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術
第二期底非圣文學既不是吠陀的,也不是雅語的,更不是從婆羅門文學直接發(fā)展出來底。佛教和耆那教底文學,在吠陀文學底立場看來,是不經(jīng)的,因為它們破壞了傳統(tǒng)的思想與體例。婆羅門的雅語卻是吠陀文學底產兒。在文學上和思想上,雅語文學底作家都稟承著吠陀文學底遺緒。可是從時間底先后說起來,佛教及耆那教底文學所用底雅語文體正在吠陀文學和雅語文學底中間時代。從印度文學底全體看來,佛教文學發(fā)展底時期,雅語文學已在萌芽。當時關于解釋吠陀及教科書一類底雅語讀本很多。不過這類讀文只能為文學發(fā)展底幫助,它們底自身并不是文學。當公元前第三世紀阿育王(A?oka)尊崇佛教底時候,吠陀文學底時期已經(jīng)完成,在那時,雅語文學中底詩歌期正開始發(fā)展。
介在吠陀文學與純正雅語文學中間,前節(jié)曾說過有許多教科書一類的雅語作品出現(xiàn)。這種作品,自吠陀文學底末期一直到雅語文學底末期還繼續(xù)地出現(xiàn)。我們可以用“科學”或“學術”這個名辭來概括它們,因為印度學人每名這種作品為“明”(vidy?),“明”正與“科學”底意義相當。這類著作底自身并沒有何等文學上的價值,但它們對于雅語文學底影響很大,故不能不略為考究。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類的作品,我們便不能找出吠陀文學與雅語文學連絡底線索。這一類的著作多半是文法和哲學的論文,所以在講純正文學之前,不妨略說印度諸科學。為和純正雅語文學區(qū)別起見,我們名這一部分底作品為科學書,或文藝與學術底作品。這類的著作最重要的當然要算文法學。在吠陀文學底末期,許多作家都注意到吠陀底文法,音韻,字義等等學問。這便是聲明學(?abdavidy?)。許多聲明學的著作現(xiàn)時還存在所謂明論支節(jié)錄(vedangas)里頭。明論支節(jié)錄是一類補充諸明論底書籍。它底科目通常列為六種。
(一)聲調學(式叉論?iksh?),關于字母平仄,音量(綴音底長短,)發(fā)音器官,拼音,及明論文句底特殊連聲法,都包容在這科里頭。在鷓鴣氏森林書(Taittirīy ?ranyaka)里有一章專論這科底知識。此外還有許多短論屬于明論文句底綴音和連聲諸書,所謂婆羅提娑佉(Pr?ti??khya)底,也可以歸入這科里頭。
(2)音律學(闡陀論Chandas),現(xiàn)時存在底有黃龍(Pingal?naga)底黃龍氏音律經(jīng)(Pingal?cchandah Sūttra),記述雅語和俗語頌偈底音律,但論吠陀聲律底部分卻占少數(shù)。
(3)文法學(毗伽羅論Vy?karana),波儞尼(panini)底文法便是這一科底代表。
(4)難字集解(尼鹿多論Nirukta),解釋明論里難解底文句。
(5)天文學(豎底沙論Jyotisha),多半是關于祭祀上選擇吉日底歷書。
(6)禮學(柯剌波論Kalpa),這科底書籍很多,大半歸入經(jīng)書里頭。
明論支節(jié)底第一和第二科示明論底正當讀法,第三第四科示明論底解說,第五第六科說祭祀底方式。這類底書籍都用修多羅文體寫成。波儞尼約生于公元前第四世紀,是世界文法學底鼻祖。在他底文法學八章書(Asht?dhy?yi)里把吠陀和雅語底文句分辨得很清楚。他最先把文句中底辭類,格位等等底原則臚列出來。公元前第二世紀時迦多衍那(K?ty?yana)底大疏(v?rttikas)和缽顛阇利(Patanjali)底大講章(Mah?bh?sya)都是解釋波儞尼文法底著作。這一部重要的文法和字書開發(fā)了后來形式修辭學底門徑。作滿(Bharata)底歌舞論(N?tya??stra)便是直接從波儞尼底文法書寫出來底形式修辭學底第一種。婆羅達底時代不詳,或者生于公元第一到第六世紀之間。在此以后出了一位詩家兼文法學家檀丁(Dandin)。他底詩意(K?vyadar?a)是這類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伐曼拏(v?mana)所著講詩歌原理底詩莊嚴(K?vyalamkarà Vritti)約成于公元第八世紀,正是雅語文學達到最造作底時代。這一類的作品,直到公元第十一二世紀還有。我們從這類著作底數(shù)量看來,便知道在雅語文學初發(fā)展底時期,講文章體裁和格律底著作一直隨著雅語文學進行。它們使雅語文學受了很大的影響,在文體上受了體例,音韻等等拘束,將從前簡單的辭句一變?yōu)楹芊爆嵉奈恼?。所以我們說雅語底特征便是應用人造的文問格律和音韻。
印度底字典學發(fā)端于解釋吠陀底音聲相合書(Nighantuh)。在吠陀字匯以后,因為學術底內容豐富便產生了許多字典,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詩人與學者而作。字典在梵語名為“俱舍”(Ko?a)原意為”庫”,伸為“字庫”或“字藏”。最重要的字典是長壽師子(Amarasinha)底長壽字庫(Amara- Ko?a)。他可以說是印度底許慎。據(jù)印度底傳說,他是大勇健日王(即超日王,Vikram?ditya)時代九寶之一。但是關于他底生時,學者底意見很不一致。印度傳說,以為大勇健日便是于公元一千零五十年御世底波阇王(Bhoja),可是歐洲底學者中,有些以為他應生于公元前五十六年左右。根據(jù)在佛陀伽耶(Buddha Gaya)發(fā)現(xiàn)底廟碑所載,大勇健日御世底時代應在公元九百四十九年。但這個年代也有人不以為然。可惜佛陀伽耶底原碑和碑文已經(jīng)失掉,我們現(xiàn)在所根據(jù)底不過是一篇衛(wèi)爾金(Ch.Wilkins)于公元一千七百八十五年底英譯文。那時歐洲人學梵文底難免沒有錯誤,所以不十分靠得住。無論如何,長壽字庫當是公元前第一世紀以后,或者是公元五百年左右底作品,這是從本書底內容斷定底。
印度哲學典籍,依衛(wèi)伯爾(A.Weber)底意見,都是出于波儞尼文法書之后,哲學這個詞在梵語里只寫作“見”(Dar?ana),明各論師以其所見示教于人,使人得見實理底意思。最古的哲學學派是僧佉派(?amkhya)?!吧畞摇边@字初見于后期的奧義書。這學派底代表人物為迦毗羅(Kapila),五髻(般尸訶Pa?ca?ikha),及阿修利(?suri)。阿修利底名字屢見于百道凈行書中。迦毗羅與廣森林書(Vrihad?ranyaka)底說祭祀章(Avalkīya Kanda)里所載底迦毗耶缽顛阇羅(K?pya Patamcala)很有關系。他是一個熱心的婆羅門學者。他底思想與佛教教義很相近。佛教底思想多半是從僧佉得來底。在僧佉派里兩位大家,一位是自在黑(I?vara Krishna),一位是飴足(喬陀婆陀,Gaudap?da)。他們底著作發(fā)現(xiàn)于公元第六世紀左右。自在黑為現(xiàn)存僧佉經(jīng)(Samkhya Sūtta)底作者。飴足為用僧佉見地去解釋奧義書之大師。
與僧佉派最接近的為瑜伽派(Yoga)a這派為缽顛阇利(pata?jali)所立。從他底名字看來,很像是廣森林書里底迦毘耶缽顛阇羅底后裔。還有說祭祀(Yaj??valkya)也是瑜伽派底大師。這位缽顛阇利是否與做大講章底同為一人,還是個問題?!拌べぁ边@字最初見于后期的奧義書。這派底思想實質是二元論的。瑜伽論者以為宇宙是由原心(士夫,purusha)及原物(未現(xiàn)Avyakta)所構成,而原心底存在卻先于原物,二原和合,便成大我(Mah?n?tm?)。其余的理論,瑜伽與僧佉差不多,所以學者把它們合并起來 ,稱僧佉瑜伽學派。這兩派很有把所主張底“士夫”及“自在”(I?vara)與當時一般宗教底主神緊思天(Rudra)及黑天(Krishna)混合起來底傾向。瑜伽在后來的特點便是倡行瑜伽或觀行法,以為用這方法才可以和大我連合起來,僧佉瑜伽學派最發(fā)達底時代或者是在公元第一二世紀。這兩派影響于小亞細亞諸地底正知派(Gnostisism)是顯然的事實?,F(xiàn)在的瑜伽經(jīng)(Yoga Sūtra)相傳是缽顛阇利寫底。這書于公元十一世紀阿爾伯魯尼(Al-Beruni)譯為亞拉伯文字為印度哲學西行底第一次。僧佉派書籍底國譯有陳波羅末陀所譯底金七十論(Samkhyakarika Bh?shya)。
兩派彌曼差(Mīm?ńsha)形成系統(tǒng)的學派底年代好像比僧佉派晚些。兩派之中,前彌曼差(Purva- Mīm?nsha)又比后彌曼差(uttara Mīm?nsha)早些。彌曼差思想底中心在宣揚凈行書中所說底教義。將行為與概念聯(lián)絡起來,為前彌曼差派所主張,所以這派也名為業(yè)彌曼差(Karma Mīm?nsh?)。至于后彌曼差則主推究創(chuàng)造的原則,和它與宇宙底關系,所以也名為梵彌曼差(Brahma Mīm?nsha)或根本思惟派(靈彌曼差?? rīraka Mīm?nsh?)。業(yè)彌曼差經(jīng)(Karma Mīm?nsha sūtra)相傳是阇彌尼(Jaimini)造底。此經(jīng)為解釋明論本集中關于祭祀儀式底。阇彌尼底名字初見于往世書(Pur?nas),在吠陀文學里卻沒見過。解釋奧義書義理底梵彌曼差經(jīng)(Brahma Mīm?nsh? Sūtra)相傳為跋達羅衍那(或作婆陀羅衍,B?dar?yana)所造。跋達羅衍那底名字在波儞尼底書里也沒有。我們看兩部彌曼差經(jīng)里所載底古師名字,便可以斷定這兩部經(jīng)不是這兩個人所做,不過是彌曼差派底學人所集底。業(yè)彌曼差經(jīng)底著名注者有山隱尊(Sabara Sv?min)和童中尊(Kum?rila Bhatta)兩人,相傳后者生于商羯羅(?amkara)之前。跋達羅衍那底梵彌曼差經(jīng)底主旨是以創(chuàng)造或現(xiàn)實的宇宙只是幻覺,那超絕的梵才是實體。梵底本體絕無限量,其中并有沒個我底存在。作者一方面試要把這個一神的泛神論納入吠陀底文句里,以為這種教義便是寫吠陀底終極目的;一方面反駁那倡無神論底僧佉,有神論底瑜伽,超神論底尼也耶,諸等學派。因為書中引了各派底論點,可見這經(jīng)是一部很晚出底書。跋達羅衍那有“廣博”(毗耶舍,Vy?sa)底名號,所以梵彌曼差經(jīng)也名為廣博經(jīng)(Vy?sa Sūtra)。在商羯羅傳(Samkara Vijaya)里說廣博仙人是蘇伽(?uka)底父親,他底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飴足,為牧尊(Govindan?tha)底師父。牧尊就是商羯羅底師父。這樣看來。博仙人應生于商羯羅之前約二三世紀,就是在公元四百年至五百年之間。但是商羯羅傳所記底廣博仙人是否便是跋達羅衍那仍是一個疑問。因為后彌曼差派底論點是根據(jù)奧義書底義理,所以也名為吠檀多派(Ved?nta)“吠檀多”即明論底完全知識底意思。跋達羅衍那底梵彌曼差經(jīng)也名為吠檀多經(jīng)Ved?nta Sūtra)。
六派哲學書中最晚成的是食米齋大仙(Kan?da Mah?rsih)與喬答摩(最大牛,Gotama)底著作。印度底論理雖然發(fā)達得很早,但形成一個獨立的學派卻比較地晚。這兩學派用對話法來闡明所主張底義理,在名稱上雖有尼也耶(Ny?ya)與衛(wèi)世師迦(Vaiseshika)底分別,但在教義底出發(fā)點上,卻同主張原子論。在迦陀迦奧義書(Kathaka Upanishad)里,“干慧”(疑,Tarka)這個字是指僧佉派底思想而言,以后便專用來做論理學家底名稱。我國古師譯作“干慧”,明其只有干燥的慧思,不講情,只講理。在曼奴法典里底干慧者(Tarkin)也是指彌曼差派底論理而言。因為解釋波儞尼底書里有奈耶壹迦(Naiyayika)和計婆羅奈耶壹迦(Kevalanaiyayika)底名字,有人便以為尼也耶派底成立在波儞尼之前。但在波儞尼底經(jīng)中只有計婆羅(Kevala),并沒有尼也耶(Nyaya),故尼也耶派是否成于波儞尼之前還沒有定論。衛(wèi)世師迦經(jīng)(vai?eshika Sūtra)注重在異性(Vi?esha)底論點上,而尼也耶經(jīng)(Ny?ya Sūtra)則注重論理。衛(wèi)世師迦經(jīng)相傳是食米齋大仙造底,而尼也耶經(jīng)則為足目(Aksp?da)所造。足目即喬答摩底名字。這兩派成立底先后向無定論。在吠檀多經(jīng)里,食米齋大仙底學說常被駁斥,對于喬答摩卻沒有只字提及,可見衛(wèi)世師迦經(jīng)底成立似乎在前。不過吠檀多經(jīng)所辯食米齋大仙底理論是否出自衛(wèi)世師迦經(jīng),抑是從沒有系統(tǒng)的傳說提出來,還待考證。我國所譯衛(wèi)世師派底書籍只有唐玄奘底勝宗十句義論(Da?apad?rtha S?stra)。衛(wèi)世師迦與尼也耶二派為印度哲學最流行的學派。在西藏佛典中關于印度著述底論理書很多,因此可以看出當時論理學派底發(fā)達。
這六派在印度思想中被看為正統(tǒng)的學派。此外還有所謂非正統(tǒng)的異端,如順世(Làu?yatikas)廣主(Barhaspatyas)等派。是廣主派當有廣主經(jīng)(B?rhaspatya Sūtra),但這書已佚,我們只能從正統(tǒng)派經(jīng)書中底引注里探究一二而已??偠灾?,凡印度哲學里底所謂異端多半是唯物論的主張,這一點是很顯然的。
印度底天文學和算學(Ganitavidy?sambandhī),也發(fā)達得很早。天文學最顯著的進步便是行星底發(fā)現(xiàn)。在吠陀時代對于行星底性質和名字還不甚明顯,一到雅語文學時代它們底名字和對于它們底信仰,就顯著了。行星底發(fā)現(xiàn),是印度人獨立發(fā)現(xiàn)底,抑是從外來底,還不能確定,但希拉的天文學在很早的時候便介紹到印度是很明顯的事實。這個從印度天文學里所用底名辭也可以看出來。
古代印度天文學家常以他們底師父為耶梵那人(Yavanas,即希拉人)。但那最有名和最古的天文家脅生(Par?sara)是否也是希拉人底徒弟則不得而知。至于在他以后底古氏(Garga)底天文知識顯然是從希拉得來。在印度傳說中最古的天文家名阿修羅摩耶(Asura Maya),他從日神領受群星底知識。衛(wèi)伯爾以為這阿修羅摩耶便是希拉底多祿買(Ptolemaias)。因為在阿育王底石詔中,“多祿買” 寫作“都羅摩耶”(Turamaya),從這個音譯很容易訛為“阿修羅摩耶”,故后來的傳說便以這摩耶為生于西方底羅摩迦普羅國(Ramaka Pura)。在印度古代的五種天文學中,羅摩迦究竟理(Pamakasiddh?nta)和普利娑究竟理(Pauli?a Siddhanta)都現(xiàn)出從希拉傳來底色彩。不過阿修羅摩耶和古氏底著作乃至羅摩迦及普利娑底原本現(xiàn)在都已失掉,我們只能從零碎的引文知道。他們受了多少希拉底影響雖不可知,但從印度天文學所用希拉名辭底數(shù)量看來,也可以斷定彼此有關系。
印度天文學在初時雖受希拉底影響,后來卻能獨立研究,竟然比希拉人更進步。印度天文學家底名譽在公元第八九世紀時流布到西方,其中最有名的,可以算是圣使(Aryabhata)。在公元第八九世紀時,亞拉伯人每從印度人習天文學。印度天文學被譯為亞拉伯文底很多。印度底代數(shù)學和算術也隨著天文傳到亞拉伯去。代數(shù)底符號是印度人最先用,從印度傳到亞拉伯,又從亞拉伯傳到歐洲去。
圣使底著作現(xiàn)在只存有零碎的殘卷,全本底發(fā)現(xiàn)還要等待日后學者底追尋??艘颍↘ern)于一千八百七十四年刊行一部圣使集(?ryabhatīya),是集圣使底十歌頌經(jīng)(Da?agīti Sūtra),一百零八圣聯(lián)語(?ry?shta?ata)與泰初自在(Param?dī?vara)底注解而成底。他以為圣使生于公元四百七十六年,是東印度香花宮城(Kusuma Pura今之Patna)人。這書是他二十三歲時底著作。圣使不但是一個倡地圓說底,他還發(fā)現(xiàn)地軸自轉底現(xiàn)象。他也是一個大算學家。
與圣使底著作齊名底還有五部天文書。五部者:第一部為不知作者名字底梵究竟理(Brahma Siddh?nta或名pait?naha Siddh?nta),第二部名曰究竟理(Saura Siddh?nta),作者或者是羅偈陀(Logata)或羅達(L?dha),第三部即上頭所述普利裟(pulic?a)底普利娑究竟理,第四部為吉祥軍(?rīshena)底羅摩迦究竟理,第五部為徧入月(Vishnu-Candra)底安住究竟理(Nasishtha Siddh?nta)。這五部書現(xiàn)在都已不存?,F(xiàn)存底梵究竟理,安住究竟理,日究竟理,和羅摩迦究竟理都是后人底選述,不是原本。
圣使以后底天文家有約生于公元第六世紀底彘日(var?ha Mihira),在他集解上說底五部天文書名為五究竟理(pa?ca Siddhantika),這書像已不存。他另有兩部點星學的著作,名廣集(Brihat Samhita)和故事廣記(Brihajiataka)或訶羅論(Hor? ??stra)后一部也是不完全的,只有三分之一存在。此外還有一部故事小記(Laghu Jataka),也是占星底書。他這四部書底文體大半是用阿利耶頌法。
梵藏(Brahmagupta)約生于公元第六或第七世紀,三十歲時,著梵明滿究竟理(Brahma Sphuta-Siddhanta)行世,亞拉伯天文學者多知道他。
彘日及梵藏以后最有名的是作明軌范師(Bh?skarac?rya)。他生于公元一一一四年,于一五0年作究竟理頂上珠(Siddhanta ?iromani),一一八三年又作時間吉兆(K?ranakutūhala)。他是第一個證明地圓和地球懸于空間而有引物力量底天文學者。作明是印度天文學和算學最后的泰斗。自他以后,再沒有大師出現(xiàn),所有的星學都陷于占察吉兇底迷信里頭。
印度底醫(yī)學(阿輸明論?yur Veda)淵源于吠陀時代。在禳災明論里有一部分是專論醫(yī)藥底。在這明論里,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古代醫(yī)法底一斑。那時多半是用巫醫(yī)法,所以書里滿載著祛病底符咒。古印度人以醫(yī)學為高尚的學術,是直接由諸天傳授底。第一個醫(yī)師恒知子(?treya),其次為如火大仙(Agnivesa),其次為阇羅迦(Charaka),次為川焰(Dhanvantari)和他底徒弟妙聞(Su?ruta)。印度醫(yī)書最早不能過于吠陀文學底經(jīng)書時期。在公元第八世紀時代,阇羅迦與妙聞底醫(yī)書阇羅迦集(Charaka Samhita)與妙聞集(Su?ruta Samhita)已被譯為亞拉伯文。波儞尼時代,印度醫(yī)學已很昌明,這從對于疾病底名稱,可以知道。川焰底名字初見于曼奴法典,但在那書里,他是一位非人的神醫(yī)。在五卷書(Pa?catantra)里所載兩位名醫(yī)稻燔(??lihotra)和犢子氏(V?tsy?yana)底著作于公元第六世紀譯成波刺毘文(Pahlavī,古波斯語。)在長壽字庫里臚列著很詳細的人體病名,也可以理會當時印度醫(yī)學知識底充足。
阇羅迦相傳是迦膩色迦王(Kaniska)底御醫(yī)。如這話是真的,他就應生于公元后第一或第二世紀左右。妙聞生時大抵不能晚于公元第六世紀。妙聞集底文體很與彘日底著作相同,因此有人以為印度醫(yī)學也曾受了希拉底影響。關于這一點學者還有討論底余地。我們應當注意底有三要點,第一,印度醫(yī)學家從沒說拜過希拉人做師父;第二,書中所用底名辭也不帶希拉語底聲音;第三,所有的醫(yī)書都是在希拉勢力所不到底東印度寫底。
印度醫(yī)學對于醫(yī)學界底供獻很大。醫(yī)學家對于病理和病狀觀察得很正確,解剖學上的知識也很充足。他們底外科手術尤其精明。歐洲底醫(yī)師在現(xiàn)時或者還能從他們學習些手法。如現(xiàn)在通行底補鼻術,就是從印度傳開底。他們對于礦石和動植物底醫(yī)藥要素很早便有所發(fā)明。藥物化學在印度醫(yī)學里并不是新的學科。印度底獸醫(yī),尤其是象醫(yī),馬醫(yī)和自然科學,也從這一門科學發(fā)展出來。
印度醫(yī)學在公元第七世紀與天文學一同傳到亞拉伯。當時白達(Bagdad)底訶黎弗延聘了許多印度學者到那里從事翻譯科學書籍。歐洲底醫(yī)學一直到十七世紀還是采用從印度傳到亞拉伯底醫(yī)學原理,印度醫(yī)學底貢獻,可以想見。
印度科學除掉醫(yī)學以外,還有三種同被稱為“鄔波吠陀”(Upaveda)。鄔波吠陀此言“次明”是次于四明論底明論。這四種次等明論常附于四明論后面。醫(yī)明次于贊誦明論。射明(Dhanur-Veda)次于祭祀明論。樂明(G?ndharva-veda)次于歌詠明論。兵明(?astra ??stra)次于禳災明論。有些古籍將醫(yī)明并入讓禳災明論里頭,補入筑建明(Sth?patya Veda)和藝術明(?ilpa ?astra)與射、樂、兵共為四種次明。
射明相傳是妙友(Vi?v?mitra)所授。這一門底知識只散見于禮方論(Nīti??stra),摩訶婆羅達(大戰(zhàn)書,Mah?bh?rata),及火天往世書(Agni Pur?na)等書里,直接傳下來底記載,恐怕沒有。
在很古的時代,印度人便酷好音樂,所以吠陀文學里所記底樂器名目很多。但音樂成為專學,自是后于吠陀文學。在波儞尼底著作里所說歌舞經(jīng)(Nata Sū tras)里頭或者也論到樂律,因為它與歌舞很有密切的關系。據(jù)我們現(xiàn)在所知,印度七個音階最早見于明論支節(jié)錄底音律學和聲調學,后來又見于阿闥婆奧義書(Athava Upanishads)。
現(xiàn)存的音樂明論(干闥婆吠陀)底作者相傳是出于作滿之手。在他以外,還有自在(I?vara),致凈者(Pavana),么尊(Kalin?tha),及人與子(Narada)這些人底著作已不完全,我們只能在戲劇文學里,間中看見些零碎的殘卷。
印度底音樂書有些在很古的時代便譯成波斯文及亞拉伯問文,音律學所載底七個音階名,具六(Sadjah),神仙曲(Rsabhah),持地調(Gandh?rah),中令(Madhyamah),等五(Pa?camah),明意(Dhaivatah)和近聞(Nis?dau),和它們底符號Sa ri ga ma pa dha ni,在古時便已介紹到波斯去,后來又從波斯流傳到亞拉伯,于公元第十一世紀時代傳入歐洲?,F(xiàn)在世界公用的音階與音符都是從印度傳入波斯底de re mi fa sa la be變成底。從A到G底音階名用字母底首七字,也是受了印度和波斯音樂底提示得來。中國底上尺工凡六五乙也是印度音階從波斯經(jīng)中央亞細亞展轉傳入底。
建筑和其他藝術書多半是關于技術方面,理論方面卻很少見。這類書籍都是很晚出的。古印度底繪畫術很幼稚,稍微可以講到底,只有在戲劇里時常提起底肖像畫。雕刻術比較進步得早。早期的佛教雕刻已經(jīng)有許多很可觀的。關于造像底文字散見于各種書籍里頭,最著的是在彘日底廣集里論造諸天形像度量底那一章。此外還有些講幾何形狀及圖案畫底書,但不重要。產出底時代也很晚。建筑術自古便被人看重。印度底佛教建筑是建筑史上很重要的材料。它受了希拉底影響是無可懷疑底。在印度底典籍中有許多關于建筑底理論,作者每以為是諸天傳授給他們底。在彘日底廣集里有講論建筑底一章,但其中的論點聚集在星氣與建筑底關系上,如中國底堪與書一樣。
此外還有許多學術,各有專門,不能詳述。此地只能將各學底名目臚列幾種以示古印度學術發(fā)達底程度。在上頭所舉諸科以外,還有祭祖學(pitrya),數(shù)學(R??i),占學(Daiva)歷學(Niddhi),神學(Devavidya),禱學(Brahmavidya),妖怪學(Bhūtavidya),仙學(Dev ajanavidya天人學),政治倫理學(Ek?yana),講情愛底有愛經(jīng)(K?ma Sūtra)乃至講竊盜法術底也有竊盜論(Chaura ??stra)。其余的專門學問還有很多不能盡述。
在印度文學中還有一類名叫法論(Dharma ??stra)或念論(smriti ??stra)。這類都是關于法律風俗和宗教信仰底書籍。在經(jīng)書里頭底念經(jīng)(sm?rta Sūtra)里所載底都是印度古代生活底習慣和行為。在這類書籍里,我們找出印度法律書底最初形式,其中最主要的為家范經(jīng),它底內容已具足法律書底形式。婆羅門教底儀式主義使佛教因起反動而產生所謂“法”底論著。佛教之所謂“法”也是為表示生活底儀軌而立。因為佛教產出底許多法或經(jīng),婆羅門人便受了激刺,于是也修正他們底法。這個結果,便是曼奴法典底出現(xiàn)。對于印度法律思想與公義觀念底進程,我們不能將吠陀文學所載底與曼奴法典連貫起來,二者之中還有不相連絡底部分。我們從進化底眼光看起來,曼奴法典內容底完備決不是作者一時所能湊合,在此以前,必曾有其他法典底存在。我們從法典以前底書籍也??匆姟敖?jīng)”這個名稱,可見法典底第一部并不是曼奴底著作。在家范經(jīng)里所載底都是關于家庭教育,婚姻,家政等事,因它是一切法律書底源頭,故應當注意。
現(xiàn)在的曼奴法典也不定是原來著作時底本子。在摩訶婆羅達里常引法典,可是所引底文句與現(xiàn)存的法典文句很有不同之處。書里所引底辭句,引者說是出自曼奴,而現(xiàn)存的本子卻找不著;有時所引文句底聲調格律與現(xiàn)存的法典很不一致。摩訶婆羅達里所引底法典有些甚至沒有指明是從曼奴法典引出。就這幾點可知在曼奴法典之前應曾有其他法典底存在。又曼奴法典原本有十萬頌,后來節(jié)成一萬二千頌,更略為四千頌,到現(xiàn)在只存二千六百八十四頌,也可以證明現(xiàn)在的本子被刪掉和逸去底很多?,F(xiàn)存的曼奴法典成于何時雖不可知,但從它底內容看來,當比一切所謂法論較為古舊。法論底數(shù)目計有八十種以上,卻以曼奴法典為首。印度法律底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關于家國底義務;二是公義底治理;三是清潔及懺悔底規(guī)則。曼奴法典里底記載常把這三點混合起來。
次于曼奴法典底有述祀(Yaj?avalkya)底述祀氏法論(Yaj?avalkya Dharma??stra)。這書底內容分為上頭所述底三類。他與曼奴法典差不多,不過部類分得精細一點而已。至于記載歡喜天(Gane?a)及諸星底崇拜儀式,受地法,寺院組織法等,乃曼奴法典所無,而為述祀氏法論所特有。在曼奴法典里,攻擊佛教底文句并不顯明,但在述祀氏法論里,這樣的態(tài)度卻明白地表示出來。述祀氏法論約成于公元第二世紀,但有人以為還有要后些,說當在第六七世紀間。這書底第二卷見于火天往世書,到底是誰抄誰底,很難鑒氣。
此外在摩訶婆羅達里還記載著關于君主和武士底責任,在禮論及射明里也有零碎的記載。至于往世書里則多半記載關于崇拜諸天,禱祈,懺悔等等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