》,條列異同,時附己見。然取材雖廣,而略無精義,不逮劉氏所校他書遠(yuǎn)甚。蓋草創(chuàng)之作,本未成書耳。所采各書亦時有訛奪,本書作者俱已覆檢。其書名略具于本書“校引書目板本表”中,茲不備載。)
許維遹《楚辭考異補》稿本(起《離騷》,盡《天問》。采輯各書,與劉氏略同。參校板本除唐寫本《文選集注》殘卷外,若元刊本,明正德王鏊刊本,明王孫夫容館仿宋本(此本所校甚少,本書未采)等,本書作者均未寓目。所錄異文,時有出今本上者,本書俱已采入。)
劉永濟《楚辭通箋》(計箋《離騷》《九歌》《天問》《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九辯》等九篇。內(nèi)引明黃省曾??伪?,明吉藩府翻宋本,時有可采。)
三 本書作者新采之??辈牧?,其來源頗廣,別詳《校引書目板本表》。
四 本書采用古今諸家成說之涉及校正文字者,都二十八家,(洪興祖、朱熹、王夫之、屈復(fù)、陳本禮、王念孫、王引之、丁晏、馬瑞辰、俞正燮、江有誥、朱駿聲、牟廷相、梁章鉅、鄧廷禎、俞樾、孫詒讓、吳汝綸、王闿運、馬其昶、劉師培、王國維、武延緒、劉盼遂、劉永濟、游國恩、陸侃如、郭沫若),并駁正者三數(shù)家其著述大都世所共知,茲不縷列。
五 本書論列之內(nèi)容,其范圍如下:
今本誤,可據(jù)別本以諟正之者。
今本似誤而不誤,當(dāng)舉證說明者。
今本用借字,別本用正字,可據(jù)別本以發(fā)明今本之義者。
各本皆誤,而以文義、語法、韻律諸端推之,可暫改正以待實證者。
今本之誤,已經(jīng)諸家揭出,而論證未詳,尚可補充證例者。(諸家說已精確,而論證亦略備,本書作者無可附益者,本書概弗征引。)
六 及門諸君,時發(fā)新意,有起予之功。本書就其說之近確者,甄錄一二,以志平昔論難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