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西的《農(nóng)業(yè)管窺》里有一節(jié)話,說農(nóng)諺與氣象和社會有關系的,覺得很有意思,抄錄于下:
“如廣西的諺語,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無米煮,和有些地方的,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雨瀝瀝,則不但表現(xiàn)一些氣象學上的事實,也還給我們看出一點的社會情形來。我們知道中國東南臨海,而西北是大陸高原,所以東風時常挾濕氣而俱來,再遇到北來冷氣,結而成雨,所以每每東風是欲雨的先兆。至于何以三日東風就會連米也沒得呢,因為廣西好多地方是三日一墟,而有許多人家是在墟場上買米吃的,如果連日多雨,不好趁墟,無人賣米,自然有斷炊之虞了?!?
宋長白的《柳亭詩話》卷一有一則云:
“柳河東詩,青箸裹鹽歸洞客,綠荷包飯趁墟人。洞謂穴居,墟乃市集之所,非身歷天南者,不能悉其風景?!?
有人指出過:這里把“洞”訓為“穴居”,是錯誤的,“洞”,在廣西土語中乃指山峽中的平地,田宅均在其中,“歸洞”,是回自己的村里。但由此可知趁墟之俗卻是“古已有之”,蓋即日中為市而有定期者。這在解放之后,習慣當已有變更,舊日農(nóng)諺未必適用,俗語所謂“吃甜茶,說苦話”,“三日東風無米煮”的話,也成為過去的舊話了。
這一類趁墟或趕集的方法,各地多有存留,或稱作“廟會”,于一定的廟宇中聚集,北京有名的東西廟會就是?,F(xiàn)今東廟即隆福寺已改為人民商場,只剩下西城的白塔寺及護國寺兩處,每逢三至六日在白塔寺,七日至二日在護國寺,是日游人云集,熱鬧如上海的城隍廟一樣。但是這與普通墟集有一樣不同的地方,即墟集大都是日用所需的雜物,而在這廟會上所有的卻是百貨,換句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在這里是不見的,這與廣西的墟便大有不同,所以即使多日下雨,不能開廟會,也不會影響到煮不成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