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囤與茅屋

苦口甘口 作者:周作人


草囤與茅屋

近日整理書架,有幾種舊雜志,重復(fù)拿出來看一遍,覺得很有意思。這里其一是飛驒考古土俗學(xué)會所編刊的《飛驒人》,其二是日本民藝協(xié)會的月刊《民藝》。

《飛驒人》發(fā)刊已有十年以上,我所有的只是第八九十年這三卷,以前的另冊六本而已。編輯人為江馬夫人三枝子女史,是知名的民俗學(xué)家。江馬修氏則是大正時代的小說家,短篇《小小的一個人》我于民國七年中譯出登在《新青年》上,差不多可以算是翻譯日本作品的開始,暑假時回南邊去,也帶了一冊《受難者》在火車上閱讀。近年江馬氏在家鄉(xiāng)寫了一部《山國的人民》,共有三冊,敘述飛驒在明治維新之初的事情,雖然分量較少,是可以與藤村的《黎明之前》相比的大著作。飛驒的都市固然已現(xiàn)代化,但是許多山村還保留不少封建時代的遺風(fēng),因此民俗調(diào)查更特別有意義,江馬夫人又多注意于女性生活,這是自然的卻也是難得的事。偶然得到三國書房出版的幾種叢書,讀了很感興趣,特別是江馬三枝子的《飛驒的女人們》,瀨川清子的《海女記》與《販女》,能田多代子的《鄉(xiāng)村的女性》。江馬夫人著書中有幾章曾在《飛驒人》上登載過,瀨川能田兩女史也都是常常寄稿的人,與這刊物很有關(guān)系的?!逗E洝肺以?jīng)細(xì)細(xì)讀過,《飛驒的女人們》讀了更很有所感,最喜歡的是第一篇《草囤里》,敘述兒童期的暗淡狀況,為山村的辛苦生活的起頭,很想翻譯出來,但寫了幾行又復(fù)歇下了。草囤和名津不羅,飛驒地方的據(jù)插畫是一種小木桶,普通多束稻草蟠曲疊成之,坐小兒其中,吾鄉(xiāng)稱曰囤窠,唯用于冬日,夏則有坐車,他處或無區(qū)別也。文中說到了插秧什么農(nóng)忙時期,吃奶的小兒放入草囤里便擺在田塍的陰涼處,或者單獨(dú)留在家里。原文有一節(jié)云:

“在江馬的長篇小說《山國的人民》第二部中,曾記著明治元年那時的革新的知事梅村速水微行觀察插秧時節(jié)的農(nóng)村的事。半路上遇著大陣雨,梅村主從兩人跑進(jìn)一家窮苦的農(nóng)民家里躲雨去。那時的情景這樣的寫著?!?

家里邊很暗,在梅村的眼里全是灰黑色的。跑進(jìn)去的地方是二弓左右高低不平的泥土地,左邊是一間并沒有馬的亂雜的馬房,因了馬溺以及腐爛的草的強(qiáng)烈的臭氣,家里悶得透不過氣來。當(dāng)面是一間比較寬闊,滿是灰塵,低的板地的廚房,在沒有火的地爐上面,有一根藤蔓制的粗糙的鉤子,從漆黑的屋頂直掛在那里。板地上到處都是屋漏水,滴答滴答響著。

人是誰也不在。

梅村很有興味似的將這貧窮的空虛暗黑的家里四面看到,忽然大張了眼。在里邊黑而細(xì)的柱子旁邊,有一個用稻草編成桶形的草囤,里面放著一歲左右的小兒。這嬰兒的小臉上看去黑黑的聚滿了蒼蠅。小兒一半睡著,卻又在發(fā)出像要消滅似的微細(xì)的咿咿的啼聲。看起來大概是小兒覺得蒼蠅討厭得很,早就用力的叫喊,可是蒼蠅看透了對手之無用,并不想走開,而且聞了乳花香來的只是加多,終于哭得倦了,也哭不出聲了,所以昏昏的半睡著,還在微微的發(fā)出絕望的悲鳴吧。

‘這可了不得,’剛?cè)逻@一句,梅村就穿著草鞋跨上板地,一直走到草囤邊去。蒼蠅多少逃去了一點(diǎn),可是大部分還黑黑的仍舊停留在小兒的臉上。他急忙打開扇子,在草囤上邊猛扇了兩三下,蒼蠅的黑色的一塊嗡嗡的叫著,這才離開了小兒的臉,紛紛的滿屋飛散了。

‘好兇的蠅呀,’隨從源八說,也看得有點(diǎn)呆了。

‘蠅固然兇,父母也兇呀。真虧他們會得把嬰孩這樣的拋棄著?!?

‘因為田里很忙的緣故吧。’

‘那是知道的??墒牵瑹o論怎么忙,也該有什么個辦法吧?;蛘弑沉诵翰荒懿逖硪舱f不定,總之不該把小兒獨(dú)自拋在家里,讓蒼蠅盡叮著的呀。’梅村生氣似的這樣說。回過頭去看時,蒼蠅的黑的一群又是圍住了小兒,一面嗡的叫著,在等機(jī)會想聚集到那乳花香的小臉上去。小兒仍是那么像要消滅似的咿咿的啼哭著。他再用扇子去趕蒼蠅,不讓他們?nèi)ヒu擊小兒,一面差不多發(fā)怒似的喊道:

‘源八,快去找那父母回來?!?

于是那正在插秧的母親叫了來,很被梅村知事叱責(zé)了一頓。被大人所罵了,母親非?;炭郑皇侵x罪求饒??墒菍嶋H上并不明白,為什么因了這一點(diǎn)事會得這樣的挨罵的呢??刹皇沁@種事情向來就是如此,也并不見得這于小孩有什么害處,而且也不曾聽說過蒼蠅有什么毒,被蒼蠅叮了會得生病。村人聽了這件事,便說大人們只知道罵老百姓,把梅村看作無道的暴君似的,很是怨恨。

在《山國的人民》里所寫的是明治維新之際的事情,可是這樣的事就是在現(xiàn)今只要走到山村里去也可以見到許多。不久以前在某村提起這事,本地的村長以及重要的人都說,小時候被蒼蠅叮了,哭得轉(zhuǎn)不過氣來,所以長大了的時候都有好聲音,也會唱歌的呀,說著游戲話,卻是承認(rèn)了這個事實?!?

上文所引的這節(jié)故事,我拿《山國的人民》來查,出在第二部《奔流》的第四章里,前后又講梅村收埋棄嬰,撰文立碑的事,這一章的題目恰又是“小小的一個人”,與二十六七年前的小說正是同名,在作者想必自有意義,我重讀一遍也頗有感慨,實亦只是寫此小文的一點(diǎn)意思而已。

我讀了《飛驒的女人們》,很想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特別是那第一章《草囤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里邊所記述的是日本中部山村農(nóng)民—或是農(nóng)婦生活的實情,介紹過來可以有一種誠實,親密之感,這是在別的普通的文章書本里所沒有的。近時盛行一句同甘共苦的話,鄙意以為同甘是頗淺薄的一件事,無論口惠而實不至的將來的甜蜜話毫不足信,就是確確實實的大家現(xiàn)在一起吃糖的照相也無甚意思,至多是可以引動兒童們的歆羨罷了,比較的重要而有意義的倒是共苦。古人有言,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共安樂,可見共苦比同甘為容易。甘與爭競近,而苦則反相接引,例如魚之相濡以沫。我們聞知了別個的苦辛憂患,假如這中介的文字語言比較有力,自然發(fā)生同情,有吾與爾猶彼也,或你即是我之感,這是一種在道德宗教上極崇高的感覺。人們常說,亞細(xì)亞是一個。這話當(dāng)然是對的,我也曾這樣說過,東亞的文化是整個的,東亞的運(yùn)命也是整個的,差不多可以算作說明。但是這里重要的是,文化的共同過去有事實證明,不過這也會得離散的,如不是現(xiàn)在再加以什么維系,而運(yùn)命的共同如沒有事實的證明,則即在現(xiàn)在也還將不免成為空話,不會得大家的相信?,F(xiàn)今最重要的是在事實上證明東亞人共同的苦辛,在這苦之同一上建立東亞團(tuán)結(jié)的基本,共向著甘的方面突擊去,這才有些希望。日本的詩人文人從前常說到東洋人的悲哀,和西洋的運(yùn)命及境遇迥異的東洋人的苦辛,我讀了很有感觸,覺得此是中日文藝以至一切關(guān)系的正當(dāng)基調(diào),從這里出發(fā),凡有接觸與調(diào)和都可以圓滿,若是以西洋本位的模擬為滿足,那么回過東洋來只有優(yōu)越,便與本洲全是隔膜,什么都無從說起。在八年前與友人書中我曾說道,“我們要研究,理解,或談日本的文化,其目的不外是想去找出日本民族代表的賢哲來,聽聽同為人類同為東洋人的悲哀,卻把那些英雄擱在一旁,無論這是怎么地可怨恨或輕蔑?!弊约褐朗巧傩诺娜耍瑢τ谟⑿鄢绨萑鄙倥d味,但上邊的話亦不是完全亂道,想起米勒的名畫來,《拾落穗》與《晚禱》二圖所含意義甚大,總比大查理或那頗倫畫像更足以表現(xiàn)法國人民之生活與精神吧。我想翻譯介紹日本人民生活情形,希望讀者從這中間感到東亞人共同的苦辛,發(fā)出愛與相憐之感情,以替代一般宣傳與經(jīng)驗所養(yǎng)成的敬或畏,要知畏固可轉(zhuǎn)憎,而敬亦即是遠(yuǎn)也。唯是個人的意思慮難得眾人的贊可,亦不敢強(qiáng)為主張,《草囤里》之翻譯也就中止,這回因《飛驒人》而又提及,實亦是偶然的事也。

上邊閑話寫得太長了,關(guān)于《民藝》只能簡略的一說。月刊《民藝》創(chuàng)刊于昭和十四年四月,到本年一月已出到五十七號,我都保存著。日本民藝運(yùn)動以柳宗悅氏為中心,開始于十八年前,至今已成立民藝館一所,雜志于《民藝》外尚有《工藝》一種,書籍單行本甚多。柳氏為白樺派之一人,最初多論宗教問題,質(zhì)樸可喜,我雖是門外漢亦喜讀之,繼而談朝鮮的藝術(shù),又轉(zhuǎn)入民藝,其所著書大抵搜得。我對于民藝感覺興趣,其原由殆與民俗有關(guān),唯自知不懂高級美術(shù),正如不懂詩一樣,這恐怕也是別一緣由。民藝館所編有《日本民藝品圖錄》,凡四十四圖,我最喜歡,屢次翻看,仿佛都能領(lǐng)會,常有親近之感。又有一冊英文書,名曰“日本之民藝”,為國際文化振興會出版之一,論文出于柳氏之手,插圖十九枚亦均佳,我尤愛其中四張農(nóng)家茅屋的照相,第四張那個茅檐白壁的門,門外兩旁種著豆麥,望過去真好面善似的,這固然異于城內(nèi)的老家,可是似乎是一家親戚的門的幻想,卻是愈看愈深??锤T湃幍摹段洳匾帮L(fēng)物》,百五十圖中也有不少相似的印象。這種宣傳可謂有效,比鐵筋洋灰的建筑物更有說服人的力量,但是或者也太素樸一點(diǎn)了,在西洋式的宣傳上不合式,則在現(xiàn)代也就難得大家的采取與賞識者也。

(民國三十三年二月八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