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十三)

宋代理學三書隨扎 作者:錢穆


第十三目辨異端之學。先秦諸子,惟道家莊老與儒家孔孟立言最相近。但莊老多本自然,孔孟則本人文。莊老非不言人文,孔孟亦非不言自然,但立言本源異,則推演所及亦必異。故后起儒學每視莊老道家為異端。佛教主出世,其為異端更顯然。然雖屬異端,而同屬求道。稱為異端,亦可同歸一體,有和通求合義。故儒釋道三教,亦每在中國社會并行。不如西方之有宗教戰(zhàn)爭。

北宋儒學特起,胡瑗講學分經(jīng)義治事兩齋,即西漢通經(jīng)致用之義。仍側重政治立場。而道釋兩家,則偏重社會下層做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歐陽修本論主由政及教,政治昌明,則異端自熄。王安石退相位仍亦治佛學。而新黨中如蘇東坡諸人,亦多兼治道家言。周濂溪雖亦從仕,跡近隱淪,又好與方外游。其志則重明道更重于為政。二程兄弟幼年聞其說,及其自為學,亦出入釋道,返之六經(jīng)而始得之。則所謂辨異端,非不致意于異端之學,乃從異端中闡明出正道來。橫渠幼年,范仲淹授以《中庸》一書,此書即會通儒道兩家。《易傳》亦如此。橫渠著《正蒙》,亦多本于《易傳》。故橫渠之學,兼采《易》《庸》,取徑與濂溪相近。二程則多引《論》《孟》。要之,皆是辨異端以歸于正道也。近代人又有謂,橫渠或有染于當時傳入中國之回教。不知辨異端乃明辨雙方異同,自必兼通雙方。非治儒家言,即拒不窺釋道書,以門戶閉塞聰明,則又何從而辨之。當時理學家由來非如此。近人或疑理學家亦頗雜道釋兩家義,謂其持論不純。或則譏其陰釋陽儒,有懸羊頭賣狗肉之嫌。是皆不識辨異端之學五字義。近人常有以西方哲學家言來闡釋理學者,或謂其有意會通,但求為會通,仍先當明辨其異同。若以彼一方來解釋此一方,則此一方真義已淪滅不彰,更何會通可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