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景
山于春如慶,于夏如競,于秋如病,于冬如定。
筆墨
筆與墨最難相遭。具境而皴之,清濁在筆;有皴而勢之,隱現(xiàn)在墨。米襄陽用王洽之潑墨,參以破墨、積墨、尊墨,故融厚有味。子讀天隨子傳悟飛墨法,輪廓布皴之后,綃背烘漫,以顯氣韻沉郁,令不易測。題曰:聒然鼓毫,瞪目失綃,巖酣瀑呼,或腰所都。一墨大干,一點塵劫,是心所現(xiàn),是佛所說。
寒山凡夫與予論筆尖筆根,即偏正鋒也。一日從晉人渴筆書得畫法,題曰:樹格落落,山骨索索。溪草蒙茸,云秀其中。卒筆恍顧,妄窮真露。古人云:畫無筆跡,如書家藏鋒。若騰觚大掃作山水障,當(dāng)是狂草,筆跡不計。
位置
近日畫少丘壑,習(xí)得搬前換后法耳。
大癡謂畫須留天地之位,常法也。予每畫云煙著底,危峰突出,一人綴之,有振衣千仞勢??陀犞?。予曰:此以絕頂為主,若兒孫諸岫,可以不呈,巖腳柯根,可以不露,令人得之楮筆之外。客曰:古人寫梅剔竹。作過墻一枝,離奇具勢。若用全干繁枝,套而無味,亦此意乎?予曰:然。
行家位置,稠塞不虛,情韻特減。倘以驚云落靄束巒籠樹,便有活機(jī)。米氏謂王維畫見之最多,皆如刻畫,不足學(xué),惟以云山為墨戲。雖偏鋒語,亦不可無。
古人有活落處,殘剩處,嫩卒處。
郭河陽云:遠(yuǎn)山無皴,遠(yuǎn)水無波,遠(yuǎn)人無目。予亦云:遠(yuǎn)山有平無曲,遠(yuǎn)水有去無來,遠(yuǎn)人宜孤不宜侶。
一幅中有不緊不要處,特有深致。
胸中有完局,筆下不相應(yīng),舉意不必然。落楮無非是機(jī)之離合,神之去來,既不在我,亦不在他。臨紙操筆時,如曹瞞欲戰(zhàn)若罔欲戰(zhàn),頭頭取勝矣。
先察君臣呼應(yīng)之位,或山為君而樹輔,或樹為君而山佐,然后奏管傳墨。若用朽炭,躊躇更易,神餒氣索,愈想愈劣。
刷色
右丞云:水墨為上。誠然,然操筆時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韻既足,則刷色不妨。
點苔
山石點苔,水泉索線,常法也。叔明之渴苔,仲圭之?dāng)€苔,是二氏之一種。今之學(xué)二氏以苔取肖,鈍漢也。古多有不用苔者,恐覆山脈之巧,障教法之妙。今人畫不成觀,必須叢點,不免媸女添痂之誚。
命題
郭熙云: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此語近于膠柱。譬古人作詩,或有詩無題,即命題不可以無題題之,若題在詩先,其響不之天而之人乎?徐聲遠(yuǎn)云:宴坐絕詩,詩將自至,麾之不去,得句成篇,題與無題,于詩何有。良工繪事,有布置而實無布置,無布置而實有布置,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理不離于異見,事不闕乎慧用。此中一著些子,便判人天,何暇命題?或者脫局賞心,攄詞拈語,固無不可。
自題非工,不若用古;用古非解,不若無題。題與畫互為注腳,此中小失,奚啻千里。
古來豪杰不得志于時,則漁耶樵耶,隱而不出。然嘗托意于柔管,有韻語無聲詩借以送日,故伸毫構(gòu)景,無非拈出自家面目。今人畫漁樵耕牧題不達(dá)此意,作個穢夫傖父,傴僂于釣絲,戚施于樵斧,略無坦適自得之致,令識者絕倒。
落款
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后來書繪并工,附麗成觀。
迂瓚字法遒逸,或詩尾用跋,或跋后系詩,隨意成致宜宗。
衡山翁行款清整,石田晚年題寫灑落,每侵畫位,翻多奇趣,白陽輩效之。
一幅中有天然候款處,失之則傷局。
臨摹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jié),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議。
孫、虞習(xí)右軍書,而孫、虞截然;李、何學(xué)工部詩,而李、何各別。雖然彼觀劍而悟,走甕而成,其為師也,非上上根不能。
董源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黃公望隱虞山,即寫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筆研,遇云姿樹態(tài),臨勒不舍。郭河陽至取真云驚涌作山勢,尤稱巧絕。應(yīng)知古人稿本在大塊內(nèi),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覷著,又不可撥置程派作漭蕩生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