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聘會盟例第十五
隱十有一年:滕侯、薛侯來朝。傳: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注:不言朝公者,禮:朝受之于太廟。與聘同義。
桓五年:州公如曹。六年:正月,寔來。傳:慢之,化我也。注: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諸侯相過,至竟必假涂,入都必朝,所以崇禮讓,絕慢易,戒不虞也。
七年: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傳:失地之君也,稱侯朝,貴者無后,待之以初也。
九年: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傳:世子言朝,譏父老,子代從政。
莊二十三年:蕭叔朝公。傳:公在外也。注:惡不受于廟。
僖二十八年:公朝于王所。傳:不言如京師,天子在是也。不言天子在是,不與致天子也。
右朝
隱七年: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注:來聘書者,皆喜內(nèi)見聘事也。古者諸侯朝。罷朝聘為慕賢考。禮,一法度,尊天子。不言聘公者,禮,聘受之于太廟,孝子謙不敢以己當(dāng)之,歸美于先君,且重賓也。
天王使凡伯來聘。注:書者,喜之也。古者諸侯有較德殊風(fēng)異行,天子聘問之,當(dāng)北面稱臣,受之于太廟,所以尊王命,歸美于先君,不敢以己當(dāng)之。
莊二十三年:祭叔來聘。注:不稱使者,公一陳佗,故絕,使若我無君,因不與天子下聘小人。
二十五年:公子友如陳。注:內(nèi)朝聘言如者,尊內(nèi)也。書者,錄內(nèi)所交接也。朝京師大國,善,有加錄文,如楚有危文。聘無月者,比于朝輕。
文元年:叔孫得臣如京師。注:知不為喪聘。書者,聘為貢職,天子當(dāng)?shù)卯惙街镆允伦趶R,又欲以知君父無恙,不以喪廢,故不譏也。如他國就不三年,一譏而已。
右聘
隱二年:公會戎于潛。注:凡書會者,惡其虛內(nèi)務(wù)、恃外好也。古者諸侯,非朝時不得逾竟。
桓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傳:離不言會。蓋鄧與會爾。注:二國會曰離。二人議,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不足采取,故謂之離。會自三國以上。言會者,重其少從多也,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渡袝吩蝗俗h則從二人之言。蓋取諸此。
五年:齊侯、鄭伯如紀(jì)。傳:外相如不書。書離,不言會也。注:嫌外離會常書,故變文見意,以別嫌明疑。
僖二十八年:陳侯如會。傳:后會也。
宣元年:會晉師于斐林。傳:不言趙盾之師,君不會大夫之辭也。
昭十二年傳:《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注:唯齊桓、晉文,能以德優(yōu)劣國大小相次序;非齊桓、晉文,則知主會者為之,雖優(yōu)劣大小,不改更信史也。
定十四年:邾婁子來會公。注:書者,非邾婁子會人于都也。如入人都,當(dāng)修朝禮。古者諸侯將朝天子,必先會間隙之地,考德行,一刑法,講禮讓,正文章,習(xí)事天子之儀,尊京師,重法度,恐過誤。言公者,不受于廟。
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傳:吳主會也。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右會
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傳:遇者,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注:古者有遇禮。為朝天子,若朝罷朝卒相遇于涂,近者為主,遠(yuǎn)者為賓,稱先君以相接,所以崇禮讓、絕慢易也。當(dāng)春秋時,出入無度,禍亂奸宄多在不虞,無故卒然相要,小人將以生心,故重而書之,所以防禍原也。言及,起公要之。
桓十年:公會衛(wèi)侯于桃丘,弗遇。傳:會,期辭也。言弗遇,公不見要也。
右遇
隱元年:公及邾婁儀父盟于昧。傳:會及暨,皆與也。會猶最也,及猶汲汲也,暨猶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注:凡書盟者,惡之也。為其約誓,大甚朋黨,深背之生患禍。重胥命,善近正,是也。
及宋人盟于宿。傳:內(nèi)之微者也。注:內(nèi)者,謂魯也。微者,謂士也。不名者,略微也。
桓三年:齊侯、衛(wèi)侯胥命于蒲。傳:相命,近正也。古者不盟,結(jié)言而退。注:書以撥亂也。
十四年: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來盟者,聘而盟也。不言聘,舉重也。
莊九年:公及齊大夫盟于蔇。
十六年:同盟于幽。傳:同盟者何?同欲也。注:同心為善,善必成;同心為惡,惡必成。
閔二年:齊高子來盟。傳:不稱使,我無君也。注:正其義,明君臣無相適之道。《春秋》謹(jǐn)于別尊卑、理嫌疑,故絕去使文,以起事張例,則所謂君不使乎大夫也。
僖三年:公子友如齊蒞盟。傳:蒞盟者,往盟乎彼也。來盟者,來盟于我也。
五年:諸侯盟于首戴。傳:諸侯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先目而后凡也。注:會盟一事不舉重者,時世子不與盟?!舶福嚎鹪字芄慌c盟,同例。〕
鄭伯逃歸,不盟。傳:不可使盟也。言逃歸,不以寡犯眾也。
八年:鄭伯乞盟。傳:處其所而請與也,蓋酌之也。注:時鄭伯欲與楚,不肯自來盟。處其國,遣使挹取其血而請與之約束,無汲汲慕中國之心,故抑之,使若叩頭乞盟者也。不錄使者,方抑鄭伯,使若自來也。不盟,不為大惡者,古者不盟也。
十九年:鄫子會盟于邾婁。傳:后會也。
成三年:晉侯使荀庚來聘。衛(wèi)侯使孫良夫來聘。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孫良夫盟。傳: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注:以不舉重連聘言之,知尋繹舊故約誓也。書者,惡之。二國既修禮相聘,不能相親信,故舉聘以非之。
右盟
昭七年:暨齊平。注:書者,善錄內(nèi)也。不出主名者,君相與平,國中皆安,故以舉國體言之。
右平
釋曰:傳曰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又曰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皆有朝宿之邑焉。何君注,云順?biāo)臅r而朝也。緣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與諸侯別治,勢不得自專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缎⒔?jīng)》曰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助祭?!渡袝吩蝗汉笏某?,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是也。其諸侯相朝,亦以五年近得正。宣公九年如齊,加錄書月是也。而王世子、宰周公出會,則譏之,諸侯相遇則危之,屢盟長亂則刺之。然則《周官》言春朝秋覲夏宗冬遇,又有時會殷同遍存遍頫遍省諸禮,諸侯世然后相朝,殷然后相聘,司盟掌盟約之載,豈平世之法與撥亂異耶?然傳言古者不盟,唯有會聚朝聘之道。穀梁子亦云盟詛不及三王,則《周官》殆戰(zhàn)國陰謀瀆亂不驗之書也??党刹煌ā洞呵铩范胖V,過矣。注曰非朝不逾竟。然則同盟摟伐使臣非禮奔命于路,亦《春秋》之所刺也。故其始則大小相陵,徵朝徵聘繼,則強(qiáng)臣擅命,要結(jié)外援,勢使然也?!洞呵铩贩榔錆u,故謹(jǐn)其始。魯桓與鄭會,垂盟,越而叛王之事亟矣。公子遂遂如晉,季孫宿遂入運(yùn),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而篡弒之禍亟矣。會稷而宋亂遂成,盟平丘而楚亂遂成矣。故壞法亂紀(jì)之事,必托于常禮而后成。夫禮以已亂也,非以階厲也。故君子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