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道家
一、戰(zhàn)國晚期以后,思想多傾向于混合。法家是一個大混合。陰陽家也是一個大混合。道家是一個更偉大的混合。漢朝的儒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混合。——這些學(xué)派,其實(shí)都可叫做“雜家”?!稘h書·藝文志》說:雜家者流,……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我們試用這個界說來比較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道家”界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就可以明白道家正是一種雜家。這種統(tǒng)一混合的趨勢是統(tǒng)一帝國之下的自然現(xiàn)象。
試看《月令》一書本是陰陽家的話,但《呂氏春秋》收他,《淮南子》也收他,《禮記》也收他,《逸周書》也收他。又如陰陽五行之說,本是陰陽家言,但《呂氏春秋》采他,《淮南子》也采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采他,漢朝的儒生無人不采他。
比較《呂氏春秋》的《有始篇》、《召類篇》、《應(yīng)同篇》;《淮南子》的《覽冥訓(xùn)》;《春秋繁露》的《同類相動篇》。
二、同是雜家,但因?yàn)橹行牡牧霾煌嗜杂袑W(xué)派的分別。道家雖雜采各家思想,但他的中心思想是:
(一)自然變化的宇宙觀,
(二)養(yǎng)生保真的人生觀,
(三)放任無為的政治觀。
用這幾個思想做中心,而雜采儒墨名法陰陽神仙諸家的思想來組成的思想集團(tuán),叫做“道家”。
讀司馬談?wù)摿遥ā妒酚洝钒偃?
三、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這一百多年的道家學(xué)者可考見的,有這些人:
毛翕公
樂瑕公
樂巨公(《史記·樂毅傳》)
田叔(《漢書》三七)
蓋公(《漢書》三九)
曹參(同上)
王生(見《漢書》五十《張釋之傳》)
鄧章(見《漢書》四九《晁錯傳》)
黃生(司馬談之師)
司馬談(《史記》百三十)
曹羽(有書二篇,《藝文志》云,武帝時人。)
郎中嬰齊(有書十二篇,《藝文志》云,武帝時人。)
鄰氏、傅氏、徐氏(皆注《老子》,見《藝文志》,時代不明。)
汲黯(前一一二死,《史記》百二十。)
鄭當(dāng)時(約前一死,《史記》百二十。)
楊王孫(《漢書》六七)
四、淮南王劉安(死在前一二二)和他的賓客合做的《淮南王書》,《藝文志》列在雜家,但這書實(shí)在是西漢的道家思想的絕大代表作品。要研究道家,當(dāng)用此書做主要材料。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商務(wù)鉛印本)最適用?!端牟繀部穬?nèi)有影宋本《淮南子》;浙江圖書館刻的《二十二子》內(nèi)有翻刻莊逵吉??瘫?。
五、道家承認(rèn)“萬物各異理”,于是假定一個“盡稽萬物之理”的“道”。(《韓非子·解老篇》,此篇不是韓非所作,大概是一個道家學(xué)者之作。)但他們多數(shù)的道家學(xué)者都把這個假設(shè)認(rèn)作無疑的真理了,于是他們從不討論“道”是否實(shí)有,卻只想像那“道”的種種特性,把世間一切最高最好的形容詞都拿來形容這個“道”。依他們的說法,道是萬物所以成的原因;是無往而不在的;是纖微至于無形,柔弱至于無為,而無不為,無不成的。世間的事物沒有能比“道”的,只有那無窮的“無”(虛空)可以勉強(qiáng)比他;其次是“光”,其次是“水”。
看《淮南·原道訓(xùn)》、《俶真訓(xùn)》。
六、“道”的觀念,比古代的天帝主宰的見解,自然是絕大的進(jìn)步。這個觀念的重大意義在于把宇宙萬物的發(fā)生和演變都看作自然的,自己如此的,用不著主宰,用不著安排。
看《淮南·天文訓(xùn)》首節(jié),及《俶真訓(xùn)》首節(jié)。
七、這種宇宙論的最大貢獻(xiàn)在于把萬物的生成看作自己如此的歷程。但因?yàn)榈兰姨珎?cè)重那“自無跖有”的次序,遂有“無形貴于有形”的主張;又因?yàn)樗麄儛塾盟畞砥┯鞯?,遂又有“柔弱勝剛?qiáng)”、“無為勝有為”的主張。
看《淮南·原道訓(xùn)》。
八、在政治方面,道家主張“無為”,主張“不為物先”,主張“不以人易天”。天是自然,人是人功。他們反對“用己而背自然”,但也不要頑固守舊;只要“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不為物先,也不為物后;不革命,卻也不反革命!一切“推自然之勢”的,都可以叫做“無為”。所以鳥獸“以所知求合于其所利”仍可說是無為。甚至于“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困其患則造其備”,也可說是“無為”??傊岔樦匀恢畡莸?,雖是有為,仍可說是無為。
《淮南·原道訓(xùn)》論無為最詳,但太偏于消極?!稓镎撚?xùn)》及《修務(wù)訓(xùn)》便是很積極的有為論,很顯出荀卿、韓非的影響。此三篇當(dāng)參看。
九、《淮南》的《要略篇》說:欲一言而寤,則尊天而保真。
欲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
欲三言而究,則外物而返情。這三句話可以總括道家的人生觀。把自己看的最重,所以說“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所以說“舉世而譽(yù)之不加勸,舉世而非之不加沮”。這是那種人生觀里自由獨(dú)立的精神。但道家的“賤物而貴身”,把“身”字看的太窄,不是貴那身的全體,只是貴那“精神”的部分。他們要“亡肝膽,遺耳目”,“忘其五藏,損其形骸;形若槁木,心若死灰”,他們要“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這便完全是出世的人生觀了。神仙是他們的理想境界。名為“貴身”,其實(shí)是“賤身”。
看《原道訓(xùn)》、《精神訓(xùn)》、《俶真訓(xùn)》。
十、道家吸收了陰陽家的思想,用“陰陽氣類相感”的理論來解釋古宗教里的天人感應(yīng)說。如《天文訓(xùn)》用“物類相動,本標(biāo)相應(yīng)”的理論來說“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誅暴則多飄風(fēng),法苛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如《泰族訓(xùn)》說“精誠感于內(nèi),形氣動于天?!熘c人有以相通也”。這是古代的天人感應(yīng)宗教的新解釋,也是中古宗教的一個基本理論。
看《覽冥訓(xùn)》、《天文訓(xùn)》、《泰族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