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歌謠釋名

中國歌謠 作者:朱自清


《詩經(jīng)·魏風(fēng)·園有桃》里有一句道:“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薄睹珎鳌氛f,“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陳奐《詩毛氏傳疏》九申其義云:“‘合樂曰歌’釋‘歌’字?!吨苷Z》,‘瞽獻(xiàn)曲’,韋注云,‘曲,樂曲?!恕x也?!礁柙恢{’釋‘謠’字?!稜栄拧め寴贰?,‘徒歌謂之謠?!藗魉疽病!墩f文》,‘ ,徒歌?!? ,古‘謠’字,今字通作‘謠’?!冻鯇W(xué)記·樂部上》引《韓詩章句》云,‘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拢瑯氛乱?;‘無章曲’,所謂‘徒歌’也?!墩x》云,‘此文“歌”“謠”相對,謠既徒歌,則歌不徒矣?!缎腥攤鳌吩?,“歌者,合于琴瑟也”?!浮缎腥攤鳌纷鳌扔谇偕?,孔依此傳言‘合樂’意改之耳?!?

成伯玙《毛詩指說》引梁簡文《十五國風(fēng)義》也說:“在辭為詩,在樂為歌?!保ㄒ娙钤督?jīng)籍籑詁》)本來歌謠都是原始的詩,以“辭”而論,并無分別;只因一個合樂,一個徒歌,以“聲”而論,便自不同了。但據(jù)杜文瀾《古謠諺·凡例》,“合樂”又有兩種:一是“工歌合樂”,(原注)如《史記·樂書》載《樂府太乙歌》、《蒲梢歌》。一是“自歌合樂”。(原注)如《史紀(jì)·高祖紀(jì)》,擊筑為《大風(fēng)歌》?!耙粍t本意在于合樂,非欲徒歌;一則本意在于徒歌,偶然合樂。故琴操、琴曲、琴引之類,從容而成,已著翰墨者,固與徒歌迥殊;(原注)如《后漢書·蔡邕傳》所作《釋誨》,末附琴歌。倉猝而作,立付弦征者,仍與徒歌相仿?!保ㄔⅲ┤纭肚俨佟肪砩陷d《公無渡河箜篌引》。姑不論杜氏所舉的例如何,這后一種是仍當(dāng)屬于謠的。

《爾雅·釋樂·舊注》:“謠,謂無絲竹之類,獨(dú)歌之?!保ā督?jīng)籍籑詁》)桂馥《說文義證》引《一切經(jīng)音義》二十:“《爾雅》,‘徒歌為謠’,《說文》,‘獨(dú)歌也’?!庇质澹骸啊墩f文》,‘獨(dú)歌也’,《爾雅》,‘徒歌為謠’。徒,空也。”他說:“獨(dú)歌謂一人空歌,猶徒歌也?!钡礁枰幻⑽疵魇救藬?shù);獨(dú)歌若果如桂馥所釋,實是確定了或增加了徒歌的意義。謠,還有“行歌”一解,見《國語·晉語》“辨妖祥于謠”韋注。桂馥說這又是“以道路行歌為徒歌”了。

《古謠諺·凡例》又說,“謠與歌相對,則有徒歌合樂之分,而歌字究系總名;凡單言之,則徒歌亦為歌(說本孔氏《正義》)。故謠可聯(lián)歌以言之,(原注)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集解》引嘉平謠歌,《晉書·五行志》載建興中江南謠歌。亦可借歌以稱之。”(原注)如孟子述孔子聞孺子歌,《左氏昭十二年傳》載南蒯鄉(xiāng)人歌,《史記·灌夫傳》載潁川兒歌,《漢書·董宣傳》載京師歌,《晉書·山簡傳》載襄陽童兒歌,《祖逖傳》載豫州耆老歌,《舊唐書·薛仁貴傳》載軍中歌。至于歌謠聯(lián)為一名則始見于《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文云,“古圣王……出言以副情,發(fā)號以明旨,陳以禮樂,風(fēng)之以歌謠?!?

以上從樂的關(guān)系上解釋歌謠的意思。但這兩個字的本義是什么呢?《書·舜典》,“歌永言”。馬注又鄭注:“歌,所以長言詩之意也?!薄对姟ぷ玉苽鳌贰罢b之歌之”《疏》:“歌之,謂引聲長詠之?!保ú⒁姟督?jīng)籍籑詁》)這也就是《詩大序》說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郝懿行《爾雅義疏》引《釋名》云:“人聲曰歌。”他說,“歌有弦歌,笙歌,要以人聲為主。”《爾雅·釋樂·孫注》:“謠,聲消搖也?!保ā督?jīng)籍籑詁》)消搖是自得其樂的意思?!稄V韻·四宵》:“繇,喜也。”引《詩》“我歌且繇”;陳奐說,“或義本《三家詩》。”“喜”與“消搖”是很相近的。謠又有“毀”義,見《離騷》“謠諑謂余以善淫”《王注》,那是相去較遠(yuǎn)了。

《樂府詩集》引梁元章一作帝?!蹲胍吩?,“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艷,浮歌曰哇,……”前三種是因地異稱,后一種許是聲音的關(guān)系;《國語·楚語》注,“浮,輕也?!贝蟾胚@種歌的調(diào)子是很輕靡的。近來又有“俗歌”一名(見《談龍集》,《海外民歌譯序》《江陰船歌序》),則是別于一般的詩歌而言。謠有“謠言”,“風(fēng)謠”(見《后漢書》,據(jù)《古謠諺》卷一百引),“謠辭”(見《舊唐書》,據(jù)同書目錄),“民謠”(見《晉書》),“百姓謠”(見《南史》),“口謠”(見《明季北略》,據(jù)同書目錄)等名字。謠字有或作“ ”字者,如《風(fēng)俗通·皇霸》篇,載趙王遷時童謠,《史記·趙世家》,“童謠”作“民 言”?!爸{”字有誤作“訛”字者,如《宋書·符瑞志》,載永光初謠言,前《廢帝紀(jì)》“謠”作“訛”,而其詞用韻,實系歌謠之體,與他處“訛言”無韻者不同(采錄《古謠諺·凡例》本文與注)。又有以“風(fēng)詩”總稱歌謠的(《談龍集·讀童謠大觀》)。

《古謠諺·凡例》說:“謳有徒歌之訓(xùn),(原注)《楚辭·大招王注》云:‘徒歌曰謳’,亦可訓(xùn)謠。(原注)《莊子·大宗師·釋文》云:‘謳,歌謠也?!鞅居?xùn)歌,(原注)《戰(zhàn)國秦策》注云:‘吟,歌吟也。’與謳謠之義相近。(原注)《文選》陳孔璋《答東阿王箋》‘以為吟頌’注云:‘吟頌,謂謳吟歌頌?!捎?xùn)歌;(原注)《禮記·樂記》‘一唱而三嘆’鄭注云:‘倡,發(fā)歌句也,唱與倡同?!b亦可訓(xùn)歌;(原注)《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鄭注云:‘誦,謂歌樂也?!胗袣g呼之訓(xùn);(原注)《國語》韋注云:‘噪。歡呼也。’呼亦歌之聲,(原注)《尚書·大傳》云,‘其歌之呼也’鄭注云:‘呼出聲也?!⑴c謳謠之義相近。故謠可借謳以稱之,(原注)如《左氏宣二年傳》載宋城者謳。又可借吟唱誦噪以稱之”。(原注)如《晉書·石虎載記》引佛圖澄吟,《北齊書·后主紀(jì)》載童戲唱,《左氏僖二十八年傳》載晉輿人誦,《哀十七年傳》載衛(wèi)侯夢渾良夫噪。這謳、吟、唱、誦、噪、呼幾個名字里,吟、噪、呼(《古謠諺》目錄中,加一字稱為“呼語”)都甚少見,且據(jù)《古謠諺》所錄的而論,也與我們現(xiàn)在所謂歌謠不合;那些只是個人的歌罷了。

此外南方還有“山歌”,廣東也稱為“歌仔”(見屈大均《廣東新語粵歌條》),普通以指情歌,但據(jù)梁紹壬《秋雨庵隨筆》四及鐘敬文先生《歌謠雜談》三(見《歌謠周刊》七十一號),其范圍頗廣,與“歌謠”之稱,幾乎無甚分別?!獜V西象縣的僮人又有所謂“歡”,是用僮語所唱的山歌;用官話唱的則仍叫做山歌(見《歌謠周刊》五十四號《僮人情歌》)。又有“秧歌”,義是農(nóng)歌,但所包也甚雜。這兩種大抵七言成句,與句法參差的不同。更有甘肅的“話兒”(見《歌謠周刊》八二號袁復(fù)禮先生文),直隸新河的“差兒”,“數(shù)大嘴兒”,“但掌兒”等俗名(見《歌謠周刊》六十八號,傅振倫先生《歌謠雜說》)。這些是只通行于一定地域的。

中國所謂歌謠的意義,向來極不確定:一是合樂與徒歌不分,二是民間歌謠與個人詩歌不分;而后一層,在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關(guān)系更大。《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顧頡剛先生說,見《北京大學(xué)研究所國學(xué)門周刊》第十,十一,十二期),所有的只是第二種混淆。《玉臺新詠》與《樂府詩集》則兩種混淆都有;這或因《玉臺》的編輯者以艷辭為主,《樂府》的編輯者則以“樂府體”為主之故。后來楊慎輯《古今風(fēng)謠》,杜文瀾輯《古謠諺》,那第一種混淆是免了,而杜氏凡例,尤嚴(yán)于合樂、徒歌之辨;但第二種混淆依然存在。我想,“詩以聲為用”的時代早已過去,就是樂府,漢以后也漸漸成了古詩之一體——郭茂倩雖想推尊樂府,使它為“《四詩》之續(xù)”,但他的努力幾乎是徒然的;元明兩代雖有少數(shù)注意他的書的人,真正地看重它、研究它的,直到近來才有——歌謠與樂府,于是都被吸收到詩里。楊氏、杜氏是以廣義的詩為主來輯錄歌謠的,自然民間的與個人的就無分別的需要了。但也有兩個人,無論他們自己的歌謠觀念如何,他們輯錄的材料的范圍,卻能與我們現(xiàn)在所謂歌謠相合的;這就是李調(diào)元的《粵風(fēng)》,和華廣生的《白雪遺音》的大部分。這兩個人都在杜文瀾以前;所以我疑心他們未必有我們的歌謠觀念,只是范圍偶合罷了。

至于歌諺之別,《古謠諺·凡例》里有一段說明,可供參考。他說:“謠諺二字之本義,各有專屬主名。蓋謠訓(xùn)徒歌,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永言,永言即長言也。諺訓(xùn)傳言,言者,直言之謂,直言即徑言,徑言即捷言也。長言生于詠嘆,故曲折而紆徐;捷言欲其顯明,故平易而捷速;此謠諺所由判也。然二者皆系韻語,體格不甚懸殊,故對文則異,散文則通,可以彼此互訓(xùn)也?!彼詶钌鳌豆沤裰V》,諺中雜謠(《古謠諺》一百引《書傳正誤》),范寅《越諺》也是如此。但大體說來,諺的意義,卻比較是確定的。

我們所謂歌謠,是什么意義呢?我們對于歌謠有正確的認(rèn)識,是在民國七年北京大學(xué)開始征集歌謠的時候。這件事有多少“外國的影響”,我不敢說;但我們研究的時候,參考些外國的材料,我想是有益的。我們在十一年前,雖已有了正確的歌謠的認(rèn)識,但直到現(xiàn)在,似乎還沒有正確的歌謠的界說。我現(xiàn)在且借用一些外國的東西:

Frank Kidson在《英國民歌論》 (English Folk-Song,1915) 里說民歌是一種歌曲(song and melody),生于民間,為民間所用以表現(xiàn)情緒,或(如歷史的敘事歌)為抒情的敘述者。……就其曲調(diào)而論,它又大抵是傳說的,而且正如一切的傳說一樣,易于傳訛或改變。它的起源不能確實知道,關(guān)于它的時代,也只能約略知道一個大概。

有人很巧妙地說,諺(proverb)是一人的機(jī)鋒,多人的智慧。對于民歌,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界說,便是由一人的力將一件史事,一件傳說或一種感情,放在可感覺的形式里表現(xiàn)出來,這些東西本為民眾普通所知道或感到的,但少有人能夠?qū)⑺斐啥ㄐ?。我們可以推想,個人的這種制作或是粗糙,或是精煉,但這關(guān)系很小,倘若這感情是大家所共感到的,因為通用之后,自能漸就精煉,不然也總多少磨去它的棱角,使它稍為圓潤了。(見《自己的園地·歌謠》一文中)

但“民”字的范圍如何呢?Kidson說:“這里的‘民’字,指不大受著文雅教育的社會層而言。”(同書十頁)

Louise Pound在《詩的起源與敘事歌》 (Poetic Origins and The Ballad, 1921) 里,也有相似的話:“在文學(xué)史家看來,無論哪種歌,只要滿足下列兩個條件的,便都是民歌。第一,民眾必得喜歡這些歌,必得唱這些歌;——它們必得‘在民眾口里活著’——第二,這些歌必得經(jīng)過多年的口傳而能留存。它們必須能不靠印本而存在。”(二○二頁)

《古謠諺·凡例》說:“謠諺之興,其始止發(fā)乎語言,未著于文字。其去取界限,總以初作之時,是否著于文字為斷?!币彩谴艘?。民國七年以來,大家搜集的歌謠,大抵與這些標(biāo)準(zhǔn)相合;雖然也有一部分,有著文人潤色的痕跡,不是“自然的歌謠”。

《歌謠》第七號上有沈兼士先生給顧頡剛先生的信,信里說:“民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自然民謠;一種為假作民謠。二者的同點(diǎn),都是流行鄉(xiāng)里間的徒歌;二者的異點(diǎn),假作民謠的命意屬辭,沒有自然民謠那么單純質(zhì)樸,其調(diào)子也漸變而流入彈詞小曲的范圍去了,例如廣東的‘粵謳’,和你所采的蘇州的《戲婢》,《十勸郎》諸首皆是。我主張把這兩種民謠分作兩類,所以示區(qū)別,明限制,……”

我覺得彈詞自然另是一流,小曲和“粵謳”則當(dāng)加揀擇,未可一概而論?!凹僮髅裰{”一名,不大妥當(dāng);它會將歌謠的意義變得太狹了。又潘力山先生有“自然民謠”、“技巧民謠”之說(《中國文學(xué)研究·從學(xué)理上論中國詩》),則系就歌謠的演進(jìn)而言,與此有別。

“民歌”二字,似乎是英文folk-song或peoples song的譯名。這兩個名字的涵義,與我們現(xiàn)在所用歌謠之稱最相切合;“口唱及合樂的歌”則是中國歌謠二字舊日的解釋了。但英國民歌中,有所謂ballad者,實為大宗。ballad的原義,本也指感情的短歌或此種歌的曲調(diào)而言;十八世紀(jì)以來,才用為“抒情的敘事短歌”的專稱(Pound書四十二頁)。這種敘事歌,中國歌謠里極少;只有漢樂府及后來的唱本,《白雪遺音·吳歌甲集》里有一些。現(xiàn)在一般人將此字譯為“歌謠”;有人譯為“風(fēng)謠”,其實是不妥的;有人譯為“歌詞”(《海外民歌·譯序》),雖然與歌謠分別,但仍嫌泛而不切。有人還有“敘事歌”的名字,說“即韻文的故事”,大約也就指的ballad。ballad原有解作“韻文的故事”的,只是嚴(yán)密地說,尚須加上“抒情的”和“短的”兩個條件;所以用了“敘事歌”做它的譯名,雖不十二分精確,卻也適當(dāng)?shù)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