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北宋刻本。經傳一至六,王弼注,系傳七之八、說卦、序卦、雜卦九,韓康伯注,略例十,邢璹注。卷首有“貞元”,“伯雅”二圖記,知是鳳洲先生藏書也。
《京氏易傳》,陸績注。予藏舊抄本四種,其一書法甚佳。
關朗《易傳》,天水趙蕤注。秦酉巖取楊五川,陳抱沖兩先生善本對錄者為第一。
有宋談《易》諸家,尚占者宗康節(jié),以義理為虛文;尚辭者宗伊川,以象數為末技?!棒水嫛保爸芙洝迸腥粌赏疽?。晦庵曰:“《易傳》不看本文,亦自成一書?!鄙w得程子之深者也?!督浖尽份d《伊川易傳十卷》,吾家所藏宋刻本止六卷。今考《程朱傳義》后二卷《小序》曰:“程先生無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全解?!稏|萊精義》載先生解,并及遺書。今并編入續(xù)六十四卦之后,題之曰《后傳》,庶程朱二先生皆有全《易》云?!眲t是予所藏六卷為程氏原書。《后傳》乃據《精義》,《遺書》攙入者。端臨《通考》亦未為核也。尋討伊川本旨,為之掩卷憮然。
此為楊慈湖《易傳》,其逐卷簡端所題如此。
明初人鈔本,繕寫極精好。
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有六十四卦,而未有辭也。文王作上下經,乃始有辭??鬃幼魇恚鑲鞫?,象傳二,系辭二,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各一,其辭乃備。然辭本于象,象本于畫,易之理盡于畫,詎可舍象而專論辭之理哉。
漢去古未遠,諸儒訓解,多論象數,蓋有所本而云然耳。自費直之《易》行,至魏王弼為之注,而韓康伯繼之,取孔子之傳附于每卦之下。欲學者兩讀以就其注,經傳混淆,沿襲至隋唐,莫之或改也。
唐太宗命諸名儒定《九經正義》,《易注》則取王、韓??追f達輩以為時所尚,遂著為定論?!豆乓住繁局贾粱?,不能明久矣。有宋呂汲公、王原叔、晁以道、李巽巖、呂東萊諸公,皆以分經合傳非古。而吳仁杰、祝與權編《周易古經》財極論王弼之失。至朱子斷然主經傳厘而析之。于是《古周易》之序次曉然,其白于后世。俞琰、熊過之徒,始知取道適從矣。然學《易》者,精微之旨,無過輔嗣康伯,宋儒往往抹殺之,此則宋儒之過也。
《易》有象數,明于象數而后《易》可讀。啟蒙專明象數,蓋為讀本義者作歟?胡方平通釋之象,本圖書而形于卦畫,數衍蓍策,而達于變,占易之體用全矣。昔楊文貞公,得此書于伯氏,無何失去,伯氏聞之不樂,至形諸詬詈。昔人矜重書籍如此,后學勿漫視之。
俞玉吾讀《易》三十余年,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覃精研思,以致力于此,然后命筆成書。稿凡四更,并取系辭傳、說卦、序卦、雜卦等篇,改竄皆畢,名曰《周易集說》。宋、元來,讀《易》士無有終身以之若是者也?;蛞缮辖涁匀陆涁匀?,多寡不均。玉吾謂卦有對體、有復體,上下皆約為十八,無有不均。條析精確,而上下之篇定。又謂文王之辭謂之“經”,孔子之辭謂之“傳”,傳辭之所以釋經也。經有“彖”,即文王所系于卦下之辭??鬃俞屛耐踟韵轮o,而傳述其意,故謂之“彖傳”。古者經與傳各為一書,自費直以傳解經,其后鄭玄以彖傳連經文,然猶若今之乾卦次序。至王弼乃自坤卦始,每卦以彖傳聯綴于彖辭之后,又加以“彖曰”二字,后人遂不謂之彖傳,而直謂之“彖”。則文王之彖辭謂之何哉!
又按陸德明《釋文》:“梁武帝言,文言文王所制?!庇裎嶂^梁武之說,必有所據。則彖辭、爻辭皆文王之言,而孔子傳述之?!豆乓住奉}曰“文言”傳良是矣!又云:“爻傳者,孔子釋文王爻辭,而傳述其意,王弼分附于諸爻之下,更以象辭置爻辭之前,又于象辭并爻辭之首,皆冠以象曰二字。于是后人以象辭為大象,爻辭為小象,而爻象則謂之象傳,其謬甚矣,世無有一人正之者何耶?今用古易爻象,例不以附經,而自為一篇,庶幾六爻連屬,而文義不間斷云。”嗟嗟!自古及今,談易者紛如,何人細心究此?玉吾獨能發(fā)先儒未發(fā)之秘,決先儒未決之疑,孔父韋編三絕,南園俞氏之易學,可無愧心矣。予故服膺其書,而于諸家之易說備之,以俟參考焉。
《乾鑿度》鄭氏注。大輅為椎輪之始。其殆邵子皇極經世之先資歟?
制詞古奧,非后人所能措手。此等書,惟本行次,恰當為妙。嘗以四明范欽訂刊者對之,不獨字句訛謬,中間紊亂失序,脫卻原意。因嘆古書未易付諸剞劂,非淺人可解耳。
元包卦首于坤,義主歸藏,中多奇字,非釋音不可讀。唐蘇源明為之傳,李江為之注。紹興年間,南陽張洸跋其父景初所藏本,鏤板傳諸世。
行成謂天下之象生于數,而數生于理,蘇源明、李江之傳注,徒言其理,而未達其數,乃遍采古之言易者,旁通元包之旨,以示同好云。
《正易心法》希夷受并消息。正謂卦畫,若今經書正文也。據《周孔辭傳》,亦是注腳,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訓于其下,消息也。李潛云:“道者,得之廬山異人?!蔽墓壬鷺O辨其謬。謂“如雷自天下而發(fā),山自天上而墜之類,皆無理妄談。后假守南靡,見前湘陰主簿戴師愈,首及易說,語無倫次。后至其家,見其案問所著雜書,宛然“麻衣”語氣,以是始疑前時所料,三五十年以來者,即是此老。然是時戴病已昏,不久即死,遂不復可窮詰矣?!迸奸喆藭?,并識文公語于后。
三墳,山氣形也。元豐七年,毛漸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晁公武以為偽;鄭夾漈以為真。世自有辨之者。紹興十七年五月重五日,三衢沈斐刻于婺州學中,即此本也。
朱子曰:“呂伯恭解《書》,自《洛誥》始?!贝笥捋旁唬骸安咸贰渡袝氛f,自《泰誓》至《洛誥》凡十八篇。己亥冬,口授諸生而筆之冊者也。伯氏下世,《書》及《三禮》皆未及次第考論,是東萊原未有成書,而時瀾所謂親承修定之旨,不過記憶舊聞,直以己意足成其書耳,覽者宜有辨焉”。
南宋刻本。首載《毛詩舉要圖》。
分興述,解說,傳授、文體四篇。亦約略指說之,無異聞特解也。乾道壬辰,建安熊克題于后。
《詩》自齊、魯、韓三家俱亡,而毛萇之《傳》獨存,其作《序》之人,無明文可考。鄭氏謂毛公始以置之《詩》之首。蓋自漢經師相傳授,其去作《詩》時未甚遠,《序》之有功于《詩》而不可廢也審矣。宋儒安得狃一己之私,指摘作《序》者之或有小疵乎?!对娮V補亡后序》云:“后之學者因跡前世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余殘脫之經,倀倀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睔W公此言,深中宋儒說《詩》之病,亦見公之虛心經學如此。故此書逐章先論毛、鄭之得失,而后申之以本義。末三卷備著《義解》、《論問》等篇,復以鄭氏《詩譜補亡》終焉。蓋歐公于《詩》詳說有年,其論云:“察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戒,所謂圣人之志者本也。求圣人之意,達詩人之旨者,經師之本也。此本義所由作也?!?
昔吾友馮定遠以詩世其家學,得乎《三百篇》者深。嘗語予曰:“六義中,興為意興之興;而宋儒作興起之興,豈不可笑?!币虻终茦O論之。嗟乎!斯人今也則亡,其聲音笑貌,顯顯然猶在目中。每尋味其緒言,為酒瀾不能己。因附識之于此。
王質,汶陽人。其書分十聞。一聞音、二聞訓、三聞章、四聞句、五聞字、六聞物、七聞用、八聞跡、九聞事、十聞人,又斷之以總聞。趙清常從閣宋本抄錄,惜缺二十余葉,藏書家無從借補,俟更覓之。
此書二十卷,每卷分上下,目后載序、譜。趙清常從閣本抄錄,其中脫簡仍如之。
朱子之學,一傳為何基、王柏,再傳為金履祥、許謙。授受相承。白云一代大儒,其于詩專宗朱子,泛掃毛鄭之說,未知今之《三百篇》,果非夫子之舊歟?抑《桑中》、《溱洧》諸篇,夫子刪詩竟不辨為淫佚之什,而采之歟?退《何彼秧矣》、《甘棠》于王風,削去《野有死麕》,其卓識遠過于夫子歟?子曰:“多聞闕疑?!笔ト饲以迫唬髮W反立己見,以疑圣人,非予所敢信也。
南宋刻本,首列二十國年表,音義視他本較詳?!冻鯇W集》載牧翁所跋宋版《左傳》,其經傳十四至三十卷,已歸天上。圖說二卷,經傳一至十三卷,尚存人間,幸為予得之。復視跋語所云:“在在處處,應有神物護持?!绷疾惶撘?。墨跡如新,古香馣薆。逐本前后葉,每條注某本作某字,應從某本是正。此等書匆論其全不全,譬諸藏古玩家,收得柴窯殘器半片,便奉為天球拱璧,而況鎮(zhèn)庫典籍乎!
內閣藏本。予從曹秋岳先生借錄。
昌黎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薄度齻鳌分赜跐h而輕唐,其來漸矣。啖助、趙匡欲舍傳以求經,岸然多所去取。陸淳奉其說,為纂例為辨疑。柳于厚見其書,恒愿歸于陸先生之門。可謂傾倒時人至矣。然后來學者,往往鑿空好新,立私說以解春秋。出主入奴,茫無質的。真有高束《三傳》之慮,其殆啖趙為之嚆矢歟。
莘老游于胡安定之門,著《經解》行世。初王安石釋《春秋》未成,見此書而慕之,因詆圣經為腐爛朝報。龜山先生稱莘老片言存簡,皆足垂世,況成書耶。嘉定丙子,汪綱題而刻之新安。
孫復明復以春秋教授生徒于泰山之下,著《尊王發(fā)微》,撥棄《三傳》,自立褒貶,君子嘉其志而惜之?!洞呵铩匪杂袟墤c瑣法之譏也。
此書大旨詳于樓攻愧序中。茶陵所刻,字多訛舛。此則勤德堂刊本也。止齋尚有《左氏章指》一書,俟續(xù)求之。
采左氏諸臣始末,每人掇拾成一小傳,逐卷后有《總贊》。簡勁明潔,有古良史之遺風。
先取各家注釋,以己意采集于前,申之以程子之言。后詳列《三傳》、《胡氏傳》,使人得備覽而尋繹其說。元刻中之佳者。
子常游楚望之門,得益《春秋》為多,故次其師說十一篇以成是書。楚望云:“學《春秋》當以《三傳》為主,而《三傳》之中,又當據左氏事實,以求圣人旨意之所歸。蓋其中自有脈絡可尋,人自不肯細意推求耳?!敝荚账拐Z,一洗唐宋來舍傳求經之妄論矣。
是書曾于牧翁書架上見之,后不知散佚何處。此則焦氏家藏舊抄本也。
宋儒致疑于春王正月,紛如聚訟。云夏正得天,乃百王所同,是以有冬不可為春之疑。云夫子嘗以行夏之時告顏子,是以有夏時冠周月之疑。云漢武以夏時首寅月,于今莫之或改,是以傳書者有改正朔,不改月數之疑。而又有春秋用夏之時、夏之月之疑。疑愈甚,則說愈多;說愈多,而儒者之惑終不可解,良可喟也。
晉安張以寧,以《春秋經》登泰定丁卯李黼榜進士。讀書誰南者十余年,歷稽經史傳記及古注疏,并劉向周春夏冬,陳寵天以為正,周以為春之說。比觀朱子晚年定論,參錯辨核,斷以春王正月之春,為周之時。洪武二年夏,奉使安甫,假館命筆,勒成是書,明年庚戌春始卒業(yè),逾月疾革而逝。宣德元年丙午,其嗣孫隆,恐手澤泯而無傳,依舊本摹寫刊行。予昔侍牧翁于云上軒,晨夕伏承緒言,每嘆此書絕佳,問津知途,幸免冥行擿埴,皆先生之訓也,撫卷流涕者久之。
此北宋槧本之精絕者,故附釋文于經傳后。若南宋人鏤刻,便散入逐條注下矣。
吾家所藏國語有二:一從明道二年刻本影抄,一是宋公序補音,南宋槧本。間以二本參閱,明道本《周語》云:“昔我先王世后稷?!弊⒃唬骸昂缶?,稷官也。則是昔我先王世君此稷之官也。”考之《史記.周本紀》亦然。而公序本直云:“昔我先世后稷?!弊x者習焉不察,幾訛為周家之后稷矣。襄王二十四年秦師將襲鄭,過周國門,左右皆免胄而下拜。注曰:“言免胄則不解甲而拜?!鄙w介胄之土不拜。秦師反是,所謂無禮則脫也。公序本又失去拜字,與注文大相違背。微明道本,于何正之。今世所行《國語》,皆從公序本翻雕,知二字之亡來久矣,他不具悉也。
朱子謂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遭秦滅學,禮樂先壞,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吨芄佟芬粫?,固為禮之綱領,至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疏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究諸科。士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王安石變亂舊制,廢《儀禮》而獨存《札記》之科,遺本宗末,其失已甚。因以《儀禮》為經,而取《札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于禮者,皆附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說,撰家禮五、鄉(xiāng)禮三、學禮十一、邦國禮四,共二十三卷,曰《儀禮經傳通解》。王朝禮十四卷,曰《儀禮集傳集注》,刊于南康道院。此書卷帙煩重,脫誤弘多。獨此本逐一補錄完,罕有錯簡脫字,今之藏書家,恐未未必細心緝訂如此也。
朱子晚年,著《經傳通解》,屬稿甫定而歿,未成喪、祭二門。嘗以規(guī)模次第,屬之門人黃干勉齋,俾為類次。嘉定癸未,四明張?zhí)拋砟峡担泯S此稿在南康陳史君宓處,以書索來,凡二十九卷,???,并前書傳于世。焦氏《經籍志》混稱《朱子通釋》二十三卷、續(xù)編二十九卷。不分勉齋續(xù)稿之詳。今黃俞邰,周雪客《征刻書目》因之,是殆未取原書復閱也。
始三十九篇,終八十一篇,潁川韓元吉論之詳矣。此為元人鈔本,卷首有至正甲午十二月朔。不知何人序。
童年讀《史記·孔子世家》,引子貢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之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庇肿x《漢書·列傳四十五卷贊》引子貢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备`疑古文《論語》與今本少異,然亦無從辨究也。后得高麗抄本《何晏論語集解》。檢閱此句,與《史》、《漢》適合。因思子貢當日寓嗟嘆意于不可得聞中。同顏子之如有所立卓爾,故以“已矣”傳言外微旨,若脫此二字,便作了語,殊無低徊未忍已之情矣。他如“與朋友交言而不信乎”等句,俱應從高麗本為是。
此書乃遼海蕭公諱應宮,監(jiān)軍朝鮮時所得。甲午初夏,予以重價購之于公之乃孫,不啻獲一珍珠船也。筆畫奇古,似六朝初唐人隸書碑版,居然東國舊抄。行間所注字,中華罕有識之者。洵為書庫中奇本。卷末二行云:“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鏤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謹志?!蔽粗绞浅r何時年號,俟續(xù)考之。
蕭公幼時與吾曾祖侍御秀峰公,同居邑之西鄉(xiāng),每相約入城,歸時對坐殿橋上,攜象戲下三四局、起望城中而嘆,瓦如魚鱗,他的何地受一廛,著我兩人耶!后竟各遂其志。蕭居城東,吾祖居城西。高門綽楔,衡宇相望,未及百年而蕭氏式微。吾祖后蘭錡依然,流風未艾。循覽此書,回環(huán)祖德,子孫其念之哉!子孫其敬之哉!
許勃云:“昌黎著《論語筆解》,其問翱曰者。蓋李習之交相明辨,非獨韓制此書也?!?
此從東坡居士所藏宋槧本繕寫,流俗本注中脫誤孔多,幾不堪讀。予昔藏南宋刻,亦不如此本之佳也。
淳祐丙午,稽山書院山長薛據,裒聚《孔子集語》成二十篇。其所引《尚書大傳》、《金樓子》等書,今皆不可得見。方山吳岫藏書,多舊人抄本,此其一也。
《孟子注疏》是叢書堂錄本,簡端五行,為匏翁手筆。古人于注疏,皆命侍史繕寫,好書之勤若是。間以監(jiān)本,建本校對,踳繆脫落,乃知匏翁抄此為不徒也。
高皇帝展閱《孟子》,至“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句。慨然有嘆,謂“非垂示萬古,君君臣臣之義?!彪济宄紕⑷岬?,刊削其文句之未醇者。昌黎云:“孟軻書,非軻自著,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自非高皇卓識,焉敢奮筆芟定其書?!鼻лd而下,淺儒知節(jié)之之故者鮮矣,存而不議可也。
孫宣公以張鎰、丁公著二家所音《孟子》未精當,質諸經訓,證以字書,成《音義》二卷。孫奭曰:“孟子見梁惠王見梁襄王,并當與暴見于王,他日見于王同音現。宣公前二見字無音,學者相承如字讀,非也?!庇鑼W識淺鮮,未知通人以為然否?
《漢書藝文志·儒家孟子十一篇》宋時館閣中尚有《外書》四篇:“曰性善辨、曰文說、曰孝經、曰為政。”或疑合之可如《藝文志》之數。今觀此書后附《孟子篇敘音義》,曰此趙氏述《孟子七篇》,所以相次敘之意,則知《外篇》乃后儒撰集。雖亡來已久,不存可也。《篇·敘》世罕之見,藏書家宜廣其傳,勿易視之。
元以經義取士,此蓋擬之而作者,中或有學究語,然其特見深解,絕非近儒制義所可幾及。昔先君嘗云:“挾制義以取科名,譬之敲門磚,應門則磚棄?!闭\哉是言也。胥天下之聰明才智;合古今之學術文章,蒙錮淪喪于時藝中,滔滔不返,先圣者能無懼乎?
吾友葉林宗,篤好奇書古帖,搜訪不遺余力。每見友朋案頭一帙,必假歸躬自繕寫,篝燈命筆,夜分不休。我兩人購得秘冊,即互相傳錄,雖昏夜扣門,兩家童子聞聲知之,好事極矣。林宗歿,余哭之慟,為文以祭之曰:“昔我與君,定交杵臼;奇文同賞,疑義相剖。春日班荊,夜雨剪韭;君書我書,君酒我酒。墊巾步屟,頻繁往來;尺蹄問字,一日幾回。安榴之館,酸棗之臺;握手談宴,私心徘徊。應氏樵蘇,龐家雞黍;互作主賓,莫辨爾汝。剪燭連床,共期古處;陶陶尹班,永夕絮語。疇昔之日,經過池上;啜茗啖酥,須眉歷朗。檐花窺人,園禽弄響;指點光風,君懷愴悢。云胡別去,曾未浹旬;溘先朝露,命委窮塵,我初聞訃,如毒蓼辛;嗷然一哭,痛絕斯人。退筆棲床,抄書盈笥;摒當殘帙,狼藉古字。問君囊篋;如是而已;藐孤始孩,寡妻何倚。一棺棲室,瓦燈閃影,靈衣披披,孤魂耿耿。冥漠幽埌,誰憐夜永;老屋繐帷,風凄月冷。絜酒沃酹,涕泗重泉;少微星象,夜隱江天,宿素雕謝,氣運推遷,永懷終古,神理綿綿。”
君亡來三十余年,遍訪海內收藏家,罕有如君之真知真好者。每嘆讀書種子,幾乎滅絕矣。
此書原本,君從絳云樓北宋槧本影摹,逾年卒業(yè)。不惜費,不計日,毫發(fā)親為是正,非篤信好學者,孰能之。君歿后,予從君之介弟石君借來。石君卓識洽聞,著史論甚佳,交予如林宗,亦不可謂之兩人也。
予述此書所自,而題語專屬林宗,或冀后日君托此書以傳,不至名氏翳如,是予之愿耳。然予言不文,何足為君重。且傳不傳有數焉。聊以寫予哀而已。
岳倦翁取《九經三傳》所藏諸家本,次第???。如字畫注文、音釋句讀,各請本經名士,逐卷仇勘,始命良工入梓。此冊存其總例以為證。予觀其辯對精當,區(qū)別詳明,更刺取注疏中語,添補經文脫漏,其嘉惠后學之心,可謂專勤矣。
啟禎年間,汲古之書走天下。罕有辨其訛舛者。予擬作《毛板刊謬》以是正之,卒卒鮮暇,惜乎未遂此志。因思世之任剞劂者,宜取相臺岳氏家塾、廖氏世彩堂所刻諸經善本,影摹翻雕,傳示后來學者,便可稱曠代奇書矣。飲食鮮能知味,又何用陳羹涂飯之為乎。
楊庭表上其父師古所撰《匡謬正俗》云:“稿草才半,部帙未終,謹遵先范,分為八卷?!蓖魬街^:“此書尚非定本,題所疑于尾,如《論語》后不朱標《毛詩》字等類,頗為有識。讀者勿以其跋語也,而漫視之?!?
《七經》者,《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也。公是先生偶拈幾則,未成書而傳之后,非獨有取于《七經》耳。辟疆主人云:“雖新刻,最為罕遇。”
《十一經》者,《論語》、《孝經》、《孟子》、《大學》、《中庸》、《尚書》、《毛詩》、《周禮》、《儀禮》、《春秋》、《禮記》也。皆設為問答之詞,不脫宋人窠臼。然《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河南程子始分為二書。而此竟同《禮記》列為《三經》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