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玉集》后記

集外集拾遺 作者:魯迅


《引玉集》后記

我在這三年中,居然陸續(xù)得到這許多蘇聯(lián)藝術(shù)家的木刻,真是連自己也沒有豫先想到的。一九三一年頃,正想校印《鐵流》,偶然在《版畫》(Graphika)這一種雜志上,看見載著畢斯凱來夫刻有這書中故事的圖畫,便寫信托靖華兄去搜尋。費了許多周折,會著畢斯凱來夫,終于將木刻寄來了,因為怕途中會有失落,還分寄了同樣的兩份。靖華兄的來信說,這木刻版畫的定價頗不小,然而無須付,蘇聯(lián)的木刻家多說印畫莫妙于中國紙,只要寄些給他就好。我看那印著《鐵流》圖的紙,果然是中國紙,然而是一種上海的所謂“抄更紙”,乃是集紙質(zhì)較好的碎紙,第二次做成的紙張,在中國,除了做帳簿和開發(fā)票,帳單之外,幾乎再沒有更高的用處。我于是買了許多中國的各種宣紙和日本的“西之內(nèi)”和“鳥之子”,分寄給靖華,托他轉(zhuǎn)致,倘有余剩,便另送別的木刻家。這一舉竟得了意外的收獲,兩卷木刻又寄來了,畢斯凱來夫十三幅,克拉甫兼珂一幅,法復爾斯基六幅,保夫理諾夫一幅,岡察羅夫十六幅;還有一卷被郵局所遺失,無從訪查,不知道其中是那幾個作家的作品。這五個,那時是都住在墨斯科的。

可惜我太性急,一面在搜畫,一面就印書,待到《鐵流》圖寄到時,書卻早已出版了,我只好打算另印單張,介紹給中國,以答作者的厚意。到年底,這才付給印刷所,制了版,收回原圖,囑他開印。不料戰(zhàn)事就開始了,我在樓上遠遠地眼看著這印刷所和我的鋅版都燒成了灰燼。后來我自己是逃出戰(zhàn)線了,書籍和木刻畫卻都留在交叉火線下,但我也僅有極少的閑情來想到他們。又一意外的事是待到重回舊寓,檢點圖書時,竟絲毫也未遭損失;不過我也心神未定,一時不再想到復制了。

去年秋間,我才又記得了《鐵流》圖,請文學社制版附在《文學》第一期中,這圖總算到底和中國的讀者見了面。同時,我又寄了一包宣紙去,三個月之后,換來的是法復爾斯基五幅,畢珂夫十一幅,莫察羅夫二幅,希仁斯基和波查日斯基各五幅,亞歷克舍夫四十一幅,密德羅辛三幅,數(shù)目比上一次更多了。莫察羅夫以下的五個,都是住在列寧格勒的木刻家。

但這些作品在我的手頭,又仿佛是一副重擔。我常常想:

這一種原版的木刻畫,至有一百余幅之多,在中國恐怕只有我一個了,而但秘之篋中,豈不辜負了作者的好意?況且一部分已經(jīng)散亡,一部分幾遭兵火,而現(xiàn)在的人生,又無定到不及薤上露,萬一相偕湮滅,在我,是覺得比失了生命還可惜的。流光真快,徘徊間已過新年,我便決計選出六十幅來,復制成書,以傳給青年藝術(shù)學徒和版畫的愛好者。其中的法復爾斯基和岡察羅夫的作品,多是大幅,但為資力所限,在這里只好縮小了。

我毫不知道俄國版畫的歷史;幸而得到陳節(jié)先生摘譯的文章,這才明白一點十五年來的梗概,現(xiàn)在就印在卷首,算作序言;并且作者的次序,也照序中的敘述來排列的。文中說起的名家,有幾個我這里并沒有他們的作品,因為這回翻印,以原版為限,所以也不再由別書采取,加以補充。讀者倘欲求詳,則契訶寧印有俄文畫集,列培臺華且有英文解釋的畫集的──

Ostraoomova-Ljebedeva by A.Benois and S.Ernst.State Press,Moscow-Leningrad.

密德羅辛也有一本英文解釋的畫集──State Editorship,Moscow-Petrograd.⑾不過出版太早,現(xiàn)在也許已經(jīng)絕版了,我曾從日本的“Nauka社買來,只有四圓的定價,但其中木刻卻不多。

因為我極愿意知道作者的經(jīng)歷,由靖華兄致意,住在列寧格勒的五個都寫來了。我們??匆娢膶W家的自傳,而藝術(shù)家,并且專為我們而寫的自傳是極少的,所以我全都抄錄在這里,借此保存一點史料。以下是密德羅辛的自傳──

“密德羅辛(Dmitri Isidorovich Mitrokhin)一八八三年生于耶普斯克(在北高加索)城。在其地畢業(yè)于實業(yè)學校。后求學于莫斯科之繪畫,雕刻,建筑學校和斯特洛干工藝學校。未畢業(yè)。曾在巴黎工作一年。從一九〇三年起開始展覽。對于書籍之裝飾及插畫工作始于一九〇四年?,F(xiàn)在主要的是給‘大學院’和‘國家文藝出版所’工作。七,三〇,一九三三。密德羅辛?!痹谀箍频哪究碳?,還未能得到他們的自傳,本來也可以逐漸調(diào)查,但我不想等候了。法復爾斯基自成一派,已有重名,所以在《蘇聯(lián)小百科全書》中,就有他的略傳。這是靖華譯給我的──

“法復爾斯基(Vladimir Andreevich Favorsky)生于一八八六年,蘇聯(lián)現(xiàn)代木刻家和繪畫家,創(chuàng)木刻派在形式與結(jié)構(gòu)上顯出高尚的匠手,有精細的技術(shù)。法復爾斯基的木刻太帶形式派色彩,含著神秘主義的特點,表現(xiàn)革命初期一部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心緒。最好的作品是:對于梅里美,普式庚,巴爾扎克,法郎士諸人作品的插畫和單形木刻──《一九一七年十月》與《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我極欣幸這一本小集中,竟能收載他見于記錄的《一九一七年十月》和《梅里美像》;前一種疑即序中所說的《革命的年代》之一,原是盈尺的大幅,可惜只能縮印了。在我這里的還有一幅三色印的《七個怪物》的插畫,并手抄的詩,現(xiàn)在不能復制,也是極可惜的。至于別的四位,目下竟無從稽考;所不能忘的尤其是畢斯凱來夫,他是最先以作品寄與中國的人,現(xiàn)在只好選印了一幅《畢斯凱來夫家的新住宅》在這里,夫婦在燈下作工,床欄上扶著一個小孩子,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的身世,卻如目睹了他們的家庭。

以后是幾個新作家了,序中僅舉其名,但這里有為我們而寫的自傳在──

“莫察羅夫(Sergei Mikhailovich Mocharov)以一九〇二年生于阿斯特拉汗城。畢業(yè)于其地之美術(shù)師范學校。一九二二年到圣彼得堡,一九二六年畢業(yè)于美術(shù)學院之線畫科。一九二四年開始印畫?,F(xiàn)工作于‘大學院’和‘青年衛(wèi)軍’出版所。七,三〇,一九三三。莫察羅夫?!?

“希仁斯基(L.S.Khizhinsky)以一八九六年生于基雅夫。一九一八年畢業(yè)于基雅夫美術(shù)學校。一九二二年入列寧格勒美術(shù)學院,一九二七年畢業(yè)。從一九二七年起開始木刻。

主要作品如下:

1. 保夫羅夫:《三篇小說》。

2. 阿察洛夫斯基:《五道河》。

3. Vergilius:《Aeneid》。

4. 《亞歷山大戲院(在列寧格勒)百年紀念刊》。

5. 《俄國謎語》。

七,三〇,一九三三。希仁斯基。”

最末的兩位,姓名不見于“代序”中,我想,大約因為都是線畫美術(shù)家,并非木刻專家的緣故。以下是他們的自傳──

“亞歷克舍夫(Nikolai Vasilievich Alekseev)。線畫美術(shù)家。一八九四年生于丹堡(Tambovsky)省的莫爾襄斯克(Morshansk)城。一九一七年畢業(yè)于列寧格勒美術(shù)學院之復寫科。一九一八年開始印作品?,F(xiàn)工作于列寧格勒諸出版所:‘大學院’,‘Gihl’(國家文藝出版部)和‘作家出版所’。

主要作品:陀思妥夫斯基的《博徒》,斐定的《城與年》,高爾基的《母親》。七,三〇,一九三三。亞歷克舍夫?!?

“波查日斯基(Sergei Mikhailovich Pozharsky),以一九〇〇年十一月十六日生于達甫理契?。ㄔ谀隙恚诤8浇┲柊退勾?。在基雅夫中學和美術(shù)大學求學。從一九二三年起,工作于列寧格勒,以線畫美術(shù)家資格參加列寧格勒一切主要展覽,參加外國展覽──巴黎,克爾普等。一九三〇年起學木刻術(shù)。七,三〇,一九三三。波查日斯基?!?

亞歷克舍夫的作品,我這里有《母親》和《城與年》的全部,前者中國已有沈端先君的譯本,因此全都收入了;后者也是一部巨制,以后也許會有譯本的罷,姑且留下,以待將來。

我對于木刻的紹介,先有梅斐爾德(Carl Meffert)的《士敏土》之圖;其次,是和西諦先生同編的《北平箋譜》;這是第三本,因為都是用白紙換來的,所以取“拋磚引玉”之意,謂之《引玉集》。但目前的中國,真是荊天棘地,所見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藝上,僅存的是冷淡和破壞。而且,丑角也在荒涼中趁勢登場,對于木刻的紹介,已有富家贅婿和他的幫閑們的譏笑了。但歷史的巨輪,是決不因幫閑們的不滿而停運的;我已經(jīng)確切的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chǎn)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shè)者。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夜,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