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歌謠的著錄,或因音樂的關系,或因占驗的關系,見于所謂正經(jīng)書里的,大抵不外此兩種。志書以“觀風”的見地收錄歌謠,當已在很晚的時期(太史陳詩,以觀民風之說不足信;《詩經(jīng)》所錄,實全為樂歌,見下);至于當作文藝而加以輯錄的,則更晚了。此層第一章里也已說過。無論取那一種觀點,他們不曾認識歌謠本身的價值卻是一樣。他們對于歌謠,多少有一點隨便的態(tài)度;因此歌謠在著錄時,便不免被改變而不能保全其真相。這種改變,在樂工的手里,便是為了音樂的緣故;在文人的手里,便是為了藝術的緣故。顧頡剛先生說,“《詩經(jīng)》里的歌謠,都是已經(jīng)成為樂章的歌謠,不是歌謠的本相”(《歌謠》三九);他的理由也許太系統(tǒng)的了,但這個結論我相信。樂府里往往同一首歌“本辭”很簡單明白,入樂后繁復拖沓,正可作一旁證。其實就是那些本辭,也未必不經(jīng)文人潤色。他如正史及故書雅記中所載童謠,當更不免如此。只有筆記中所收,或者近真的較多;因為筆記的體裁本不甚尊,無須刻意求雅,所以倒反自由些。至于《古謠諺》,體例極為謹嚴,原不至有所潤色;但書中材料,全系轉錄故書,非從口傳寫錄者可比,所以仍未必為真相?!痘涳L》原輯諸人,錄自口傳,而動機在于好奇,不為學術,有無潤色,也頗難說。華廣生所輯,疑有唱本之類,不全得自民眾口中;他書末全錄《玉蜻蜓》彈詞,便是可疑的證據(jù)。這些中除《粵風》中各歌,至今或尚有流行,可資參證外,我們都稱之為古歌謠。它們或較原歌繁復,或較精巧,大都非本來面目。自然,我們也承認古今語言之異,不應以今衡古;但繁簡精粗之別,另是一事,不致與古今之異相混的。
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第三條說:“現(xiàn)定時期,以當代通行為限?!边@“當代通行”四字,便是他們所謂“近世”的界說。這個界說本身也許不很確切,但極便應用。上章引過一位老太太的話,說歌謠是活在民眾口中的,一印到紙上,便是死的了。?;菹壬舱f:“無論怎樣,文字決不能達到聲調和情趣,一經(jīng)寫在紙上,就不是他了。”(《歌謠論著》三○五頁)但是為研究起見,我們只有寫錄和用留聲機的蠟片收音兩法;后一法自然最好,而太費;事實上決不能每歌都用此法,且一曲兩種調,這樣便得一件活東西分剖開了,卻也是無法的事。關于曲調的寫錄,須有一副音樂家的耳朵和手,非盡人所能為;當然是很難精確的。至于寫錄詞句,卻較容易些;雖然有許多有音樂字的字,也頗困難。寫錄既如此難得精確,自然不能靠書本或傳聞,所以常先生說,“非得親自到民間去搜集不可?!保ㄍ希┯辛诉@種精確的材料才可說到研究,而真正著手,還嚴格說,非等待材料齊備不可。不然,終于是“好事者的談助”而已?,F(xiàn)在我們的材料本不多,整理出來的更少。而曲調的收集或寫錄,幾乎還未動手呢。以上所說,是專就口傳的歌謠說;至于唱本,自當別論。唱本的曲調,收集與寫錄,與口傳的歌謠方法上無甚分別;只是詞句是印成的。唱本原為的識字的人,他們可以拿本子看著唱。而別人學他們唱的卻就不靠著本子。這樣傳播開去,往往有多少的改變,如四季相思、五更調、十杯酒、十二月等,都是。所以唱本的搜羅——現(xiàn)在只有少數(shù)人做這事,顧頡剛先生是一個——固然要緊,卻仍不能丟開了那些口傳的變異不管。唱本自然不會有很古的,但也可用“當代通行”一個條件為比較的古近之界。唱本的數(shù)量很可驚,因為各地似乎都有,搜集的事,也是一件大工作。
《詩經(jīng)》所錄,大抵全是周詩(商頌亦是周詩,論者甚多,王國維先生《觀堂集林》中有《說商頌》一文,可參看),這是我們最早的詩歌總集,也可說是我們最早的唱本。《詩經(jīng)》以前,雖還有好歌謠,都靠不住;比較值得討論的,前章中均已說過。我們現(xiàn)在講歌謠的歷史,簡直就從《詩經(jīng)》起頭好了。
顧頡剛先生有《從(詩經(jīng))中整理出歌謠的意見》一文(《歌謠》三九),他說:
《詩經(jīng)》三百五篇中,到底有幾篇歌謠,這是很難說定的。在這個問題上,大家都說“風”“雅”“頌”的分類即是歌謠與非歌謠的分類,所以風是歌謠,雅頌不是歌謠。這就大體上看,固然不錯,但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的,這句話只是一個粗粗的分析而不是確當?shù)慕忉尅?
我們看《國風》中固然有不少的歌謠,但非歌謠的部分也實在不少?!驗槭菫閼枚龅?。反看《小雅》中,非歌謠的部分固是多,但歌謠也是不少?!?
《大雅》和《頌》,可以說沒有歌謠。(《國風》與《小雅》的界限分不清,《小雅》與《大雅》的界限分不清,《大雅》和《頌》的界限分不清,而《國風》與《大雅》和《頌》的界限是易分清的。……)其故大約因為樂聲的遲重,不適于譜歌謠;奏樂地方的尊嚴,不適于用歌謠。《小雅》的樂聲,可以奏非歌謠,也可奏歌謠,故二者都占到了一部分?!@是我的假定。
我始終以為詩的分為風雅頌,是聲音上的關系,態(tài)度上的關系,而不是意義上的關系?!魳繁硌莸姆诸惒荒芗凑J為意義的分類,所以要從《詩經(jīng)》中整理出歌謠來,應就意義看看一首詩含有歌謠的成分的,我們就可說它是歌謠;風雅的界限可以不管,否則就在《國風》里也應得剔出。
再有一個意思,我以為《詩經(jīng)》里的歌謠,都是已經(jīng)成為樂章的歌謠,不是歌謠的本相。凡是歌謠,只要唱完就算,無取乎往復重沓。惟樂章則因奏樂的關系,太短了覺得無味,一定要往復重沓好幾遍?!对娊?jīng)》中的詩,往往一篇中有好幾章都是意義一樣真,章數(shù)的不同只是換去了幾個字。我們在這里,可以假定其中的一章是原來的歌謠,其他數(shù)章是樂師申述的樂章,如: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里的“皎、皓、照”,“僚、懰、燎”,“窈糾、憂受、夭紹”,“悄、慅、慘”,完全是聲音的不同,借來多做出幾章,并沒有意義上的關系(文義上即有不同,亦非譜曲者所重)。在這篇詩中,任何一章都可獨立成為一首歌謠;但聯(lián)合了三章,則便是樂章的面目而不是歌謠的面目了。(顧先生后來寫《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一文,補充這一段所說,相信由徒歌變成的樂歌不都是一篇中惟有一章是原來的歌詞。)
我們在這里,要從樂章中指實某一章是原始的歌謠,固是不能;但要知道那一篇樂章是把歌謠作底子的,這便不妨從意義上著眼而加以推測。雖則有了歌謠的成分未必即為歌謠,也許是樂師模仿歌謠而做出來的;但我們研究之力所可到的境界是止于此了,我們只可以盡這一點的職責了。
顧先生別有《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長文(《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周刊》十、十一、十二),說得極為充暢。但他堅執(zhí)那些整齊的歌詞,復沓的篇章,是樂工為了職業(yè)而編制的;我們覺得還可商榷。他說“古代的成人的抒情之歌極復沓”;又說“古代徒歌〔歌謠與非歌謠〕中的復沓是可以有的,但往往用在對偶、反復、尾聲,而不是把一個意思復沓成為若干章?!庇纸袢盏某扇说氖闱橹枰矘O少復沓,復沓的只是兒歌和對山歌。他又引吳歌《跳槽》和《玉美針》的樂歌和徒歌,證明徒歌簡而樂歌繁;引《五更調》及《十二月唱春調》,證明樂歌的回環(huán)復沓,是由于“樂調的不得已”。顧先生的主要觀點是以今例古,這是不很妥當?shù)?。我們可以說,古代成人的抒情的歌有些也和今日的兒歌和對山歌一樣,是重章的;證據(jù)便是《詩經(jīng)》。至于今日成人的抒情的歌,則已進化,所以重章只遺留在兒歌和對山歌里了。這個“進化”的解釋,我想也許較自然些;今古遙遙不相接,究竟難以此例彼的。至于五更與十二月,原是自然限制,無所謂“樂調的不得已”;《詩經(jīng)》中也絕無相同的例。要說“樂詞的不得已”,《跳槽》和《玉美針》兩歌,倒是適當?shù)睦?;但也只能證明徒歌不分章,樂歌是分章的,又樂歌中添了些“襯字、疊字、擬聲”而已。至于整齊的歌詞,復沓的篇章,是樂歌的特色,所以別于徒歌,這一層卻并未能證明。這兩歌的情形和樂府很相像。樂府所載入樂的歌,與本辭相較,確多用些重疊;但也只增加句子,分分解數(shù),并不如顧先生所說,將一意重疊為數(shù)章;而且樂歌還往往不及本辭整齊呢?!对娊?jīng)》與樂府的時代相去不遠,樂府入樂的辦法或與《詩經(jīng)》有關,亦未可知。顧先生文中所舉別的證據(jù),足夠使我們相信《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相信徒歌改為樂歌時,樂工重加編制。但他將編制的方法說得太呆板了,倒反不能自圓其說了。他對于《葛生》一詩,也知道不能應用他的原則,但他卻還要堅持那原則,發(fā)揮下去,這未免有些偏了。
怎么知道《詩經(jīng)》中有一部分是徒歌變成的樂歌呢?顧先生說:“因為王制說‘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敬,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在這些話里,是說《詩經(jīng)》中一部分詩是從徒歌變?yōu)闃犯璧?。但這些話都是漢代人的,未必一定可靠。我所以還敢信它們之故,因為漢以后的樂府有變民間徒歌為樂歌的?!?
我以為采詩觀風之說,未必可信。但樂工們?yōu)槁殬I(yè)的緣故,自動或被動地搜集各地的“土樂”(《國風》)以備應用,卻是可能的。也許魯國最講究這層,所以搜集保存的獨多,便成了傳到現(xiàn)在的《詩經(jīng)》。這雖是揣測之談,但也有些證據(jù)。《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季札到魯國觀樂,樂工所歌的與《詩經(jīng)》幾乎全同,這可見魯國樂的著名與完備了。
顧先生據(jù)《儀禮·鄉(xiāng)飲酒禮》而知古代典禮中所用的樂歌有三種:(一)正歌,(二)無算樂,(三)鄉(xiāng)樂。正歌是在行禮時用的;無算樂則多量的演奏,期于盡歡;鄉(xiāng)樂則更隨便,有什么是什么了?!班l(xiāng)樂”一名應該作鄉(xiāng)土之樂解。因為慰勞司正是一件不嚴重的禮節(jié),所以吃的東西只要有什么是什么,聽的東西也只要點什么是什么。鄉(xiāng)土之樂是最不嚴重的,故便在那時奏了。其實我們不能分樂詩為“典禮所用的”與“非典禮所用的”,我們只能分樂詩為“典禮中規(guī)定應用的”與“典禮中不規(guī)定應用的”。正歌一類是典禮中規(guī)定應用的;至于“無算樂”,“鄉(xiāng)樂”,以及《左傳》中所記的雜取無擇的賦詩,是典禮中不規(guī)定應用的。規(guī)定應用的,大都是矞皇典麗的篇章,不出《南》《雅》之外;不規(guī)定應用的,不妨有愁思和諷刺的作品,《邶》《鄘》以下和《雅》中的一部分,便作此等用。
孔子曾說了兩次“鄭聲”?!缎l(wèi)靈公》篇云:“顏淵問為邦。子曰:‘樂則韶舞,放鄭聲,……鄭聲淫……?!薄蛾栘洝菲疲骸皭亨嵚曋畞y雅樂也?!?
孔子是正《雅》《頌》的人,他說“鄭聲亂雅樂”,“正”和“亂”正是對立之詞;雅樂既是指《雅》《頌》,則別正聲于雅樂之外,似乎他是把“鄭聲”一名泛指著一般土樂。(《國風》)所以有此假設之故,因為《漢書·禮樂志》中的紀事,也是把燕代秦楚各地的音樂都喚做“鄭聲”的。而真正鄭地的樂工在西漢樂府中倒反沒有。從《禮樂志》里,并可見此類樂調單言則于“鄭聲”,疊舉則為“鄭衛(wèi)之音”?!班嵚暋币幻绱擞梅ǎ闪艘粋€很普泛的樂調的名字,正如現(xiàn)在所說的“小調”。因為其中以鄭國為最著名,所以總稱為“鄭聲”(以上節(jié)錄顧先生原文)。也便是“典禮中不規(guī)定的”那些樂歌了。
陸侃如先生的《詩經(jīng)研究》稿本用王質程大昌之說,將“南”與《風》《雅》《頌》并列,為《詩經(jīng)》的四體,以為都是樂名。顧先生《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一文中所說也相同。陸先生研究的結果,以為今本《詩經(jīng)》的次序應該翻過來,現(xiàn)在《南》最前,《風》次之,《雅》又次之,《頌》最后。其實《頌》的時代最早,《雅》次之,《風》又次之,《南》最晚出。他有一表,示四體發(fā)生的先后:(“表”見下頁)
自周民族滅商,代興以后,最初起的詩是舞歌和祭歌,即所謂“周頌”是?!俄灐仿晫嬒?,《雅》詩便漸漸興起。因為音樂的關系,分為大小二種?!洞笱拧窞槲髦艿淖髌罚缎⊙拧窞槲髦苣┠昙皷|周初年的作品?!缎⊙拧放c《國風》差不多同時,《國風》略后。《國風》共十三國,但邶 之詩已亡(現(xiàn)在的邶
二風,實系衛(wèi)風),現(xiàn)存僅十一國??煞譃槲宸N:《豳》《檜》全系西周之詩,為第一種;《秦風》為東西周之交之詩,為第二種;《王》《衛(wèi)》《唐》為東周初年之詩,為第三種;《齊》《魏》為春秋初年之詩,為第四種;《鄭》《曹》《陳》為春秋中年之詩,為第五種。這與今本《詩經(jīng)》次序不同,是比較合理的次序。

東遷以后,長江流域對于古代文學有很大的貢獻,所謂二《南》是?!秶L》的十一國,是環(huán)繞著東都的:豳秦在其西,魏唐在其北,衛(wèi)齊在其東,鄭陳檜曹在其南。因遷都的關系,文化的中心點也向東南移動,故現(xiàn)在的河南一省實為古代詩歌最盛的地方。同時楚國漸漸強盛——“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文化的程度也漸漸的增高。在東周之世,實在是一個楚民族與周民族對峙的局面。二《南》便是東遷后的楚詩,可以謂之楚風。詩經(jīng)時代五百年的大勢約略如此(以上大部分系陸先生原文,考證從略)。
《小雅》存七十四篇,陸先生就其內(nèi)容,分為祭祀詩、燕飲詩、祝頌詩、諷刺詩、抒情詩、史詩諸種;抒情詩又分為政治的,非政治的兩種。非政治的,大致是說親子、夫婦、朋友之愛的;政治的抒情詩與諷刺詩之別,一是重在自己,一是重在別人。顧先生以為凡關于典禮的詩,都是為應用而做的,所以不能算作歌謠。但此層也當分別論之?,F(xiàn)在的歌謠里,儀式歌不少;古代比現(xiàn)在看重儀式得多,一定說歌謠里不能有儀式歌,怕也不甚妥當。例如《白駒》自然不是歌謠,但《斯于》,就很像民間作品了。就陸先生所分的說,大致諷刺詩里可以說沒有歌謠,其馀就都難論定;自然,抒情詩里,歌謠應該多些。其實顧先生的話,現(xiàn)在也只能供參考,不能即成確定不移之說;陸先生的話也是如此。
《國風》一百三十五篇,二《南》二十五篇,共一百六十篇。這十二國各有各的特點。《漢書·地理志》云:
“故秦地,……詩風兼秦豳兩國?!涿裼邢韧踹z風,好稼穡,務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本甚備?!捕?,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言車馬田狩之事。
河內(nèi)本殷之舊都,……《詩·風》邶、鄘、衛(wèi)國是也。……俗剛強,多豪桀侵奪,薄恩禮,好生分。
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
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涿裼邢韧踹z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故唐詩《蟋蟀》《山樞》《葛生》之篇,……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
鄭國……土狹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 俗淫。
陳國……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好巫鬼。
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虖嶩之間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舒緩之體也。
這里所錄,皆是與《詩》有關的。除《檜》《王》《曹》三風及二《南》外,皆已論及。陸先生研究的結果,與此可以參看。他說《豳風》重農(nóng),《秦風》尚武,《王風》多亂離之作,《衛(wèi)風》《鄭風》《陳風》善言情;《唐風》黯淡,多及時行樂之詠;《魏風》多諷刺,是社會或政治狀況的反映?!恫茱L》多政治的詩,《蝣蜉》一篇,則為憂生之嗟。二《南》多言情之作,《檜》《齊》也如此。謝晉青先生《詩經(jīng)之女性的研究》里說十五《國風》中,經(jīng)他認為有關婦女問題的,共八十五篇。其中最多的為戀愛問題詩,其次即為描寫女性美和女性生活之詩,再其次就是婚姻問題和失戀的作品。照謝先生的計算,有關婦女的詩,竟占了《國風》和二《南》的一半了。
陸侃如先生《樂府古辭考》引《漢書·禮樂志》云:“(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范文瀾謂《說文·夕部》‘夜從夕,夕者,相繹也’,夜繹音同義通。)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笨梢姟皹犯北臼且环N官署名,所謂“俗樂的機關,民歌的保存所”(參看上章);后人即以他們所搜集的詩歌為樂府,卻是引申義了。我們從班固的記載,知道當時所搜集的《樂府》,可分兩種:一種是民間的歌謠,一種是文人的作品。但這兩種都未必能協(xié)樂器之律,故使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把它們增刪一下,或修改一下,使他們都能入樂?!段男牡颀垺犯菲疲骸瓣愃挤Q李延年閑于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意卻重在減損一面。曹植是懂得樂府音節(jié)的人,他的話應該可信?,F(xiàn)在所存的樂府——尤其是《相和歌》中的《大曲》——除魏晉樂所奏外,尚有“本辭”存在。我們?nèi)舭选氨巨o”同魏晉樂所奏的本子校對一下,便可發(fā)現(xiàn)許多修改或增刪之處,——大體說,增加處多——便是為此。
但“樂府”之名并不限于這種刪改過的歌辭。亦有通曉音律的人,能夠自鑄樂辭。李延年自己也曾造過二十八解新聲《橫吹》??傊部杀恢`弦者,均可名樂府,故宋元人的詞曲集亦有備用“樂府”之名的(以上參用陸書原文)。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卒云:“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
《詩賦略》中所著錄的有以下諸書: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堆啻帯贰ⅰ堆汩T云中》、《隴西歌詩》九篇?!逗惡娱g歌詩》四篇?!洱R鄭歌詩》四篇。《淮南歌詩》四篇。《左馮翊秦歌詩》三篇?!毒┱滓馗柙姟肺迤!逗訓|蒲坂歌詩》一篇?!饿藐柛柙姟匪钠??!逗幽现芨柙姟菲咂??!逗幽现芨柙娐暻邸菲咂!吨苤{歌詩》七十五篇?!吨苤{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周歌詩》二篇?!赌峡じ柙姟肺迤?。
這些是各地方的歌詩,即是直接《詩經(jīng)》中《國風》一部分的。這些歌詩決不是徒歌,一因其中有“曲折”(即樂譜),二因它們都在樂府?!抖Y樂志》又有主各種音樂的樂員,其關于各地音樂者如下:
邯鄲鼓員二人。江南鼓員二人?;茨瞎膯T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臨淮鼓員三十五人。茲邡(王先謙謂即什邡)鼓員三人。鄭四會員六十二人。沛吹鼓員十二人。陳吹鼓員十三人。東海鼓員十六人。楚鼓員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楚四會員十七人。巴四會員十二人。銚(沈欽韓疑與趙通)四會員十二人。齊四會員十九人。蔡謳員三人。齊謳員六人。
那時奏樂的樣子,從《楚辭》中可以看得更明白?!墩谢辍氛f:“肴羞未通,女樂曰淮些。陳鐘按鼓,進新歌些。《涉江》《采菱》,發(fā)《陽阿》些?!她R容,趙鄭舞些?!纳駮?,慎鳴鼓些。宮庭震驚,發(fā)激楚些。吳歈蔡謳,奏大呂些?!庇帧洞笳选氛f:“代秦鄭衛(wèi),鳴竽張只。伏羲《駕辯》,楚《勞商只》。謳和《陽阿》,趙簫昌只?!痹谶@些材料中,可見當時樂調最盛的地方,在北是代秦、趙齊,在南是鄭蔡吳楚(《藝文志》中所載詩邯鄲是趙,淮南是吳);因為那些地方的樂調最盛,所以著錄的歌詩也最多。(以上參用顧頡剛先生《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一文中語)
漢代雅樂衰微。朱希祖先生研究“漢三大樂歌”(《安世房中歌》十六章,《郊祀歌》十九章,《鏡歌》十八章),說它們皆非中國舊有之雅樂,乃從別國新入之聲調。又說此三大樂歌差不多可代表漢樂府全體的聲調。所謂新入之聲調,又可分為兩種,一為楚聲,一為北狄西域之聲,當時名為新聲。雅樂產(chǎn)生于舊時的中國,即今之黃河流域。詩三百馀篇,皆是當時所謂雅樂。其中只有二《南》是“南音”,照陸侃如先生的話推論,便是早年的楚聲了。但代表楚聲的是屈原、宋玉等的辭賦,與李斯刻石文章。漢初年的歌詩,大概都屬于楚聲。所以史孝山《出師頌》(見《文選》)有云,“朔風變楚”,便是說北方風氣,一變而為南了。換言之,即雅樂變?yōu)槌暳?。至于新聲,雖為李延年所造,然出于西域《摩訶兜勒曲》,即為北狄之馬上曲。則此種聲調,即發(fā)生于當時匈奴西域可知。
雅樂與楚聲、新聲句調整散長短不同。中國古代文章,有一公例,即愈至南方,其句調愈整齊簡短;若至中原,即上文所謂中國,其句調即漸長短參差,與南方不相同。然其樂章句調,亦無有長至十數(shù)字以上者。北狄與西域新聲,卻有這種;其句調參差不齊,比中原更甚。
三大樂歌的聲調,似不能代表五言樂府詩。但觀《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中之《楚調曲》,如《白頭吟》、《梁甫吟》、《怨詩行》等,皆全體為五言樂府詩,既屬于楚調,則楚聲亦可代表;且更可證明楚聲整齊簡短之一例(以上采錄朱希祖先生《漢三大樂歌聲調辯》中語,見《清華學報》四卷二期)。又漢樂府《相和歌》中有《平調》、《清調》、《瑟調》,多五言,謂之“三調”。《新唐書·樂志》云:“《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又有《楚調》、《側調》?!冻{》者,漢房中樂也?!瓊日{生于楚調,與前三者總謂之相和調?!闭者@樣說,這三調可說是漢世僅存的雅樂了。但梁啟超先生在《中國美文及其歷史》稿中說這三調實是《清商曲》,從楚調出。(原書不在手邊,不能詳引其說)那么,朱先生的話便又得一助了。
郭茂倩《樂府詩集》分十二類:
一、郊廟歌辭;二、燕射歌辭;三、鼓吹曲辭;四、橫吹曲辭;五、相和歌辭;六、清商曲辭;七、舞曲歌辭;八、琴曲歌辭;九、雜曲歌辭;十、近代曲辭;十一、雜歌謠辭;十二、新樂府辭。
這可以說是以音樂為主來分的。陸侃如先生以為“琴曲”不可信,“近代曲”亦即雜曲,“雜歌謠”及“新樂府”不能入樂,不是真樂府;他以為樂府只應分為下列八種:
一、郊廟歌;二、燕射歌;三、舞曲;四、鼓吹曲;五、橫吹曲;六、相和歌;七、清商曲;八、雜曲。因舞曲的性質與一、二兩種相近些,故陸先生將它移前了(見《樂府古辭考》)。這八種中,前三種里沒有歌謠,四、六、七三種里都有,而六中最多;五的漢曲已失傳,以“梁鼓曲橫吹曲”例之,其中或有歌謠,也未可知。七舊說漢代沒有,但梁啟超先生說相和三調實為清商三調,那么,舊說就靠不住了。陸侃如先生也引古詩“清商隨風發(fā)”,又“欲展清商曲”,以見清商之名起于漢代。但他說漢代的清商與晉宋的是否相同,卻不可知;或者當時相和與清商是二而一的,到了晉宋,復于漢曲外,加了新聲(《樂府古辭考》)。但無論漢代清商是否獨立、里面有許多歌謠卻是確鑿的事實。又這八種中,鼓吹曲的音樂是從北狄輸入的,橫吹曲的《摩訶兜勒曲》是張騫通西域后傳到西京的,所謂新聲的便是?!抖Y樂志》中說有趙代秦楚之謳,趙代與匈奴相近,秦與西域相近,所以這種新聲便輸進了。(徐嘉瑞先生說,見《中古文學概論》)——黃節(jié)先生作《漢魏樂府風箋》,只錄相和歌和雜曲,他以為只有這兩類是風詩,也可供參考。
《宋書·樂志》說:“《鼓吹》蓋《短簫鐃歌》,蔡邕曰:‘軍樂也?!堕L簫短簫》,《伎錄》并云,‘絲竹合作,執(zhí)節(jié)者歌’?!杏诘钔フ邽椤豆拇怠?,今之《從行》者為《騎吹》,二曲異也?!睗h曲辭存者只有鐃歌十八首(原有二十二首,四首亡),“皆聲辭艷相雜,不復可分?!保ā端螘氛Z)這二十二首雖為朝廷所采用,其實多是民間文學的味兒。徐嘉瑞先生考察它們的文義,認為是北人所作。就可解及可考者而言,它們的內(nèi)容不外記祥瑞、記田獵、記功、言情、苦戰(zhàn)、思婦、燕飲、頌美諸種。
《樂志》又說:“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毙旒稳鹣壬f:“相和類的內(nèi)容,很是豐富。所采取的材料,方面也很寬廣。從宮廷、帝王、后妃起,一直到兵士、走卒、曠夫、怨女,凡社會所有的事,大概都有?!保ā吨泄盼膶W概論》五二頁)中國敘事詩甚少,相和歌中卻不算少。徐先生分相和歌為七類:
一、社會類,如《箜篌引秋胡行》,《孤兒行》,《隴西行》。
二、征戰(zhàn)類,如《飲馬長城窟行》。
三、寫情詩類,如《陌上桑》,《相逢行》,《艷歌行》。
四、神秘類,甲、理想的,如《王子喬》,《長歌行》,《董逃行》;乙、恐怖的,如《薤露歌》。
五、頹廢類,如《西門行》,《野田黃雀行》,《滿歌行》。
六、歷史類,“宮廷”如《王明君》。
七、社會道德類,這是道德韻文,出于俚諺。如《猛虎行》,《君子行》。
這里所論的相和歌,是當作與清商曲二為一的。
《樂府詩集》六十一云:“雜曲者,歷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歡樂之所發(fā),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征戰(zhàn)行役之苦;或緣于佛老,或出自夷虞,兼收并載,故總謂之雜曲。”
《雜曲》之所以為雜曲,是音樂的關系;其內(nèi)容和《相和歌》大同。現(xiàn)存漢曲甚少?!督怪偾淦蕖纷钪?,是古代僅有的長敘事歌。
所謂漢曲,除“漢鐃歌”明題為漢外,其馀都指《樂府詩集》中所謂“古辭”而言?!肮呸o”之名,始見于沈約《宋書》,他說:“凡樂章古辭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歌謠,《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是也。”但此時似乎只指相和歌。到后來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便把這范圍擴大起來,不以相和歌為限。不過,他對于這名詞的應用很是隨便。你說他限于漢代的罷,后來的《西洲曲》、《長干曲》等,卻也叫做古辭。你說他限于無名氏罷,班固的《靈芝歌》,卻也叫做古辭。就大體看來,他大概限于漢代無名氏的作品,《西洲曲》及《靈芝歌》等可算做偶然的例外(采《樂府古辭考》中語)。梁啟超先生的《中國美文及其歷史》稿中說這些古辭大都是東漢的產(chǎn)品,因為漢哀帝廢了樂府官(詳下),樂府所存多應散失;東漢時文人多喜此種詩,起而摹擬之,因而保存的便多了。但班書《藝文志》著錄的樂歌甚多,他是東漢初的人,可見那時這些東西還在。——可是也可說《藝文志》原據(jù)劉歆的《七略》,劉歆時這些東西還在,班固時卻就難說。
《樂府詩集》二十六云:“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艷’有‘趨’有‘亂’。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是也;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后。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边@是漢樂歌的組織可考見者。同書四十三云:“《宋書·樂志》曰,‘《大曲》十五曲……’,其《羅敷》(即《樂府相和曲》之《陌上桑》古辭),《何嘗》(即《瑟調曲》之《艷歌何嘗行》辭),《夏門》(即《瑟調曲》之《步出夏門行》魏明帝辭)三曲,前有艷,后有趨;《碣石》(即《步出夏門行》魏武帝辭)一篇有艷;《白鵠》(即《艷歌何嘗行》古辭),《為樂》(即《滿歌行》),《王者布大化》(即《瑟調曲》之《棹歌行》魏明帝辭)三曲有趨;《白頭吟》(《樂府》在《楚調曲》,古辭)有亂?!赐跎都夸洝?,《棹歌行》在《瑟調》,《白頭吟》在《楚調》,而沈約云同調,未知孰是?!?
這些歌《宋書》都列入《大曲》,《樂府》卻分列入《相和曲》及《瑟調曲》,真是“未知孰是”,暫不論??勺⒁獾氖牵海ㄒ唬┢G與趨在音樂上似乎是獨立的,所以可以要可以不要。如《夏門》《碣石》本是一調,一個有艷與趨,一個就只有艷。又如《為樂》,《王者布大化》只有趨而無艷(《白鵠》實有艷,見《宋書》該曲下小注,見下引),也是一例。(二)艷趨之間是本曲;有時很短,如《夏門》的本曲只有兩句八個音。最可異的是《白鵠》,其辭云:
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一解)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隨;五里一反顧,六里一徘徊。(二解)
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穨?。ㄈ猓?
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道遠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念與”下為趨曲,前為艷)
“念與”上全是艷,別無本曲;因此本是艷歌,當然無本曲可言。這種或是通用的艷與趨,亦未可知。樂府三十九引《古今樂錄》云:“艷歌行非一,有直云艷歌,即艷歌行是也。若《羅敷》、《何嘗》、《雙鴻》、《福鐘》等行,亦皆艷歌?!薄峨p鴻》《福鐘》已亡。大概這種通用的艷歌是不很少的。(三)艷可有解數(shù)而趨沒有。解就是《詩經(jīng)》中的章?!豆沤駱蜂洝吩唬骸皞岣枰砸痪錇橐唤?,中國以一章為一解”——解在樂歌中是很要緊的。至于“亂”,則古已有之?!遏斦Z》(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以那為首,其輯之亂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保╉f昭注曰:“凡作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為亂辭。詩者歌也,所以節(jié)舞;曲終乃變章亂節(jié),故謂之亂?!薄墩撜Z類考》引許謙曰:“亂有二義:篇章既成,撮其大要為亂,是以辭言也。曲終變章亂節(jié),是以音言也。”(見《四書·經(jīng)注集證》)既云歌以節(jié)舞,自然該是以音為主?!墩撜Z·泰伯》篇也說到“《關雎》之亂”?!冻o》中大部分也是有亂的,但那是個人之作,大約可以說是以辭為主的。至于相和歌辭的亂,今舉《孤兒行》為例:
里中一何
!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艷、趨、亂雖有意義,其作用似乎只是樂調的關系。就其位置而言,它們都是和聲?!稑犯芬衙餮灾?。
《樂府》或行于西漢,哀帝時曾加取締,但沒有用?!抖Y樂志》云:“河間獻王有雅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shù);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脸傻蹠r,……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于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哀帝……即位,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wèi)之音興?!嵭l(wèi)之音興則淫僻之化流。……孔子不云乎:“放鄭聲,鄭聲淫”,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jīng)非鄭衛(wèi)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碑敃r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覆,把“樂府”中八百二十九人之中,裁去了四百四十一人?!稘h書》記此事,接著說:“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這可見當時俗樂民歌勢力之大了。
《樂府詩集》中《梁橫吹曲》,《清商曲》及《雜曲》中,都有南北朝的歌謠,它們都是樂歌?!肚迳糖分校柚{最多?!稑犯娂匪氖脑疲骸啊肚迳虡贰芬辉弧肚鍢贰?。《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也,并漢魏以來舊曲,其辭皆古調及魏三祖所作。自晉朝播遷,其音分散。苻堅滅涼,得之,傳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于內(nèi)地。自是以后,南朝文物號為最盛,民謠國俗,亦世有新聲。……后魏孝文討淮漢,宣武定壽春,收其聲伎,得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謂之《清商樂》。至于殿庭饗宴,則兼奏之?!髽I(yè)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等為九部。而《清樂》歌曲有《楊伴》,舞曲有《明君》,并契,樂器有鐘、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jié)鼓、笙、笛、簫、箎塤等十五種,為一部?!?
陸侃如先生說“清商”之名,起于漢代(證見前),但是否與晉宋的《清商》相同,則不可知?;蛘咴跐h代《相和》與《清商》是二而一的;到晉宋,復于漢曲外,加了新聲(看《樂府古辭考》一三二頁)。照這里所說,《清商曲》共分舞曲、吳歌、西曲三種。但郭氏編錄時,將舞曲除去了,重分為吳聲歌、神弦歌、西曲歌三種,又附以梁《雅歌》。末一種與歌謠無關,其馀三種里歌謠甚多,而《吳聲歌》中尤多,——《舞曲》中也有南北朝歌謠,但極少。
一 吳聲歌曲 《樂府詩集》四十四云:“《晉書·樂志》曰:‘《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w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yè),《吳聲歌曲》,起于此也。《古今樂錄》曰,‘《吳聲歌》舊器,有箎、箜篌、琵琶、今有笙箏?!睋?jù)此,《吳聲歌曲》的產(chǎn)生地,就是建業(yè)——現(xiàn)在的南京。建業(yè)是三國時孫吳的國都,大約從兩漢以來,《禹貢》所說的揚州,漸漸地成為富庶之區(qū)。那時大江南北重要的都市,只有廣陵(揚州)與吳(蘇州)。枚乘的《七發(fā)》說:“將以八月之望,觀濤乎廣陵之曲江”;西漢的揚州已成為中外互市之所,枚乘將觀濤于此,可以想見其繁盛?!妒酚洝へ浿硞鳌氛f:“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俗則齊;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閭、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蔽覀儠缘锰K州人文之盛,是有很長的歷史。而且《貨殖傳》說:“吳、廣陵,……其俗類徐僮?!毙熨拙褪俏鳚h的淮南。西漢的文學,以淮南為最盛,那末西漢時,吳、廣陵的環(huán)境,已有產(chǎn)生優(yōu)美的文學之可能了。到了吳大帝建都于建業(yè)以后,大江南北的重心,又由吳、廣陵移到建業(yè)。在那時大約已經(jīng)有一種吳歌的文學了。
《世說新語》云:“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歌云:‘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刍谥??!贝烁韪裾{與《吳聲歌曲》無別。同時吳人入洛,吳歌也就隨之流入中原?!栋脙z歌》有一首說:“絲布澀難縫,令儂十指穿;黃牛細犢車,游戲出孟津。”這全是《吳聲歌曲》的格調。(“絲布澀難縫”諧“思夫實難逢”,所謂諧音詞格,是《吳歌》的特色。)《樂府詩集》將這首歌列于《吳聲歌曲》,是不錯的。但是歌中所說游戲的地方是在中原的孟津。《古今樂錄》說:“《懊儂歌》者,晉石崇綠珠所作,唯‘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笔缡俏鲿x人,綠珠是石崇的妾,他們是住在洛陽最著名的金谷園,這首歌是石崇綠珠所作,大約不錯。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東晉以前吳歌的一斑了(此說本于近人劉大白的《中國文學史》)。后來晉室東遷,中原在北方低等文化的民族支配之下,從前的世家舊族,也都跟著跑到南方來了。建業(yè)本來離開南方文化策源地的吳廣陵不遠,現(xiàn)在又加入中原舊有的文化。這兩種文化結合以后,于是乎就產(chǎn)生了這一種盛極一時的《吳聲歌曲》。而那時南北兩朝已漸由紛爭時代而入于割據(jù)的小康時代。揚州及長江一帶商業(yè)的繁盛,與江南生產(chǎn)的豐富,又為促進《吳聲歌曲》發(fā)達的另一原因?!秴锹暩枨妨魝鞯浆F(xiàn)在的,有四百多首。后來無論那個朝代的方俗歌謠,——除去現(xiàn)代的——都沒有這樣豐富(以上采錄徐中舒先生《六朝戀歌》文中語)。
《吳聲歌》差不多全是寫愛情的戀歌。寫男女間哀苦怨曠之情,淋漓盡致都是真實的愛情的表現(xiàn)。大抵相思離別之詞為多?!蹲右垢琛纷钪?,也最多。《大子夜歌》云:
歌謠數(shù)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絲竹發(fā)歌響,假器揚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
《白話文學史》說:“這不但是《子夜歌》的總評,也可算是南方新民族兒女文學的總引子?!薄澳戏矫褡宓奈膶W的特別色彩是戀愛,是纏綿宛轉的戀愛?!保ň娨弧鹁彭摚┑袄p綿宛轉”尚不足以盡之。我們應加上“哀怨”兩字,方能說盡這種歌謠聲情和的解?!稑犯娂匪氖恼f(與前節(jié)所引文相接,可參看):“(《清商樂》)遭梁陳亡亂,存者蓋寡。及隋平陳,得之。文帝善其節(jié)奏,曰,‘此華夏正聲也。’乃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律呂,更造樂器。”“去其哀怨”正是說這種歌謠太哀怨了。又《古今樂錄》曰,“《上聲歌》者,此因上聲促柱得名?!^哀思之音,不及中和。”“《歡聞變歌》者,晉穆帝……崩,褚太后哭‘阿子汝閑不?!暭绕嗫?,因以名之?!薄端螘分尽吩唬啊抖阶o歌》者,彭城內(nèi)史徐逵之為魯軌所殺,宋高祖使府內(nèi)直督護丁旿收殮殯埋之。逵之妻,高祖長女也,呼旿至閣下,自問殮送之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其聲哀切。后人因其聲,廣其曲焉?!薄短茣分尽芬舱f《子夜歌》“聲過哀苦”(第二章已引)。這些均可為證?!蹲右垢琛分杏小蹲右顾臅r歌》七十五首,疑即近世《四季相思》調所從出。又據(jù)《樂府詩集》所載,這些歌大抵盛于梁以前,梁以后似乎漸衰了。
《吳歌》有所謂“送聲”。《樂府詩集》四十五《子夜變歌》下引《古今樂錄》曰:“《子夜變歌》,前作‘持子’送,后作‘歡娛我’送?!蹲右咕琛窡o送聲,仍作變,故呼為‘變頭’,謂‘六變’之首也。”送聲是或有或無的,性質或與艷、趨仿佛,疑也是和聲之一種——變是指曲調之變而言。
《吳聲歌曲》的特色是徐中舒先生所謂“諧音詞格”。諧音詞格是隱語的一種。(以下采錄徐先生語)我國文字屬于單音系,一個字只有一個音,所以同音的文字非常的多。因為音同義異的緣故,平常談話中間,就往往引起人家的誤會。此種困難,實是中國文字的缺點。但是在修辭學中,有時也能利用這種同音異義的文字,構成雙關的諧音詞格。諧音詞格的妙處,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這一類的修辭,在詩人的作品里很不多見,而民間的口語里,或方俗文學里,則非常的多。至于《吳聲歌》里,尤為豐富。最常用的是“芙蓉蓮藕”和“蠶絲布匹”兩類: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藕為偶,絲為思,布為夫(古無輕唇音,夫在邦母,故與布同聲),匹為匹配。如《子夜歌》云:
高山種芙蓉,復經(jīng)黃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黃蘗是影射苦的。又讀《曲歌》云:
思歡久,不愛獨枝蓮,只惜同心藕。
這是第一類的例?!蹲右垢琛吩疲?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七月夜女歌》云: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
至以布為夫,則僅見于石崇綠珠的“絲布澀難縫”一曲中。曲曰:
絲布澀難縫,令儂十指穿。黃牛細犢車,游戲出孟津。(《懊儂歌》之一)
這是中原歌詩受了諧音詞格的影響。又《洛陽伽藍記》云:“洛陽城南正覺寺,尚書令王肅所立也,肅在江南娶謝氏女。及至京師,復尚公主。其后謝氏為尼來奔,作詩贈肅云:
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路逐勝去,頗意纏綿時。
公主林代肅贈謝云:
針是貫綿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
肅聞甚恨,遂造正覺寺以憩之?!边@明是江南諧音詞格流入北方之證。北方之有諧音詞格,可以說全由江南流入。除上述之外,別無所見。
除上述兩種外,還有以藩籬為分離,以荻為敵,以黃蘗為苦。又以方局影射博字,再以博諧薄音,以棋諧期音,博子就指薄情的人——簾薄厚薄的薄,也同此例。這些《西曲》里也都有。至于以題碑為啼悲,以油為由,以箭為見,以梧子為吾子,以髻為計,以星為心,以琴為情,以藥為約,以關閉之關為關連之關,皆是《吳歌》里獨有的?!秴歉琛分兄C音詞格之豐富,于此可見。
諧聲詞格所用以諧聲之字,大抵眼前事物之名,而物名尤多,因為較具體。諸歌既以戀情為主,又多用女子口吻,其所取材自應以有關女子者為眾?!败饺厣徟骸奔啊靶Q絲布匹”兩類所以盛行,便是為此。紡織為女子本業(yè),后者之盛,理固易明。前者卻須稍稍解釋。原來采蓮之俗,自古即有(《漢樂府》江南似即詠此事),南朝為盛。采蓮的是女子,以采得多為好,往往日暮方歸。采蓮的人很多,看熱鬧的男女也很多。采蓮的工夫既長,所以可以在船中飲宴為樂。少年男女借此機會,也可通情款。梁簡文帝《采蓮賦》云:“荷稠刺密,亟牽衣而綰裳;人喧水濺,惜虧朱而壞妝?!绷涸邸恫缮徺x》云:“于時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zhèn)饔鸨??!绷褐炱稹恫缮徢吩疲骸昂锶藷o限,何日滿船時(指蓮)?”吳均《采蓮曲》云:“日暮鳧舟滿,歸來渡錦城。”隋殷英童《采蓮曲》云:“蕩舟無數(shù)伴、解纜自相催。”這些都是證據(jù)??梢姴缮徥且粋€熱鬧的風俗,而不是少數(shù)人的偶然高興。這就容易了解“芙蓉蓮藕”一類諧聲詞格之所以盛行了。
《神弦歌》十一曲,十七首,樂府也列入《吳聲歌》。陸侃如先生說這些是南朝民間的祭歌,與《吳聲歌》及《西曲》不類,他將它們移附在《郊廟歌》之后(《樂府古辭考》二六頁)。這種倫理的多類問題,我們暫可不論;以聲調及內(nèi)容(不論用處)而論,這些自然以附于《吳聲歌》為宜。這十曲都是描寫神的生活。(以下采錄《中古文學概論》中語)我們從中可以看見吳越人民理想反映,共有兩種:
(一)現(xiàn)實的 他們理想中的神,都沒有恐怖和禁欲的色彩。大都是綠鬢紅顏,及時行樂、和人間的男女一樣。如《同生曲》之一云:
人生不滿百,常抱千歲憂。早知人命促,秉燭夜行游。
這是將古詩減縮改變而成。
(二)女性的 南方人民的神的理想,可分為男女兩性。但是男性的神,多半是“女性化”,也就是人生的“醇美化”。如《白石郎曲》之二云:
積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艷獨絕,世無其二。
(三)中國文學上的神秘思想,多產(chǎn)在南方。中古文學里又有吳越文學里的《神弦歌》??梢娔戏饺说纳衩厮枷?,較北方人強,而神的理想,比北方人高。(原有四項,第三項從略)
二 《西曲歌》 《樂府詩集》四十七云:“《西曲歌》出于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jié)造和,與《吳歌》亦異,故其方俗(而)謂之西曲云。”徐中舒先生說,《西曲歌》中有“問君可憐六萌車,迎取窈窕西娘曲”,與“楊叛西隨曲”的話,可證西曲是方俗名稱。(見《六朝戀歌》)《古今樂錄》云:“《西曲歌》有……三十四曲,《石城樂》(等十六曲)并舞曲?!肚嚓柖取罚ǖ仁迩┎⒁懈??!睹现轸铇贰罚ㄖ校┮啵ㄓ校┮懈??!庇衷疲骸胺惨懈瑁び免徆?,無弦,有吹。”舞曲、倚歌之外,尚有數(shù)曲,不能歸類(如月節(jié)折楊柳類)。舞曲應如陸侃如先生之說,移如舞曲中。但為敘述之便利,仍先在此并論。(以下采錄徐中舒先生語)我們曉得方俗文學的產(chǎn)生,必有一種生活安定、物質優(yōu)裕的社會,為它必要的條件。《西曲》當然也不能在此例外?!杜f唐書·樂志》說:“宋梁世荊雍(《通典》曰,‘雍州,襄陽也’)為南方重鎮(zhèn),皆皇子為之牧。江左解詠,莫不稱之,以為樂土。故隋王誕作《襄陽之歌》,齊武帝追憶樊鄧,梁簡文《樂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送別峴山頭;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衷唬骸耙顺峭叮ㄔ⒁舳梗┚平裥惺?,停鞍系馬暫棲宿?!伊衷跐h水上,宜城在荊州北。”我們要推求出六朝時荊郢樊鄧所以成為樂土的緣故,我們就可以說明《西曲》的特點。簡單的講,荊郢樊鄧所以成為樂土者,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商業(yè)繁盛的結果。因為商業(yè)繁盛的結果,于是《西曲》差不多就完全成為商業(yè)化。我們看《西曲歌》的《石城樂》、《烏夜啼》、《莫愁樂》、《估客樂》、《襄陽樂》、《三洲歌》、《那呵灘》、《潯陽樂》,差不多都是描寫商人的戀愛。都是由商人的生活中,寫出他們的戀情?!豆沤駱蜂洝酚淉R武帝創(chuàng)《估客樂》的動機說:“帝布衣時,嘗游樊鄧。登祚以后,追憶往事而作歌?!蔽覀儚倪@個簡短的記事中,就可以曉得樊鄧往事,足以使人追憶者,也不過是估客之樂而已。江漢之間,舟行通暢,這些估客,也就隨波逐利,輕易離別。于是所到的地方,揚州、江陵、巴陵、潯陽、襄陽、石城……都成就了他們的歌詠。
揚州在唐以前的地位,與現(xiàn)在的上海相等?!短茣だ钜u譽傳》說:“揚州江吳大都會,俗喜商賈?!薄顿Y治通鑒》唐昭宗景福元年條下說:“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怎么叫作“揚一益二”?宋洪邁《容齋初筆》解釋說:“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干利權,判官多至數(shù)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贝蟾艙P州的形勢,在唐以前,南臨江而東近海,與現(xiàn)在大有不同。李頎的詩還說:“揚州郭里見潮生。”又李紳《入揚州郭詩序》說:“潮水舊通揚州郭內(nèi),大歷以后,潮信不通?!边@可證中唐以后,岸移海遠,為后此揚州衰落原因之一。唐以前的揚州,因為距江岸海岸甚近,海舶出入極便,所以“蕃客麇集,教徒沓來,波斯胡賈往往而有?!保喝喂壬Z)那時的對外貿(mào)易,除廣州外,揚州要算是最殷盛了。因為對外貿(mào)易的殷盛,就引起了對內(nèi)貿(mào)易的激增。于是金陵以西——江陵、巴陵、潯陽、襄陽、石城這些地方——的賈客,都競趨于揚州之下。張籍的詩說:“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蔽覀兏鶕?jù)了前面所列的詩,可以證明唐以前商業(yè)的情形確是如此。
《西曲》雖然經(jīng)過了商業(yè)化,而《西曲》中描寫男女間的戀情,并不因此減色。而且因為兩首歌曲在《西曲》與《吳聲歌曲》里面都可見到(《吳歌》的《黃鵠曲》即《西曲》的《襄陽樂》;《吳歌》的《懊儂歌》即《西曲》的《烏夜啼》)。又《吳歌》里有一首《江陵女歌》,唐李康成說,“《黃竹子歌》、《江陵女歌》,皆今時吳歌也?!币沧阋钥闯觥段髑放c《吳歌》的關系。
《西曲》中很好的戀歌,可以說大部分是受了《吳歌》的影響。《西曲》與《吳歌》本來都同屬華音。施肩吾的《古曲》說:“可憐江北女,慣歌江南曲;搖落木蘭舟,雙鳧不成浴。”雙鳧是引用《吳聲歌曲·阿子歌》,所以我們曉得施肩吾詩中江南曲,是指《吳聲歌曲》的。又梁武帝《江南弄》和辭說:“江南音,一唱值千金。”《楊叛兒曲》說:“南音多有會,偏重叛兒曲?!睋?jù)《古今樂錄》說:“梁武改《西曲》,制《江南上云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薄稐钆褍骸芬彩恰段髑分?,所以我們又曉得梁武帝詩中的“江南音”、“南音”,是指《西曲》的。江南曲、江南音、南音,這三個名字,雖然不同,而都是與《北歌》對立的名稱,也可以當作《西曲》與《吳歌》的通稱。所以有時可以指《吳歌》,有時也可以指《西曲》。我們?nèi)魪拿褡?、地理、交通,以及歌曲的?nèi)容等等方面來觀察,也覺得《西曲》《吳歌》沒有什么分別。但兩者究非全然相同?!段髑吠耆珟Я藵夂竦纳虡I(yè)化的色彩。縱有一部分歌曲,受了《吳歌》的影響,寫來也很纏綿悱惻;但是他們描寫的戀情,總難脫去商人的心理?!段髑犯柚谐4骀脚母柙~,便是這個關系了。《吳歌》中絕對的沒有這種心理。
《西曲》中以宋齊之作為多,梁作較少。其中月節(jié)折楊柳歌,分十二月述情,并加一閏月,疑為近世十二月《唱春》一類小調所從出。《西曲》中的舞曲有和聲或曰“歌和”。如“《石城樂和》中(復)有‘忘愁’聲”,“《襄陽樂歌》和中有‘襄陽夜來樂’之語”;《三洲歌》歌和云:“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歡將樂,共來長相思?!薄断尻柼c~蹄》和云:“襄陽白銅蹄”,都是。倚歌無明文。其他為《楊叛兒》送聲云:“叛兒,教儂不復相思!”《西烏夜飛歌》和云:“白日落西山,還去來!”還聲云:“折翹鳥,飛何處,被彈歸?”(均見《樂府》四十八,四十九)后來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樂》十四曲,除二曲外皆有和聲,大概是依仿舞曲的。(《樂府五十》)
《西曲》中獨有的諧音詞格是以風流波水為風流的諧音。這正是商人生活的本地風光,如:
送歡板橋灣,相待三山頭;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三洲歌》)
送郎乘艇子,不作遭風慮;橫篙擲去槳,愿倒逐流去。(《楊叛兒》)
適聞梅作花,花落已成子。杜鵑繞林啼,思從心下起。(《孟珠》之一)
徐嘉瑞先生說梅是媒字的諧音,若是的,這也是《西曲》所獨有的。
三 《北歌》 南北朝時,中原淪入異族,而鮮卑人統(tǒng)治的局面,維持得最久。在文化方面,鮮卑人雖為漢人所征服,而漢人的文化中,也不免要羼入鮮卑人的氣息?!侗备琛肪驮谶@種條件之下產(chǎn)生?!杜f唐書·音樂志》說:“魏樂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謂《真人代歌》是也。代歌時命掖庭宮女,晨夕歌之。周隋世與西涼樂雜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且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主》,《白凈王太子》,《企喻》也。其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辭,此即后魏世所謂《簸邏回》者是也。其曲亦多‘可汗’之辭。北虜之俗呼主為‘可汗’,吐谷渾又慕容之別種,知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歌音辭虜,竟不可曉。梁有《鉅鹿公主》歌辭,似是姚萇時歌辭華音,與《北歌》不同。梁樂府鼓吹又有《大白凈王太子》、《少白凈王太子》、《企喻》等曲,隋《鼓吹》有《白凈王太子曲》,與《北歌》校之,其音皆異?!边@一段說《北歌》的由來,及《北歌》與華音(即《西曲》、《吳聲歌曲》)不同的地方,都很明白。我們看《唐書》所說的五十三章《北歌》,僅有六章可解。而這六章的名字,如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都是譯音,其不可解的又多“可汗”之辭(《唐書》說的《簸邏回》,當是鮮卑樂的譯名)。我們由此可以曉得這些《北歌》都是用漢字翻譯鮮卑的方音。這是初期入中原的《北歌》,其音不可曉,其義也不可解。這一類歌無從討論。(以上《六朝戀歌》文)
《唐書》所謂《北歌》,全是虜音。梁《橫吹曲》中各歌,《唐書》以為是華音,與《北歌》異。我們則以為梁《橫吹曲》中各歌,雖與《北歌》音異,而實系北方作品,有地名人名可證明是受初期《北歌》影響而作的歌。其中大約有漢人作的,也有鮮卑人用漢語作的?,F(xiàn)在自然不能一一指認,但《折楊柳歌辭》之一云: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
這明是鮮卑人所作。鮮卑是富有文學天才的民族,他們要的是激揚亢爽的歌;對于纏綿宛轉的南方兒女文學,自然不以為然。所以說“不解漢兒歌”。這首歌不但證明鮮卑人用漢語作歌這件事,并且暗示南北新民族文學的不同。這類受初期北歌影響的,北方新民族的歌,究與華音有異,我們?nèi)苑Q為《北歌》為是。郭茂倩據(jù)《古今樂錄》,將這些歌編入梁《鼓角橫吹曲》中。《古今樂錄》是陳釋智匠所作,去梁不遠,不應有誤。也許當時《北歌》盛行于南方,故梁采為橫吹曲。
那時北方的平民文學的特別色彩是英雄,是慷慨灑落的英雄。如《瑯琊王歌辭》云:
新賈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
這首歌足夠表現(xiàn)一個英雄,并可鮮明地看南北文學之相異。此外《木蘭歌》之寫女英雄,更是古今有一無二之作?!侗备琛分谐龑懹⑿蹥飧磐猓侄鄬懽骺椭?,但寫得很悲壯,沒有南方愁苦的調子。如《隴頭歌解》云: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北歌》寫兒女的心事,也有一種樸實爽快的神氣,不像江南兒女那樣扭扭捏捏的。如《折楊柳枝歌》云: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這種天真爛漫的神氣,確是鮮卑民族文學的特色。此外尚有以社會及歷史為題材的,甚少,茲不論。
《北歌》中何以說沒有諧音詞格。我們看施肩吾的《古曲》說:
可憐江北女,慣歌江南曲;采落木蘭舟,雙鳧不成浴。
江南曲鳧夫聲同,浴欲聲同,江北女不懂這種諧音詞格,所以弄得“雙飛之夫,不成其欲”。但因《吳歌》的盛行,《北歌》也不免受點影響,所以北齊的童謠有一首說:
千金買果園,中有芙蓉樹;破家不分別,蓮子隨它去。
北方歌詞用諧音詞格者,除前引者及此首外,別無所見。
四 舞曲 舞曲分雅舞雜舞兩種。其與歌謠有關者為雜舞?!稑犯肺迨疲骸半s舞者,《公莫》、《巴渝》、《槃舞》、《鞞舞》、《鐸舞》、《拂舞》、《白紵》之類是也。始皆出自方俗,后浸陳于殿庭。蓋自周有《縵樂散樂》,秦漢因之增廣。宴會所奏,率非雅舞。漢魏以后,并以《鞞》《鐸》《巾》《拂》四舞用之宴饗。”因為這些舞“始皆出自方俗”,所以就與歌謠有關,茲分別論之。
《唐書·樂志》曰:“《公莫舞》,晉宋謂之《巾舞》?!薄豆沤駱蜂洝吩唬啊督砦琛饭庞懈柁o,訛異不可解,江左以來,有歌無辭?!本凸呸o中可解者測之,頗似相思之辭,疑猶存民間本來面目。
《晉書·樂志》云:“漢高祖自蜀漢將定三秦,閬中范因率賨人以從帝,為前鋒。號板楯蠻,勇而善斗。封因為閬中侯,復賨之七姓。其俗喜歌舞。高帝樂其猛銳,數(shù)觀其舞?!笫箻啡肆曋?。閬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曰《巴渝舞》?!惫呸o已亡,但可知其為巴渝民間之武舞。
《樂府詩集》五十六引《宋書·樂志》曰:“《槃舞》,《漢曲》也。張衡《舞賦》云,‘歷七槃而縱躡’;王粲《七釋》云,‘七槃陳于廣庭’;顏延之云,‘遞間關于槃扇’;鮑照云,‘七槃起長袖’,皆以七槃為舞也?!薄端焉裼洝吩?,“晉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舞》,抑手以接杯槃而反覆之?!贝藙t漢世唯有槃舞,而晉加之以杯反覆也。
此曲古辭亡,就《晉寧曲論》,所言為頌太平、述宴樂、記舞容等。
《宋書·樂志》曰,“《鞞舞》未詳所起,然漢代已施于燕饗矣。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鞞亦作鼙,鞞扇是舞時所用的器,古辭已亡。就曹植擬作,除頌祝外,更羅列史事,加以贊嘆。所舉大抵孝親為國為親報仇,救親之難等。
《唐書·樂志》曰,“《鐸舞》,漢曲也?!薄豆沤駱蜂洝吩唬拌I,舞者所持也。”古辭有《取王人制禮樂》一篇,聲辭雜寫,不復可辨。
《晉書·樂志》云:“《拂舞》出自江左,舊云吳舞也。晉曲五篇,一曰《白鳩》,二曰《濟濟》,三曰《獨祿》,四曰《碣石》,五曰《淮南王》?!薄稑犯忸}》曰:“讀其辭,除《白鳩》一曲,馀并非《吳歌》,未知所起也。”《碣石》篇為魏武帝辭,其歌蓋以詠志,當系只用舊曲。馀四曲辭意頗雜,不甚聯(lián)屬,大抵敘宴樂、離別及祝頌、風刺之辭。
《宋書·樂志》云,又有《白紵舞》。按舞辭有巾袍之言。紵本吳地所出,宜是吳舞也?!稑犯忸}》云,“古辭盛稱舞者之美,宜及芳時為樂。其譽《白紵》曰:‘質如輕云色如銀,制以為袍馀作巾,袍以光軀巾拂塵?!柁o述舞容、宴樂及人生無常之旨。”鄭樵《通志樂略》云:“《白紵歌》有《白紵舞》,《白鳧歌》有《白鳧舞》,并吳人之歌舞也。吳地出紵,又江鄉(xiāng)水國自多鳧鶩,故興其所見以寓意焉。始則田野之作,后乃大樂氏用焉。其音出入《清商調》,故《清商》七曲有《子夜》者,即《白紵》也。在吳歌為《白紵》,在雅歌為《子夜》。梁武令沈約更制其辭焉?!庇衷疲骸坝摇栋准煛放c《子夜》,一曲也。在吳為《白紵》,在晉為《子夜》。故梁武本《白紵》而為《子夜四時歌》。后之為此歌者,曰《白紵》,則一曲;曰《子夜》,則四曲。今取《白紵》于《白紵》,取四時歌于《子夜》,其實一也?!贝苏f與《樂府詩集》頗不同,《白紵》七言,《子夜》五言,二者聲調,或有相同的地方,但說即是一曲,尚屬可疑。又《唐書·樂志》云:“今沈約改其詞為《四時白紵歌》,亦似與《子夜四時歌》異。《西曲舞歌》已述于前。各曲舊舞者皆為十六人。梁多改為八人。”
至于諸舞曲的用法,除已分述的外,尚有二事。一是梁陳之世于《鞞舞》前作《巴渝弄》,二是《巾舞》以《白紵送》。這是二舞曲的合奏的辦法,略當樂府中的艷與趨。又《白紵》有歌和聲,是《行白紵》一語。至《西曲》歌和,已見上,不贅。
五 雜曲 吳有《東飛伯勞歌》、《西洲曲》、《長干行》三篇?!稏|飛伯勞歌》七言,言少女過時不嫁之情;《西洲曲》五言,為相思之辭,每章用接字法蟬聯(lián)而下?!堕L干行》殆與《吳歌》相似。這三篇都是言情之作。
此處所謂山歌,是指其狹義而言,七言四句是它的基本形式。就這種體制而論,山歌之起源,不能早于唐代。因為“唐以絕句為樂府”?!伴_元天寶以來,宮掖所傳,梨園子弟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保ㄍ跏康澱Z)而七絕尤盛行。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詞》,發(fā)見的時候,已在中唐,其受七絕的影響,似乎是顯然的。但第二章中所引劉三妹傳說,說劉三妹是始造歌者,而她是唐中宗時人。那么,山歌之起是在初唐了。但此系傳說,未可盡信;但由此可知傳說所說山歌起于唐代,與我們所知,有相合處。至山歌之名,亦似中唐才有。李益詩云,“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白居易《琵琶行》云,“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啁哳難為聽?!边@里的“山歌”二字,大概都指的是《竹枝詞》。
一 《竹枝詞》 劉禹錫《竹枝詞》引云:“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未詳何年,待檢),余來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jié)。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倫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庇蛇@一段引言里,我們知道《竹枝詞》的產(chǎn)生地是四川。歌時有許多人,故曰“聯(lián)歌”;這像是新年的一種娛樂。歌有樂器,有舞容,與后之山歌僅為徒歌者不同。“以曲多為賢”,是指競歌,后世稱為“歌試”。聲調不甚高,其卒章如吳聲。內(nèi)容則以言情為主。劉所自作,則述風物及方俗、人情,或為原歌內(nèi)容的另一部分,或由劉另行取材,均不可知。劉后又有《竹枝》二首,其一云: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以晴影情,正是諧音詞格,巴渝本與《西曲》盛行的荊郢樊鄧等處相近。疑《竹枝》頗受《西曲》或《吳歌》的影響。以內(nèi)容、聲調及諧音詞格言之,皆有似處。而顧況《竹枝詞》有云:
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
白居易也有《竹枝詞》四首,茲錄三首如下:
瞿塘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日尚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間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劉禹錫?)
以上都說竹枝音之哀苦,幽抑曼長,正所以助其哀苦之情。至于夜中月下,也只是加一倍寫悲苦罷了。但兩家詩里皆以猿聲相比?!端?jīng)注·江水》篇記三峽有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彼^“凄異”“哀轉”也正是曼長哀苦之意。上文曾說《吳歌》聲調的特色是哀苦,《竹枝》也是如此,其受影響,顯然可見?!吨裰Α芬部赏礁瑁耙钜嬖娂鞍拙右自娍勺C。又劉禹錫詩云,“幾人連蹋竹歌還”,“竹歌”當即《竹枝》。至于《竹枝》稱山歌,理甚易明,因巴蜀多山,故以為名。又劉作據(jù)《全唐詩》云,“武陵谿洞間悉歌之”,那么,也成為歌謠了。(參看白居易《竹枝詞》)
《竹枝》的唱法,可考者,是《花間集》中所載荊南孫光憲的《竹枝》二首,其一云:
門前流水(竹枝)白蘋花(女兒),
岸上無人(竹枝)小艇斜(女兒)。
商女經(jīng)過(竹枝)江欲暮(女兒),
散拋殘食(竹枝)飼神鴉(女兒)。
萬樹《詞律》載此,說“所用竹枝、女兒,乃歌時群相隨和之聲。”杜文瀾云,劉禹錫“《竹枝》新詞九章,原無和聲。后皇甫松、孫光憲作此,始有竹枝、女兒為隨和之聲。枝,兒葉。”杜說未必是;或者有和聲而未記出,亦未可知?!吨裰Α肥堋秴歉琛贰段髑酚绊?,那兩種都有送聲或和聲;《竹枝》之有和聲,自在意中。日人鹽谷溫并加一解說,“竹枝”大概是歌者執(zhí)以節(jié)歌的。(《中國文學概論講話》譯本一五一頁)此語亦可解釋《竹枝詞》得名之由,但苦無佐證。
《詞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風景。后人因效其體,于各地為之?!边@時《竹枝》已成了一種敘述風土的詩體了?!吨裰Α吠瑫r,有《楊柳枝》,是白居易翻舊曲、作新詞(據(jù)王灼《碧雞漫志》),大概受了劉禹錫的影響。后人便沿作《楊枝詞》或《柳枝詞》。南宋葉適更仿《竹枝詞》作《橘枝詞》,清顧涑園作《桃枝詞》,近有人作《桂枝詞》、《松枝詞》,又有人紀日本風俗作《櫻枝詞》,皆是模仿《竹枝詞》的。(據(jù)胡懷琛先生《中國民歌研究》五五頁)
二 五代至宋的《吳歌》 釋文瑩《湘山野錄》云:“開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錢武肅镠為吳越王?!钠溧l(xiāng)臨安縣為臨安衣錦軍。是年,……為牛酒,大陳鄉(xiāng)飲。……镠起執(zhí)爵于席,自唱《還鄉(xiāng)歌》以娛賓,曰:
三節(jié)還鄉(xiāng)兮掛錦衣,吳越一王兮駟馬歸,臨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愛日輝。父老遠近來相隨,家山鄉(xiāng)眷兮會時稀,斗牛光起兮天無欺。
時父老雖聞歌進酒,都不知曉。武肅亦覺其歡意不甚浹洽,再酌酒高揭吳音唱山歌以見意,詞曰:
你輩見儂底歡喜?別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儂心子里!
歌闋,合聲賡贊,叫笑振席,歡感閭里。今山民尚有能歌者?!痹暋稐鞔靶芬灿洿耸?。末云,“至今狂童游女,借為奔期問答之歌,呼其宴處為歡喜地。”文瑩是北宋人,袁褧是南宋人。可見這歌直到南宋還流行,而且已成為情歌了。大概錢镠作此歌,也是模仿當時民間的山歌,所以本來就很有情歌的味兒。這雖是個人的歌,但因為可以從它知道當時及宋世山歌的大概情形,所以詳述于此。歌系七言三句,與山歌一般形式略異。
宋人話本有《馮玉梅團圓》一種,其中引吳歌云:
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它州。
并稱“此歌出自我宋建炎(高宗)年間,述民間離亂之苦?!辩娋次南壬f這是當時對山歌的前半章——即發(fā)問者的唱詞。若是的,這便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對山歌了。但以現(xiàn)在的對山歌論,發(fā)問的歌詞,都是平列的四句,一句一事,各不相涉。這里的四句,意思卻是連貫的。究竟是否真如鐘先生所說,還待研究。
三 粵歌 粵俗好歌,而稱粵歌者也最多。明清之際的屈大均、王士禎,以及后來的李調元、梁紹壬、黃遵憲諸人皆述及粵歌,加以贊賞。左天錫先生在《校點粵風后記》一文里說,唱歌是粵人的一種特殊的嗜好,或者竟可以說是一種特別的需要(見《南國日刊》一),這是不錯的。粵歌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是劉三妹,已見前章。又有人說是“始自榜人之女”(詳下引),這與《子夜歌》的起源頗似。論粵歌者,以《廣東新語》為詳,茲手頭無此書,暫引《粵東筆記》,這大部分是從《廣東新語》轉錄的。
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歡樂;以不露題中一字,語多雙關,而中有掛折者為佳。掛折者,掛一人名于中,字相連而意不相連者也。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葉,以俚言土語襯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jié)長聲,自回自復,不欲一往而盡;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此其為善之大端也,故嘗有歌試,以第高下,高者受上賞,號“歌伯”。其娶婦而親迎者,婚必多求數(shù)人,與己貌年相若而才思敏慧者,為伴郎;女家索攔門詩歌,婚或捉筆為之,或使伴郎代草,或文或不文,總以信口而成、才華斐美者為貴。至女家不能酬和,女乃出閣。此即唐人催妝之作也。先一夕,男女家行醮,親友與席者,或皆唱歌,名曰坐堂歌。酒罷,則親戚之尊貴者,親送新郎入房,名曰送花,花必以多子者。亦復唱歌。自后連夕,親友來索糖梅啖食者,名曰打糖梅。一皆唱歌,歌美者,得糖梅益多矣。……其短調踏歌者,不用弦索,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兒童所唱以嘻,則曰山歌,亦曰歌仔,多似詩馀音調。解確細碎,亦絕多妍麗之句。大抵粵音柔而直,頗近吳越,出于唇舌間,不清以濁,當為羽音。歌則清婉瀏亮,紆徐有情,聽者亦多感動。風俗好歌。兒女子天機所觸,雖未嘗目接詩書,亦解白口唱和,自然合韻。說者謂粵歌始自榜人之女,其原辭不可解。以楚語譯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則絕類《離騷》也?;浌坛弦?,豈屈宋風流,多洽于婦人女子歟?……東西兩粵皆尚歌,而西粵土司中尤盛?!?
這一段記載甚詳,所引是最重要的,可見粵歌的大概情形。至于粵歌內(nèi)容,就上所引,及本節(jié)下文所述,該書他處及他書中所見,可列為一表如次(據(jù)左天錫先生表增減):

以上除注明者外,均見《粵東筆記》。除踏歌歌辭尚存,馀均有目無辭。踏歌多言情之作,《粵風》所載,殆全屬此種。其中拋帛一種見明嘉靖間人記載,可見粵中“歌試”之風,彼時已有。劉禹錫《竹枝詞》引已有“曲多為賢”之語,似已是“歌試”的開端,但語焉不詳,不能比較。就《粵歌》中踏歌而論,其特色乃在男女對答,劉三妹的傳說及上所記兩粵風俗,都可為證。至其他無辭可考者,是否全為對答之辭,則尚難論定。至于粵歌聲調,已見上引者,所謂“曼節(jié)長聲”,“使人喜悅悲酸”,“清婉瀏亮,紆徐有情”。此外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己亥雜詩注》云:“土人舊有山歌,……每一詞畢,輒間以無詞之聲,正如‘妃呼豨’,甚哀厲而長。”所謂“悲酸”,“哀厲”,正與《子夜》《竹枝》相合;無詞之聲是散聲。黃詩注又云:“田野踏歌者,……其尾腔曰‘娘來里,媽來里’,曰‘小籃弟”,曰‘娘十幾’,皆男女儆動之詞也?!边@卻是和聲了。至于這種踏歌的修辭,有所謂“雙關”與“掛折”。雙關即諧聲詞格,如:
天旱蜘蛛結夜網(wǎng),想晴惟有暗中絲。
晴諧情,絲諧思,皆《竹枝詞》及《吳歌》中所有。又如:
竹篙燒火長長炭,炭到天明半作灰。
炭諧嘆,是前所未有。其他類此尚多。王士禎等都說《粵歌》與《子夜》或《竹枝》相近,主要理由在此。掛折是嵌字,晚唐皮日休、陸龜蒙“雜體詩”中有“古人名”一體,也系此體。但歌中所嵌人名,日久失傳,無從舉證。又這種踏歌或山歌(上表中山歌,似指長短句之兒歌,那是狹義;此用廣義)向來泛稱粵歌。而據(jù)鐘敬文先生說,這實“是客家人獨自擅場的一種歌謠”(《客音民歌集》附錄二第四頁)。這是不錯的。
四 西南民族的歌謠 西南民族名目甚多,其是否一個種族的支派,現(xiàn)在尚難說定(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西南民族研究專號編后》),但他們的宗教及風俗,頗多相同;關于歌謠的情形,便是如此。茲將與歌謠史有關的略述于下。這些民族的名字有疍、苗、瑤、俍、僮、黎、畬、倮?等,分布的地方是兩廣、湘、川、滇、黔、浙、閩等處。除疍民似乎并無特別的語言外,馀均各有語言,有的似乎還有文字(見田雯《黔書》)。他們和粵人一樣,也都好歌。他們有些與漢人雜居日久,也學會漢語,能用漢語作歌。疍民的歌不用說,本是漢語?!睹绺琛芬姟夺钾G纖志志馀》,《瑤歌》見同書及《粵風》,俱用漢語。畬(同山 )歌似也有用漢語作的;林培廬先生的《潮州
歌集》尚未見,故無從斷言。(林書雖系近作,但今傳之歌當然不會全是“近世”的。)《黎歌》辭未見記載,還不敢說。又《志馀》所收《苗歌》九首,《粵風》中也收了,卻并入《粵歌》之內(nèi),不另標目。這可見兩者的相似。而左天錫先生說:“我想最初的時候,或許只有云(如《志馀》所舉峒谿苗人)、貴(如舒位《黔苗竹枝詞》所舉白苗)及兩粵交界地方的苗子唱這些歌;以后和苗子接近的土人便也學著唱,直成為一種普遍的歌調了。苗人用漢語唱歌,自然是受漢人的影響,似無漢人反受苗人影響之理。但這并不就是說,明清之際的苗人受了他們同時的漢人的影響;也許他們同那時的漢人都受著從前漢人的影響??上覀儸F(xiàn)在的材料太少,還不能加以說明?!秉S遵憲《己亥雜詩》注中也有與左先生相似的意見,他說:“土人舊有山歌,多男女相悅之詞,當系僚人遺俗?!彼脑挶茸笙壬f得圓融,是說漢歌是受了僚人的歌的影響;但他并沒舉出證據(jù),而我們則有理由相信《竹枝詞》實是這類山歌的遠祖。
左先生將這些民族的歌,勉強分為四類,第四類應屬“徒歌”,此處只列其三類:(一)結婚用(包括擇配、婚嫁),(二)節(jié)歲用(包括祭祀、聚會),(三)死亡用。左先生又說:“實際節(jié)歲有時兼祀神,而祀神后,又常在相歌舞以成配偶;并且歌以樂神的歌,又多是言男女之情。所以這許多歌的實質,以情歌為最占得多,而且都是男女互相對答,很少是獨唱的?!?
(一)結婚用 各民族結婚風俗,大抵相同,但細節(jié)不盡一樣?!坏髅褡宀灰粯?,各民族中又分小支,也有相異處。所以我們只能用舉例的辦法,不能具詳。茲先舉陸次云《峒谿纖志》中《苗人跳月記》一文,以見苗俗一斑:
苗人之婚禮,曰“跳月”。跳月者,及春而跳舞求偶也。載陽展候,杏花柳梯,庶蟄蠕蠕,箐居穴處者蒸然蠢動。其父母各率子女,擇佳地而為跳月之會。父母群處于平原之上;子與子左,女與女右,分列于原隰之下。原之上,相喜宴樂:燒生獸而啖焉,操操不以箸也;漉咂而飲焉,吸管不以杯也。原之下,男則椎髻當前,纏以苗帨,襖不迨腰,袴不蔽膝;褲襖之際,錦帶束焉。植雞羽于髻顛,飄飄然,當風而顫。執(zhí)蘆笙,笙六管,長尺有二,蓋有六律無六同者焉。女亦植雞羽于髻,如男:尺簪寸環(huán),衫襟袖領,悉錦為緣。其錦藻繪遜中國而古文異致,無近態(tài)焉。聯(lián)珠以為纓,珠累累繞兩鬟;綴貝以為絡,貝搖搖翻兩肩。裙細褶如蝶版。男反褲不裙,女反裙不褲。裙衫之際,亦錦帶束焉。執(zhí)繡籠;繡籠者,編竹為之,飾以繪,即彩球是也。而妍與媸,雜然于其中矣。女并執(zhí)籠,未歌也。原上者語之歌,而無不歌。男執(zhí)笙,未吹也;原上者語之吹,而無不吹。其歌哀艷,每盡一韻,三疊曼音以繚繞之;而笙節(jié)參差,與為漂渺而相赴。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首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則酣飛暢舞,交馳迅速矣。是時也,有男近女而女出之者;有女近男而男去之者。有數(shù)女爭近一男而男不知所擇者;有數(shù)男競近一女而女不知所避者。有相近復相舍,相舍仍相盼者。目許心成,籠來笙往,忽焉挽結。于是妍者負妍者,媸者負媸者,媸與媸不為人負,不得已而后相負者,媸復見媸,終無所負,涕泣而歸,羞愧于得負者。彼負而去者,渡澗越溪,選幽而合,解錦帶而在系焉。相攜以還于跳月之所,各隨父母以返,而后議聘。聘必以牛,牛必雙;以羊,羊必偶?!?
但這種歌辭,并無記載。我們得注意,他們不一定全是用漢語的歌。此外黑苗有所謂“馬郎房”,亦為男女聚歌通情之地。傜人也有類似的風俗,名為“會閬”(《廣東新語》)。俍人亦“倚歌自擇配”(《粵西偶記》、《黔苗竹枝詞》),其有無特別的儀式不可知。僮人則有“浪花歌”(《峒谿纖志》、鄺露《赤雅》),又有所謂“羅漢樓”(《嶺南雜記》,均與苗俗相類。
婚嫁時也有許多唱歌的習俗。僮人的“對歌”,是親迎時用的,和粵地的“攔門歌”相類。疍民也有這樣的風俗(俱見劉策奇先生《僮話的我見》)。又畬民有所謂“調新郎”的風俗,新郎到岳家親迎,就席時桌上無一物,要等新郎一一指名而歌,然后司廚的人和著,才能得到所要的東西(沈作乾《畬民調查記》)。傜人結婚后數(shù)年,舉行“作星”的儀式,聚歌的多至數(shù)百千人,歌三四日夜(許纘曾《滇行紀程》)。《赤雅》載僮人的峒官婚嫁儀式,有一種“出寮舞”。男子就親女家為“入寮”;半年,女與婿歸,盛兵陳樂,馬上飛槍走毬鳴鐃角,各“出寮舞”,大概也有歌唱的。
(二)節(jié)歲用 苗人遇令節(jié),為“踹堂舞”(《峒谿纖志》)。聚會親屬,椎牛跳舞曰“做戛”(《黔苗竹枝詞》,自注)??羁蛣t有鸜鵒舞(同上)。但有歌辭與否不可知。傜人祭狗王(七月望日,見《說蠻》),有樂舞。十月祭多貝大王,男女聯(lián)袂而舞,謂之“踏傜”。相悅則男騰跳躍,負女而去(《赤雅》)。畬人除夕先祀祖,次“吃分歲”。宴畢,相互“答歌”為樂(《畬民調查記》)。僮人于春季場期男女“會歌”,所以祈年,禳疾病(檀萃《說蠻》),黎人集會唱歌,有歌姬歌郎。所歌多男女之情,用以樂神(《粵東筆記》)。
(三)死亡用 苗人習俗,死亡群聚歌舞,輒聯(lián)手踏地為節(jié),喪家椎牛多釀以侍,名曰“踏歌”(朱輔《溪蠻叢笑》)?!肚缰裰υ~》作“鬧尸”,《峒谿纖志》則名為“唱齊”。苗人又有“擊臼和歌”,以哭死者(貝青喬《苗俗記》及《說蠻》)。
(四)其他 兩粵與漢人雜居同化的苗人,婦女耕種時,田歌在答(《說蠻》)。又倮?人春日有《采茶歌》(《黔苗竹枝詞》注)。苗人更有所謂“水曲”,有舞(同上)。僮人有“混沌舞,有樂有歌”(《赤雅》)。
以上各種歌,其辭不詳,不能引證。其原來性質都是樂歌,配合各種樂器或有樂器作用的用具;但在非儀式地歌唱時,便成徒歌了。
此外就有辭可見的而論,疍民是水居的民族,所賦不離江山。俍人以扁擔歌為其特用的歌(俍女亦力作,故男子以扁擔為定情之物,其上裝飾甚美,并鐫歌辭焉,見《粵西偶記》)。俍人以扇歌為其特用的歌。疍、苗的歌或作三七七,或作七言四句,也有作五七七七的,這種體式,大體與《粵歌》同。傜歌無韻,除上三式外,又有三七七七七七,及七言六句二式?!秱绺琛访烤淠S袩o意義的和聲“啰”(本鐘敬文先生)?!动D歌》全用漢語,《苗歌》今存者亦為漢語,《貍歌》則似辭兼?zhèn)鐫h,故不易解。這是就《粵風》中所載的說。至純苗語純傜語的歌如何,則均不可知。俍僮歌,《粵風》中全為譯音(今已由劉乾初、鐘敬文二先生譯為新詩)。大約這兩種人不能作漢語,故只可譯原語為漢字,以備一格。這兩種歌,每句都是五言,用韻之法甚繁?!顿赘琛肪鋽?shù)不定,最為自由?!秱Z歌》則概為八句。不能增減(據(jù)《粵風》原注);但唱時卻要疊為十二句,以為尾腔(《粵西偶記》)。
疍歌苗歌修辭,多用雙關,與粵歌同。傜俍僮歌,則無此例。《粵西偶記》說,“傜歌專重比興”,這不是說其他的歌沒有比興,而是說傜歌(僮歌亦同)只有比興,沒有那種諧聲詞格。
小唱包括小調或稱俚曲。小調與小曲兩個名字,照普通用法,并無嚴格的辨別;不過我想用小曲一名專指明清小曲,以清界限。
一 小調的淵源 南朝的《子夜四時歌》是《四季相思調》的祖禰,《月節(jié)折楊柳歌》是《十二月唱春調》的祖禰,《從軍五更轉》是《五更調》的祖禰,均已見前。
二 五代俚曲 羅振玉先生所印《敦煌零拾》中,有俚曲三種,即《嘆五更》、《天下傳孝十二時》、《禪門十二時》。羅先生跋云:“右俚曲三種得之敦煌故紙中。前為齋薦功德文,后為‘時丁亥歲次天成二年,七月十日’等字一行。后書此三曲,繕寫相拙,偽別滿紙。然借知此等俚曲,自五季時已有之?!碧斐墒呛筇泼髯诘哪晏枺粤_先生說“自五季時已有之”。此三曲中,《嘆五更》當從《五更轉》來,但句式是三七七七為一節(jié),與《五更轉》之五言四句為一節(jié)者不同。其中所說,系一吏自悔未讀《孝經(jīng)》,致不識文書。《天下傳孝十二時》句式相同,所詠如其題,頗有佛教影響在內(nèi)?!抖U門十二時》則全講“禪那”,顯然是佛教俗歌;其每節(jié)句式為三五五。
三 蓮花樂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有云:“俞道婆,嘗隨眾參瑯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樂,大悟?!保〒?jù)胡懷琛先生《中國民歌研究》引)手頭無原書,據(jù)此引文及調名似蓮花樂,是一種佛教俗歌。后來卻變?yōu)樨ふ叩母柙~的專名。歸玄恭《萬古愁曲》有云,“遇著那乞丐兒,唱一回《蓮花落》?!睔w是明末人,可見那時已將《蓮花樂》作為丐者的職業(yè)歌,而“樂”字也因音相近訛為“落”了。可惜這些歌詞,俱未見記載?,F(xiàn)在各地尚行此調,但已不是佛教俗歌而有許多變化了。歌時常為二人,有時有樂器,以竹為之,中空三節(jié),貫以銅錢。歌時在身上擊打,先擊兩背次舉足迎擊,次擊背心。歌末皆有疊句(《語絲》一二六期)。落又或作鬧(同上)。有時戲劇化,一人坐著敲綽板,另一人一面唱,一面作種種姿勢。但不化妝,所謂唱亦非全為代言(《語絲》七期)。茲錄河北望都縣一首,以示例:
閑來無事東園兒里摸,一到東園兒菜畦兒多:倭瓜滿地是,瓠子結的多,紫薇薇的茄子倒滴流著多。哩六蓮花兒落。
閑來無事北園兒里摸,一到北園兒花名兒多:紫梅花兒俊,月季花兒多,竹籬兒里的牡丹倒滴著多。哩六蓮花兒落。
閑來無事西園兒里摸,一到西園兒果名兒多:石榴張著嘴,花焦(椒)笑呵呵,通紅的小棗兒倒滴著多。哩六蓮花兒落。
閑來無事南園兒里摸,一到南園兒瓜名兒多:西瓜滿地是,菜瓜結的多,上架的黃瓜倒滴著多。哩六蓮花兒落。哩六蓮花兒落,大家歡喜同念佛。
此首見《語絲》一一七期,系谷萬川先生所錄。據(jù)他說是從農(nóng)民口里記錄下來的。歌中所詠,確與農(nóng)作有關,又末節(jié)末語似猶存佛教俗歌的遺形。
四 明清小曲 明清小曲,大部分是從元曲的小令與套數(shù)衍變而成,已在前章略說。馮式權先生《北方的小曲》文中云:“小曲的歷史,從明初到現(xiàn)在,已有五六百年之久。它的全盛時代,大約也同昆曲一樣,是在清朝乾隆的時候。在當時尤其歡迎它的是滿洲人,就到現(xiàn)在,也仍舊是如此。在北方各省,大約直隸同山東最盛行,其他各地就不甚深知了?!瘪T先生的材料是根據(jù)乾隆末年南京人王紹庭(楷堂)所輯《霓裳續(xù)譜》,及差不多同時人輯的《西調》抄本;有些則是從《綴白裘》的時劇中尋出來的。他將這些小曲大別為雜曲、雜調、西調、岔出四種。茲分述之:
(一)雜曲 凡是標有“牌名”的都可以包括在內(nèi)。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南北曲蛻化來的。雜曲同南北曲之分離,大約在明初,它們在明朝中葉已經(jīng)完全脫離關系。在明朝創(chuàng)作的雜曲,已經(jīng)很有不少。到了清朝,創(chuàng)作的曲子更多了,但淵源于南北曲的,也復不少。至于所有雜曲的各曲子的盛衰,在明朝可以由沈德符的《野獲編》上所記的看出(見第二章引——四十五頁)。但他所說之外,還有《玉蛾郎》,又名《玉蛾兒》,是明朝玉熙宮的曲子,流傳到民間,稱為《四景玉娥郎》。(見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一直到清朝同治、光緒的時候,還有流傳。至于明朝盛行的《干荷葉》、《哭皇天》、《桐城歌》、《鞋打卦》、《泥捏人》及《熬?髻》等,到清朝是早已寂寂無聞了?!遏[五更》也失傳,不知與另一來源的《五更調》異同如何。《銀絞絲》到清朝也不十分流行,卻會跑到舊劇里邊去,——《探親相罵》完全就是這一闋曲子輾轉組成的——一直傳到現(xiàn)在。《打棗干》、《粉紅蓮》等,在清朝尚馀下有幾闋曲子,但也就衰微極了。《掛枝兒》到明末還流行?!独m(xù)今古奇觀》中記妓女唱此曲,又《明代軼聞》中記馮夢龍的《掛枝兒》樂府大行于時(見西諦《掛枝兒》,《文學周報》八卷七號),都可為證。但到清朝似也微了。民國八年,上海有出版的《掛枝兒夾竹桃合刊》,所輯不知是現(xiàn)時南方還流行者否。惟《寄生草》一曲,是否曾經(jīng)中落,已不可知。在乾隆前,總要算第一盛行的雜曲。當時的小說如《儒林外史》及《綠野仙蹤》都曾經(jīng)引過它;后來《紅樓夢》也引過它。一部《霓裳續(xù)譜》所輯的雜曲,《寄生草》約在二分之一以上,僅它的變調已有六七種之多了。同《寄生草》同時的,有《疊落金錢》及《剪靛花》二曲,也還盛行。所有的雜曲自嘉慶道光以后就日衰一日了。現(xiàn)在雖然有《羅江怨》、《石榴花》、《南鑼兒》……等數(shù)曲流傳,但是聽者及唱者也都不知道它們是什么東西了。
雜曲之出于南北曲的,有些格式同南北曲一樣,有些把原來的格式改變另成一體,甚而至于完全解放而沒有一定的格式。至于創(chuàng)作的曲子,有許多有一定的格式,有許多似乎沒有?,F(xiàn)在的材料太少,對于這層,還不能十分確定。
茲舉《掛枝兒》、《寄生草》各一首為雜曲之例:
對妝臺忽然間打個噴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個信兒。難道他思量我剛剛一次!自從別了你,日日淚珠垂,似我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噴嚏常如雨。
(《掛枝兒·噴嚏》)
欲寫情書,我可不識字。煩個人兒,——使不的。無奈何畫幾個圈兒為表記,此封書為有情人知此意:單圈是奴家,雙圈是你。訴不盡的苦,一路圈兒圈下去,一路圈兒圈下去。(《寄生草》)
(二)雜調 雜調大約都是原來在某一個地方流行的一種調子,后來發(fā)展了而推廣到外面去的,如同唐宋時《大曲》中的《伊州》《梁州》《西州》等是。雜調有以地名為名的,如《湖廣調》、《隸津調》(當系《利津調》)、《河南調》等。有不標地名的,如《黃瀝調》(或《黃雜調》)、《盤香調》、《馬頭調》、《靠山調》等。從地名上看,《湖廣調》及《利津調》大約起自明朝;因為湖廣行省和利津縣都是明朝地名。其馀便不易考求。雜調的盛行,遠不如《西調》及《雜曲》。乾隆時,《黃瀝調》比較盛些,但多半與雜曲聯(lián)為套數(shù),獨立的幾乎沒有?,F(xiàn)在《黃瀝調》還有少數(shù)的存留。道光時,繼《黃瀝調》而起的是《馬頭調》?!毒m雜錄》(道光年作)上說:“京城極重《馬頭調》,游俠子弟必習之,硁然,龂龂然,幾與南北曲同?!碑敃r之盛亦可想而知。再后就是《靠山調》,現(xiàn)在也還有,不過衰微極了。
多數(shù)雜調的格式不如雜曲有規(guī)則;但有些也顯然有一定的格式。茲舉《黃瀝調》為雜調之例:
熨斗兒,熨不開滿面愁像??斓秲?,割不斷心長意長。算盤兒,打不開思想愁賬。鑰匙兒,開不開我眉頭鎖。汗巾兒,止不住我淚兩行。
道光八年刻的《白雪遺音》,是華廣生輯的。據(jù)鄭振鐸先生《白雪遺音選序》,此書搜羅的范圍頗廣,材料很復雜。據(jù)鄭先生看,共有小劇本、滑稽短歌、小敘事詩、古人名、戲名、歇后語各種。除小劇本及歇后語外,皆屬歌謠范圍。其中有“帶白”的一種,系一人獨唱(如《嶺頭調》中《日落黃昏》一曲),可以說是歌謠與戲劇的過渡。此書的內(nèi)容,據(jù)選本鄭序引原書高文德序云:“其間四時風景,閨怨情癡,讀之歷歷如在目前?!庇忠H鹑蛟疲骸胺b其詞,怨感癡恨,離合悲歡,諸調咸備?!睋?jù)此,書中各曲不外寫景、言情兩種,而言情之作似占極大部分。鄭序又說其中有“猥褻的情歌”,雖亦言情,是另屬一類。至書中分類,則以樂調為主,就選本說,計有《馬頭調》、《嶺頭調》、《滿江紅》、《翦靛花》、《起字呀呀呦》、《八角鼓》、《南調》等。除《滿江紅》、《翦靛花》應屬雜曲外,其馀似乎都是雜調?!栋私枪摹坊蚺c《西調》有關,亦未可知(看下文)。這種歌大抵先屬文人制作,然后流行民間的,故辭甚雅馴。茲舉《馬頭調》中《春景》一首,因為這種寫景的是很少的:
和風吹的梨花笑,如雪滿枝梢。杏花村里,酒旗飄搖,春興更高。游春的人,個個醉在陽關道,醉眠芳草。猛抬頭,青楊綠柳如煙罩,弱絲千條。紫燕雙雙,飛過小橋,去尋新巢。兩河岸,桃花深處漁翁釣,春水一篙。深林中,遠遠近近黃鸝叫,聲兒奇巧。
上文說過鄭振鐸先生所得的《掛枝兒》一書,那書所錄,也都是戀歌。鄭先生又舉出其中兩首,與《白雪遺音》中兩首《馬頭調》相比,造意遣詞,都很相同。由此可見歌謠傳布與轉變的痕跡,又可見雜曲調之分,不能十分嚴格地看。
《國語周刊》第八期有《揚州的小曲》一文,介紹邗上蒙人的《風月夢》中的揚州妓女唱的小曲。書有道光戊申(二十八年)的自序,在《白雪遺音》后。所錄亦為雜曲。
(三)西調 這也可認為是雜調的一種,不過它的勢力非常之大,所以另分一類。《西調》的序上說:“《西調》非詞非曲。”其是否脫胎于南北曲,亦很難說定。光緒時滿洲人震鈞作《天咫偶聞》,卷七有云:“舊日鼓辭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chuàng)于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西調尤緩而低,一韻縈回良久。”查《西調》盛于乾隆時,此所記已在六七十年后,或只是《西城調》之簡稱,與原來的《西調》無涉。原來的《西調》大約起于明朝,是山西省產(chǎn)生的。明朝山西的樂戶極多,直到清雍正元年方始解除?!兑矮@篇》說:“大同,代簡王所封,樂戶較他藩多數(shù)倍?!煶莾?nèi)外,不逮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可見山西樂戶之多?!峨s曲》內(nèi)的《數(shù)落山坡羊》,就是從宣府大同傳來的,那么這《西調》或者也是由山西之樂戶傳出,所以叫作“西”調。
乾隆時可以說是《西調》最盛的時期,就是《寄生草》恐怕也不如它。一部《霓裳續(xù)譜》內(nèi)大約二百闋《西調》,而且還有一部《西調》的專集。其中曲子大半出于士大夫之手。同治、光緒時,《昆曲》的時劇里夾雜著的還不少。但是到現(xiàn)在,似已全然不存了。
《西曲》的格式也很難說定,舉一曲為例:
浮萍泛泛,恰似我無依無靠。舞蝶飄飄,恰似我魂夢遙遙。孤燈耿耿,恰似我把精神消耗。落花點點,恰似我血淚鮫鮹。啼鵑陣陣,恰似我怨東風,絮絮叨叨。新月彎彎,恰似我皺眉梢。垂楊細細,恰似我瘦損了裊娜纖腰。殘春寂寂,恰似我虛渡過青春年少,青春年少。
(四)岔曲 有人說,《岔曲》出于清初軍中的“凱歌”,此說不甚可靠。查唐宋“大曲”內(nèi)有《煞袞》(煞正寫應作殺)一篇。元人北曲以“煞”名的更多了,如《耍女兒十三煞》、《后庭花煞》、《神使兒煞》……等;至于《隨煞》、《隔煞》及《煞尾》,則差不多每一“官調”里都有。南曲里也有《隨煞》、《雙煞》,《和煞》……等?!皻ⅰ闭f文云:“從殳,殺聲?!毙煦C注說:“殺字,相傳云音察?!贝颂幾x去聲,正與“岔”同音?;蛘摺安怼本褪恰皻ⅰ被颉吧贰敝`寫。由此,我們不能不認《岔曲》同南北曲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但現(xiàn)在還沒有充分證據(jù)罷了。
《岔曲》里邊的《慢岔》、《數(shù)岔》、《西岔》、《起字岔》及《垛字岔》,都沒有一定的格式?!镀讲怼反蠹s也沒有一定的格式。茲舉一曲為例(以上多采馮式權先生原文):
月滿欄桿,款步進花園。慢閃秋波四下里觀,觀不盡敗葉飛空百花殘。猛聽得天邊孤雁聲嘹亮。霎時月被云遮,光明不得見;似這等人兒不能周全,那月兒怎得圓!
(五)粵調 《粵東筆記》中所載《粵歌》,除前已見者外,尚有以下三種:
甲 摸魚歌 此為“長調”,“如唐之《連昌宮詞》、《琵琶行》等,長至數(shù)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薄吨腥A全國風俗志》作“木魚書”,云如上?!稙┗伞罚纭犊屯厩锖蕖?、《三娘教子》、《蒙正拜灶》等都屬此類。木魚書到中秋晚上叫“月光書”,每到中秋晚上,讀書者高叫“月光贏”?!皶迸c“輸”同音;粵人好賭,故諱言之。婦人多爭購,以占吉兇。如所購為《客途秋恨》,則有落魄之兆;為《蒙正拜灶》,則有先難后易之兆。由此所記,木魚書實是唱本。《粵風》中有“沐浴歌”,亦系此種。但該書中說還有一種,句法類詩馀,書中有一歌,即系此種:
一笑千金難買,行來步步蓮生,臉似桃花眉似柳,話語最分明。
這是仿原來的沐浴的調子而唱的。
乙 湯水歌 “東莞貿(mào)食嫗所唱之歌頭曲尾?!?
丙 瞽者小唱 “婦女定時聚會,使瞽師瞽女唱之,曰某記某記,如元人彈詞,其辭至數(shù)千言,隨主人所命唱之,以琵琶 子為節(jié)。”
此外見于《池北偶談》的“師童歌”,是粵西巫覡樂神之曲。其辭不存,不知應屬前列《粵歌》中,抑應屬此。又許地山先生《粵謳在文學上的地位》(《民鐸》三卷三號)一文中,說起兩種粵調,其中“南音”一種,許先生舉出《客途秋恨》一名為例,不知是否就是木魚書。兩種辭均未見,茲暫將其另一種之目列下:
丁 龍舟歌
粵調中最負盛名的自然是:
戊 粵謳 這是舊廣州府屬的歌。鐘敬文先生說廣東除普通形式的民歌和兒歌外,有三種特出的歌,與廣東的三種方言相應:客家話則有山歌,福佬話則有《 歌》,本地話(即廣府話)則有《粵謳》(《民間文藝叢話》十三頁)?!痘浿帯废鄠魇悄虾U凶佑沟膭?chuàng)作。相傳他要上北京會試的時候,在廣州珠江上和一個妓女秋喜認識。彼此互相羨慕,大有白頭偕老的思想。無奈子庸趕著要起程,意思要等會試以后才回來娶她。秋喜欠人的債,與子庸在一起兩三個月,從未向他提過。子庸去后,債主來逼她,她又不愿另接他客,無法償還,后來便跳入珠江溺死了。子庸回來,查知這事,非常傷悼,于是作《吊秋喜》來表他的傷感。在《粵謳》里,這是他的“處女作”。但這只是一個傳說。清同治十一年續(xù)修的《南??h志》卷二十有李征霨為他作的(據(jù)《民間文藝》二汪宗衍先生通信)傳,說他“精曉音律,尋常邪許,入于耳即會于心,蹋地能知其節(jié)拍。曾緝《粵謳》一卷”。是緝說,就不見得全是作了,原書刻于道光八年,有序及題詞十二篇。此本未見。所見為英國Clementi譯本附:
青州大尹(招嘗為青州知府)筆花飄,姊妹心情待曲描。更費搜羅成艷體,任教頑鈍亦魂消。(梅花老農(nóng)《題粵謳四絕句》之四)
大約有作有緝之說近是,至于秋喜的事,傳中不載。題詞中有 江居士(汪通信中作逐江居士,謂系熊景星的別署)四首絕句,前三首似有所指的妓女,但與秋喜情形亦不合;怕秋喜的事終不免是附會的。
《粵謳》所錄,據(jù)Clementi本,共九十七“牌名”,一百二十一首。牌名實在就是題目。各歌以青樓生活為中心,大抵是描寫妓女的可憐生活的。若照傳說論,這便是秋喜之死有以致之了。但這些歌本是預備載酒征歌時給妓女唱的,其以妓女為題材,也是平常的事。各歌大抵托為妓女口吻,作男子語者甚少。調子則似乎是舊有的。石通人序有云:“南謳感人,聲則然矣,詞可得而征乎?”下即接“居士(指招子庸,他別署明珊居士)乃出所錄”云云??梢姟澳现帯钡穆暿潜緛碛械??!痘浿帯返膶懛?,大部分是借景抒情,是進步的興體;也有用比的(如《燈蛾》)、用賦的,但甚少。
最有名的兩篇,卻全是賦,一是《吊秋喜》,二是《解心事》。《吊秋喜》之有名不用說;《解心事》之得名,大約因它是《粵謳》中第一篇之故。《粵謳》甚至一名為《招子庸解心事》(見許先生文);又唱《粵謳》也有叫唱《解心》的(《北新》二卷九號招勉之先生文)。茲錄《吊秋喜》及《聽春鶯》二曲于后;《聽春鶯》可以代表《粵謳》的作風,Clementi說西方人不賞識前者,賞識后者。
聽見你話死,實在見思疑,何苦輕生得咁癡?你系為人客死,心唔怪得你。死因錢債,叫我怎不傷悲!你平日,當我系知心,亦該同我講句;做乜交情三兩個月都有句言詞!往日個種恩情丟了落水;縱有金銀燒盡帶不到陰司!可惜飄泊在青樓,孤負你一世;煙花場上冇日開眉。你名叫做秋喜,只望等到秋來還有喜意;倒乜才過冬至后就被雪霜欺?今日無力春風唔共你爭得啖氣,落花無主敢就葬在春泥。此后情思有夢你便頻須寄,或者盡我呢點窮心慰嚇故知!泉路茫茫你雙腳又咁細,黃泉無客店問你向乜誰棲?青山白骨唔知憑誰祭?衰楊殘月空聽個只杜鵑啼!未必有個知心來共你擲紙,清明空恨個負紙錢飛!罷咯,不若當作你義妻,來送你入寺。等你孤魂無主,仗嚇佛力扶持!你便哀懇個位慈云施嚇佛偈,等你轉通來生誓不做客妻!若系冤債未償,再罰你落粉地,你便揀過一個多情早早見機。我若共你未斷情緣,重有相會日子。須緊記!念嚇前恩義!講到消魂兩字,共你死過都唔遲?。ā兜跚锵病罚?
斷腸人,怕聽春鶯。鶯語撩人,更易斷魂。春光一到,已自撩人恨:鳥呀!你重有意和春共碎我心?人地話鳥語可以忘憂,我正聽佢一陣。你估人難如鳥,定是鳥不如人?見佢恃在能言,就言到妙品;但逢好境就語向春明!點得,鳥呀,你替我講句真言,言過這薄幸!又怕你言詞關切,佢又當作唔聞。又點得我魂夢化作鳥飛,同你去揾!揾著薄情詳講,重要佢回音。唉!真肉緊。做夢還依枕。但得我夢中唔叫醒我,我就附著你同行。(《聽春鶯》)
《粵謳》每首末了,常有感嘆詞“唉”“罷咯”,“呀”或代名詞呼格“君呀”“郎呀”等等字眼。有“唉”“呀”底句通常在全篇中是最短的句;而最末了那句每為全篇中最長的句。這個特性,因為《粵謳》是要來唱底緣故;唱到“唉”“呀”“罷咯”等字句,就是給人一個曲終的暗示。唱《粵謳》俱用琵琶和著,但廣東人精于琵琶的很少,所以各牌的調子都沒有什么變化(據(jù)許文)。
當時《粵謳》極流行,李傳論之云:“……雖《巴人下里》之曲,而饒有情韻。擬之樂府,《子夜讀曲》之遺;儷以詩馀,‘殘月曉風’之裔。而粵東方言別字亦得所考證,不苦詰屈聱牙。一時平康北里,譜入笙歌,雖‘羌笛春風’,‘渭城朝雨’,未能或先也。”招子庸以后,《粵謳》的作家很多;如繆蓮仙的作品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蓮仙或與子庸同時,或晚他幾年。他是浙江人,游幕到廣州;他的生平,我們不甚知道。他在“南音”上更有名,《客途秋恨》便是他作的,至今還流行著。但到了道光末年,《粵謳》便漸漸中落了。李傳云:“自道光末年,喜唱弋陽腔,謂之班本。其言鄙穢,其音侏 ,幾令人掩目而走。而耆痂逐臭,無地無之。求能唱《粵謳》者,邈如星漢。”但是現(xiàn)在《粵謳》似乎又流行了。許先生文中也說他在廣東住得最久;他說廣州所屬各縣,“無論是誰,少有不會唱一二支《粵謳》的?!庇终忻阒壬闹幸舱f及現(xiàn)在唱《粵謳》的事。他說《粵謳》一書中,至今還為人稱道的是《吊秋喜》及《解心事》二章。又說,現(xiàn)在唱《粵謳》的是用銅線琴(又名揚琴)和檀板,或用二胡和檀板,他們已不用琵琶了。
徒歌或稱為“自來腔”(《歌謠周刊》七十一號CK先生文),包括誦的和歌的。山歌其實也可以說是徒歌;但本節(jié)所指,卻嚴格地以徹頭徹尾不合樂的為主。這種徒歌自應純是白話,而因古今語異及文人改削的關系,有些古謠在現(xiàn)在看來,卻似乎很文,這在流行當時并不如此的。徒歌之古者,相傳有《康忂謠》,但那是依托的(五十一頁)?!断炥o》較為可靠,也甚古,但恐系追記;又其是否樂歌,甚難斷定。此外,《孟子》中載晏子引《夏諺》一首云: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ā读夯萃酢废拢?
此歌雖名為諺,而“其辭如歌詩”,實“謠之類”(焦循《孟子正義》中語),趙岐注以為夏禹時諺。孟子之書較早,此歌又系晏子所引,自然甚可靠。但陸侃如先生以為文字平易,疑亦是追記的(《中國古代詩史》稿)。所以關于最古的徒歌,實是難有定論。
徒歌內(nèi)容,就《古謠諺》中所載言之,大約可分為下列諸項:
一 關于政治的
(一)占驗的 以占驗的觀點解釋歌謠,起源甚早?!秶Z·鄭語》載周宣王時童謠云:
弧箕服,實亡周國。
說是褒姒亡周的豫言。古人好言神怪;若照我們現(xiàn)在的解釋,則這歌當是褒姒得寵后的傳說,形諸歌詠,乃民怨的表現(xiàn),與“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及“千里草,何青青”之謠系同類,不過表現(xiàn)方法各有不同而已。至于以后的應驗,則全屬偶然,并無一定的因果關系存于其間。但這種占驗的解釋,輔以熒惑之說(關于熒惑的記載,始于漢代,其起源大約甚古),直到近世,還有很大的勢力。因為史書《五行志》中采用此說,所以影響有如此之巨。《兒歌之研究》中說這種歌謠,學者稱為“歷史的兒歌”,引日本中根淑釋童謠云:
其歌皆詠當時事實,寄興他物,隱晦其辭,后世之人鮮能會解。故童謠云者,殆當世有心人之作,流行于世,馴至為童子所歌者耳。
并說“中國童謠,當亦如是”(《談龍集》二九三頁)。至如關于個人的預言,如《晉書·五行志》謂庾亮初鎮(zhèn)武昌,出至石頭。百姓于岸上歌曰:
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旒旐。
又曰:
庾公初上時,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流蘇。
(二)頌美的 前引《夏諺》即是一例。又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chǎn)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
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chǎn),吾其與之!
這些都是普泛地頌美為政的人的。又如《漢書》載魏河內(nèi)民為史起歌云:
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這是專指一事加以頌美的。
(三)諷刺的 如《后漢書·劉玄傳》載長安中語云:
灶下養(yǎng),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nèi)侯。
這是諷刺劉玄時受官爵者之濫,是貶詠。又如《史記》載天下為衛(wèi)子夫(武帝后)歌云:
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wèi)子夫霸天下!
這歌專詠一人,諷刺之意甚隱。又如南朝時袁粲、褚淵同受宋明帝顧命,粲盡忠故國而死,淵則入仕新朝。于時百姓語曰:
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為褚淵生!
這是譏淵個人失節(jié)的。
(四)怨詛的 如前舉“千里草”之謠是詛咒董卓的,屬此類。又如《漢書·翟方進傳》云:汝南舊有鴻隙大陂,郡以為饒。成帝時,關東數(shù)陂,水溢為害。方進為相,與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事,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費而無水憂。遂奏罷陂云。王莽時,??莺?,郡中追怨方進,童謠曰:
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黃鵠。
這是為一事而發(fā)的。
(五)記事的 記當時新聞而成歌詠。如《漢書·匈奴傳》載《平城歌》云:
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這是記平城之圍的。又《舊唐書·韋堅傳》載玄宗時人間戲唱歌詞云:
得體紇那也,紇囊得體耶。潭里車船鬧,揚州銅器多。三郎(指玄宗)當?shù)钭?,看唱《得體歌》。
書中以此歌為預言,其實也當是新聞的歌。
二 關于社會的
(一)頌美的 這是指頌美學術、德行等而言。如《論語·比考讖》詔孔長彥、孔秀彥兄弟聚徒數(shù)百,時人為之語曰:
魯國孔氏好讀經(jīng),兄弟講誦皆可聽。學士來者有聲名,不遇孔氏那得成!
有一個比較少見的歌,是頌富的。《晉書·麹傳》說金城麹氏與游氏世為豪族,西州為之語曰:
麹與游,牛羊不數(shù)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二)品鑒的 這與前項相似而不同,是評論人物而估定其價值的。東漢時此風最盛,起于學者而行于民間。其措語亦似有定式,如《后漢書·召馴傳》說馴少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xiāng)里號之曰:
德行恂恂召伯春。
“伯春”是馴的字。又《許慎傳》,時人為之語曰:
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
此種體格,大抵用以評論人之學術德行,間有涉及政事的,也以頌德為旨。如《后漢書》異文,鮑永辟、鮑恢為從事,京師語曰:
貴威斂手避二鮑。
這實在還是說二鮑之抗直的。也有連用兩句論一人的。如《后漢書·胡廣傳》載京師諺曰:
萬事不理問伯始(廣字),天下中庸有胡公。
又有用兩句來比較兩個人的?!逗鬂h書·黨錮傳》序云:“初,恒帝為蠡吾侯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xiāng)人為之謠曰:
天下規(guī)矩房伯武(植字),因師護印周仲進(福字)。
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進尤隙。”
更有用兩句分論之人連為一歌的。這種歌或稱語,或稱諺,或稱謠。照《古謠諺》例言,所錄稱語者即諺。但諺是經(jīng)驗的結晶,應是原則的或當然的,與此種歌性質不符,故仍當作謠而加以論列。在東漢以前,也有這種歌,但體式不同?!妒酚洝へ浿硞鳌纷ⅲ鞆V引諺云:
研桑心算。
研是計然,桑是桑宏羊。這也應屬于謠。
(三)風俗的 《五雜俎》(明謝筆淛著)載京師風俗諺云:
天無時不風,地無時不塵;物無所不有,人無所不為。
又如《后漢書》馬廖引長安語云: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這是說風俗流行的情形。又如《石癡別錄》(明代)載兒童衣裙相牽,每高唱云:
牽郎郎,拽弟弟,踏碎瓦兒不著地。
《堅觚集》據(jù)《詢芻錄》說這是祝生男之歌。這便是風俗的表現(xiàn)了。
(四)民情的 如《越謠歌》云: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乘車,我騎馬,他日相逢為君下。
這可見友道之厚,風俗之淳。又如《炎徼紀聞》載廣西人為傜人謠云:
盎有一斗粟,莫溯藤峽水;囊有一陌錢,莫上府江船。
藤峽府江皆傜人所居。這是說傜人之可畏。
三 關于地理的 如《荊州記》載宜州西陵峽中有黃牛山,江湍紆回,途經(jīng)信宿,猶望見之。行者語曰:
朝發(fā)黃牛,暮發(fā)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或說這是諺,或說這是謠;但此歌似抒征人之情,非只記載形勢,似以屬謠為是。
四 關于風物的 如《南越志》佚文云:南土謂蠣為蠔,甲為牡蠣。合澗州牡蠣,土人重之,語曰:
得合澗一,雖不足豪,亦可以高。
豪蠔諧聲,此另是一格。又如《拾遺記》說用胡中指星麥釀酒,醇美,久含令人齒動。若大醉,不可叫笑搖蕩,令人肝脹消爛,俗人謂為消腸酒。閭里歌曰:
寧得醇酒消腸,不與日月齊光。
五 關于傳說的 如《白醉瑣言》載,江西龍虎山頭向上,真人子孫相繼膺封。贛州張氏山頭向下,世出一人與冥道相通,每歲為陰府行疫于四方。有謠云:
金鵝頭向天,代代出神仙;金鵝頭向水,代代出神鬼。
又如《酉陽雜俎》記妒婦津說,有婦人渡此津者,皆壞衣枉妝,然后敢濟;不爾,風波暴發(fā)。丑婦雖妝飾而渡,其神亦不妒也。婦人渡河無風浪者,以為己丑,不致水神怒;丑婦諱之,無不皆自毀形容以塞嗤笑也。故齊人語曰:
欲求好婦,立在津口;婦立水旁,好丑自彰。
六 嘲謔的 如嘲殘疾的有《舞十般癩語》,見《西湖志馀》,是宋時歌,只存其一云:
一般癩來一般癩,渾身爛了肚皮在,也不礙。
又如《委卷叢談》引杭諺嘲塾師云:
“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坝粲艉跷脑铡?,學生都不來。
這是說塾師先誤讀,學生不知,后經(jīng)人指出,學生乃都散去。
七 訣術的 如《帝城景物略》云:幼兒見新月,曰月芽兒,即拜篤篤祝,乃歌曰:
日日月,拜三拜,休教兒生疥!
又如同書載九歲時不雨,家貼龍王神馬于門,磁瓶插柳枝,樹門之旁。小兒塑泥龍,張紙旗,擊鼓金,焚香各龍王廟,群歌曰:
青龍頭,白龍尾,小兒求雨天歡喜。麥子麥子焦黃,起動起動龍王。大下小下,初一下到十八。摩訶薩!
又如《新唐書》載《京師里閭詛》云:
若違教,值“三豹”。
書中說王旭、李嵩、李全交之御史皆嚴酷,京師號“三豹”,里閭至相詛(另一書載此歌,作咒)云云。這與小說中常用的詛詞“若有虛假,雷殛火焚”,用處相同。
八 游戲歌 如第二章所舉“貍貍斑斑”一首是也。此歌無意義,只是趁韻而成。
英國Charles G Leloud著有Pidgin English Sing-Song一書,收錄海外的中國民歌二十二章。用的是一種特別的語言,用字與文法兩方面,都是華洋合璧。這便是國內(nèi)所謂“洋涇濱話”;早一些的名字,似乎還有所謂“紅毛鬼話”。前者是上海的名字,后者是南洋的名字。這種話里英語的分子最多,但因發(fā)音困難,都已變了樣子。洋涇濱話中只有英語,紅毛鬼話中卻還夾著法語、葡萄牙語、印度語、馬來語。又前者中的中國字是上海話,后者中卻是廣東話。這種話雖起于上海及南洋,但漸漸通行各口岸。工商人等出國謀生者,又將它帶至歐美各處。通行范圍既廣,便有用這種話作的歌和故事等,本書所錄,正是此等。據(jù)本書導言中說,作歌人英文程度也頗有高下之別。書有英美兩種版。美國版印于一八七六,可知這些歌至少已是半世紀前的東西了?,F(xiàn)在國人能說正確的外國語者日多,這種東西大約已漸歸淘汰了罷(參看劉復先生《海外的中國民歌》一文)。
二十二章中以敘事歌為多,這與中國國內(nèi)民歌的情形不同,想系受外國歌謠影響。所敘或出于歷史,如孔子和老子;或出于傳說,如《韃靼公主歌》(此歌與烏孫公主《悲秋歌》有關);或紀近世之新聞,如Wang-ti The Ballad of Wing-King-Wo,或記中外人之小交涉,如Margloe Slang-Whang;或為寓言,如《鼠》;或為生活歌,如《賣玩物的人的歌》;或為兒歌,大抵取材中國的多,無純粹詠外國事者。所詠多與用這種話的人身分相稱;也有不相稱的,但亦必系常為他們所樂道的高級社會中人物。至如《孔子與老子》一章中述較高的哲理,疑非那班人所能領會,或系于中文較有根底者所為,未必流行甚廣也。又各歌后附教訓之謠,如《伊索寓言》而較長,當系受《伊索寓言》等影響。茲錄劉復先生所譯五歌之二以示例:
《小小兒子》
小小子兒,坐屋角,吃年糕。吃出干葡萄,“好呀!我這小子多么好!”(附原文)
Little Jack Horner
Little Jack Horner
Makee sit inside corner, Chow-chow he climas pie;
He put inside t'un Hob catchee one plum, Hai yah!
What one good ohilo my!
《老鼠》
有一只老鼠,硬要拉出一只釘來。他來說,“我看見了怎個大尾兒!”“可是我現(xiàn)在拉出來了,這東西沒有用,不好,只是塊舊鐵,不是好吃的東西。”
要是人丟了功夫做麻煩的笨事,那猶如是你把你——呸——那竟是老鼠拉釘呵!
以上都說的是古歌謠,可算是歌謠的歷史。至于近世歌謠,即當世流行的歌謠,就已收集的而論,(其中有一部分是從書上抄下,非從口頭抄下,這一部分也當以古歌謠論。不過這種分別,全為容易辨明。所謂古歌謠,有些也與當世流行者差不多。這層我們是應當知道的。)可分為普通話、吳語、粵語三系,其內(nèi)容及結構,均于下兩章中論及,茲不贅。這中間有些敘事的唱本,如《孟姜女》、《祝英臺》等,很可注意,因為她們的故事是流行極廣的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