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俗語文學(xué)
論到近代純正的印度文藝,我們也找不出很好的代表,作者思想和著作底體裁都含有很□的外國要素。自蒙古皇朝被英吉利滅后,回教的作品一變而為含有基督教思想底作品。在回教徒統(tǒng)治下底文人用波斯文,到基督教徒統(tǒng)治底時候他們又變用歐洲底文字。現(xiàn)在印度底官話不是印度斯坦語,乃是英吉利語,還有些少部分是葡萄牙語和法蘭西語。晚近的文學(xué)作品除了各地底方言以外,多是用英法諸國底文字寫出來底。印度原有的雅語或尊勝文字,算是過去了?,F(xiàn)在當略述近代印度各地底俗語文學(xué)。
近伐印度俗語文學(xué),依格利達(G.A.Grierson)底意見,不出發(fā)于雅語的吠檀多思想,而以對于梵天,徧入天,和大自在天一體三面底敬信(Bhakti)為動機。無論是賦體詩,興體詩,或散文,都是為宗教的作用而作底。綜計印度近代文學(xué)約有五分之四是宗教的,這些都是贊頌羅摩,黑天,大自在天和他底妻子難近母底作品。俗語文學(xué)底作者也不像訶利陀沙,戒日一流生于貴族或游于王庭底人物,他們底身家多是出于賤姓。土羅悉陀沙是近代最偉大的文學(xué)家。他雖是婆羅門人,卻未嘗過貴人底生活。迦庇爾是一個織造匠。達第(D?dī)是一個卑賤的棉花工人。摩剌陀(Marath?)語體詩開祖南提婆(N?mdēv)是一個裁縫匠。南提派最有名的后輩□迦羅摩(Tuk?r?m)是一個未受教育底農(nóng)人。從這幾位文人底身世看來,近代印度文學(xué)絕不會像訶利陀沙時代底產(chǎn)品,可想而知。
近代印度俗語文學(xué)所以發(fā)達底原故,在異族侵入變亂相□,舊日的貴族文學(xué)頓然失掉賞鑒者,而一般淺知的民眾因為宗教心底加強,便發(fā)生贊頌諸天功德底心情,其結(jié)果便是把雅語文學(xué)中關(guān)于諸天事跡底作品翻譯為俗語,使人人能夠誦習(xí)了解。近代俗語文學(xué)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為一期,其后到現(xiàn)在為一期。前期的文學(xué)多為詩歌,有許多是可以和著樂器唱出來底。后期的作品是散文,但也有韻律,有時也可以唱。散文原是為解脫韻律底束縛及將作者底意思坦白地表示出來而起,所以發(fā)達底時期比詩歌教晚。印度近代散文底發(fā)生起自東印度公司□來教授員役底教科書。這些教科書都是從英文翻譯出來底,所以英文在近代印度文學(xué)上的影響很大。一百年前底俗語仍是英語化的一種不成體裁底文章,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步到獨立發(fā)展底地位。
近代印度俗語文學(xué)可以依格利達底分類法,分為兩部:一部分是依所崇拜的天神分類,一部分依所說底方言分類;前者可以名為宗教文學(xué),后者可以名為地方文學(xué)。
(甲)宗教文學(xué)
宗教文學(xué)可以分為羅摩文學(xué),徧入文學(xué),大自在或難近文學(xué)三種。南印度底羅摩文學(xué)起源于公元十二世紀。羅摩奴耶是這一類文學(xué)底始祖。他生于建志補羅城(Conjecveram),是一位為婆羅門人作文章底俗語作者。他是吠檀多宗底信者,以信仰最上神底人格存在為他底根本教義。依他底教義,神具有大愛,大慈,凡禮拜他底必得救度,與他連為一體。神因愛護世人之故,時常垂跡為人,例如羅摩月(R?ma-Candra)便是一位最重要的人神。羅摩月為徧入天底第七垂跡,是羅摩衍那底主人。羅摩奴耶所立底宗派不盛行于北印度,在南印度底從者特盛,關(guān)于羅摩底神話,南方亦比北方教多。
羅摩難陀(R?m?nanda)是十五世紀初葉羅摩奴耶派底大師。他不喜歡羅摩奴耶所立底教規(guī),于是北移到恒河岸邊,另立新宗。此宗與羅摩奴耶派底教訓(xùn)大體相同,其特異的地方在采用俗語或土音寫文,用來示教賤姓民眾。這便是印度俗語文學(xué)底原始。羅摩難陀有十二個徒弟,其中有一個制革匠,一個理發(fā)匠,一個回教的織造匠。這織造匠便是有名底迦庇爾。他是西克宗底祖師,也是迦庇爾般提宗(Kabir-Panthī)底創(chuàng)立者。此宗反對印度教底拜偶行為,也反對回教底虛偽,只認羅摩為創(chuàng)造主,以為人當以精神崇拜他。迦庇爾底教理與文辭很多是從傳于南天底景教借來。他底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是五千頌(S?khīs)和禪發(fā)教理底詩歌羅摩尼(Ramainis)。這兩部書在印度全境很流行,很為人所傳誦。迦庇爾是一個智者,從他底書中,我們可以理會他底純一神觀,人道主義,和對于真理底見解?,F(xiàn)在流傳底作品中最少有二十種書相傳是他或他底徒弟底撰述,他們底文詞是西印度(Hindi)語體。那那克師底原經(jīng)為西克宗底唯一圣典。此經(jīng)為宗教詩底總集,乃公元一六0一年有修師(Guru Arjuna)所編成。經(jīng)中底文辭有些是□□□語(Punj?bī),有些是摩剌陀語(Mar?thī),但多數(shù)是西印度語。五千頌,羅摩尼與原經(jīng)都是從羅摩奴耶底思想流衍出來,參以異教底教理而成。
羅摩難陀以后第七代祖師就是土羅悉陀沙。他是一個宗教改革家,也是印度近代大詩人之一,在教義上,土羅悉陀沙主張以羅摩為救世主;他信人不能自救,需賴羅摩底降生然后因他得著救度。他是一個介紹基督教義中神具大慈,降世救人底理論到印度里底宗教家。這新起的教派在北印度很盛行。土羅悉陀沙底作品最有名的為羅摩功行之湖(R?macharitam?nasa)。此詩內(nèi)容并非純?nèi)粡牧_摩衍那譯出,其中很有些獨創(chuàng)的文句。土羅悉陀沙為文所用底方言為東印度語。這種語言本帶著濃厚音樂的神韻,名辭也很多,很足以達意,加以土羅悉陀沙高超的文學(xué)手腕,故能把羅摩寫得非?;瞵F(xiàn)。這時底文辭隨著詩中底情節(jié)而張弛,作者尤其能夠描寫別離和戰(zhàn)爭底哀苦。他所有的表現(xiàn)都是從自然界底印象得來,并不是從書本抄出來底。土羅悉陀沙不是修士,乃是居士,他曾結(jié)婚生子,所以很能與世人相融洽。他底游跡很遠,他底相知很多,見識也很廣,所以他底詩歌自然含有偉大的氣魄。在羅摩功行之湖以外,士羅悉陀沙還著了十一種關(guān)于羅摩事跡底詩歌,如童子羅摩福音(Git?valī),羅摩迦毘陀婆利(R?ma Kavittavalī),皈依羅摩底祈禱書(Vinaya Pattrik?)等是。在公元第十六七世紀時代,東印度語文學(xué)比其余的較為重要,關(guān)于這種語言底羅摩事跡尤其重要,故土羅悉陀沙底作品很為人所傳誦。
羅摩事跡為北印度文學(xué)底重要資料,既如上述,而東印度在崇拜大自在天以前,也有詩人將他底功行編為詩歌。公元第十六世紀時,東印度底克爾提巴斯·奧阇(Kirttib?s ?jh?)著孟加拉語(Bengalī)底羅摩衍那。自他以后,孟加拉詩人便不贊頌羅摩而贊頌大自在天和他底妻子難近,因為那里底教派改變了。奧阇雖然沒有承繼底作者,但他底詩歌還能于□□賽會時被人朗誦出來。
關(guān)于羅摩事跡底詩歌還有計娑弗達斯(Kē?av D?s)所著西印度語羅摩月(R?machandrik?)和孔雀(Mayura 或 M?r?pant)所著摩□陀語關(guān)于羅摩底詩。公元第十一世紀,南印度底甘婆斯(Kambas)也著一部達摩爾語(Tamil)底羅摩衍那。羅摩耶語(Malay?lam)文學(xué)中也有公元第十三四世紀出現(xiàn)底羅摩所行(R?macharita)。此外,還有童子蟻垤(Kum?ra V?lmīki)所著甘那利語(Kanarese)底羅摩衍那。這都是印度俗語文學(xué)中關(guān)于羅摩底著作。
俗語的宗教文學(xué)底第二種為徧入文學(xué)。關(guān)于徧入天底垂跡黑天底故事最初出自出摩訶婆羅達里底薄伽梵歌。崇拜黑天底宗派,為生于公元第十五世紀一個住在孔雀城附近底婆羅門人極愛軌范師(Vallabha Ac?rya)所建立。相傳極愛軌范師于公元一四七九年生于□波林(Camp?rànya)中,少年時代便周游列國去傳播他所主張底教義。他于治勝利城(Vijayanagara)底黑天(Krisnadeva)王朝中與大自在天派教徒論道,因他底辯才無礙,徧入派教徒便舉他宗師。他于是到處去傳教,最后住波羅奈城,在那里注吠檀多經(jīng),彌曼差經(jīng),及薄伽梵往世書。他底教理都在他底薄伽梵往世書注解里表示出來。他有八十四位徒弟,在節(jié)會時,人常把他們底事跡宣說出來。極愛軌范師所持教義底主要點在反對遁世的苦行,以為身體是大神精靈所寄托底一部分,如果傷毀了它,便是大不敬。徧入派與羅摩派底異點是前者為夫婦的,后者為親子的。凡崇拜徧入底必敬禮他底妻子羅達。個人對于神底敬愛當如妻子對于丈夫一樣,因為靈魂與羅達是一體的。這種兩性關(guān)系底崇拜理想,為印度神秘宗教□之特點。從文學(xué)上說,凡關(guān)于羅摩底著作都是賦體的,至于寫徧入底多是興體的作品。
極愛軌范師底法□為蘇爾達斯(Sūr Dàs)。他是亞格拉底□詩人。他用西印度語系底婆羅阇跋悉語(Braj Bhāshī)這蘇爾詩□(Sūr Sāgar)六萬頌,描寫關(guān)于黑天底傳說。這一部是印度俗語文學(xué)中最偉大的作品。蘇爾達斯有許多徒弟,最著名的是生于□普爾(Jaipur)底毘訶利·羅爾(Bih?rī lāl)。他所著底七百散詩集(Sat-Saiy?)為印度文學(xué)中一本杰作。他很能描寫印度底自然現(xiàn)象,用字,用意,用韻底手段既很高超,并且含有很濃厚的情感。生于公元第十五世紀底明主(Vidyāpati)為東印度最古的白話詩人之一。到孟加拉來徧入宗底有知(Chaitanya)常引用明主底詩句。明主最長于寫簡短的興體詩,因此造成孟加拉語詩歌底風(fēng)格。旃第達斯(Chandi D?s)是明主底朋友,也是孟加拉語文學(xué)家。自他們二人以后,孟加拉語底作品都是模仿他們。公元第十六世紀,孟加拉底教派又變?yōu)榇笞栽谔炫桑笞栽谔煳膶W(xué)因而興起。在奧利沙(Orissa)地方是崇拜徧入底垂跡世主(Jagann?tha)底。此地也有許多作品,最著名底為劣黑達斯(Dina-Krisna)所著底熱情之浪(Rasa-Kall?la)。這詩是十六世紀一本印度宗教文學(xué)作品。在羅阇弗弾那(R?jputana)境彌華國(Mewar)底王女彌羅貝(Mira B aī)用西印度語為明主底詩做注解。她自己也是一個詩人,她底詩人很令人愛誦。
摩剌陀地方是崇拜徧入底垂跡毘陀跋(Vithob?或Vitthala)底,所以在那里底許多文藝都與他有關(guān)系,摩剌陀語徧入文學(xué)最有名的作者為圖迦羅摩。此人生于公元一六0八年,初為商人,不得志,便棄家為乞士。毘陀跋是他所崇拜底神。他底名著不斷的歌頌(Abhangas)不拘格律,不受音韻和聲調(diào)底束縛,為當時文學(xué)中底革命作品。他底文學(xué)手段雖然不高,而詩中所寓宗教和道德的教訓(xùn)卻很優(yōu)越。生于公元第十七八世紀底師利達羅(Sridhar, 1678-1728),也是摩剌陀語底詩人。他底重要作品便是薄伽梵往世書底摩剌陀語譯本。
南印度達羅維達語(Dravidian)系關(guān)于徧入底文學(xué)當以那羅伊羅婆羅?達(N?l?yira Prabandham)為最重要。這詩集里有些是十二世紀底作品。甘那利語文學(xué)里也有很多敘述徧入事跡底文字,且除掉奴仆之歌頌(D?sa Padas)以外,其余的都是譯品。德魯古語底重要文學(xué)為巴□羅婆□羅□(Bammera P?tur?ja)所譯底薄伽梵往世書。
俗語的宗教文學(xué)底第三類為大自在文學(xué)及難近文學(xué)。這一類最早的作品為公元第十一世紀摩尼迦婆娑伽(Manikka V??agar)底圣語(Tiru-Và?agam)。他說這部圣語是神所授予,詩中底文辭和意義都很簡明,很能表示宗教文學(xué)底精神。在圣語以外,贊頌大自在天底詩還有一部第婆羅謨(Tīv?ram),為三盤達(Sambhamdha),孫陀羅(Sundara),及阿巴(Appa)底著作。
難近文學(xué)最早的作品為雅語底秘密本咒。公元第十五六世紀時,孟加拉國屬于徧入派,但在此后二百五十年間,文學(xué)材料便移到難近底事跡上頭。難近在東印度底別名為迦利(時母K?lī),或旃第(暴惡母 Candi)。她是大自在天底妻子,喜馬拉雅山底女兒。她底名字很多,最常見底為美善的婆婆帝波伐尼(Bhav?nī),鄔摩(Um?),大女天(Mah?devī),?利(Gaurī),和兇惡形狀底難近母,暴惡母等。
俗語的難近文學(xué)最早的作家為轉(zhuǎn)輪(Mukunda R?m Chakravati),人稱他為詩人中之寶。他底兩部詩歌多是敘述難近母底感應(yīng)和靈驗。第一部述獵夫迦羅計都(Kalakētu)和他底妻子普拉羅(phullarà)受難近母庇護底故事。第二詩名師利曼達蘇陀伽(?rīmanta sand?gar),述一個商人檀那跋提(Dhanapati)與難近母底靈驗事跡。檀那跋提娶瞿羅拏(Khullana?)為第二妻。一自丈夫離家,瞿羅拏便受大婦羅訶拏(Lahan?)底虐待,因暴惡母底庇佑而得平安。這詩底下半部,述檀那跋提于錫蘭島被囚,后來為他和瞿羅拏所生底兒子師利曼達解救出來。這詩底大意已曾譯成英文。轉(zhuǎn)輪所描寫底多是十七世紀孟加拉國鄉(xiāng)村生活底實況。在他底時代,東印度文藝還沒曾受歐洲底黑影。他底作品充滿了社會史底材料。
轉(zhuǎn)輪以后,孟加拉國底難近文學(xué)家還有婆羅薩(R?m Pras?d)和旃陀羅來(Bharat Chandra Roi)。后者作吠陀耶孫陀(Bidy? Sundar),是一首情詩,敘述一個女子因難近母底庇護而得與所歡團聚。
印度近代俗語文學(xué)底第二部分為地方文學(xué)。這一部分底作品有些受了雅語文學(xué)底影響,有些受波斯文學(xué)底影響,有些受了歐洲文學(xué)底影響。今當依次略說于下。西印度語文學(xué)是受雅語文學(xué)影響最多的。拉訶爾(Lahore)底陳巴戴(Chaud Bard?ī)所著底普利提羅阇羅蘇(Prithīr?j Rasau)為西印度語最早和最重要的作品。作者是最后都于德里(Delhi),公元第十二世紀底印度王普利提羅阇底臣僚。詩里文句是婆羅阇跋悉語,共有十萬頌。敘述普利提羅阇底言行。詩中底事實如果都是真實的,它便是一部當時最好的歷史。但多數(shù)的學(xué)者疑它是一部古詩底總集,不一定出自一人之手,如摩訶婆羅達一樣,有許多是后人加進去底。全詩底體裁都是短詩,西印度人多喜歡誦它。羅茶國(Gujarat)也有很多關(guān)于歷史底作品,多半還沒經(jīng)人研究過。
西印度語文學(xué)多是詩歌,其中有許多是用詩體寫成底詩學(xué)。這類底詩學(xué)以公元第十六世紀時計娑弗達斯所造底詩人之愛好(Kavī Priy?)及秀麗之愛好(Rasik-Priy?)為最好。在他以后,有十七世紀康坡(Cawn pore)底如意珠通三明(Cintàmani Tripathī,1650A.D.)及十九世紀生于般達(B?nd?)底紅蓮華色尊者(Padm?kara Bhatta,1815A.D.)兩位最有名。其余的作者,寫底盡是干燥無味,舉要而言,可以分為“主人主婦”(N?yaka-N?yik?-Bheds)與“趾發(fā)”(uakh-sikhs)兩派底作風(fēng)。主人主婦派底作風(fēng)是在解釋詩歌格律底詩里把詩中底主人和主婦依著傳說分類。趾發(fā)派是在詩學(xué)里把詩中底主人和主婦底身體從頂至腳所謂發(fā)(Sikh)和趾(nakh)底形狀敘說出來。這兩派底作風(fēng)都很無聊,和啟蒙書一樣。
羅阇弗彈那底詩人羅爾迦毘(L?l Kavi)所著差德羅婆羅迦娑(Chhatra-Prak??)是一部十七八世紀婆那(Pann?)底差德羅娑爾(Chhatra??l,1649-1731 A.D.)時代底詩史。生于十八世紀前葉底耆爾達羅達斯(Girdhar Das)用婆羅阇跋悉語作軍茶利耶(Kundaliy?),很負盛名。在他底詩集里有一首為武勇的波阇普利族(Bhojpurīs)所傳誦,幾乎是他們底國風(fēng)。
以上諸作家都是用西印度語系底各種方言作文,作者受雅語文學(xué)格律底影響很多,所以和印度中古時代底文學(xué)很有相同的意味。還有一部分的俗語作品是受波斯詩體底影響底,這個以鄔爾都語(urdū)文學(xué)為最甚。波斯詩文底風(fēng)格于公元第十六世紀末葉初介紹到達嚫地方,經(jīng)百年后,奧蘭戈跋(Aurang?bad)底華利(walī)方始采用這種格律,人推他為這一體底詩歌底始祖。波斯化的俗語詩歌名家多住于德里,其中最有名的為俳諧詩家蘇達(Saudà,1780 A.D)及彌羅達基(Mīr Taqī,1810 A.D.)公元十八世紀中葉時德里有亂,于是鄔爾都語文學(xué)家多出自陸鐃(Lucknow),而波斯化的詩歌便有陸鐃派底名稱。這派是與德里派對稱底。德里派晚近的作家為華利摩罕默(Walī Muhammad,l832)。他底著作比陸鐃派較少波斯化的意味,在印度教與回教教圃里很受推崇。還有一位訶里(Hal ī)也是鄔爾都語底名詩人。
鄔爾都語與印度語散文都受英吉利語底影響。這種作品到公元十九世紀初葉才有。鄔爾都語散文最有名底作家為摩罕默胡銑(Muhammad Husain, ?z?d)與羅彈拏特(Pandit Ratann?th,Sarsh?r),而印度語底作家則有波羅奈城底詞利斯旃陀羅(Hari?chandra)。鄔爾都語文學(xué)多是詩歌,但在印度語文學(xué)里卻沒有。
羅阇史達尼(Rajasth?nī)文學(xué)多半是詩史。彌羅貝為這一種語言底作家。她用底是婆羅阇跋悉語。此語與摩華語(M?rw?rī)皆為羅阇弗彈那和摩爾華(M?rw?r)地方詩文所用底方言。那里以用婆羅阇跋悉語寫成底作品為賓格爾體(pingal),以用摩華語底為丁格爾體(Dingal)。
丁格爾體中最有名的著作為十九世紀曼婆羅摩(Man?? R?m)所著羅怙主底形色(Raghun?th Rūpak)是一部以羅摩事跡為張本底詩學(xué)法例。
羅茶語或瞿折羅語(Gujaratī)最古的文學(xué)為十四世紀時代關(guān)于方言學(xué)底作品。在這類語言里沒有偉大的著作,其首出的詩人為那新禰達(Nasingh Mēta, M ēhit?, 1413-1479 A.D)。
他不做長詩,只寫簡短的宗教小詩。他底后輩有柏利摩男尊者(Prēm?nand Bhatt, 1681),利華賞迦(Rēw? ?aukar),及沙摩尊者(S?mal Bhatt)。柏利摩男尊者作那新彌喜達奴(Narsingh Mēhēt?nu),而利華賞迦則為摩訶婆羅達底譯者。
北印度底般遮普語(Punj?bī)沒有正式的文學(xué),只有短詩,其中許多是賦體小詩。華利斯薩(W?ris Sh?h)底赫爾(Hīr)和蘭阇(R?njh?)是這類語體詩底代表作者。他們底文筆都很簡潔可愛。迦濕彌羅語(Kashmirī)文學(xué)為數(shù)很多,并且很古,可惜沒人研究,我們所知不多,只知道類語體文學(xué)多是屬于宗教的。因為回教底影響,迦濕彌羅底作者間或?qū)懶┎ㄋ够脑姼琛?
印度語分為東印度,西印度,及印度三種。東印度語底文學(xué)作品多是為崇拜羅摩而寫底。但在宗教文學(xué)以外,還有些重要的著作。在土羅悉陀沙底羅摩功之湖脫稿底三十年,即公元一五四0年,摩力摩罕默(Malik Muhammad)寫了一部歷史的詩體小說紅蓮華(Padm?v?tī),為東印度語文學(xué)最重要的作品。這書富有創(chuàng)作力,文辭上且?guī)е姼璧仔沱?。紅蓮華底作者是一個回教底道士,他這部小說描寫公元一三0三年亞魯顛耆志(Al?n-d-din Khiljī)破垤多城(Shitor)底故事。姪多國王羅坦新(Ratan Sēn)從鸚鵡底話里知道錫蘭國王女紅蓮華底美麗和溫柔,便歷盡萬苦去尋求她。王至終將紅蓮華帶回垤多,同過著很愉快的日子。亞魯顛耆志聽見紅蓮華底聲名,便用武力強迫羅坦新將她獻出來,到他宮里去充作宮人。羅坦新受不了這極大的侮辱,于是于亞魯顛耆志宣戰(zhàn)、羅坦新戰(zhàn)敗被擒。亞魯顛耆志仍要求他將紅蓮華獻出來然后釋放他。當羅坦新被囚時,紅蓮華復(fù)被比鄰的甘巴尼(G?r?)和巴多爾(B?dal)底援助,得以殺出重圍,班師回國。他一入國門,聽見甘巴尼國王底無禮,立即與他宣戰(zhàn)。羅坦新殺掉甘巴尼國王,自己也受了很重的刀傷,一回到宮中便死了。紅蓮華和他底另一位妻子那伽末提(Nagmati)于火化尸體時殉節(jié)。他們遺體底灰還熱時,亞魯顛耆志底兵已迫臨城下,巴多爾應(yīng)戰(zhàn)于城門,陣亡,城遂陷。垤多此后便成為回教底領(lǐng)城。有人為這本小說做索隱,以為這雖是一篇史事,但作者底態(tài)度是寓意的。索隱家以為書中底垤多城喻人身,羅坦新喻靈魂,鸚鵡喻教師,紅蓮華喻智慧,亞魯顛耆志喻謬見。這書是一篇尊嚴的詩歌,作者底理想極高,他于書中表示他與回教徒對于凡要求真者底同情心;在俗語文學(xué)里,這樣寄寓深理底著作,實在不可多得。
東印度語第二種重要的文學(xué)書是公元一八二九年波羅奈城詩人牛群主(Gokuln?th)等所譯底摩訶婆羅達。此書譯文極優(yōu)美,北印度人多能習(xí)誦。
摩剌陀語文壇上底健將是圖迦羅摩和南提婆。南提婆生于十三世紀,雖是一個裁鏠匠,卻為早期摩剌陀語文學(xué)底重要人物。他底詩歌存于西克教底圣典和散見于別的書里。與他同時底人物有摩肯陀羅耶(Mukunda R?y)和若奴巴(Dny?n?b?)。前者為吠檀多派底作家,后者為薄伽梵歌底釋意者。壹迦那特(Ekn?th)是個摩剌陀文人,他也用印度斯坦語(Hindustanī)做文,所寫底多關(guān)徧入派底文字。羅摩達斯(R?m D?s)是羅摩宗徒,其重要的著作為達斯菩陀(D?sb?dh),內(nèi)容為關(guān)于宗教義務(wù)底說明。師利達為徧入派底作家,孔雀為羅摩派底作家,都是已經(jīng)說過底。地主(Mahīpati, 1715-1790.A.D)為模仿圖迦羅摩底作家。他底主要著作多由編輯關(guān)于古圣底傳說而成。他底敬信之酬報(Bhakta-Vijaya),敬信之不死游戲(Bhakta-lī l?mrita),散多之酬報(Santa-Vijaya),散多之不死游戲(Santa- līl?mrita)都被看為摩剌陀語底重要典籍。
還有一類摩剌陀語底愛情興體詩人(L?vanīs),其中以無量腹(Anantaphandi,1744-1819.A.D.)為最著名,摩剌陀人多能誦出他底作品。摩剌陀語底戰(zhàn)詩或軍歌(pa?w?d?s)作者多為佚名底詩人,但各處底摩剌陀人多能將它們唱出來。摩剌陀語底散文很少,只有些歷史故事(Bakhars),道德箴言,和民間流行的傳說。集記格言底書最流行的有毘多尼提(Vidur Niti)。
毘訶利(Bih?ri)底文學(xué)不多,除掉明主底詩歌以外,沒有重要的作品。這一類底文學(xué)都用梅提利語(Maithilī)寫成;而明主底興體詩甚為流行,模仿他底作家約有十二人左右。曼婆德耶(Manb?dh Jha, 1788 A.D.)。作訶利本(Haribans)一卷,為徧入天底詩傳,現(xiàn)在只剩十頌。其余的已經(jīng)佚掉。毘訶利人也有些少劇本,文體雖抵通用雅語和古俗語,但歌辭則用梅提利語。
奧利沙地方底奧利耶語(Oriy ?)文學(xué)多是興體的徧入事跡詩。十六世紀初葉,世主奴(Jagann?tha D?sa)始譯薄伽梵歌為奧利耶語。還有波羅羅摩(Bal?r?ma)譯羅摩衍那,娑羅羅陀娑(??rala D?sa)造婆羅達書(Bh?rata);無退喜(Achyut?nanda)作黃統(tǒng)史;都是奧利耶語早期的文學(xué)產(chǎn)品。在這幾位以后,有十六世紀時代劣黑達斯所造底熟情之浪,文辭雖然優(yōu)美,卻嫌淫褻一些。劣黑達斯以后,鄔波因陀羅本若(Upendra Bhanja)寫了三部詩歌,羅梵耶婆帝(L?vanyavati),瞿地婆羅曼達與孫陀利(Katibrahm?nda-Sundarī),及毘提希毘羅婆(Vaidehī Vil?sa)。前二部是描寫戀愛底詩歌,作者受了不少雅語文法底影響,故這些作品與其余奧利耶語文學(xué)的意味略有不同。
亞參語(Assamese)文學(xué)多是史書。十三世紀時克服亞參(Assam)底亞訶謨(?homs)自己是一個史家,因此影響到亞參語底著作上頭,亞參也有詩歌,多數(shù)是宗教的。最著名的詩人師利賞迦(?rī ?ankar)乃徧入宗底改革家和薄伽梵歌底譯著者。亞參語底羅摩衍那及摩訶婆羅達為羅摩室羅筏(R?ma Sarasvati)所譯。摩達布(M?dhab)也著了許多詩歌,最有名的名敬信寶文(Bhakti-Ratnavali)。此外還有許多劇本和從雅語譯出底醫(yī)書。
達靡爾語文學(xué)底始祖相傳是達嚫底婆羅門教使徒阿伽斯陀耶(Agastya)相傅達靡爾語文法妥迦比艷(Tolk?ppiyam)便是阿加斯陀耶底徒弟寫底。但在近代達靡爾文學(xué)底建設(shè)上,以耆那教徒為最有功。當?shù)诎司攀兰o到十三世紀時,南印度底耆那教徒很活動。他們?yōu)槟嫌《攘粝乱徊恐匾脑娂橇_帝耶(N?ladiya)。這詩集底作者多數(shù)為耆那教徒,相傳全書原有八千頌,因為作者與當時底王辯論,王怒,命人將它投在水里。這部詩集被投入水時,只有四百頌還漂浮著,其余的都沉在水底。這四百頌便是現(xiàn)在的那羅帝耶。那羅帝耶每頌必有一句道德箴言,文句底意義前后不連貫。它是達靡爾語民族底重要倫理書。與它同時產(chǎn)出底有提魯婆魯華底鳩羅書(Kurral)。此書有二千六百六十句短語,與那羅帝耶一樣討論道德,財富,逾樂等事。鳩羅書是逹靡爾語文學(xué)底杰作,南印度各宗教底教徒都爭著承認作者是他們底教徒。我們從這書底內(nèi)容看來,它帶著耆那教底色彩比較地多。提魯婆魯華底姊妹奧毘耶(可敬的婦人,Auveiy?r)也是達靡爾語民族有名的詩人,達靡爾語小說也在耆那教活動底時期產(chǎn)出,其代表作品有無名氏底如意珠(Chint?mani)和甘般(Kamban)底羅摩衍那。此外還有婆伐難提(Pavananti)底文法書南努爾(Nannūl)和一部古字典提婆迦藍(Div?karam)也很著名。
南印度自公元第十三四世紀以來,大自在天派奪了耆那教底地位,二百年間沒有何等文藝,直到十六世紀,才有一位詩王婆羅跋提婆(Vallabhadeva)出世。但這一百年間底文藝多是雅語底翻譯本,沒有多少價值。十七世紀時悉達派(?ittar或Siddhas)底教徒寫了許多反婆羅門的文章。這派主張純一神論,其最著名的作品為濕婆所說(Siva-V?kyam),它底文體表示單純的美麗,所以有人以為此中含有基督教底成分。十八九世紀底達靡爾文學(xué)家當推達柔摩那文(Tayum?navan)。他寫了一千四百五十三首關(guān)于泛神的歌頌,很為人所愛誦。還有一位意大利底耶穌會教士百思齊(Beschi, 1742 A.D.)。他底作風(fēng)很新穎,南印度文人多模仿他。他底主要的著作名不謝的華鬘(Tēmbàvani)是混合意大利故事與達靡爾傳說而成底書。
摩羅耶語文學(xué)多是模仿達靡爾語底作品。十七世紀底作家名伊魯達真(Tu?jattu Eruttachchhan),譯摩訶婆羅達及幾部往世書。十八世紀末葉,南貝爾(Ku?jan Nambiar)寫了許多戲劇和詩歌,但多數(shù)是從雅語文學(xué)譯出底。計拉羅跋提(Kēralotpatti)是摩羅耶語民族底歷史,也是這種語言底著名作品。此外還有些醫(yī)書和民間故事,但不甚重要。
甘那利語文學(xué)與達靡爾語文學(xué)一樣,都是耆那教徒所創(chuàng)。古代的文藝多數(shù)是模擬品和翻譯品,并且含有耆那,錢迦(Lingayats),大自在天等教派底成分,從創(chuàng)作力說來,當以錢迦宗文學(xué)為最豐富。這類底代表作品是月自在(S?mē?vara)底娑陀迦(?ataka),和巴沙華往世書(Basava Pur?nas)。在近代的作品中有許民間短詩已被譯成英文,其數(shù)量并不很多。
德魯古語文學(xué)起于公元第十二世紀,以南拏波(Nannappa)所譯之摩訶婆羅達為最重要。
十六世紀初葉,毘阇耶那伽(Vijayanagar)底黑羅耶(Krisna R?ya)王庭獎勵學(xué)術(shù),文藝因而發(fā)展。當時底詩圣為百達那(Allas?ni Peddana)。他有“德魯古詩祖”底徽號。他底名著室伐羅支娑曼奴奢利特羅(Svar?chisha-Manucharitra),內(nèi)容是從摩肯提耶往世書取材。相傳黑羅耶自己也作了一部阿目多摩羅耶陀(?muktam?lyada)。在黑羅耶朝里還有一位寫波利阇陀波訶羅那(P?rij?t?paharana)底南第提摩那(Nandi Timmǎna)也很有名。十六世紀中葉,蘇羅那(Sūrana)作迦羅富那鄔陀耶(Kal?pūrn?daya),內(nèi)容是描寫那羅鳩毘羅(Nalakūbara)與迦羅跋斯尼(Kalabh?shini)戀愛底事跡。蘇羅那還有許多作品,但不如迦羅富那鄔陀耶那么著名。十六世紀底德魯古語文學(xué)家還有一位毘摩那(Vemana)。他是一位俗語的諷刺詩人。他最擅于諷刺印度底種姓制度和女人,現(xiàn)代的德魯古人還很喜愛他底作品,在日常的對話中時,常引用他底詩句。
在近代印度文學(xué)中,最重要的當推孟加拉語文學(xué),因為許多大文學(xué)家都是從那一部分底印度產(chǎn)生出來。孟加拉語文學(xué)最早的產(chǎn)品為十五世紀時迦尸羅摩達斯(K??ī Ram D?s)譯著底摩詞婆羅達。自十五世紀中葉以后,孟加拉文學(xué)新加入英吉利語底勢力,散文因而產(chǎn)出。散文構(gòu)成底形式最初不過最用雅語底字根加上孟加拉語底代名詞和語尾,經(jīng)過這時期以后,才變成一種新文體。這種文體底始創(chuàng)者為羅阇羅摩摩韓來(Rājā Rām Mahan Rāī)。在他以后,阿義鳩摩達多(Akshay Kumār Datta)和自在月(I?war Chandra,Vidyāsāgar)。自在月生于公元一八二〇年,為十九世紀印度底社會改良家和文學(xué)家。他最反對寡婦殉節(jié)底陋習(xí),于當時寫了許多論文及教科書很受讀者底好評。他底行為底毅力(Charitābalī)是與自助論一類底著作,賜益于當時底青年不少。
孟加拉文學(xué)最好的散文作品便是小說,其始祖作家為車大志(Bankim Chandra Chatterji, 1839-1894)。他于一八六四年發(fā)表他底第一本小說多爾耆散難提尼(Durgē?anandinī),使印度底文壇起了很大的變化。一八七二年他又刊行一種很高尚的文學(xué)雜志孟加達爾散(Bauga-Dar?an),他底許多小說都在這里頭發(fā)布出來。這雜志為當時最有名的文學(xué)刊物,閱者既然眾多,受感動底作家也就不少,孟加拉語底散文便因是發(fā)展起來。用孟加拉語寫散文原來就很合式,因為它底辭句很流暢,很有含蓄,很優(yōu)美,凡文學(xué)的語言底特質(zhì),它幾乎盡有,故比雅語還容易邀人鑒賞。車大志底從者很多,其中最有名的為米德羅(py?rī Chand Mittra, 或名 Tēkchand Th?kur)。批評家稱許他底阿拉羅加利爾都羅(All?lēr Gharēr Dul?l)為孟加拉最好的小說。十九世紀底孟加拉國詩人為生于一八0九年底自在月藏(I?war Chandra Gupta),此人是印度現(xiàn)代文藝底先驅(qū)。他底后學(xué)達多(Madhu Sūdan Datt, 1824-1873 A.D.),比他更有聲望。十九世紀底孟加拉戲劇家有第那盤豆米德羅(Dinabandhu Mittra, 1829-1873)。他底尼羅達般(Nīl-Darpan)為當日加爾各答最流行的劇本。這是一本反對當時強人種殖藍靛底社會政治劇本,曾被譯為英文,但譯者因此得罪政治當局,致受拘禁和罰金底懲治。旃陀羅犀那(Dīnēs Chandra Sēn)也是孟加拉底文學(xué)家,他底孟加拉文學(xué)史(Banga-bh?sh? ? S?hītya)為近代印度罕見的作品。
在印度近代文學(xué)里受歐洲作風(fēng)底影響底,都在印度東部和西北部,而以東部底孟加拉最為明顯。摩羅波利(Behramji Merwanji Malabari)生于一八五三年,為印度近代的新聞家,社會改良家和詩人。他一生底事業(yè)集中在印度婦女解放運動上頭,如童婚及守寡等事,都是他所最反對底。他是印度觀察者(Indian Spectator)及印度聲(Voice of India)底主筆。在他底著作中,尼提毘諾(Niti Vinod)及羅茶與羅茶人(Gujaratand Gujaratis)都含有充分的滑稽情調(diào)。他很具有諷刺詩人底態(tài)度,所以能博得讀者底歡迎。關(guān)于政治,社會,和倫理底文章,他也寫了不少。
孟加拉國底十九世紀女詩人達魯都德(Taru Dutt, 1856-1877),是文藝底天空里一顆流星。她是一個夭折的詩人。她于一八五六年生于加爾各答,一八七四年前先發(fā)表她底法文作品李色故事(Le Conte de Lisle),那時她才十八歲。她底家庭是一個婆羅門的官家,故她幼年便受了很好的教育。她底著作多數(shù)是描寫家庭生活。
達魯都德于十三歲時便到法國去留學(xué),那時她已通英法德文。在巴黎不久,便轉(zhuǎn)到英國底劍橋。在英國時,寫了一篇小詩近赫斯?。∟ear Hastings)來紀念她底行程。達魯都德在歐洲四年,回到印度才起首學(xué)梵文;她底母親自來便喜歡同她說印度的故事,所以對于本國古文辭底研究很覺得有興趣?;赜《群?,她因愛好法文底原故,遂多讀法國底文學(xué)作品,且譯了許多法國文學(xué)為她底本土方言,總名為在法蘭西田原上所割底一捆稻(A Sheaf Gleaned in Frech Fields)。她底英文作品為印度斯坦底古歌(Ancient Ballads of Hindustan),雖是一部翻譯底詩歌集,卻含有個人豐富的創(chuàng)作能力在里頭。他死時才二十一歲。在她底遺著里,有許多關(guān)于宗教的詩歌。她用印度的見解來表示歐洲宗教底感情,文辭新潁,很能動人。亞魯華女士底行蹤(Le Journalde mlle D’Arvers)是達魯都德死后出版底法文小說;是一部用兩兄弟同愛一女子底故事來描寫近代法國生活底小說。在法蘭西田原上所割底一捆稻草于一八七八年再版,她父親為她做了一篇小傳和書序,再增入四十三首詩。我們對于近代印度文化可以從她底作品評量出來。
達魯都德六歲底時候,孟加拉又降生了一位近代亞洲底大詩人。這人便是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他是王子泰戈爾(Prince Dwarkanath Tagore)底孫子,幼年留英,習(xí)法律,因性情與所學(xué)底不相近,便回國從事文學(xué)的著作。年少時代,他投稿于孟加拉底各種報章和雜志上頭,共有三十種以上底孟加拉語詩,和二十八種以上底孟加拉語散文。他底英文作品有許多是從孟加拉國文譯出底。最著名的如歌頌底供獻(Gitanjali, 1913),新月(The Crescent Moon, 1913),園丁(The Gardener, 1915),迦毘爾詩百篇(One Hundred Poems of Kabir, 1915)。采果(Fruit Gathering, 1916),迷途之鳥(stray Bird, 1917),愛者底相與與相違(The Lover’s Gift and Crossing, 1918)破壤(The Wreck, 1921)等,都是他底杰作。這些書多半已譯成國文,數(shù)年來國內(nèi)底文人介紹他底很不少,所以此地毋庸多贅。
泰戈爾于一九0一年創(chuàng)辦他底理想大學(xué),名和平之宮(Shantinjketan)于巴爾坡(Bolpur),一九一三年他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金,便將這款充作那大學(xué)底經(jīng)費。他是詩人,同時也是教育家。
現(xiàn)在的印度還有許多寫英文或其他歐洲語文底文學(xué)家,但他們多是新聞記者,或?qū)W校教師,出色的也不多見,所以這篇用泰戈爾來做印度文學(xué)底殿軍。他真是印度空前的詩翁,將他來壓書尾并不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