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劫中得書記

劫中得書記 作者:鄭振鐸


離騷圖

蕭云從繪 十卷三冊 乙酉刊本

余初得羅振常復(fù)印陳蕭二家繪《離騷圖》四冊,以未見陳章侯、蕭尺木二氏原刊本為憾。后于中國書店得陳氏繪《九歌圖》初印本,須發(fā)細(xì)若輕絲,黑如點漆,大勝羅氏所據(jù)之本。然于蕭氏書則遍訪未得。武進(jìn)陶氏模本《離騷圖》出,雖經(jīng)重繪,甚失原作精神,然明晰卻過于羅氏本。民國十九年冬,余至北平,即歷訪琉璃廠、隆福寺諸肆,搜購古版畫書,所得甚多,而于蕭氏《離騷圖》則未一遇。后二年,乃終于文祿堂得之。價甚昂,《天問圖》且闕其半,以陶氏本配全。雖于心未愜,而甚自喜。其衣冠履杖,古樸典重,雅有六朝人畫意,若“黃鐘大呂之音”,非近人淺學(xué)者所能作也。國軍西撤后,古籍狼藉市上,罕過問者。三五藏書家,亦漸出所蓄。余以友人之介,獲某君所藏《山歌》及《離騷圖》。雖亦在朝不保夕之景況中,竟毅然購之,不稍躊躇。一以敬重某君之節(jié)概,一亦以過愛此二書也。此本大勝余在平所得者,極初印,且完整不闕。訪求近十五年始得其全,一書之難得蓋如此;誠非彼有力之徒,得之輕易,而惟資飾架者所能知其甘苦也。尺木為明遺民,故繪《離騷》以見志;僅署“甲子”而不書“順治”年號。李楷序云:“尺木窮甚于洛陽、河?xùn)|,能以歌呼哭啼尚友乎騷人。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余于此蓋有不忍悉者矣!”清輯《四庫全書》時,為補(bǔ)繪《九章》、《卜居》諸圖,大非尺木原意,而圖亦庸俗不足觀。陶氏模本首附扉頁,有“書林湯復(fù)”語,惜此本無之。

童癡二弄山歌

馮夢龍輯 十卷四冊 明刊本

《童癡二弄山歌》十卷,與《楚辭圖》同時自某君處散出。余先得《離騷圖》,以《山歌》有新印本,姑置之。然實酷愛此書。明代民歌刊本,傳世者絕少,且為馮夢龍所輯,與《掛枝兒》〔童癡一弄〕(?)同為明末民歌集中之最豐富最杰出者,尤不宜失之。因復(fù)毅然收入曲藏中。是時,欲得之者不止數(shù)人。余幾失,而終得,可謂幸矣!《山歌》初為傳經(jīng)堂朱瑞軒所購得,影鈔一部,郵致北平顧頡剛先生。友輩傳觀,詫為罕見。因勸其重印行世。頡剛為之句讀,余等均有序。原書則先已歸之某君,不意終為余有,可謂遇合有自矣。惟《童癡一弄》之《掛枝兒》,始終未見全書。余所見不足百首,恐不敵原書四之一。不知何日二書方能合璧也。

古今女范

黃尚文編次 四卷四冊 萬歷壬寅刊本

乃乾得《古今女范》四冊,曾持以示余。圖近二百幅,為程伯陽繪,黃應(yīng)泰、黃應(yīng)瑞(伯符)昆仲所刊,線條細(xì)若毛發(fā),柔如絹絲,是徽派版畫書最佳者之一。余渴欲得之,屢以為言,而乃乾不欲見讓。后在北平王孝慈先生處亦見此書一部,印本相同。他處則絕未一見。屢訪各肆,皆無之。十馀年來,未嘗瞬息忘此書也。丁丑冬,國軍西撤,乃乾忽持此書來,欲以易米。余大喜過望,竭力籌款以應(yīng)之,殆盡半月之糧,然不遑顧也。斗室避難,有此“豪舉”,自詫收書之興竟未稍衰也。數(shù)日后,過中國書店,復(fù)于亂書堆中得《女范編》殘本三冊。

女范編

劉某增訂本 殘存三卷三冊

此書即黃尚文《古今女范》,殘存三冊,缺第一卷一冊。價奇廉,故復(fù)收之。印本較后,程伯陽及黃氏昆仲之署名,皆被挖去,而補(bǔ)入劉金煌、劉玉成、劉振之、劉汝性諸名,蓋劉氏得其板而掩為己有者。末又增入《劉宜人》,《吳氏節(jié)》,《天佑雙節(jié)》,《節(jié)婦劉氏》,《貞烈汪氏》數(shù)則,皆與劉氏有關(guān)者。但所增數(shù)則之圖,亦典雅精整,足與黃氏媲美。

水滸傳注略

程穆衡撰稿本 王開沃補(bǔ) 二卷四冊

為章回小說作注者,于此書外,未之前聞。程穆衡引書凡數(shù)百種;自《史》《漢》以下至耐得翁《都城紀(jì)勝》、吳自牧《夢粱錄》,僻書頗多?!端疂G》多口語方言,作者于此亦多詳加注釋,不獨著意于名物史實之訓(xùn)詁。故此書之于語言文字研究者亦一參考要籍也。穆衡《自序》云:“乃數(shù)百年來,從無識者。即自詡能讀矣,止窺其構(gòu)思之異敏,用筆之飛幻。若其爐錘古今,征材浩演,語有成處,字無虛構(gòu),余腹笥未可謂儉,然且茫如望洋焉?!酁槭且?,蓋直舉秘書僻事以發(fā)厥奧。俾知奧由于傅,斯其為學(xué)也大矣?!逼溆昧ιw至勤且深。此原稿本未刊。王氏所補(bǔ)數(shù)十則,皆分別粘簽于其上。余于暮春,偶過來青閣,見此書,即敦囑留下。后見者數(shù)人,皆欲得之。謝光甫先生亦以為言。壽祺問可見讓否?余執(zhí)不可,乃終歸于余。彼等皆欣羨不已。余所藏小說注本,未刊者,于《紅樓夢微言》外,僅此書耳。宜亟為刊布,俾不沒作者苦心。作者所據(jù)為金圣嘆本,似未見明刊諸本,不無遺憾,然于“天下太平四個青字”條下注云:“按《水滸傳》正本不止于此。在梁山泊分金大買市方終耳……乃坊本毅然并此后俱刪去,使全書無尾,真成憾事?!辈⒁朵浌聿尽匪d高文秀、楊顯之、康進(jìn)之諸《水滸》劇以證“七十卷以后”非“續(xù)本”,其識力不可謂不高。

王氏補(bǔ)注中有關(guān)于“圖像”一條,云:“今俗本《水滸傳》前有畫像,每頁一人。此崇禎時陳章侯所圖,后人摹之入卷。”余近得雍正刊本《第五才子書》及陳章侯《水滸葉子》,知此語亦確。(補(bǔ)記)

汪氏列女傳

十六卷八冊 萬歷間刊知不足齋初印本

《汪氏列女傳》圖繪筆致同汪廷訥之《人鏡陽秋》。蓋亦萬歷間徽郡人士所輯也。故書中多敘述徽郡節(jié)烈婦女,尤以汪姓為多。知不足齋得此書版片,重為印行,而加注“仇十洲繪圖”字樣,其實,圖非十洲筆。余初得知不足齋后印本,圖已模糊。后在中國書店得白綿紙殘本二冊,每則之后,“汪”字皆尚為墨釘,洵是最初印者。又于杭州某肆得竹紙印殘本二冊,亦尚為明代初印本。有汪輝祖藏印。攜以至平。孝慈見之,贊嘆不已,因以貽之。而白綿紙本始終珍秘之。不意人事栗六,竟失所在,遍覓不獲。戰(zhàn)后,樹仁書店以此本求售,價尚廉,且較初印,因復(fù)收之。憶竹紙本及白綿紙本,于“烈”部較今本均多出數(shù)十則,皆是宋末殉難之婦女。知不足齋本皆去之,殆以違礙故也。惜今不可得而補(bǔ)入矣!余得此書后,不數(shù)日,樹仁書店不戒于火,存書盡毀,此書以歸余,幸免于劫。

清平山堂話本二種

嘉靖間洪楩編刊 不分卷一冊

此友人錢先生所貽。余至感其厚惠。所藏明刊小說,以萬歷板為最多,無一嘉隆以前本。得此,足彌斯憾。清平山堂所刊話本,不知種數(shù)若干。今所見者,以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之三冊為最多。亡友馬隅卿先生嘗于寧波大酉山房殘書堆中,檢獲清平山堂刊《雨窗集》,《欹枕集》(天一閣舊藏)二冊,詫為奇遇。嘗攜以北上。余輩見之,皆欣羨無已,促其印行。此本存《梅杏爭春》,《翡翠軒》二種,一為話本,其一實為《嬌紅傳》、《剪燈新話》式之傳奇文。然清平山堂所刊,實不皆為話本。若《風(fēng)月相思》、《藍(lán)橋記》、《風(fēng)月瑞香亭》均傳奇文。即“三言”所選者,亦不全屬話本;如《張生彩蠻燈傳》(《古今小說》)即是一例。綜計所見清平山堂刊小說,并此二種凡有二十九種矣。錢先生得此,亦是奇緣。劫前,中國書店收得某書,錢先生見其每冊封底頁均有字跡,遂逐頁揭下,合之乃成此本。初不知為何書,僅知其是明刊小說耳。持以示余。余曰:此清平山堂話本之二種也。取《雨窗》,《欹枕》諸印本對之,果不誤。皆大喜!錢先生曾為文記之。一年后,值大劫,此書幸無恙。終以余酷愛之,遂舉以相贈。實余藏小說書中之一秘籍也。此書三山藏于日本內(nèi)閣文庫;《雨窗欹枕集》則并馬隅卿先生他書皆與北平同其淪落。僅此零星斷簡尚在我輩手中耳。

朱訂西廂記

孫礦評點 二卷四冊 明末諸臣刊本

此朱墨本《西廂記》,題孫月峰評點。余得明刊本《北西廂記》十馀種,所見亦多,卻絕不知有此本。乃乾以此書及《盛明雜劇》見示。余時正在奇窘中,竭阮囊得此書。以《盛明雜劇》余已藏有殘本,且尚有復(fù)刻本,不如此書之罕見也。首附圖二十頁,凡四十幅,殆集明代《西廂》圖之大成。其中有從王伯良校注本摹繪者,但多半未之前見??坦閯⑺孛?,即刻陳眉公評釋諸傳奇者。繪圖當(dāng)亦出其手。素明每嘗署名于圖曰:“素明作”。明代刻圖者多兼能繪事。蓋已合繪、刻為一事矣。已與近代木版畫作者相類,不僅是“匠”,蓋能自運丘壑,匪徒摹刻已也。

宣和譜

介石逸叟撰 二卷二冊 康熙間刊本

以《水滸傳》為題材之雜劇,元明二代最多。高文秀至有黑旋風(fēng)專家之稱。明傳奇則有沈璟《義俠記》,許自昌《水滸記》,沈自晉《翠屏山》等,至今傳唱不衰。但諸作皆同情于《水滸》英雄,惟《宣和譜》作翻案筆墨(又名《翻水滸》),以王進(jìn)、欒廷玉、扈成等剿平水滸諸寇為結(jié)束。殆受金圣嘆腰斬《水滸傳》之影響,并又為俞仲華《蕩寇志》作前驅(qū)。余得之來青閣,甚得意。春夏間,來青閣收得明刊戲曲不少,皆歸余,殊感之。

新鐫匯選辨真昆山點板樂府名詞

鮑啟心?!《矶浴∪f歷間巖鎮(zhèn)周氏刊本

此書余得于來青閣。從此明刊樂府集又多一種矣。凡選傳奇《琵琶記》以下三十四種,散曲《步步嬌》“閨怨”(萬里關(guān)山)以下二十一套。不知何以于散曲后,更雜入《金貂記》傳奇一種。所選傳奇,中有《四節(jié)記》、《減灶記》、《合璧記》較罕見。然如《京兆記》,則巧立名目,故為眩人,實即汪道昆四劇中之《京兆眉》耳。明人故多此惡習(xí),而于俗本、坊本尤甚。

古今奏雅

無撰人姓名 存卷六一冊 明末刊本

此書余亦于來青閣得之。寫刻至精,首附圖八幅亦小巧玲瓏,雖尺幅而有尋丈之勢。惜僅殘存一卷。不知原書究有若干卷。馬隅卿先生亦曾藏有殘本一冊。惜未記為第幾卷。所選皆散曲。此第六卷,為“黃鐘調(diào)”“越調(diào)”“雙調(diào)”三種,近九十頁。頗疑此書與《恰春錦》等為同類,半選劇曲,半選清曲也。至多八卷而止,似不當(dāng)更超此數(shù)。若全選清曲而有八卷之多,則誠足為南曲選中之一巨帙矣。

眉山秀

李玉撰 二卷四冊 順治甲午刊本

李玄玉所著傳奇至多,今傳世者僅“一人永占”四種耳。此本題“一笠庵新編第七種傳奇”,惜其他各種,未能一一發(fā)見也。書凡二卷,二十八出,述蘇氏父子兄妹事。以《今古奇觀》之《蘇小妹三難新郎》一話本為依據(jù)。明清之際,傳奇作家每喜取材于“話本”,此亦其一種。惟所述情節(jié)較復(fù)雜,范圍亦較廣耳。首有順治甲午某氏序,序末署名已被鏟去,但有“題于拂水山房”語,當(dāng)即錢謙益。此書,余得之來青閣。中華書局曾有復(fù)印本,易名《女才子》。以其少見,復(fù)收之。玄玉傳奇,余更有《千鍾祿》,《太平錢》二種,皆傳鈔本。原刻本殆極少見。得此,甚自喜也。

韓晉公芙蓉影傳奇

西冷長撰 二卷二冊 明末刊本

此是明末《四夢》盛行時代,佳人才子傳奇之一。述韓樵(晉公),與謝鵑娘相遇于道院芙蓉下,締訂姻緣,中經(jīng)離散,終賴林太傅、盧侍御之維持,韓生得中狀元,與鵑娘團(tuán)圓終老事。全書二卷,三十二出,首附圖十二幅,作圓形,與一笠庵原刻本“一人永占”之圖相同,皆明末清初流行之板式也。書殊罕見。余得之來青閣。

吳門忠孝傳清忠譜

李玉撰 二卷二冊 順治間刊本

偶過中國書店,唐某持《清忠譜》二冊售余,余不論價,立攜之歸。曲藏中又多一種罕本矣。書為李玄玉作,敘述周順昌事,而以顏佩韋等五人仗義就戮為關(guān)節(jié)。今所演《五人義》即其事。首有吳偉業(yè)序。蓋作于清初者。明代閹寺流毒最久,而以魏閹之禍為尤酷且烈。東林諸賢,遭難之慘,過于漢之黨錮。士人無不切齒。崇禎初,客魏失敗,立有演其事為傳奇小說者,如《喜逢春》等,均傳于世。玄玉此作非創(chuàng)筆。題曰:“吳門嘯侶李玉元玉甫著,同里葉時章雉斐、畢魏萬后、朱素臣同編?!币云浣詾閰侨?,故獨以吳事為題材。詞氣激昂,筆鋒如鐵,誠有以律呂作鋤奸之概,讀之,不禁唾壺敲缺。畢魏,向作畢萬侯,今乃知其名魏,字萬后,非萬侯,此亦重要之發(fā)現(xiàn)也。

藍(lán)橋玉杵記

云水道人撰 二卷四冊 萬歷丙午浣月軒刊本

末附:《蓬瀛真境》《天臺奇遇》二劇

余于來青閣收得明刊戲曲最多;戰(zhàn)后半載間,壽祺凡有所得必歸之余。戊寅秋日,壽祺電告余,收得明刊白綿紙本《藍(lán)橋玉杵記》,末并附雜劇二種。余立即驅(qū)車至來青閣,細(xì)閱一過,愛不忍釋。此書為楊之炯作,《曲品》列之下中品。題材為習(xí)見之裴航遇仙事。曲白均庸腐。然諸家目錄,均未見有此書。蓋佚已四百年。一旦獲睹原刊本,誠堪自喜,何忍更剔瑕疵。所附插圖,豪放而不粗率,猶有明初作風(fēng),不同于徽派諸名家所刊者。時正奇窘,然終以半月糧購得之。亟付裝潢,面目煥然若新刊。誠是明刻傳奇中之白眉,亦余曲藏中最可珍秘之一種矣。書刊于萬歷丙午(三十四年),首有《裴仙郎全傳》、《劉仙君傳》(樊夫人附)、《裴真妃傳》、《鐵拐先生傳》、《西王母傳》,并有凡例。共二卷,三十七出。凡例云:“本傳原屬霞侶秘授,撰自云水高師。首重風(fēng)化,兼寓玄銓。閱者齋心靜思,方得其旨?!庇衷疲骸氨緜髦卸嗍フ娴菆?。演者須盛服端容,毋致輕褻?!泵鞔看蠓蛟幸粫r盛信仙道,以幻為真,屠隆、周履靖輩皆墮此障,莫能自拔,楊之炯蓋亦其中之一人?;⒃派饺诵蛟疲骸爸寥舫鋈胄?,吐咳丹朱,則煙霞之味,又在撫無弦者賞之。彼煙火塵襟,欲深天淺者,寧能作自觀耶?”蓋彼師徒輩入魔深矣!末附《蓬瀛真境》一套,有曲無白,無排場,疑為清曲。又附《天臺奇遇》則為述劉阮事之雜劇也;諸曲目皆未著錄。

文通

明朱荃宰撰 三十一卷八冊

天啟丙寅泙漫堂刊本

此書得于來青閣。以其無甚獨見,初不欲收。后念明人詩文評傳世者不多,姑留之。然欲攘之去者竟不止數(shù)人,可見此書之罕見。紹虞聞余得此書,亦自平馳函索讀。“是編考證經(jīng)史子集制義兩藏文章源流體格?!斌w例略類《史通》。而多引明人語,偶有己見,亦殊凡庸,固不足以與語“著作”,更不足與《文心雕龍》、《史通》比肩也。荃宰別有《詩通》、《樂通》、《詞通》、《曲通》,“嗣刻”公世。然諸家書目皆未載,當(dāng)均未成書。荃宰字咸一,黃岡人。此書則刻于南京。末卷為《詮夢》,亦摹擬劉勰《文心雕龍》之《自序》。

自序(節(jié)錄)

爰考諸書之書,匯成文、詩、樂、曲、詞五編,皆以通名之。求以自通其不通也,匪敢通于人也。匯而言之:陳思品第,止及建安;士衡九變,通而無貶。吁嗟彥升,不成權(quán)輿。《雕龍》來疥駝之譏,《流別》竭捃摭之力。伯魯廣文恪之書,號稱《明辨》,自述而皆不本之經(jīng)史。吳詳于文而略于詩,徐又遺曲。或飲水而忘其源,或拱木而棄其。世無經(jīng)學(xué),故無文學(xué)。未有通于經(jīng)而塞于文者也。今不揣固陋,會通古今談經(jīng)、訂史、說詩、言樂、審音之書,弁短取長,明法究變,尊是黜非。每編匯為一通,每體匯為一篇。文則經(jīng)史子集,篇章句字,假取援喻,條晰縷分,而殿以統(tǒng)說。詩自三百,樂府古近,題例艷趨,厘音叫響,而弁以總論。樂左書右圖,詩曲右調(diào)左贊;經(jīng)義憲章祖訓(xùn),起弊維新。

螺冠子詠物詩

周履靖著 二十八卷十二冊

萬歷乙巳金陵書林葉如春刊本

螺冠子作《錦箋記》,最著于世。王國維《曲錄》初未知螺冠子何名。余得明刊本《錦箋記》,乃知其為周履靖之別署。履靖曾刻《夷門廣牘》,甚不易得。其中圖譜數(shù)種,刊印尤精。余在北平曾見殘本數(shù)十冊,因循失收,甚憾惜!又得其所刻巾箱本《十六名姬詩》,珍為秘笈,不輕示人。茲復(fù)獲其《詠物詩》。版式同《夷門廣牘》,乃未收入《廣牘》中。古人無專以“詠物詩”成專集者。履靖此書所詠自天文至花卉雜物,無所不包,近二千首,可謂洋洋大觀。末附“詩馀”、“詞馀”及酒歌、酒詠。詩詞皆不俗。清人輯“詠物詩選”,未錄履靖作只字,殆未見此書也。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黃玉林輯 十卷二冊 萬歷甲寅秦堣刊本

黃玉林《絕妙詞選》原分“唐宋諸賢”與“中興以來諸賢”二集。今所見于毛晉刊《詞苑英華》本外,罕睹他本?!端牟繀部匪坝≌邽椤队⑷A》外之別一明刊本,所謂明翻宋本者是也,未知為何人何時所刻。余見萬歷甲寅秦堣刊本于朱瑞軒許,即《叢刊》所據(jù)之祖本也,以其價昂,未收。不數(shù)日,乃于來青閣得之,價已大削。雖僅為“唐宋諸賢”一集,未獲全璧,亦自得意。首有茹天成一序,《四部叢刊》本已奪去。殆坊賈有意取下,以欺藏家,冒為明初本者。茲錄茹序于下,以證刊刻源流。

重刻絕妙詞選引

自漢武立樂府官采詩,以四方之聲,合八音之調(diào),而樂府之名所由始。歷世以來,作者不乏。上追三代,下逮六朝,凡歌詞可以被之管弦者,通謂之樂府。至唐人作長短詞,乃古樂府之濫觴也。太白倡之,仲初、樂天繼之。及宋之名流,益以詞為尚。如東坡、少游輩,才情俊逸,籍籍人口,往往象題措語,不失樂府之遺意。然多散在各家之集。求其匯而傳之者,惟玉林黃叔旸所選為備。自盛唐迄宋宣和間為十卷,自宋中興以后,又為十卷。凡七百馀年,得人二百三十,詞千三百五十。詞家之精英,可謂盡富盡美矣。蓋玉林乃泉石清士,尤長于詞,為當(dāng)時名家所賞。觀其附錄三十八篇,雋語秀發(fā),風(fēng)流蘊(yùn)藉,則其選可知矣。余友本嬰秦太學(xué)堣,夙好古雅,每見其鼻祖少游詞章,輒諷玩不休。今得是編,頗愜其向往之初心。既樂多詞之妙麗,又慨舊刻之舛訛,遂詳校而重梓之。余重玉林之詞,嘉本嬰之志,因綴數(shù)語,以引其端。萬歷歲在閼逢攝提格(甲寅)仲春上浣之吉,河內(nèi)茹天成懋集甫書。

詩經(jīng)類考

明沈萬鈳輯 三十卷十二冊(存十一冊)

萬歷己酉刊本

此殘本《詩經(jīng)類考》,得于中國書店,闕第二十七及第二十八兩卷。石麒以其殘也,未加重視。余嘗搜集宋元以來說《詩》之書近三百種,“八一三”之變,大都蕩為寒煙。本無意于復(fù)收此書。以其廉,且明人說《詩》之作本不多,故遂收得之。在明人著述中,此書編例,實甚謹(jǐn)嚴(yán)。蓋《詩》考之長篇也。凡例云:“是編只屬叢記。蘄無漏,未蘄訂定。故自經(jīng)傳子史,以至稗編瑣錄,靡不該收。蓋宇宙間事未可執(zhí)一。將以資詳說,反之約也?!钡谝痪頌椤豆沤裾撛娍肌?,第二卷為《逸詩考》;第三卷以下為音韻,天文,時令,地理,列國,人物,宗族,官制,飲食,服飾,宮室,器具,珍寶,禮樂,井田,封建,賦役,刑獄,兵制,四夷,禽蟲,草木諸考;第二十六卷以下則為國風(fēng),大小雅及三頌異同考;第三十卷為《群書字異考》。所錄甚富;凡萬歷以上之著述,殆無不兼收并蓄之?!兑菰娍肌芬痪恚巡梢嗌鮽?;且亦擇取甚慎,不似他明人之隨意選載“白帝子”等之偽詩人書也。

堂樂府

清黃兆森著 不分卷二冊

康熙丙申刊本

余十馀年前獲得石牧《忠孝福》傳奇,未加重視。惟盼能得其所著《四才子》。然終不可得。真州吳氏藏書散出,為王富晉所購,待時索價,價奇昂。中有《四才子》之二(《郁輪袍》、《夢揚(yáng)州》),裝一函。余狂喜,不惜重值購之。后至蘇州訪吳瞿安先生,欲借其藏本,鈔補(bǔ)《飲中仙》及《藍(lán)橋驛》二種。但吳先生殊珍惜此書,頗有吝色。遂不再談及鈔補(bǔ)事。七年前在北平,坊賈以《忠孝?!芳啊端牟抛印钒氩壳笫?。仍只有《郁輪袍》等二種。遂退還之。前日偶至來青閣閑坐,壽祺告余,新收得《堂樂府》一部。亟取閱之,即石牧所著《忠孝?!芳啊端牟抛印分恳?。久求不獲者,乃忽于無意中獲之。一書之得,誠非易也!首并有序,知刻于康熙丙申(五十五年,1716)。石牧生平,藉此以知之者不少。而《堂樂府》之名至此始發(fā)現(xiàn)??梢姟把芯俊陛^專門之學(xué)問,板本之考究,仍不能忽視。彼輕視“板本”者,其失蓋與專事“板本”者同。總之,博聞多見,乃為學(xué)者必不可忽者也。

元名家詩集

明潘是仁編 存二十八家一百十七卷十六冊

萬歷四十三年刊本

一、元遺山詩集十卷(好問)

二、劉靜修詩集三卷(因)

三、陳笏齋詩集六卷(孚)

四、貫酸齋詩集二卷(云石)

五、困學(xué)齋詩集二卷(鮮于樞)

六、松雪齋詩集七卷(趙孟)

七、吳草廬詩集六卷(澄)

八、盧含雪詩集三卷(亙)

九、馬西如詩集三卷(祖常)

一〇、范錦江詩集五卷(梈)

一一、楊浦城詩集四卷(載)

一二、虞邵庵詩集七卷(集)

一三、揭秋宜詩集五卷(傒斯)

一四、王柏庵詩集二卷(士熙)

一五、薛象峰詩集二卷(漢)

以上元初

(元末諸名公姓氏爵里)

一六、薩天錫詩集八卷(都剌)

一七、張外史詩集六卷(雨)

一八、陳荔溪詩集三卷(旅)

一九、貢南湖詩集七卷(性之)

二〇、楊鐵崖古樂府三卷(維楨)

二一、傅玉樓詩集四卷(若金)

二二、柳初陽詩集三卷(貫)

二三、張蛻庵詩集四卷(翥)

二四、泰顧北詩集一卷(不花)

二五、李五峰詩集二卷(孝先)

二六、余竹窗詩集二卷(闕)

二七、貢玩齋詩集三卷(師泰)

二八、成柳莊詩集四卷(廷珪)

(下闕六家)

此書余得之來青閣,由合肥李氏散出。余所得李氏書,以此種為最罕見。余究心元劇,因傍搜及于元人著述;惜限于力,所得不多。故得此書,殊感喜慰。此書本名《宋元名家詩集》;凡錄北宋十七家(內(nèi)五家未刻),南宋二十家(內(nèi)六家未刻),元初二十一家(內(nèi)五家未刻),元末十九家。今此本于南北宋諸家全闕,于元初諸家中,僅闕釋清琪《溫石屋集》一家;于元末諸家中則闕倪瓚、陸景龍、乃賢、丁鶴年、龍從云、鄭允端六家。以其罕見,雖為殘本,亦亟收之。宋人集合刊者至多,自陳思、陳起而下,無慮七八家,而合刊元人集者,則于汲古閣《元十家集》,《元四家集》外,他無聞焉?!对娺x》所據(jù)諸集,今不知能有十之七八存世否?故此雖僅寥寥二十八家,而余亦甚珍視之。惟潘氏究未脫明人習(xí)氣,未言各家集所據(jù)之本,且每與原集相出入;若《陳旅集》,此本僅有詩三十七首,實則《四庫》著錄之《安雅堂集》,詩凡三百二十八首,此僅十之一耳。疑罕見諸家,仍是從諸選本匯輯錄入。潘氏實未睹原本也。

午夢堂集

葉紹袁輯 崇禎丙子刊本

一、鸝吹集二卷鸝吹附集(沈定修撰)

二、百閔遺草一卷(葉世梯撰)

三、愁言芳雪軒遺集一卷(葉紈紈撰)

四、窈聞一卷(葉紹袁撰)

五、續(xù)窈聞一卷(葉紹袁撰)

六、返生香(疏香閣遺集)(葉小鸞撰)

七、鴛鴦夢(葉小紈撰)

八、伊人思(沈宜修輯)

九、梅花詩(沈宜修撰)

一〇、屺雁哀(葉世佺等作)

一一、泰齋怨(葉紹袁撰)

一二、彤奩續(xù)些二卷(沈紉蘭等撰)

此書近人葉德輝有翻刻本;惟印本至劣,大失原刻精神。余十五年前曾見原本一部,刊印極精。惜當(dāng)時失收,至今耿耿!頃以低值獲此,足慰夙愿。葉刻本凡十四種,尚有《靈萱》及《瓊花鏡》二種,為此刻所無。羅氏《續(xù)匯刻書目》所收,則僅八種。疑當(dāng)時所刻,原無定本,隨刻隨增,故種數(shù)多寡,每本不同,非不全也。頃見日本某家書目,載此書細(xì)目,亦僅有十二種也。

佛祖統(tǒng)紀(jì)

宋志磐撰 五十四卷十冊

萬歷甲寅刊本

宋明單刊佛經(jīng),不多見。余前在北平,得宋至明初有圖單刊本經(jīng)近五百本,最為巨觀。然以民間流行之《心經(jīng)》、《陀羅尼經(jīng)》、《觀音經(jīng)普門品》及《金剛經(jīng)》為最多。無關(guān)“佛學(xué)”,更少禪宗之著作。合肥李氏書于夏間散出,悉為漢文淵所得,余初不知。偶于一夕,過來青閣,遇姚石子先生。且談且翻閱案上新收書。中有明刊《午夢堂集》、《古逸民史》,潘是仁刊《元人詩集》等,余皆欲得之。復(fù)有佛書一堆,皆明刊禪學(xué)著作,余初不加注意。偶一翻檢,覺刻本甚精,便囑壽祺留下。議價妥后,抱書而回?!抖U宗正脈》、《禪林僧寶傳》,皆為寫刻本,《吳郡法乘》則為舊鈔本。明日,過漢文淵,所得書已售去過半。但余仍得《佛祖統(tǒng)紀(jì)》及《閱藏知津》等?!堕啿刂颉冯m闕末冊,而每冊皆有助刊人姓名,洵是原刊本。余甚珍之?!斗鹱娼y(tǒng)紀(jì)》破蛀不堪,但實為諸書中之白眉。壽祺云:此批書中,“小部頭”最精者皆已為余得。他若明刊《資治通鑒》、《文選》等巨帙,則余力不能收,即收得亦無馀地可藏也。高麗舊鈔本《東國文獻(xiàn)備考》一百冊,則為葉揆初先生所得。

經(jīng)濟(jì)類編

明馮琦編 一百卷一百冊

萬歷三十二年刊本

《經(jīng)濟(jì)類編》仿《藝文類聚》等書例,分總類二十(自帝王類至雜言類),細(xì)目三百馀,約三百萬言,自諸子百家以下,幾無書不采,而尤著意于經(jīng)濟(jì)之言,故錄載奏疏特多,實為后來諸“經(jīng)世文編”之祖。體例集若“類書”,而實非“類書”;蓋每錄全文,不若諸類書之條文瑣碎也。陳元愫于萬歷時,輯《經(jīng)濟(jì)文輯》,陳子龍于明末輯《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即仿其意。而子龍之書尤難得。

古詩類苑

明張子象編 一百三十卷五十八冊

萬歷間刊本

“是編首自上古,下迄陳隋,一枝片玉,搜括無遺”(凡例),實全上古漢魏六朝詩之一總集也。而以類為主,不以時世為次。蓋變馮氏《詩紀(jì)》之例者。其與《詩紀(jì)》不同者,惟兼收兩京以后箴銘頌贊,于漢晉六朝之“樂府”,則“依郭茂倩舊次,匯為一部”,不復(fù)分類。其分類之部門,略依《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各類書,而微加詳悉。于各類書、小說、《列仙傳》、《真誥》所載之詩,亦均錄入。既有《詩紀(jì)》,此等書似可不備。但當(dāng)時編輯之意,當(dāng)是便于士子涉獵之用。余以其罕見且廉,故收之。

古逸民史

明陳繼儒輯 吳懷謙校 二十二卷六冊一函

萬歷戊戌刊本

眉公著述,余所得頗多;見者亦不少。惟大抵皆明季坊賈妄冒其名,或挖去作者姓氏,補(bǔ)印眉公名里,以資速售耳。《古逸民史》確為眉公所著之一?!秾氼佁妹伢拧肺词眨瑐鞅旧鹾币?。眉公著此書,實有所感。彼蓋自托于“逸民”之列,正是做“山人”之張本也。所謂“逸民”,類多有托而逃。其末數(shù)卷所錄諸宋末“逸民”,皆義人志士也。眉公果何所托而“逃”乎?明人曾有嘲“山人”詩、曲,蓋正指眉公輩而言。惟眉公雖優(yōu)游林下,享名甚盛,卻非專事“飛來飛去宰相衙”者流。其殫心撰述,主持風(fēng)雅,亦未可加以蔑視也。

東谷遺稿

湯胤撰 十三卷二冊

成化十四年刊本

余既得李氏書若干種于來青閣,復(fù)數(shù)過漢文淵,得《經(jīng)濟(jì)類編》等書。偶見案上有《東谷遺稿》,為成化黑口本,價至廉,卻無人顧問。余以其附“詞”,且平易淺近類口語,甚喜之,即攜之歸。作者為湯胤績,明初功臣湯和裔,死于王事,蓋武臣而能文事者。詩不甚佳,詞具別致。余正輯明人詞,故亟收得之。

農(nóng)政全書

余前在北平,渴欲獲得徐光啟原刊本《農(nóng)政全書》。數(shù)與書賈輩言之,均未有此書。后見邃雅齋架上有之,詢價,乃奇昂。以絀于資,未及購。轉(zhuǎn)瞬間,書已他售,為之懊喪者久之。由平至滬,仍以此書訪詢各肆,或言前曾售過,今未見?;蛞郧宕嬲咭娛尽G皵?shù)月合肥李氏書散出,余見其目,有此書。詢之林子厚,知為原版,但已售之富晉書社。立追蹤至富晉處,卒獲得之。十年求之不遇,而遇之一旦,殊自喜。書紙蛀甚,然尚可讀。明末初得泰西機(jī)械法,介紹甚力,余既獲王征《奇器圖說》等數(shù)種,故于此書尤著意訪求。不僅有關(guān)西學(xué)東漸之文獻(xiàn),且于版畫研究上亦一要籍也。

鳴沙石室秘錄

羅振玉編 不分卷一冊

清末國粹學(xué)報社鉛印本

此是最早之敦煌文書目錄。惜所據(jù)僅為伯希和所見所知之若干種耳。

敦煌石室真跡錄

王仁俊編 五卷三冊 宣統(tǒng)元年石印本

此書亦為敦煌書目,所據(jù)亦為伯希和所攜來及所憶及者。甲卷上載石刻拓本三種。以后各卷亦多錄原文。惟王序未及羅振玉,羅氏諸書亦未一及王氏,不知何故。當(dāng)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消息由伯希和傳出時,仁俊正任學(xué)部編譯圖書局副局長。傳錄敦煌寫本,當(dāng)以王氏為最早。而其名為羅氏所掩,今知之者罕矣。而此書亦不甚易得。誠有幸有不幸也!

文始真經(jīng)

(關(guān)尹子)

宋抱一子陳顯微注 三卷一冊

萬歷二十一年刊本

連日細(xì)雨綿綿,大有春意。頗思閱肆,因而阻興。下午四時,借校中汽車,至開明書店一行,隨轉(zhuǎn)赴中國書店,遇楊壽祺及平賈數(shù)人在彼閑談。得唐賡虞死耗,為之愕然!唐為經(jīng)手買得半部清常道人校本雜劇者。幾成交而為孫某所得。因此一轉(zhuǎn)手,遂多費不少交涉與金錢。唐在滬設(shè)聽濤山房,頗可交。不意其竟死于蘇州。壽祺談購李氏書事頗久。此次轉(zhuǎn)售諸籍頗得利。并知有《石倉明詩選》四集為平賈所得,殊可惜!桌上有《文始真經(jīng)》一冊,因其為明代單刊本,購之。《關(guān)尹子》初僅《道藏》有之,后收入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中。此為抱一子注本,頗罕見。

麗則遺音

元楊維楨撰 六冊 明汲古閣刊本

此為鐵崖賦集;汲古閣附刊于《鐵崖古樂府》后。前數(shù)日下午,于中國書店遇姚石子先生,同檢堆于桌上亂書。較可注意者,有《鐵崖樂府》、《復(fù)古詩集》及此書,并為汲古閣刊本。且均初印者。余思得之而未言。惟囑其留下《麗則遺音》。石子當(dāng)時亦言欲得之。明日再過,則肆中人言,《古樂府》及《復(fù)古詩集》已為石子購去。惜此《麗則遺音》因余一言,未能“璧合”。他日或當(dāng)移贈石子,以成“完”書也。

輟耕錄

元陶宗儀撰 三十卷四冊

明玉蘭草堂刊本

《輟耕錄》為余常引用之書,然初收者卻為鉛印本及汲古閣刊本。后復(fù)得玉蘭草堂初印本殘帙二冊。迨《四部叢刊》影元本出,諸本似皆可廢。武進(jìn)陶氏之影元刊本,亦已不足重視。今春過中國書店,睹一玉蘭草堂刊本全帙,首附《秋江送別圖》,為堵文明所繪,并有貝瓊、趙俶、錢宰、牛諒、詹同、周子諒、張孟兼、王澤、富禮及宋濂諸人《送陶九成東歸詩》,貝瓊并有序。蓋宗儀于洪武六年被薦至南京,以疾辭歸。諸人喜其歸而惜其別,乃追祖于龍江之上。“而文明工繪事,因?qū)懚鵀閳D。視其艤舟于岸者,行人欲發(fā)而未發(fā)也。引騎或前或卻者,賓客之咸集也。波濤洶涌,云山慘淡。相與置酒勞勞亭上,俯仰金陵之景無窮,而古今之離思亦無窮也?!敝T詩及圖為各本所無。我所見玉蘭草堂本無慮五六部,亦均無之。余正搜集版面,觀其圖窈遠(yuǎn)有深趣,因亟收得之。某君意亦甚欲,但卒為余先得矣。此本別有萬歷甲辰王圻重修序。然此圖卻非圻所增入。蓋《東歸詩》頁下仍均有“玉蘭草堂”四字。同時并于文匯得萬歷戊寅徐球刊本,亦精。

盂蘭夢

清嚴(yán)保庸撰 不分卷一冊 道光間刊本

余集清劇,編為《清人雜劇》初二集行世?!叭币蚬势蠢m(xù)印。《盂蘭夢》亦為三四集中擬收之劇。柳翼謀先生曾以國學(xué)圖書館所藏傳鈔本影印。其實此劇本有嚴(yán)氏原刊本。余得此原刊于中國書店,末并附曲譜。殊得意。惟因末闕數(shù)頁,擬借程守中先生藏本抄補(bǔ),故至今尚未裝潢成冊。

宋元名人詞十六家

舊鈔本 四冊

宋元人詞自《郋村叢書》出,罕傳之作已少。友人趙萬里先生及周泳先君并有補(bǔ)輯。大凡傳世之詞集,幾無不被收入此三書中。然舊本亦自可貴。十年前,繆筱珊鈔本《典雅詞》散出,價甚廉。余思得之,而未果。后歸北平圖書館。頃于昕濤山房得舊鈔本《宋元名人詞》十六家。(張綱《華陽詞》,高登《東溪詞》,朱雍《梅詞》,朱熹《晦庵詞》,吳儆《竹洲詞》,許棐《梅屋詩馀》,歐良《撫掌詞》,文天祥《文山樂府》,趙聞禮《釣月詞》,朱淑真《斷腸詞》,歐陽徹《飄然詞》,趙孟《松雪齋詞》,劉因《樵庵詞》,薩都剌《雁門詞》,倪瓚《云林詞》,陶宗儀《南村詞》。)十年前,此十馀家皆秘笈也,足補(bǔ)毛氏《六十一家詞》。今則皆行世矣。此書每冊皆有陳仲魚印,為坊賈偽托,然鈔本甚舊,至晚亦在道、咸中。惜未知校輯者何人耳。

思玄集

明桑悅撰 十六卷八冊 萬歷間刊本

桑悅為明中葉一奇人。詩詞作風(fēng)均大膽,辟李贄,徐渭一途風(fēng)氣。集甚罕見。此本余得之來青閣,為萬歷徐威所注。然其注不詳。于“詞”則不加只字注釋。每卷下,又題:“后學(xué)翁憲祥選”,疑非全本。恨未得原刊本一校之。

新刻魏仲雪先生評點琵琶記

上虞魏浣初批評 李裔蕃注釋

二卷一冊 明末刊本

此為明清之間寫刊本;魏仲雪當(dāng)亦為其時人。北平圖書館藏有一本,余嘗從之借印數(shù)圖。此本正文不闕,圖則奪去。某賈從杭州回,因某先生之介,以此書歸余。末有萬里題云:“民國元年六月十八號,同樂之、中甫游永定門。途經(jīng)琉璃廠,于舊書攤上,以銅元八枚易之?!鄙w陳萬里先生手筆也。萬里寓杭,其藏書當(dāng)盡罹于劫。余于此書外,并得其所藏內(nèi)府鈔本曲數(shù)種。

新刻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臣英烈傳

明 未知撰者 六卷十二冊 萬歷間刊本

《皇明英烈傳》刻本甚多。余有萬歷刊徐渭重訂本,有通行本;內(nèi)容均互異。今得此書,則又多一種矣。沈氏萃芬閣書散出。為余所最欲得者為萬歷版《異夢記》及此書?!懂悏粲洝纷h價未妥,已為平賈所得。此書則終歸余有。明刊傳奇尚時時可見,惟小說則絕少。故亟收之?!遁头议w書目》列此書于“史”部,且注為嘉靖刊本,實則為萬歷間所刻。其插圖形式,大類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記》及周曰校本《三國志演義》,自是同時代之產(chǎn)物也。《英烈傳》在清代為一禁書,不知所禁者為何本。此書遇廟諱皆抬頭,述元人處則皆曰“胡”或“虜”。所禁或即此本也。作者未知何人。但可信為一最早之祖本。相傳武定侯郭勛作此傳以彰其先世郭英之功績。有人更作《真英烈傳》以糾之。《真英烈傳》今不傳。今所傳諸《英烈傳》,文字雖不同,而事跡則大致相類。此亦可證其為同出一源。

啟雋類函

明俞安期纂 一百卷三十二冊 萬歷間刊本

俞安期纂輯三《類函》;余先得《詩雋類函》及《唐類函》。《唐類函》庋于東區(qū),燼于此劫,復(fù)于劫中得一部。獨闕《啟雋類函》?!对婋h類函》及《唐類函》皆不足重視,惟《啟雋類函》則搜集啟札甚富,頗有資料。余求之十馀年未得。頃過中國書店,見案下有亂書一堆,為朱惠泉物,中有此書。蓋某書賈曾購之,以其闕佚不全,復(fù)退回者。余乃收得之。所闕僅末數(shù)卷。明人啟札集至多;以升庵、禹金二書為最流行。惟究以此書收明人作最多。(禹金所收均古作。)

西學(xué)凡

明艾儒略答述 不分卷一冊 天啟癸亥刊本

此書題西海耶穌會士艾儒略答述;與《三山論學(xué)紀(jì)》合訂為一冊,版式亦同。蓋天啟時杭州單刊本,非《天學(xué)初函》之零種也。《西學(xué)凡》敘述十七世紀(jì)時歐洲學(xué)術(shù)之大凡;《三山論學(xué)紀(jì)》則記艾儒略與葉向高問答語,宣傳耶教之作也。《論學(xué)紀(jì)》首有扉頁,題“武林天主堂重梓”,“同會陽瑪諾、費奇規(guī)、費樂德訂,值會陽瑪諾準(zhǔn),杭州范中,錢塘舒芳懋校”,皆西學(xué)西教東漸之重要文獻(xiàn)也。

程氏墨苑

明程大約撰 六卷十二冊

萬歷間彩印本

此“國寶”也!人間恐無第二本。余慕之十馀年,未敢作購藏想。不意于劫中竟歸余有,誠奇緣也!初,徐森玉先生告余,陶蘭泉先生處,有彩色印《程氏墨苑》。余將信將疑。于孝慈處,曾睹《墨苑》二十八宿圖,符篆皆為朱色,意此即為彩印本。時正從事版畫史,欲一決此疑。乃以森玉之介,訪蘭泉先生于天津。細(xì)閱此書竟日,錄目而歸。曾語蘭泉先生:他書皆可售,此書于版刻史上、美術(shù)史上大有關(guān)系,不宜售。后蘭泉遷居滬上,藏書幾盡散出。余意此書亦必他售矣。秋間,至友某君來滬,遇蘭泉,余懇其詢及此書。竟尚在。時余方歸“曲”于國庫,囊有馀金,乃以某君之介,收得此書。書至之日,燦燦有光,矜貴之極。曾集同好數(shù)人展玩至夕。復(fù)細(xì)細(xì)與他本《墨苑》相校,其中異同處甚多。施彩色者近五十幅。多半為四色、五色印者。今所知之彩色木版畫,當(dāng)以此書為嚆矢。元明之交,我國受歐洲中世紀(jì)手鈔本的影響,一時盛行金碧鈔本。今存者尚多。嘉靖間,宮妃布施經(jīng)藏,亦每施以彩繪。惟皆于版畫上手繪金彩。無以彩色施之版上者。此書各彩圖,皆以顏色涂漬于刻版上,然后印出;雖一版而具數(shù)色。后來諸彩色套印本,蓋即從此變化而出?!赌贰泛笥≈T本則皆漬墨,不復(fù)能加彩色矣。我人談及彩色套版,每不知其起源于何時。得此書,則此疑可決矣。

頃閱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知閣中亦藏有彩色《墨苑》一部。則當(dāng)時彩印之本必不止一二部也。

李卓吾評傳奇五種

十卷十冊 萬歷間刊本

此書亦陶蘭泉先生所藏,與彩印《程氏墨苑》同歸于余。余方斥售明刊傳奇數(shù)十種,乃復(fù)收此,結(jié)習(xí)難忘,自嘆,亦復(fù)自笑也。此五種傳奇為:《浣紗記》、《金印記》、《繡襦記》、《香囊記》及《鳴鳳記》。其中《金印》、《鳴鳳》、《香囊》三記尤罕見。圖版精良,觸手若新?!朵郊営洝肥子小度涛宸N傳奇總評》,甚關(guān)重要。初刻或為“荊劉拜殺”及《琵琶》,二刻當(dāng)為《幽閨》、《玉合》、《繡襦》、《紅拂》、《明珠》。合之,凡十五種?!肚G記》尚有傳本?!皠輾ⅰ眲t不可得而見矣。頗疑李卓吾只評《琵琶》、《玉合》、《紅拂》數(shù)種。其后初刻,二刻、三刻云云,皆為葉晝所偽作,故合刻數(shù)種,殆皆為翻印本。不細(xì)校,不知原刻之精美也。

三刻五種傳奇總評

浣紗尚矣!匪獨工而己也,且入自然之境,斷稱作手無疑。若《金印》、若《香囊》,俱書生之技,學(xué)究之能,去詞人遠(yuǎn)矣??上舱摺跺\箋》一傳,組局既工,填詞亦美。雖未入元人之室,亦已升梁君之堂,近來一作家也。如《鳴鳳》,原出學(xué)究之手。曲白盡佳,不脫書生習(xí)氣。而大結(jié)構(gòu)處極為龐雜無倫,可恨也。噫,安得“荊劉拜殺”而與之言傳奇也哉!安得“荊劉拜殺”而與之言傳奇也哉!不獨傳奇已也。若至今日,詩文舉子業(yè)皆不可言矣。奈何奈何!付之長嘆而已矣!

禿翁

快書

明閔景賢輯刊 五十種五十冊 天啟丙寅刊本

此書余曾讀于巴黎國家圖書館。在諸明人雜輯叢著中,此書體例,尚稱謹(jǐn)嚴(yán)。雖多巧立名目,而尚注出原書名稱,并注明是刪本或元本。殊非《小窗四紀(jì)》諸書揉雜群言者之同類。頃于文匯書局見一部,乃收得之。價甚昂。別有《廣快書》五十種,為何偉然所纂,惜未得見。明末人最善于談花評酒,窮奢極欲于生活上之享受,純是“世紀(jì)末”之病態(tài)。余本有意于研究此一時代,故每喜搜羅此類書。

渭南文集

宋陸游撰 五十卷十六冊 明末汲古閣刊本

汲古閣刊《放翁全集》,非難得之書。惟所見每為后印本。余十年前曾得初印本《劍南詩藁》,并附《南唐書》、《齋居紀(jì)事》、《家世舊聞》等。但闕《渭南文集》及《老學(xué)庵筆記》。月前,于文匯書局睹《渭南文集》一部。亦為初印本,亟收之。然仍闕《老學(xué)庵筆記》。一書之全,其難如此,誠非以書為賞玩之資者所能理會也。放翁有心人也,生當(dāng)南北宋之際,身經(jīng)中原陸沉之痛,見朝廷上下,宴安嬉樂,若自甘于小朝廷之局面者,惄然憂傷,見之詩文?;靥鞜o力,呼吁誰聞。屈子孤吟,賈生痛哭,其心苦矣!臨終時,猶有恢復(fù)之念,乃有“家祭無忘告乃翁”語,傷矣傷矣!其心何日忘中原也!豈知小朝廷飲鴆自娛,日陷日深,竟至復(fù)有“胡馬渡江,翠華浮?!敝?。放翁死不瞑目矣!余幼時即喜誦放翁詩,今置“全集”案頭,幾日日快讀數(shù)十百首。每不覺悲從中來,淚涔涔下,漬透紙背。然念今時局面,決非昔比,則又自壯!

大明一統(tǒng)志

明李賢等輯 九十卷五十冊

萬歷間萬壽堂刊本

此書有明天順及弘治二刊本,價奇昂。此為萬歷間金陵坊賈所刻;其印時則已入清,故凡“大明”二字均挖改為“天下”二字,書名亦作《天下一統(tǒng)志》。故價甚廉。余得于朱瑞軒處。明代《一統(tǒng)志》修于天順時,撰者為李賢諸人。乃直至萬歷間尚未重修,仍沿用舊本,至可詫怪。若《清一統(tǒng)志》則一修于乾隆,再修于嘉慶。于斯可見明廷官吏之不知留心時務(wù)與經(jīng)世之術(shù)。地理之不知,方位之不明,風(fēng)俗人情之不了解,何能談“政治”之設(shè)施乎?

中晚唐十三家集

劉云份輯 十六卷八冊 明末刊本

附《八劉詩集》八卷

劉云份初輯《八劉詩集》(劉叉、劉商、劉言史、劉得仁、劉駕、劉滄、劉兼、劉威),因得中晚唐人集不少,復(fù)輯十三家為一集(姚合、周賀、戎昱、唐球、沈亞之、儲嗣宗、曹鄴、姚鵠、邵謁、韓偓、林寬、孟貫、伍喬),蓋有得即刊也。所據(jù)原本,均未甚佳。蔣孝于嘉靖中刊《中唐人詩》十二家,此無一家與之重復(fù);《唐詩紀(jì)》僅刊“初”“盛”,未及“中”“晚”。云份此刊或意在補(bǔ)闕歟?

唐宮閨詩

劉云份輯 二卷二冊 明末刊本

此書一題“唐人遺詠”《女才子詩》,余得于文匯。離余得《中晚唐十三集》,不及一月也。劉云份序云:“近輯《中晚唐人詩》,遍閱諸集。念此簾幕中人,蘭靜蕙弱,何能搦數(shù)寸之管,與文章之士競長斗工。彼其微思別致,托物寄情,婉約可風(fēng),精神凝注,亦與白首沉吟者輝耀后世,可謂卓絕矣。忍視諸選家取此遺彼,令其珠明花艷,顧淪沒于書蟲竹蠹間乎?爰從仇定之次,廣羅而全錄之。取其品行端潔者列為上卷正集;若夫敗度逾閑者列為下卷外集。”唐官閨詩無單刊者,胡震亨《唐音統(tǒng)簽·庚簽》有官閨詩九卷,然未刊。流傳于世者亦僅薛濤、魚玄機(jī)詩集耳。此書所輯雖遺漏尚多,然實為輯全唐女子詩之椎輪也。

譜雙

明 未知撰人 不分卷一冊

正德刊《欣賞編》本

沈氏萃芬閣書散出,某肆得《元十家集》、《升庵詞品》及正德本《欣賞編》,求售于余,價甚廉。余囑其留下。明日過之,已悉為他人所得。余尤喜《欣賞編》。為之懊喪不置。一月后,托中國書店于杭州某肆收得《譜雙》一冊,蓋《欣賞編》中之零種也。具人物圖,且有生動之趣者,《欣賞編》中亦僅有此種。得此,可不備全書矣。余于書,本不作收藏想,只視為取材之資而已。似此類書,本不必求全也。

欣賞修真

明 未知撰人 不分卷一冊 明刊本

得《譜雙》后,復(fù)得《欣賞修真》,同一版式,蓋亦《欣賞編》中之一種。首有“長興王氏詒莊樓藏”印。惟余見《欣賞編》總目,卻無此種。蓋在“續(xù)編”中也。惟“欣賞續(xù)編”為萬歷間茅一相集,而此書則似為正德刊本,不知何故。疑沈杰之《欣賞編》原有“續(xù)編”而今未見也。

精選點板昆調(diào)十部集樂府先春

陳繼儒選 三卷一冊

萬歷徽郡謝少連???/p>

明刊散曲傳世者甚罕,南曲選尤不易得。余十年前得天一閣舊藏《新編南九官詞》于乃乾許,曾詫為不世之遇。后又鈔得吳瞿安先生藏本《南詞韻選》,及《情籟》,北平圖書館藏本《三徑閑題》,某氏藏本《詞林白雪》。以重價購得《南北詞廣韻選》及《吳歈萃雅》、《彩筆情詞》、《吳騷集》、《吳騷二集》、《吳騷合編》、《怡春錦》、《詞林逸響》、《太霞新奏》、初印本《南北宮詞紀(jì)》等書。(又于斐云處見《南音三籟》,惜未錄副。)戰(zhàn)時,又于來青閣得《樂府名詞》及殘本《古今奏雅》。收藏此類書者,恐以余為最多。然《南九宮詞》于翻印后即轉(zhuǎn)讓于北平圖書館,《南北詞廣韻選》、《樂府名詞》及《古今奏雅》三書最近亦于錄副后,歸諸國家?!赌显~韻選》則于南下后遍覓未獲,不知何時失去。存者僅寥寥數(shù)種。收書之興,為之頓減。然頃于無意間乃復(fù)獲得《樂府先春》一冊,頓使黯然減色之“曲庫”為之絢爛生光輝。余本有志于編刊明曲,獲此,得助不少。

初,余于課馀偶過中國書店,遇性堯,立談甚久。夜色蒼茫,燈火逐漸四現(xiàn),正欲歸去,抱經(jīng)堂主人朱瑞祥忽攜數(shù)冊破書來,要郭石麒鑒閱。余久不與之交易,姑問有何好書。彼云:新從杭州收得此數(shù)種。略一翻閱,赫然有《樂府先春》在。首附插圖八幅,為黃應(yīng)光所鐫,圖中人物,古樸類唐畫。書分三卷,首卷有套數(shù)二十,上卷有套數(shù)六十五,下卷有套數(shù)五十七。題松江陳眉公選,其刊刻年代當(dāng)與《吳騷集》約略同時(萬歷四十年左右)。余得之,不忍釋手。詢價,索金五十。立即收得,不復(fù)躊躇觀望,蓋一失之,即不可復(fù)得也。方斥售“曲庫”中物大半,精本盡去,不意乃復(fù)得此,誠自喜!中有俞羨長、姜鳳阿、鄭翰卿、朱射皮、李復(fù)初等十馀家曲,皆他處所未見者。抱書而歸,滿腔喜悅,不復(fù)顧及餐時已過,饑腸碌碌矣。

匯雅前集

明張萱編 二十卷

存一—二、五—七、十—十五,共六冊

萬歷丙午刊本

此殘本《匯雅前集》,余得于石麒許。余所藏《北雅》,為張孟奇刻。初不知張孟奇為何人。今見此書,乃知孟奇即張萱。萱為回教徒,居南京,刻書甚多。所謂清真館本《云笈七簽》,即其所刻。此書萱自序,亦正署“題于金臺之清真館”。萱又著《疑耀》七卷,重編《文淵閣書目》為《內(nèi)閣藏書目錄》八卷。蓋亦好事之徒。此書以《爾雅》為綱,而以《廣雅》、《小爾雅》、《方言》、《釋名》諸書,匯于《爾雅》之下。又以《埤雅》、《爾雅翼》匯為“后編”,今未見。萱自序謂:“余為《字觽》,計非十年不敢出以示人。然一出當(dāng)令古今字書皆廢?!倍源藭戎??!蹲钟偂肺粗蓵??而此書則實為“前無古人”之作也。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

宋王黼等撰 存第一、二及十五、十六卷二冊

嘉靖間蔣旸翻刻本

《宣和博古圖》流行于世者為萬歷戊子泊如齋刊本。乾隆間黃晟得其版,合《考古圖》及《古玉圖》稱三古圖。余于劫中,得泊如齋初印本《博古圖》于來青閣。壽祺云:蘇店尚有明嘉靖間《博古圖》殘本。余促其郵來。不數(shù)日,書至。雖僅四卷,余亦收之。此書卷帙甚大。每半頁八行,每行十七字。諸家書目間載此書,而每為殘本,罕有全者。

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

楊齊賢集注 蕭士赟補(bǔ)注

二十五卷六冊 萬歷間許自昌刊本

許自昌曾刊《太平廣記》,不易得,又撰《水滸記》,演唱者至今不衰。余久欲得其所刊李杜集。雖不難得,卻一時未遇。頃在上海書林朱瑞軒架上,見有李集,且價甚廉,乃收之。不知杜集何時可以收得。

古今名公百花鼓吹

《唐詩》五卷 《宋元明梅花鼓吹》二卷

《梅花百詠》八種 又《牡丹百詠》一卷 二冊

萬歷戊申梁溪九松居士(王化醇)尊生齋刊本

抱經(jīng)堂從杭州攜來一批書,余得萬歷版《樂府先春》,為其中白眉。數(shù)日后,至中國書店,又在亂書堆中,獲見《百花鼓吹》及清人某氏之《百花詞話》,亦為抱經(jīng)堂物,聞已售之北平文殿閣。余渴欲得《百花鼓吹》,即取歸。明日再過之,則《百花詞話》已為程守中先生所得。余方斥去萬歷楊氏原刊本之《唐詩艷逸品》,乃忽發(fā)興欲得此書,思之,不禁自笑其多事。然《艷逸品》尚有朱墨刊本可得,《百花鼓吹》則絕罕見,且所附之宋元明《名家梅花鼓吹》二卷及《梅花百詠》等尤多不易得見之詩篇。

《梅花百詠》傳世者向僅中峰禪師及馮子振撰二種,《夷門廣牘》中則僅有馮作及周履靖之和作。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有《梅花百詠》一卷,為元韋德珪撰。今此書于中峰、子振、德珪所作外,別有王達(dá)善、于謙、周正及無名氏幾種,且附張豫源之《牡丹百詠》,故必欲得之。此類書雖無大意義,然亦元明文學(xué)資料之一種,不宜聽其淪落也。

鴛鴦棒

明范文若撰 二卷二冊 崇禎刊本

荀鴨撰《博山堂三種曲》有原刊本,附《北曲譜》,二十年前,余曾見一全書于受古書店。后為涵芬樓所得?!耙欢恕敝?,與樓同燼。每曲皆附圖,作圓形,甚精致。劫中,先得《北曲譜》四冊于來青閣,價甚昂。頃又得《鴛鴦棒》一種,末亦附《北曲譜》。惜圖奪。余所藏《玉夏齋傳奇十種》中有荀鴨二?。ā而x鴦棒》與《花筵賺》),獨闕《夢花酣》。荀鴨作傳奇甚多;今所知者尚有《倩畫姻》、《勘皮靴》、《金明池》、《花眉旦》、《雌雄旦》、《歡喜冤家》、《生死夫妻》等,皆稿本未刊,僅見數(shù)曲于《南詞新譜》。(玉夏齋本《鴛鴦棒》,實即用博山堂舊版刷印者。)

籌海圖編

明胡宗憲編輯 十三卷六冊

天啟甲子刊本

此書翻印本甚多,均不佳。此本為天啟刊白皮紙本;于所見各印本中最為精良。惜嘉靖壬戌原刊本,不可得見,是一大憾事?!痘I海圖編》為防倭而作,于沿海形勢,言之甚詳。倭患經(jīng)過,亦加詳述。“經(jīng)略”中,論水戰(zhàn)船艇之構(gòu)造與戰(zhàn)術(shù),最可注意。所附各圖皆精。單桅與雙桅船之桅上,均有“望斗”,為他書所未見。足與戚繼光之《紀(jì)效新書》、《練兵實紀(jì)》同為明代倭患史中之要籍。余所得《紀(jì)效新書》、《練兵實紀(jì)》亦均為翻刻本,十?dāng)?shù)年來,訪求原刊本,迄未曾收得。

說郛

元陶宗儀纂 一百二十卷四十冊

明末陶珽刊本

陶宗儀《說郛》體例仿宋曾慥《類苑》,而所收雜糅之至,然古佚書往往賴之而存,不能廢也。原本久佚,僅散見明鈔殘本。近人張宗祥集諸明鈔,重刊印行,原本面目,約略可睹。然張本之前,流行者惟陶珽一刻。今所見陶刻,多后印者,闕帙累累,幾無一本相同。后人得其殘版者,更欺詐百端,巧立名目,并《續(xù)說郛》殘版,或稱《五朝小說》,或稱《唐宋叢書》,或稱《續(xù)百川學(xué)?!罚蚍Q《廣百川學(xué)?!罚缘贸昶淦?。其實僅加刻一二通序目耳。此本余得于中國書店,尚為中印較善之本。與《匯刻書目》所載目錄細(xì)校一過,《匯刻》注“闕”者,此本大都有之:

(一)《洛書甄耀度》(卷五);

(二)《山居新語》(卷五十);

(三)《朝會儀記》(卷五十一);

(四)《南越志》(卷六十一);

(五)《乾道奏事錄》(卷六十五);

(六)《東谷所見》(卷七十三);

(七)《髻鬟品》(卷七十七)。

亦有《匯刻》不注“闕”而此本實闕者:《乘軺錄》(卷六十五),《公私畫史》(卷九十一),《禾譜》(卷一百五)及《齊諧記》(卷一百十五)四種。此本有而《匯刻》未列目者凡三十二種,足補(bǔ)諸叢書目之遺漏。書非目睹,或得善本,誠未易即據(jù)為“目”也。叢書目不難輯,難在不能多得異本相校耳。

續(xù)說郛

清陶珽纂 四十六卷二十四冊 順治間刊本

珽既刊《說郛》,復(fù)纂明人說部五百二十馀種以續(xù)之。但間亦闌入宋元人作。此本余與《說郛》同時得之,亦佳。《匯刻書目》注“闕”之《龍興慈記》(卷五),《云南山川志》(卷二十五),《水品》(卷三十七),《拇陣譜》(卷三十九),《野菜箋》(卷四十),《虎苑》,袁弘道《促織志》(四十二),《廣寒殿記》,《李公子傳》,《倉庚傳》(卷四十三),《蓮臺仙會品》,《后艷品》,《續(xù)艷品》(卷四十四),《雜纂三續(xù)》(卷四十五),此本均有之。但目錄中注“闕”者仍有數(shù)種。不知初印本完全不闕之正續(xù)《說郛》各藏家有之否?

皇朝四明風(fēng)雅

明戴鯨輯 四卷四冊 嘉靖三十五年刊本

《甬上耆舊詩》與《續(xù)耆舊詩》,選四明人作已大略無遺。此為戴鯨輯,入選者皆明人,故名《皇朝四明風(fēng)雅》(序作《四明雅集》)?!八膸臁比氪婺浚瑐鞅竞币?。余得之平湖胡氏。近購得地方詩文集不少,而明本則不多,于《金華文征》外,僅有此書耳。

金華文征

明阮元聲輯 二十卷八冊 崇禎間刊本

此書余得于富晉書社,刊印尚精。清人輯《金華文略》,多取材此書,而被削去之篇章不少。故此書仍不能廢。元聲別有《金華詩粹》一書,惜未收得。頃北平來薰閣復(fù)于此間得正德本《金華文統(tǒng)》。迨余知而追詢,則已載之北去矣。

鶴嘯集

明朱盛著 二卷二冊 崇禎丁丑刊本

今歲書市因平賈之麇集而頓呈活躍。各家皆出書目,杭州諸肆亦每寄臨時目錄來。但均無甚好書,蓋好書不待目出皆已為平賈攫去。前在中國書店見杭州某肆目中有《鶴嘯集》,名目較生僻,即托其代購。頃書來,為崇禎寫刻本,甚精,首題楚鄂渚朱盛著。明代楚地朱氏,多楚藩后,至二三萬人。盛當(dāng)亦為宗室。詩無驚人語,然穩(wěn)妥。

海內(nèi)奇觀

明楊爾曾輯 十卷十冊 萬歷三十八年刊本

楊爾曾自號雉衡山人,所輯書不少,有《仙媛紀(jì)事》,《楊家府演義》及《韓湘子傳》等,殆為杭地書肆主人,或代書肆輯書者之一人。此書余在北平曾見一部,未留下。近編“版畫史”,思得一本,而上海各肆均無之。平賈王浡馥云:彼肆中有之。乃囑其寄來。價不甚昂,遂收之。明人輯名山游記者有都玄敬(穆)、何振卿(鐺)諸人,而其書皆不附圖。名山記之有圖,蓋自爾曾此書始。圖為錢塘陳一貫繪,新安汪忠信鐫,甚精雅,惟尚微具粗獷氣。崇禎間無名氏《天下名山勝概記》出,則其圖漸趨細(xì)致纖弱矣。此書“說”皆出爾曾手筆,不類他書之專集昔人游記也。

金湯借箸十二籌

李盤撰 十二卷五冊 崇禎己卯刊本

此書有清代翻刻本,甚易得,然已削去違礙語。蓋原本在禁書之列,久不得復(fù)睹矣。頃從葉銘三許得此書原本,甚為快意。李盤生當(dāng)崇禎末年,亂兆方萌,此“十二籌”:“籌修備”,“籌訓(xùn)練”,“籌積貯”,“籌制器”,“籌清野”,“籌方略”,“籌申令”,“籌設(shè)防”,“籌拒御”,“籌厄險”,“籌水戰(zhàn)”,“籌制勝”,慮深思周,固亦一有心人也。明代兵家言,自戚繼光《練兵實紀(jì)》、《紀(jì)效新書》后,作者至多,皆附圖說,偏于實用。亦有輯古語故事者,若《百名將傳》、《經(jīng)世奇謀》等。但類多輾轉(zhuǎn)鈔襲。此書則合將略、故事及器用為一編,亦多蹈襲語。似為兵家實用之一手冊。附圖亦甚精雅。

百名家詩選

福清魏憲選 八十九卷存二十二冊

(缺1—6) 枕江堂刊本

卷 一 魏裔介

卷 二 李 霨

卷 三 王崇簡

卷 四 龔鼎孳

卷 五 梁清標(biāo)

卷 六 王熙(以上缺)

卷 七 錢謙益

卷 八 吳偉業(yè)

卷 九 曹 溶

卷 十 申涵光

卷 十 一 曹申吉

卷 十 二 佟鳳彩

卷 十 三 楊思圣

卷 十 四 戴明說

卷 十 五 沈 荃

卷 十 六 陳廷敬

卷 十 七 王士祿

卷 十 八 王士禎

卷 十 九 曹爾堪

卷 二 十 施閏章

卷二十一 嚴(yán) 沆

卷二十二 宋 琬

卷二十三 張永祺

卷二十四 梁清寬

卷二十五 范承謨

卷二十六 魏裔魯

卷二十七 孔胤樾

卷二十八 郜煥元

卷二十九 陳寶鑰

卷 三 十 柯 聳

卷三十一 毛 逵

卷三十二 成 性

卷三十三 程可則

卷三十四 周令樹

卷三十五 李衷燦

卷三十六 傅為霖

卷三十七 程 云

卷三十八 嚴(yán)曾榘

卷三十九 顧大申

卷 四 十 陸求可

卷四十一 周體觀

卷四十二 王曰高

卷四十三 范 周

卷四十四 王紫綬

卷四十五 遴竇奇

卷四十六 王追騏

卷四十七 李贊元

卷四十八 紀(jì)映鍾

卷四十九 劉六德

卷 五 十 黃騏若

卷五十一 宋 翔

卷五十二 孔興釬

卷五十三 申涵盼

卷五十四 袁 佑

卷五十五 毛升芳

卷五十六 梅 清

卷五十七 計 東

卷五十八 趙 威

卷五十九 孟 瑤

卷 六 十 程啟朱

卷六十一 楊輝斗

卷六十二 成 光

卷六十三 黃 伸

卷六十四 黃 任

卷六十五 張祖詠

卷六十六 張鴻儀

卷六十七 張鴻佑

卷六十八 劉友光

卷六十九 戴其員

卷 七 十 李念慈

卷七十一 陸 輿

卷七十二 沈道映

卷七十三 朱 驊

卷七十四 孫 郁

卷七十五 劉元霉

卷七十六 楊州彥

卷七十七 楊思本

卷七十八 劉維禎

卷七十九 王澤弘

卷 八 十 丘象升

卷八十一 葉雷生

卷八十二 宗元鼎

卷八十二 毛師柱

卷八十四 黃之鼎

卷八十五 曹玉珂

卷八十六 吳學(xué)炯

卷八十七 釋大依

卷八十八 釋讀徹

卷八十九 魏 憲

上《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魏憲輯,蓋續(xù)《石倉詩選》者。實只八十九家。每家有一小序,足資知人論世之助。“百”字系后來挖改,疑非原來書名。余先有魏氏《詩持》三集,復(fù)于傳新書局徐紹樵許得此。價甚廉。故雖闕前六卷,仍收之。紹樵云:有《石倉詩選》百二十馀冊。余力促其出售。未商妥,而先獲此。南洋中學(xué)有此書全帙,當(dāng)借鈔補(bǔ)足。憲自附其詩于后,不脫明人積習(xí)。所選未必皆可觀。然其中詩集不傳者居多。賴此,得窺豹一斑。

唐十二家詩集

不分卷十四冊 萬歷甲申楊一統(tǒng)刊本

一 王 勃集 一冊

二 楊 炯集 一冊

三 盧照鄰集 一冊

四 駱賓王集 一冊

五 陳子昂集

六 杜審言集 合一冊

七 沈佺期集 一冊

八 宋之問集 一冊

九 孟浩然集 一冊

十 王 維集 一冊?

十一 高 適集 二冊

十二 岑 參集 二冊

上唐十二家詩集十四冊,為南州楊一統(tǒng)(允大)刊本。明人編選唐詩者至多,自高棅《唐詩品匯》以下,至馮惟訥《唐詩紀(jì)》、張之象《唐詩類苑》、胡應(yīng)麟《唐詩統(tǒng)簽》(僅見戊簽及癸簽二集)、曹學(xué)佺《唐詩選》,無慮數(shù)十百家,而合刻數(shù)家詩者卻不多見。合刻初盛唐詩十二家者,有嘉靖壬子永嘉張遜業(yè)本,有晉安鄭能本,余皆未見。此本題為“重刻”,卻未說明系復(fù)刊何家者。三家所選十二家,名目皆相同。未知張鄭二家孰為祖本。十月二十日,余終日清理書籍,欲脫離古書于蟲鼠之厄,奔波于樓之上下,筋疲力盡,乃姑置之。乘車至中國書店,無一可資留戀之書。正欲廢然而返,在堆滿“廉價”書之桌上忽發(fā)見破書一堆,為書賈葉某之物,其中有舊鈔本《天啟宮詞》及此書等。索價不昂,便收得之。自喜不虛此行也。

時日色黯淡,西風(fēng)凄厲,衣衫單薄,漸覺涼意侵人,然挾書臂下,意甚自得,同時獲得尚有程榮刊《嵇中散集》一冊。孫仲逸序此書云:“于時作者眾多,篇章繁贅。選醇摘粹,種種相望??羾?yán)于歷下,泛濫于新寧,使務(wù)精者致憾于多,博摭者遺恨于寡。均之二集,未為折衷。故總唐初四杰及陳沈王孟十二人為集。上盡正始之英,中羅開元之美,外聯(lián)甫白之華,下杜中晚之漸。有唐之盛,班然備于斯集矣。”雖多溢美之詞,然知擇此十二家,尚有識力。暇當(dāng)與他本校之,未始非重輯“全唐詩”之助也。每冊均有“御賜天存閣”及“南??涤袨楦洳亍倍?,蓋自康氏散出也。同時散出者尚有劉侗《帝京景物略》等,悉為平賈所得。(北平圖書館亦藏有此書殘本。)

嵇中散集

十卷一冊 萬歷間程榮刊本

程榮為刊《漢魏叢書》者。當(dāng)時承七子之馀風(fēng),士人競以刊刻漢魏名著為事?!稘h魏叢書》流傳甚廣,但榮此刻卻不多見。不知尚刊有其他漢魏人集否?余頗思多搜羅明人單刊諸子與六朝人集。此愿不知何日可償。蓋限于力,未必能每見皆收也。此刻首有嘉靖乙酉黃省曾序,似重刻省曾本。但其中異處甚多。魯迅云:“程榮刻十卷本,較多異文,所據(jù)似別一本?!保ā遏斞溉返诰艃浴讹导颉罚斞赣诖思昧χ鳞?,其寫定本已足為定本。然明刊舊本,仍可貴。

莆風(fēng)清籟集

鄭王臣輯選 六十卷十六冊

乾隆壬辰刊本

余不喜收故鄉(xiāng)文獻(xiàn),以其過于偏狹,有“鄉(xiāng)曲”之見也;尤惡稍稍得志,便事編刊鄉(xiāng)里叢著。友人滕固,以介紹希臘、羅馬及德國文化為職志,與余有同嗜。及其任職南京,久不相聞問。一旦相見,乃出所刊《寶山文獻(xiàn)》諸集見貽。余頗怪其染時習(xí)之深。近從事“文學(xué)考”之纂輯,乃知地方詩文集之重要,復(fù)稍稍收之。然實浩如煙海,不能以一人之力一地之“資”搜羅其百一。聊備其所當(dāng)備者耳。此《莆風(fēng)清籟集》余偶得之于抱經(jīng)堂架上,殊罕見,足資文學(xué)考之參訂。固非以其鄉(xiāng)邦文獻(xiàn)而收之也。

第五才子書

金圣嘆評點 七十五卷二十冊

雍正甲寅句曲外史序刊本

此翻刻貫華堂本《第五才子》也,然罕見。首附人物圖四十幅,筆致及贊語均臻上乘,頗疑即為翻刻老蓮《水滸葉子》者。故余雖已收《圣嘆外書》數(shù)種,卻仍收之。某君曾語余:嘗于日本京都某肆得貫華堂本《水滸》,首附老蓮畫人物像,當(dāng)即此本。

余頃復(fù)收得原刻老蓮《水滸葉子》—冊,與此本圖像對校,此本果即翻刻老蓮所作者,不出余所料。原刻本所缺劉唐、秦明二像可以此本補(bǔ)之。惟此本將武松、戴宗二贊互易,大誤。李逵亦易為手執(zhí)二板斧。與原作異,原作神采奕奕,此本則形似耳。

石倉十二代詩選

明曹學(xué)佺編 存六百六十卷二百四十七冊

崇禎間刊本

《石倉十二代詩選》為明代詩選中最弘偉之著作,其明詩一部分尤關(guān)重要?!端膸烊珪匪眨髟妰H至次集面止。謂三集以下均佚?!秴R刻書目》載其全目,亦謂六集以下為鈔本。實則石倉所刻明詩,不止六集。所謂禮親王府藏本,于明詩六集外,別有明續(xù)集五十一卷,再續(xù)集三十四卷,《閨秀集》一卷,《南直集》三十五卷,《浙江集》五十卷,《福建集》九十六卷,《社集》二十八卷,《楚集》十九卷,《四川》、《江右》、《江西集》各五卷,《陜西集》三卷,《河南集》一卷。于六集中,又有:三續(xù)集十三卷,四續(xù)集九卷,續(xù)五集四卷,五續(xù)集六卷,六續(xù)集二卷,均刻本也。(《匯刻書目》作鈔本,系據(jù)《嘯亭雜錄》,誤。)群目為最足本。嘗為陶蘭泉所得。后蘭泉所藏叢書悉售之日本東方文化學(xué)院京都研究所,此書亦東去不返。(此本有禮王府藏印,必即為《匯刻書目》所云之本;惟《匯刻》所舉,尚有七至十集,此本無??帧秴R刻》誤記。以“九集”本即《社集》也。見后。)十五六年前,乃乾嘗得殘本百馀冊,中有明詩七集及八集十?dāng)?shù)冊,卻又溢出禮親王藏本之外。后乃乾所藏歸于北平圖書館,其中七集及八集則歸于南洋中學(xué)圖書館。余七年前,嘗在北平邃雅齋見此書一部,亦有七集。渴欲得之,以索價奇昂而止。但終在他肆得次集五十馀冊,載之南歸。合肥李氏書散出,中有明詩四集。余未及知,已為平賈所得。

秋間,偶過傳新書店,得清人詞五十馀種。徐紹樵云:有《石倉十二代詩選》一百馀冊,正在裝訂,其中明詩有八集九集。平賈欲得之,議價未妥。我聞之,心躍躍動。即囑其為余留下。時未見書,亦未詢價也。數(shù)日后,紹樵持魏憲《百名家詩選》來,余即購之。憲書蓋續(xù)《石倉》者,不意竟先得之。葉銘三聞余購《石倉詩選》,亦至。云:彼亦有殘本《石倉詩選》百馀冊。余促其攜來。不數(shù)日,書至,凡一百十六冊,反先于紹樵書歸余。自古詩、唐宋元詩、明詩初、次、三、四、五集均有,而明詩奇零之極,三集僅有一冊。然余竟以高價收之。紹樵書卻久不送來。數(shù)次速之,一月后,書乃至。凡一百二十冊,均為明詩,竟有八集三十馀冊,《社集》十五冊(以其中間標(biāo)作九集,故紹樵目之為九集),矜貴之至。八集數(shù)冊及《社集》全部,其卷數(shù)均尚為墨釘,未刻。經(jīng)數(shù)日之整理,剔除重復(fù),凡得六百六十卷,二百四十七冊。獨七集竟無一冊,續(xù)集則僅存第四十五卷一冊;三集亦僅存一冊(四卷)。其他各集,闕卷,闕頁,比比皆是。然余已感滿意。

以斯類材料書固不能斤斤于完闕與否也。惟不知何日方得配齊全書耳。即借鈔亦不易也。一書之難得如此!豈坐享其成者所能想象得之乎?八集中未刻卷數(shù)者凡三卷:(一)王留《匏葉詩》(附王醇);(二)李生寅《高臥樓集》(附李德繼、李德豐);(三)文元發(fā)《蘭雪齋集》?!渡缂匪照叻捕啪恚鶡o卷數(shù)次第:(一)陳璈《玄冰集》,(二)張千壘《舒節(jié)編》。(三)陳正學(xué)《灌園集》,(四)陳偉《容閣集》,(五)鄭邦泰《木筆堂集》,(六)林光宇《情癡集》,(七)徐熥《幔亭集》,(八)高景《木山齋集》,(九)崔世召《秋谷集》,(十)陳瞻《四照編》,(十一)林叔學(xué)《蒹葭集》,(十二)張燮《藏真館集》,(十三)黃天全《葆谷堂集》(附黃尚弘),(十四)吳潛《竹房稿》,(十五)顏容軒《鳴劍集》,(十六)倪范《古杏軒稿》,(十七)楊葉瑤《鳴秋集》,(十八)陳翼飛《紫芝集》,(十九)周嬰《遠(yuǎn)游編》,(二十)林祖恕《山房集》,(二十一)游日益《辟支巖集》(附游及遠(yuǎn)),(二十二)李天植《冥六齋草》,(二十三)陳宏己《百尺樓集》,(二十四)陳鴻《秋室集》,(二十五)游士豪《□□集》,(二十六)游適《游草》,(二十七)李岳《湖草集》,(二十八)王宇《烏衣集》,(二十九)陳仲溱《響山集》。殆隨得隨刻,故不記卷數(shù)。以作者皆閩人,且皆學(xué)佺同社,故曰《社集》。不知較禮親王藏本(僅二十八卷,此本多一卷)異同如何。明詩初集每卷皆附原集舊序或傳,次集以下,則均無之。又一集之中,往往卷數(shù)多重復(fù),為例甚不純。當(dāng)是未加整理之作,然明人詩賴此而活者多矣!自余購此書后,葉銘三知余亦收殘書,復(fù)持某氏殘書目二冊來。中有天一閣舊藏本甚多。余得五六十種,亦意外之收獲也!

陶詩析義

明黃文煥編 四卷一冊 明刊本

六朝人詩,以《淵明集》刊本為最多。余既收《楚辭》不少,乃復(fù)動收陶集之興。頃見正德刊何孟春注本十卷,為平賈所得,索價至二百金,為之愕然。力不能收,亦不欲收。但劫中所得陶詩,實多明刊本,而以黃文煥刊本為較罕見。文煥嘗輯《詩經(jīng)考》,余十年前收得一本。此書不屑屑于字解句注,惟釋其大意而已。然多妄贊語,類大宗師之評點墨卷。蓋猶是李贄、葉晝、孫礦輩批評諸書之手法也。

碎金詞譜

清謝元淮編 六冊 又續(xù)譜四冊

道光間刊本

以工尺譜譜詞者,此書當(dāng)為第一本。余以其多竊取《南北九宮大成譜》,不甚注意,故雖屢見之,均不收。近來歌詞之風(fēng)漸盛,且有翻為西樂譜以便唱者。于是此書乃大行于世,頗不易得。此書有二刻,以寫刻本為佳。余前在來青閣得寫刻本“續(xù)譜”,頃復(fù)在中國書店得宋體字刻本正集。余集“詞”甚多。此書自當(dāng)在“詞山”中占一席地。懼其漸趨難得,故遂收之。非趨時尚也。

《管》《韓》二子

管子 二十四卷八冊

韓子 二十卷八冊

萬歷十年趙用賢刊本

《管》、《韓》二子,明刊本不多,且均不佳。吳勉學(xué)刊《二十子》本,無注。惟趙用賢刊本獨佳,均有注。(《管子》注,題唐房玄齡撰;《韓子》注,題李瓚撰。)足匹《世德堂六子》,為《管》、《韓》定本。大抵明人刊書,每多竄亂篇章,任意增刪注語,甚乏忠于古本之精神。用賢所刊,則一以古本為主,謹(jǐn)慎嚴(yán)密,不師心自用。萬歷末有所謂“花齋管子”者,朱長春刊,即據(jù)用賢本,加以評釋?!俄n子》舊本,多所佚脫。用賢始據(jù)宋槧校補(bǔ),力謀恢復(fù)原書面目,用力至劬。相傳用賢刊書,均由子琦美助之。琦美即脈望館主人,號清常道人,藏書甚富,鈔校書亦不少,是明代一最謹(jǐn)慎小心之讀書人。所刊書自是不茍。此二書余同時得于文匯。惜一為白綿紙本,一為竹紙本,未能匹儷。

蕭尺木繪太平山水圖畫

清張萬選編注 不分卷一冊

順治間刊本

蕭尺木《離騷圖》,余藏有二本。惟《太平山水圖畫》則久訪未得。十馀年前,曾于蟫隱廬案上見一本,正在裝訂。詢其價,不過三十金。思得之,而肆中人云:已為日人某所購。流連數(shù)刻,不得不舍去。后見《支那古版畫圖錄》,中收《太平山水圖畫》一幅,正是蟫隱廬售去之本,印本甚模糊,尚可相識。秋間,偶與石麒談及此書,深憾未能獲得。石麒云:張堯倫先生嘗于劫中得一本,甚初印。我聞之,心躍躍動,力懇石麒向堯倫借閱,時余猶未識堯倫也。不數(shù)日,堯倫果慨然以此圖相假。余感之甚!細(xì)閱一過,圖凡四十三幅,無一幅不具深遠(yuǎn)之趣?;蚴捠枞缭屏郑蛑?jǐn)嚴(yán)如小李將軍,或繁花怒放,大道騁騎;或浪卷云舒,煙靄渺渺?;蛱飯@歷歷如氈紋,山峰聳疊似島嶼;或作危巖驚險之勢;或?qū)戉l(xiāng)野恬靜之態(tài);大抵諸家山水畫作風(fēng),無不畢于斯,可謂集大成之作已!不忍獨秘,遂再度商之堯倫,付之印廠。后堯倫聞余收太平天國書數(shù)種,甚欲得之。余擬與此圖相易。堯倫復(fù)慨然見允。于是此“版畫”絕作,遂歸于余。十載相思,得遂初愿,喜慰何已!所堯倫割愛相貽之情,亦“衷心藏之無日忘之”也!

付印后,某賈見告:某社曾翻印過一本。取得閱之,殊失原作精神,且原本亦非初印者。此本仍有重印之必要。幾乎幅幅皆精,故不忍舍去一幅。竟全收于《版畫史》之圖錄中。

禮記集說

元陳澔著 十卷八冊

萬歷間書林新賢堂張閩岳校梓本

此書得于來青閣。版式甚怪,每頁上半均空白。壽祺云:此書無用,擬將上半頁舊紙截下,作為補(bǔ)書之用。余亟救取之。首有“凡例”數(shù)則,述所據(jù)之“校讎經(jīng)文”及所“援引書籍”,為通行本所未見。末頁附一圖,圖繪數(shù)鯉向龍門跳躍狀,殆坊賈用以祝頌士子者。頃出此書示乃乾。乃乾云:上端空白,當(dāng)是“高頭講章”,后人鏟去不印入者。余本疑其為“高頭講章”本,果然余二人所見略同。

南柯夢

湯顯祖撰 二卷二冊 萬歷間刊本

此《玉茗四夢》之一,于《還魂》外,此曲刊本獨多。余有柳浪館評本,有臧晉叔改本,頃復(fù)收得一萬歷間刊本,甚精。不知為何人所刊。然實刊于臧本及柳浪館本之前。附圖亦甚精美。數(shù)年前余在平曾獲一本,甚初印,惟闕末數(shù)頁,此本則首尾完全。杭州某肆于秋間出一書目,中有明刊《四聲猿》及此書,價均廉。余托中國書店購之,但均已為他人所得?!端穆曉场窔w朱瑞祥,復(fù)轉(zhuǎn)售于來薰閣。此本則歸富晉書社。余以十倍于原價之?dāng)?shù),從富晉得之。嗜書之癖,彌增頑強(qiáng),誠不易滌除也。

重刊河間長君校本琵琶記

元高明撰 二卷二冊

萬歷戊戌陳大來刊本

《琵琶記》明刊本最多,今所見者亦不下十?dāng)?shù)本,武進(jìn)某氏影印之《琵琶記》,號為元刊本,與《荊釵》為雙璧,均傳奇最古刊本。原本曾藏上禮居,后歸暖紅室。今則在適園。然實亦嘉靖間刊本,非元本也。北平圖書館得尊生館本,最精,余欣羨不已。然二十年來,余亦得精本不少。玩虎軒刊本,號為“元本《琵琶記》”,凌初成朱墨本亦自云據(jù)元本。別有容與堂刊李卓吾評本,金陵唐晟刊“出像標(biāo)注”本,則通行本也。劫中,又得魏仲雪評本一種。然大略均不甚相歧。

頃復(fù)于富晉書杜收得陳大來重刊嘉靖戊午河間長君校元本,刊刻至精。唐晟本亦云出河間長君本,然奪去“凡例”“總評”及《音律指南》,河間長君序亦不署年日。此本獨備。似尤勝尊生館本。細(xì)校之,知玩虎軒本所云“元本”者,實亦據(jù)此本。而評語注釋多攘竊之跡,而又妄事臆改,不若此本之忠實。此本為朱惠泉物,本欲求售于余,乃為富晉所奪。余必欲得之。乃以二倍之價,歸于余。今所見諸明本《琵琶記》,于適園藏嘉靖本外,當(dāng)以此為最精良矣。

皇清職貢圖

董誥等編 九卷九冊 乾隆辛巳刊本

明人多繪苗傜圖,施以彩色。清本苗圖亦多。余以其皆為寫本,不收。明刊《三才圖會》,《精采天下便覽博聞勝覽考實全書》,及《石渠閣諸書法?!分T書中,皆有“九夷圖”,而甚妄誕不經(jīng),甚至收及《山海經(jīng)》中人物?!痘是迓氊晥D》中所刊諸蕃夷,近自西南夷,遠(yuǎn)至西洋諸國人,則皆寫實之作。原序云:“非我監(jiān)臣所手量,我將帥所目擊,我驛使所口陳者,不以登槧削焉。統(tǒng)計以部曲區(qū)名者凡三百數(shù),以男女別幅者凡六百數(shù)?!贝苏Z誠可信。此六百幅圖像,皆可作“信史”,確非妄為向壁想象者,不啻“冊府傳信之鉅觀”也。余在北平曾見一部,以價昂,未收。茲于富晉書社得之。繪圖者為監(jiān)生門慶安、徐溥、戴禹汲、孫大儒四人,刻工未署名。筆法軟弱,雖細(xì)致而不奔放,蓋“匠人”之作也。皇家刻本,大抵皆然。

尺牘新語二集

清徐士俊、汪淇同輯 二十四卷八冊

康熙丁未刊本

余得《尺牘新語廣集》于北平,甚有用。嘗于來青閣架上見有《尺牘新語二集》,疑即一書,未加留意。后來青閣《臨時書目》印出,載有此書,姑取來與《廣集》一校。二書編制相類,取材卻全歧。《尺牘新語》為徐士俊輯;《二鈔》為士俊與汪淇同輯;《廣集》則為淇獨輯;俱收明清之際士大夫啟札,多有關(guān)史實之文字。因復(fù)收得。周在浚等之賴古堂《尺牘新鈔》三集,亦即其類。余嘗得《新鈔》二三集,未得初集;此書亦獨闕《新語》(即初集)。想均不難配全。

澹生堂藏書訓(xùn)約

明祁承著 不分卷一冊

萬歷丙辰刊本

《紹興先正遺書》本《澹生堂書目》首附《藏書約》、《庚申整書小記》及《整書略例》;繆筱珊嘗刊祁氏之《藏書約》及《藏書訓(xùn)》、《讀書訓(xùn)》。此書則為萬歷原刊本,《讀書訓(xùn)》、《約》及《整書小記》等均備于一編。諸藏書家皆未著錄,誠秘笈也。首有郭子章、周汝登、沈璠、李維楨、楊鶴、馬之駿、錢允治諸人題序,亦他書所未見者。葉銘三攜明刊殘書百數(shù)十種來,余選購數(shù)十種,價甚昂。此書亦在其中,獨不闕。余得之大喜??熳x數(shù)過,若與故人對話,娓娓可聽;語語皆從閱歷中來,親切之至。蓋承不僅富于藏書,亦善于擇書、讀書也。惟甘苦深知,乃不作一字虛語。余所見諸家書目序跋及讀書題跋,惟此書及黃蕘圃諸跋最親切動人,不作學(xué)究態(tài),亦無商賈氣。最富人性,最近人情,皆從至性中流露出來之至文也??娍潭噱e字,《紹興先正》本亦多所刪削。稍暇,當(dāng)以此本重印行世,以貽諸好書者。

讀書志

明江陰周高起輯 不分卷二冊

萬歷庚申五月周氏玉柱山房刊本

余今晨得明刊本《澹生堂藏書訓(xùn)約》一冊,不禁大喜,快讀數(shù)過,馀味若猶在舌端。此誠是真藏書人,真讀書人之精神也!語語淺近,而無不入情入理。天陰欲雨,清晨皆消磨于斯。飯后微雨,地膏潤若暮春時節(jié)。余欲訪葉某,商購若干明人集殘本,便冒雨至中國書店。心頭猶帶輕快之感。未遇葉而遇石麒。桌上堆滿亂書,多為友人某君托售者。好書已去不少。余亦選購數(shù)種,皆詩人小傳之屬。此類材料,至有用。正選時,石麒打開一包云:“此為某先生所托售者?!眱?nèi)為《蘭桂仙》及《讀書志》二書?!短m桂仙》,余已有,遂置之。細(xì)閱《讀書志》,正似將祁承《讀書訓(xùn)》擴(kuò)大數(shù)倍之物。不分卷,卻分“好、蓄、護(hù)、專、癖、慧、適、友、助、激、觀、遇、閏”十三部。周氏編纂此書時,與《讀書訓(xùn)》刊刻時間相差不過五年,或是受祁氏影響而纂輯者。采摭頗富,而皆不注來歷。仍不免明人纂書通病。但甚罕見;亦足為好書者案頭常備之物。一日而連獲此二書,頗自喜“書”運之佳也。

南華真經(jīng)副墨

明陸西星述 八卷二十六冊

萬歷戊寅刊本

明人注諸子,好臆解,不如清儒之篤實。余方集周秦諸子,乃不能棄明人注不收。于罕見單行者,尤銳意購求,數(shù)年后或可略具規(guī)模。年來所獲已十?dāng)?shù)種。今日過中國書店。郭石麒方自內(nèi)地回。所得各書,已大半為平賈所得。案上尚馀數(shù)書,為彼輩所未見。余乃盡得之。中有《南華真經(jīng)副墨》,刊本精至,書亦罕睹。通帙書法宗顏魯公,莊重古雅,殊可愛。然其注則不佳。雖分八卷,而三十篇皆自為起訖。此種編法,亦是前無古人。

皇朝經(jīng)世文鈔

陸耀編 三十卷十六冊

同治乙巳金陵錢氏刊本

此書一名《切問齋文鈔》;編于乾隆四十年,但原刊本未見。賀長齡之《經(jīng)世文編》即續(xù)此而輯。余陸續(xù)收得賀氏、盛氏及光宣間刊印之若干“續(xù)編”“新編”等。獨《文鈔》未遑購入。滬戰(zhàn)后一二月,舊書賈以籃筐挑書,沿街叫賣。有陳生者曾以此書及其他明版集子問余可購否。余未便奪之,但勸其留下此書。今乃無意于上海書林得之。價奇廉,僅國幣二紙。此類書頗有用,不當(dāng)視如敝屣也。

請纓日記

清唐景崧撰 十二卷四冊

光緒癸巳臺灣布政使署刊本

余嘗發(fā)一弘愿,欲收清季史料書。然實多至不可勝收,萬非斗室所能容。乃先收其較罕見及記述較確實者。于中英、中法、中日及拳亂諸變,均有所得。頃于積學(xué)書社得唐景崧《請纓日記》,尤得意。景崧守臺灣。中日戰(zhàn)后,清廷割臺于日。臺人大忿,景崧被擁戴為“總統(tǒng)”。違命抗戰(zhàn)。雖失敗,其事則可泣可歌。此書為景崧身預(yù)中法之役,以日記體述其經(jīng)過者。初刊于臺灣布政使署。中有數(shù)頁闕佚,以鉛印者補(bǔ)入。當(dāng)是攜版歸后重印于滬上者。

知本堂讀杜

清汪灝輯 二十四卷八冊

康熙四十三年刊本

杜甫詩,注者極多,余不耐搜集,幾于一種都無。近方收明刊本數(shù)種(許自昌刻本,嚴(yán)羽評本等),皆不愜意。此書以年統(tǒng)詩,頗與余意相合。灝自序云:“讀杜必須編年。孟夫子知人論世遺訓(xùn)也。”又云:“合年譜于詩目中,庶讀者了然,易于貫徹?!比彩赵娨磺陌倨呤祝愿戒浀钪?。其卷二十四:為“錢宗伯本附錄?!狈病犊揲L孫侍御》以下四十八首;仇少宰本附錄,“選存”《漢川王錄事宅》等三首;更附“表賦”。清人注輯書,皆慎重將事,不似明人之輕率。不宜以其“近”而棄之也。

陳章侯水滸葉子

陳洪綬繪 黃肇初刻

存三十八頁(缺二頁)一冊 清初翻刻本

余酷嗜老蓮畫。力不能得真跡,則思得其刊木之本,以其近真而不能作偽也。初獲《九歌圖》,墨色如漆,毛發(fā)可數(shù),喜甚。持以較諸本,皆無出余右者。后獲睹張深之本《西廂記》,首有老蓮圖,卻不能收得,至今為憾。嘗在北平肄文堂得李告辰本《西廂記》,亦有老蓮繪圖;其鶯鶯像尤佳,半弛其衣,態(tài)蕩情醉,若出手跡,不類刷木。又友人周子競先生藏有老蓮繪《博古頁子》,余嘗假以付故宮印刷所影印二百冊。獨老蓮《水滸葉子》則屢求而未獲一睹。諸家皆無之。某君曾收得《第五才子書》,云其人物圖像為翻刻老蓮本。然余亦未之見。讀張宗子《水滸牌序》(《瑯?gòu)治募肪硪唬?,益深神往。私念不知何日得見此本。月前,于中國書店收得雍正刊《第五才子書》,首附人物圖四十幅,疑即是翻老蓮作,而未敢確信。昨夜,遇抱經(jīng)堂朱瑞祥,談及木刻書,彼云:所藏尚有數(shù)種罕見者。有《水滸葉子》,擬付石印,不出售。余喜甚,將信將疑。力促其攜來一閱。今日果攜來。刻者自署黃肇初,仍是清初的翻刻本。潘景鄭先生所藏的那一部才是真正的原刻本。那個本子后來也歸了我。曾仔細(xì)地對看了幾遍,翻刻本雖有虎賁中郎之似,畢竟光彩大遜。

花草粹編

明陳耀文輯 十二卷附錄一卷

存四、六、九至十二卷六冊 萬歷間刊本

陳耀文嘗著《正楊》,糾正升庵繆處不少,又著《天中記》,蓋博雅之士也?!痘ú荽饩帯肥恚指戒浺痪?,選輯唐宋人詞;于諸明人詞選中,為甚謹(jǐn)嚴(yán)之著作。所謂“花草”者以“花”代《花間集》(唐五代詞),“草”代《草堂詩馀》(宋詞)也。惟實非“花”“草”之合編,其所選盡多出二書外者。此書原刊本甚不易得,即清金氏活字本亦罕見。(國學(xué)圖書館有影印袖珍本,甚易得。)余嘗在中國書店見殘本二冊為“四庫底本”。館員改易卷次,整齊詞例之筆跡尚在。(《四庫》析為二十二卷,不知何故。)以余未有“四庫底本”一冊,故收之,以備一格。葉銘三頃又?jǐn)y殘本四冊來,亦收之。合之,僅得原書之半耳。

三經(jīng)晉注

明盧復(fù)輯 十二冊 明末刊本

所謂《三經(jīng)晉注》者,蓋合刻晉王弼注之《周易》、《道德經(jīng)》及郭象注之《南華經(jīng)》也。盧復(fù)《義例》云:“談理莫若晉人?!独稀?、《易》之有弼,《莊》之有象,一曰理窟新義,一曰疏外別解。蓋已為象弼之書,非復(fù)羲文,柱下,漆園之書也?!庇凇兑住吠猓独稀?、《莊》二書,均附李宏甫、袁中郎、劉孟會、楊用修、孫月峰之批評于眉端。此亦明人刻書之癖習(xí)。頃見來青閣書目有此書,以其不多見,且甚廉,遂收之。明刻諸子,以正德嘉靖間所刻者為最不茍。萬歷間趙用賢刊《管》、《韓》二子亦佳。啟禎時所刻者則類多急于成書,未免草率將事。此書亦其一也。

古文品內(nèi)外錄

明陳繼儒輯 《品內(nèi)錄》二十卷八冊

《品外錄》二十四卷十二冊 萬歷間刊本

《古文品外錄》為萬歷間陳繼儒選評,首有王衡、姚士粦二序及總校全書姓氏。所選皆為旨遠(yuǎn)情深之文,凡三百馀篇。初無《品內(nèi)錄》之名也。二書版式亦絕不相類?!镀穬?nèi)錄》首有眉公序,所選自《考工記》以下至唐宋諸家文,二百馀篇。每卷書名上所列陳眉公三字,似均系挖改補(bǔ)入。頗疑眉公序亦偽作,殆坊賈以《品外錄》盛行,遂別選《品內(nèi)錄》以匹之。后更冒名以資號召。凡萬歷崇禎間諸坊本,號為眉公評選者,殆皆此類。余曾藏《品外錄》一部,以此本璧合《品內(nèi)》、《品外》二書,甚可怪,故復(fù)收之。

劫中得書續(xù)記序

余于三月前輯劫中所得書諸題跋為《劫中得書記》,實未盡所得之十一也。友好見之,乃妄加策勵;并有欲誘之使盡所言者。斗室孤燈,寂寂亡憀,乃復(fù)叢集諸書,鈔錄各跋。并續(xù)作新得各書之題語,匯為《續(xù)記》。夫余所得,較之天壤間因劫所失者何啻九牛之一毛,固不足以語于收拾劫灰之殘馀;即就余所已燼者言之,亦僅得十之二三耳,復(fù)何沾沾之不已邪?然私念古籍流落海外,于今為烈。平滬諸賈,搜括江南諸藏家殆盡;足跡復(fù)遍及晉魯諸地。凡有所得,大抵以輦之美日為主。百川東流而莫之障,必有一日,論述我國文化,須赴海外游學(xué)。為后人計,中流砥柱之舉其可已乎?頃見上海三月八日各報載:

(哈瓦斯社華盛頓航訊)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赫美爾博士,昨就中國圖書輸入美國情形,發(fā)表談片,略謂:“中國珍貴圖書,現(xiàn)正源源流入美國,舉凡希世孤本,珍藏秘稿,文史遺著,品類畢備,國會圖書館暨全國各大學(xué)圖書館中,均有發(fā)現(xiàn)。凡此善本,輸入美國者,月以千計,大都索價不昂,且有贈予美國各圖書館者,蓋不甘為日人所攫,流入東土也。即以國會圖書館而論,所藏中國圖書,已有二十萬冊。為數(shù)且與日俱增。由此種情形觀之,該國時局今后數(shù)年內(nèi),無論若何變化,但其思想文化,必可綿延久遠(yuǎn)?;烦?,古羅馬帝國瓦解后,陷于黑暗時期者,歷四世紀(jì)之久,遠(yuǎn)東中國不虞其若此也。抑中國國有各藏書樓所藏書籍,想已安然運來美國,目下所運來者,多系私家藏書,其中大部分原屬中國北方之名閥世家所有,蓋其祖先往往誥誡兒孫什襲珍護(hù),永世弗替,故凡一經(jīng)庋藏,便爾秘不示人,后之學(xué)者,雖求觀摩而不可得也。

曩者,余嘗求見一珍本,主人欣允,然亦須征得其族人之全體同意,始得一睹,其難可知。惟因此類書籍之彌珍,故為任何學(xué)者所不獲寓目,敢信其中必有豐富之寶藏。今既流入美國,爾后當(dāng)予學(xué)者以機(jī)會,俾為探討此種豐富之智識源泉,而大規(guī)模之編目工作,亦待著手進(jìn)行。若干年前,北平有文化城之目,各方學(xué)者,薈萃于此,誠以中國四千馀年以來之典章文物,集中北平各圖書館,應(yīng)有盡有,自今而后,或?qū)⒁匀A盛頓及美國各學(xué)府為研究所矣。抑中國偉大的典章文物之流入美國,對于美國思想界,亦必有相當(dāng)重大的影響,蓋中國文明,乃社會民主政治之極則,與美國文化,殊途同歸,而美國教會兒童之生長中國者,原已將中國哲學(xué)氣息,滲入美國生活之中,所望爾后美國全國學(xué)生,于本國永久貯存之中國偉大學(xué)術(shù)富源,多加研討焉。”

(路透社七日華盛頓電)國會著名圖書館東方組主任赫墨爾頃稱:“極可珍貴之中國古書,從戰(zhàn)火中保全者,現(xiàn)紛紛運入美國。中國藏書家將其世藏珍本,以賤價售之,半為避免被日人掠去,半為維持其難民生活。國會圖書館本有中國書籍二十萬冊,今在華購書之代表又購進(jìn)數(shù)千冊,尚有許多將分置于全國各大學(xué)之圖書館中,無論中國如何,然寄托于文字中之中國靈魂,將安然保全于美國,故中國局勢,將與羅馬陷落致歐洲發(fā)生四百年黑暗時代之情形相似?!鼻A(yù)料將來研究中國史學(xué)與哲學(xué)者,將不往北平而至華盛頓,以求深造。中國藏書家之出售其書籍,實出于不得已,與其聽令永遠(yuǎn)喪亡,不如由同情的外人收藏之為愈。渠以為中國古書之大批輸入,當(dāng)可補(bǔ)救泰西物質(zhì)主義,蓋中國文化實在社會民政與技術(shù)發(fā)展中代表人類之更大進(jìn)步,可使人類安居無擾也。近已運抵美國之中國書籍中,有數(shù)千種系地方之史乘,如府志,縣志之類,此種史乘中,對于女子事業(yè)紀(jì)載頗多;其他為法律書及判例,此亦外人前所罕聞?wù)咭苍啤?/p>

赫美爾之言,雖未免鄰于夸大,然涓涓不息,其所言必有實現(xiàn)之一日則可知也。美國哈佛及國會諸圖書館,對于“家譜”“方志”尤為著意收購;所得已不在少數(shù)。盡有孤本秘笈入藏于其庫中。余以一人之力欲挽狂瀾,誠哉其為愚公移山之業(yè)也!杞人憂天,精衛(wèi)填海,中夜彷徨,每不知涕之何從!雖近來收書,范圍略廣,然為力所限,每有見之而不能救者。且自開歲以來,生計日艱,余囊已罄,節(jié)衣縮食,所得不過寥寥數(shù)十種。余之苦心孤詣,索解人其可得乎!每勸友輩購書,而大抵亦皆清貧如洗,所入僅敷數(shù)口之食,竟亦不能從事于此也。而江南自經(jīng)此次兵火劫掠之后,諸書院、書局及私家所存之版片,亦多殘缺不全,或且全部付之劫灰。亂定后,即求光宣間所刊之普通圖籍,恐亦有苦于難得之嘆矣。聞南菁書院之《續(xù)經(jīng)解》版片已燼于火;浙江書局之《九通》版片,廣雅書局所鐫諸書之版片,常熟、蘇州各地私人所刊書之版片,亦均十九不存?;驗楸〕肿黛嗑?,或為平民攫去作薪柴。即有幸免于難者,亦往往殘闕不全,修補(bǔ)為難。且今兵事方急,烽火未寧,即若干此時幸免于劫之版片,其運命亦尚在未可知之天。

嗚呼!文化之遺產(chǎn),歷劫而僅存者其能有幾乎!故余不僅苦心婆口,敦勉藏家之網(wǎng)羅放失,且亦每每勸勵書賈輩多儲有用之書,以為將來建國之助。曾見一人持書單一紙,欲購《九通》或商務(wù)版之《十通》,開明版之《二十五史》,足跡遍此間坊肆,急切間竟不能得其一;即并任何版本《九通》或《二十四史》,亦并不能存一二部于架上。誠可哀已!余困居斗室,儲書之所極窄小。于此等書竟亦未能收藏一部兩部。有力者或?qū)⒙勶L(fēng)興起,有意于此乎?綜余劫中所得于比較專門之書目、小說及詞曲諸書外,以殘書零帙為最多。竹頭木屑,何莫非有用之材。且殘書中盡有孤本秘笈,萬難得其全者。得一二冊,亦足“慰情”。藏書家每收宋元殘帙,而于明清刊本之殘闕者多棄之不顧。余則專收明刊殘本,歷年所得滋多。將別為《三記》一篇,專收殘帙之題記焉。是為序。

中州集

金元好問輯 十卷十冊 汲古閣刊本

末附《中州樂府》一卷

汲古閣刻《中州集》,后附《中州樂府》,余久欲得之。以其有石印本,因循未收。近校《中州樂府》,乃亟思得一本。月前在中國書店見到一本,印工尚好,價亦甚廉,欲取之而未言。適性堯亦在,為其捷足先得。余詢性堯:可否見讓。性堯卻堅欲得之。余甚怏怏。石麒云:此書不難得。再有,必代留。不及旬日,果復(fù)見一部,印本極佳,遠(yuǎn)勝性堯所得者。乃即攜歸。惜中闕一冊。石麒云:原系全書,必不闕。然在該肆桌上架上卻遍索不獲。數(shù)日后,該肆送來所闕之一冊,蓋得之亂書堆中者。此不難得之書也,得之,乃亦大費周折,可嘆也!《中州集》以董氏影刊元本為佳?!端牟繀部吩鴵?jù)以復(fù)印。汲古本《中州樂府》盡去作者小傳,卻不知張中孚、王澮、“宗室從郁”及折元禮四傳,未見《中州集》,不應(yīng)一并刪去。此可見毛氏??敝韬?,而影元刊本之足貴益著。書貴舊刊,實非僅保存古董也。乾嘉諸老,往往重視影鈔舊本,幾與宋元刊本等量齊觀,良有以也。

重刊宣和博古圖錄

三十卷十六冊 萬歷間鄭樸刊本

宋刊本《宣和博古圖錄》,并一頁亦未之見。今所見者多為元重刊本。余嘗得皮紙印殘本數(shù)冊。細(xì)閱之,卻是明翻至大本。嘉靖時,蔣旸嘗縮小圖型重刊之。今此本亦罕遘。獨泊如齋本盛行。頃郭石麒以萬歷間鄭樸重刊蔣本見售。綿紙初印,古樸可愛。余訪蔣本不能得,念得鄭本亦佳,遂收之。蓋鄭本實亦不多見也。后又見鄭本二部,均竹紙后印者,不若余此本之精絕。頃以曝書檢出,復(fù)細(xì)細(xì)翻讀一過,甚愛重之。與此書同時收得者有夏樹芳《玉麒麟》二冊,亦為白綿紙初印本。

佳日樓集

明方于魯撰 十三卷六冊

萬歷戊申刊本

方于魯《佳日樓集》為明人集中最罕見難得者之一。程君房、方于魯墨訟案,哄傳當(dāng)代。程氏《墨苑》至附《中山狼傳圖》以詬于魯。然當(dāng)時士大夫中,亦有左袒于魯者。方詫于魯《墨譜》中何以無一語以自辯解,今得此集,見所附續(xù)集《師心草》中乃有《喻謗》一文,則于魯亦未嘗不欲有所言也。《喻謗》序曰:“古人有言,息謗無辯;又曰,止謗莫如自修。自余罹難以迄于今,與仇面絕十馀年,何謗書層見疊出!余未嘗以一字答之也。大都因詩忌名,因墨妒利。謗從二者而生焉。夫墨以磨而知真贗,以試而測底里。法眼有在,何用謗為!余既不能已謗,不能弭謗,不能有辯,不能無辯。于是作《喻謗》之篇,托為魚登日之辯。游戲筆墨,將以解嘲?!蔽哪┠嗽疲骸凹炔荒芡吨焦恚植荒芷林畭u夷,將使俠者扼其喉而斷其舌,仇者殘其形而鞭其尸。彼斯惡之為害,誰能甘其肉而寢其皮?!眲t亦至破口大罵矣。

余因收集版圖,用廣搜《墨苑》、《墨譜》諸作。蘭泉所藏諸墨圖,除汪氏《墨藪》已于十年前歸余外,其彩印本《墨苑》亦于今歲暑中歸余。但《方氏墨譜》及方瑞生《墨海》等書,則歸張氏約園。余于他處亦獲得《墨譜》、《墨苑》初印本,且所得不止一部。所未得者惟《墨海》耳。因《墨譜》諸書乃連類推及而欲收程方諸家集。程集絕不可得。方集則今方遇之,亦蘭泉物也。由孫實君轉(zhuǎn)售于余。聞蘭泉年內(nèi)奇窘,故不得不斥售所藏書。急景凋年,不祭書而去書,其心境之惡,亦可知矣!于魯詩殊不惡,故李維楨、屠隆諸序皆盛推之。得此不僅得一程方公案之文獻(xiàn),且亦得一晚明之佚著也。獨惜未能并獲程氏諸集耳。

史外

清汪有典撰 八卷四冊 同治刊本

傍晚,驅(qū)車赴文匯書店小坐,睹案上有待裝鈔本《史外》四冊,小字密行,鈔甚舊,而字不工,即攜之歸。蓋以其卷數(shù)甚多(三十二卷),與通行本不同,疑有溢出者。置架上數(shù)日。又至秀州書社購得刻本《史外》四冊(八卷)。以一夜之力,細(xì)細(xì)校過。二本分卷雖不同,而內(nèi)容不殊,文字亦絕鮮可資校勘處。且抄本訛字觸目皆是,反不若刻本之佳。書貴舊抄,尤貴宋元人集之舊抄者,以其足以補(bǔ)正四庫館臣之妄刪亂改也。若斯類抄本,實不值一顧。遂舍抄而取刻。

(后聞此抄本售于某,得善價。蓋彼輩僅耳聞舊抄可貴,而不知舊抄之所以可貴者何在也。)

帝京景物略

明劉侗著

余甚喜讀劉同人《帝京景物略》;亦若余之喜讀張宗子文也。朱竹垞《日下舊聞》雜輯他書以成之,不若《景物略》之輕茜窈渺,體物入微。前在北平,曾得《景物略》一部,以其價昂,復(fù)退還某肆。然實念念不忘此書。劫中,于中國書店見南海康氏散出書中有此書一部;惜為平賈某所奪去,未能收得,悵惘無已。頃過樹仁書店見其架上有此書,亟取下。然其價竟較康氏藏本倍昂,而與平肆前時所索者略等。以不欲再失去,乃挾之而歸。燈下披讀,如見故人。不厭數(shù)回讀之書,斯其一已。故都淪陷,未知何日得重游,在在皆足觸動悲楚之感。東京夢華、武林舊事,低徊愴惻,倍增忉怛。然中興非夢,恢復(fù)可待,他日挾書北海,朗聲長吟,為樂殆無量也!

太平三書

清張萬選編注 十二卷一冊

順治間刊本

余得蕭尺木《太平山水詩圖》后,友人某君致函云:有《太平三書》并《太平山水詩圖》求售,欲得之否?余不自意,此絕難得之書,乃竟先后有二本出現(xiàn),且均能歸余,殊喜躍不禁!遂毅然復(fù)收之。書來,《太平山水詩圖》一卷,乃后印模糊者。惟《太平三書》佳甚,極初印,恰可與余前所得者配合成一完書。“四庫”所收,有《太平三書》而無《詩圖》。蓋當(dāng)時館臣亦未見《詩圖》也。北平圖書館所藏之一本,亦闕《詩圖》。疑當(dāng)時《詩圖》本別行,故傳本往往有書而無圖。然《詩圖》本為書之第一卷,不知何以獨闕之。惟書亦不多見。得之,亦甚自喜也。

瑞世良英

明金忠輯 五卷五冊 崇禎間刊本

余酷愛版畫,尤喜明人所鐫者,故每見必收得,一若余之搜購劇曲、小說諸書者然。坊賈知余喜此類書,每收得,必售之余。然每每亦故昂其值。寓平時,余之天和廠宅中,幾無日不有三五書賈之足跡。有劉某者,本為九經(jīng)堂伙友,后出而自立門戶,至余家尤勤。余所得諸精品中,若宋刊《天竺靈簽》等書,皆為彼所持售者。然索價則往往高昂絕倫。余漸疏之。彼嘗持也是園舊藏明刊《天文圖》等書四冊來,索四百金。余以其昂,未之收。再詢之,則已他售。引為永不能忘之一大憾事!后又持殘本《御世仁風(fēng)》二冊見售。無首尾,并書名亦不存。且每頁均經(jīng)截割重裱,書品極塵下。惟尚初印,且價亦廉,遂收之。孝慈處有此書全本。

故余意:得此殘本亦佳。孝慈本后歸北平圖書館。十馀年來,迄未再遇第三部。余乃益自珍此殘本。自余得此本后數(shù)月,劉某復(fù)攜《瑞世良英》四冊來。價乃奇昂。余深喜是書,而怒其妄索高價;抑之。分文不讓。乃忿然退還之。后知為孝慈所收。喜其得所,且喜仍可得借讀也。孝慈卒,乃不知此書流落何所。孫實君從蘭泉許得書甚多,此書亦在其中。蓋又從孝慈許轉(zhuǎn)歸蘭泉,茲復(fù)散出也。余如見故人,立收得之,不問價也。不意乃較劉賈所索者尤昂。余念:此次不能再交臂失之矣。遂毅然留下。所費幾盡一月糧。自笑書癖之深乃至于此。劫火彌天,黃流遍地。報國無方,乃復(fù)抱殘守闕,聊以自慰,亦可哀矣!

席刻唐詩百家

清席啟寓編 六十冊 康熙間刊本

余數(shù)遇席刻《唐百家詩》,皆未之收,蓋以其頗易得,且有掃葉山房石印本也。年來,收唐人集頗多,乃欲得一席本。急切間,未遇一部。屢訪之坊肆,皆無此書。頃至中國書店,見平滬諸賈紛集,若有所待。詢之,云:郭君方自城中得盛氏書數(shù)十捆,即可至。余乃亦坐候。書至,中乃有席刻《唐詩》及《唐詩類苑》。遂選得之。

余已有《古詩類苑》,故欲并得之《唐詩類苑》也。席氏所刻唐詩,從宋本出者不少,刊印亦精。惟亦若納蘭容若刊之《通志堂經(jīng)解》,皆經(jīng)重寫,改易版式,面目全非。大是憾事!蓋其時風(fēng)尚如是也。今宋刻本唐人集存者屈指可數(shù)。絳云樓所藏宋版《唐詩》三十冊,已蕩為云煙,不可一睹。若席氏能竟摹宋版,其功當(dāng)尤偉。獨惜影宋刊本之風(fēng),至乾道而始盛。汲古主人亦僅知抄本之應(yīng)影宋而不知翻刻宋本。蓋翻刻宋本之風(fēng),至明代嘉靖后即中絕矣。

唐詩類苑

四十卷 萬歷間刊本

余既得《古詩類苑》,乃思更得《唐詩類苑》。以此類書雖非上品,然搜輯之功,究不可沒,且余方收唐人集,得此,亦甚有用。數(shù)月來,遍訪各書肆,竟未能得。石麒近從城中購得盛氏書數(shù)十捆,多常見之物。惟中有席刻《唐百家詩》及《唐詩類苑》,余乃并收之;價且奇廉。明人輯書,于一二大家外,往往因陋就簡,徒供舉業(yè)詞章之用,而不知學(xué)問之道。此書亦其一也。本是“全唐詩”,自應(yīng)以時代與人為次第,卻瑣瑣分類,不倫不類,不知編者何不憚煩至此也。臧懋循輯之《古唐詩所》,亦有此弊。固遠(yuǎn)不如馮惟訥《詩紀(jì)》,梅鼎祚《詩乘》、《文紀(jì)》,及《唐詩紀(jì)》之有裨“詩學(xué)”,有關(guān)“詩史”也。惟椎輪為大輅之始。明人所輯唐詩,自朱警《唐百家詩》以下,迄未見全帙。胡震亨之《唐詩統(tǒng)簽》,今傳于世者僅戊癸二簽,則我人所見之“全唐詩”,自當(dāng)以此書之輯為其祖禰焉。明末,錢謙益始有志于輯“全唐詩”,后其稿為季振宜所得,乃踵成之,即為康熙間所刊《全唐詩》之底本也。

瑯?gòu)治募?/p>

明張岱著 四冊 光緒間刊本

張岱之《石匱書》,余幾得而復(fù)失之。其《瑯?gòu)稚金^筆記》則十馀年來遍訪未得。其《橘中言》,嘗于亡友馬隅卿先生許得一讀,今則淪陷于故鄉(xiāng),并錄一副本而不可得矣。余于宗子,伺緣之慳也!岱所著,得時時置案頭者,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諸書易見耳。最后,乃獲《瑯?gòu)治募匪膬?。此書非難得者,昔嘗收一不全之鈔本。頃過福煦路書攤,見有此書刻本,亟與論價得之,價奇廉。攜歸,快讀數(shù)過,若見故人。岱為明末一大家,身世豪貴,歷劫,乃家資蕩然。然才情益奇肆;一腔悲憤,胥付之字里行間?!秹魬洝芬蛔?,蓋尤勝《東京夢華》、《武林舊事》。其勝處即在低徊悲嘆,若不勝情。

十竹齋印存

胡正言篆 四卷四冊 順治丁亥刊本

又《胡氏篆草》 不分卷一冊

平賈孫實君于陶蘭泉許得明版書數(shù)十種,正在打包寄平。余匆匆翻閱一過,檢出《方于魯集》、《毛古鷺集》及《十竹齋印存》三書,云:余欲得之,勿寄出。實則,余所欲者不止此;以阮囊羞澀,僅檢最所心喜者購之。實君立交予攜歸。時年關(guān)將屆,余所存不足三百金。乃與實君商,先付書價之半數(shù)。彼亦允諾。在此三書中,余所最留意者,尤在《十竹齋印存》。此書余在平時,曾于某肆一睹之。以其價昂,未之購。不意乃為蘭泉所得,且終歸于余。余于“印譜”素不留意,前曾遇一《賴古堂印譜》,價奇廉,亦未收。此以其為十竹齋胡氏之作,乃收之。蓋余于十竹齋所刊書,幾于見無不收。收十竹齋版書最多者,國內(nèi)似當(dāng)以余為首席焉。(惟最重要之《十竹齋畫譜》,初印本僅有二冊。)攜歸后,細(xì)細(xì)翻閱《印存》一過,乃復(fù)有奇獲?!队〈妗贩菜木?,首有“丁亥”周亮工序及杜濬諸人序。按“丁亥”為順治四年,亮工序僅署“甲子”而不序年號,蓋時猶為遺民,未仕“新朝”也。正言于明末弘光時旅居南京,嘗供奉宮廷。國變后,起居一樓,不屈節(jié)。年已逾七望八,以篆刻為生。

《印存》四卷中,所刊刻之印章,故多為忠臣烈士及諸遺老。(間亦有后仕“新”朝者,然其時則皆是遺民也。)自錢士升、倪元璐、范景文、楊文驄、馮如京、孫必顯、徐石麒、鐘惺、譚元春、王思任、楊嗣昌以下,凡百馀家。中有“史可法”“道鄰”二印,尤為可寶。而龔鼎孳、周亮工、杜濬、蕭士瑋諸人印章亦預(yù)焉。蓋包羅萬歷末至順治初之諸文士名流,亦以見胡氏生平交游之廣也。印章皆押于開花紙頁上,其色彩至今猶煥耀鮮明。氣魄甚大,不拘拘于摹擬秦漢印。吳奇跋云:“曰從《印存》,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拙不欲矜飾。是亦余所心折者矣。余嘗謂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何必糜蝕殘駁,宛出土中,然后目為秦漢!”此語誠足針今印人之失也!末附《胡氏篆草》一冊,則皆為“出游五岳,歸臥一丘”,“紉秋蘭以為佩”,“文章有神交有道”諸“閑章”。

毛古庵先生全集

明毛憲撰 十卷四冊 嘉靖壬戌刊本

《古庵集》十卷,為其子所刊,首八卷為文,后二卷為詩,末附《毗陵正學(xué)編》。古庵為弘治正德間人,篤志好古,專致本然之良知?!爸胁⑦M(jìn),著實踐履。”于陽明之說“雖心服其高明,然不敢輕變其學(xué)以從焉”,然實深受陽明之影響。此集甚罕覯。原為陶蘭泉氏所藏。余從孫實君許得蘭泉藏之《十竹齋印存》、《瑞世良英》,同時并得此集。首有清末其裔孫鴻達(dá)手跋,當(dāng)是從其家散出者。

皇朝禮器圖式

十八卷十八冊 乾隆間刊本

一書遇合之巧,殆無過于余之收得《皇朝禮器圖式》。初,余在中國書店,見平賈王浡馥打包寄平之書中,有殘本《皇朝禮器圖式》九冊。略加翻閱,見其印本甚佳;衣冠之花紋、毛片,極為細(xì)密光致。雖非上乘之版畫,然殊精工可愛。便對店中人云:此書余欲得之,可留下否?數(shù)日后,再過之,聞此書終于寄去。余心殊怏怏!但店中忽復(fù)收得此書五冊,石麒云:此五冊足配前九冊,系從同一家散出。余即收得之。并囑其作書至平,將前九冊寄回。十日后,書果寄來。惟已三倍其售價。然余竟收得之。此十四冊,裝璜一律,果是一書。細(xì)閱之仍缺四冊。私念:此書將終無能配全者矣!頃于傍晚過傳新書店,與紹樵閑談。見某賈正以殘書一包,與紹樵論價。中有殘本《三才圖會》數(shù)冊,紹樵指以示余,云:鄭先生正收《三才圖會》,此數(shù)冊可售予之。余頷之。復(fù)翻閱他書,忽見有《禮器圖式》四冊雜于其中。余立檢出,訝其裝璜與余所得者酷似,即詢其從何處得之。某賈云:與前售予平賈之九冊同出一家。余知其必為所佚之馀冊,立與論價,得之,持歸,與前十四冊合之,果為一書,竟完全無闕。深嘆其巧合!

夫時近二月,地隔平、滬,書歸三肆,余乃一一得之,復(fù)為之合成全帙,快何如也!書之,不僅見余訪書之勤,亦以見有心訪購,終可求得。費一分力便得一分功。一書之微如此,學(xué)問之道亦然。然在劫中散佚不全之書多矣!此書固幸,卻亦為無數(shù)散佚之書浩嘆無窮也!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錄

存第二十三、二十四卷二冊 萬歷刊本

明代所刊書,往往被后人攘竊,作為己有,而于新安所刊者為尤甚。蓋徽地產(chǎn)良材,所鐫書版,堅致異常,易代而后,每完好如初。版片售去后,得者略易數(shù)字,便成“新刊”。知不足齋印之《列女傳》,為最著之一例。黃晟印之《三古圖》,其原版亦是明代泊如齋所刊。然少有人知“泊如齋”三字亦是后來挖改者,最初之印本,乃是寶古堂所鐫。今人知有泊如齋者已稀,更無復(fù)知有寶古堂者矣?!多L亭知見書目·考古圖條》下,注云:“丁禹生有《寶古堂重修考古圖》十卷,刊印精絕?!眲t寶古堂并刊有《考古圖》矣。但郘亭未悟泊如齋之版片即是寶古堂所遺下者。殆未見其書歟?

余于明本版畫書無不收,即對于一頁半幅之殘片亦加意收下。故得獨多,所見亦較廣。昨在中國書店,遇朱賈惠泉,云:新收得殘書數(shù)種。余索閱之,中有寶古堂《博古圖錄》二冊,即收之。石麒云:寶古堂本《博古圖》從未前見。余則疑其與泊如齋本為同一版片。惟原為白綿紙初印本,而所見泊如齋本則大抵皆竹紙后印者。此可證泊如齋本為攘竊之寶古堂者。攜歸后,取泊如齋本細(xì)校一過,果如余所料。

玩虎軒本養(yǎng)正圖解

明焦竑撰 殘存一冊 黃刊

又清初印本二卷二冊

明新安汪光華玩虎軒鐫行戲曲書不少,亦萬歷季年一重要之書肆也。余嘗得其所鐫《琵琶記》,又從汪樹仁處,得其所鐫《紅拂記》半部。月前樹仁又送來玩虎軒本《養(yǎng)正圖解》殘本一冊(殘存祝世祿序及卷上八頁),余不以其“殘”而斥去,仍收之。然今乃得其用。至友某君為余在平得白綿紙印《養(yǎng)正圖解》二冊,價近百金,殊昂。此本有康熙己酉曹重刊序,標(biāo)題亦署作《重刊養(yǎng)正圖解》。然細(xì)察其圖式與字型,真是明代刊本,圖式絕精工,萬非康熙時人所能及,余疑莫能決。頃因檢理所藏版畫書,乃取此本與玩虎軒殘本一對讀,竟是一本。不過曹氏本刷印在后,圖中細(xì)致之線條已有模糊并合之跡。蓋玩虎軒本版片在清初為曹氏所購得。曹氏乃攘為己有,云是“重刊”,欲以湮其攘奪之實。若余不收得玩虎軒本,幾無不為其所愚者??梢姀?fù)本殘帙,殆無不有可資考證之處也。祝世祿序云:“鐫手為‘黃奇’?!薄包S奇”二字,玩虎軒本原作“黃”。則玩虎軒本之插圖,其刊刻實出黃手。博聞多見,誠為學(xué)之要著哉!

藿田集

范駒著 十三卷 附《岳班集》 范日覲著

清人集多不勝收。余所取者僅千之一,而皆為案頭所需者。間亦取“詞”人諸集。而于集后附“曲”者,則每見必收之。蓋余嘗輯《清人雜劇》,并欲編清人散曲為一書也。因之,亦得“僻”集不少,《藿田集》其一也。范駒為東皋人,集中以“賦”為多,“詩”“文”不及三卷,其第十三卷則是“曲”;散曲十馀套以題“照”者為多,仍是清人習(xí)氣;末附“戲曲”《送窮》一篇,則為《清人雜劇》之資料也?!斑@窮鬼非但算個吉神,亦可當(dāng)個益友。不須為逐貧之揚(yáng)子云,轉(zhuǎn)該做留窮之段成式矣?!瘪x蓋為窮不得志之士,有激而言者?!对腊嗉窞槠渥尤沼P所著,首為“詩”,后為“曲”為“詞”,“曲”僅二套。此書刊于道光間,為駒婿張金誥所輯。中經(jīng)太平天國之亂,版片必已毀失,故傳本甚罕見。

子華子

程本著 明金之俊評閱 十卷二冊

川南雷鳴時刊

《子華子》,偽書也,首有劉向序,亦偽作。然明單刊本則不多見。此書明代川中刻本,版片至清猶在,故附有康熙甲寅吳琯跋,及雍正五年李徽序。金之俊所評,純是明人習(xí)氣,無足觀。余于中國書店書堆中見之,以其罕覯,乃收之。

云林石譜

宋杜綰著 三卷一冊 明新安程輿刊本

《云林石譜》一書,于“叢書”本外,所見皆傳鈔本。頃乃于中國書店得一萬歷程輿單刊本,為之狂喜。蓋今日所見之刊本,殆未有早于此本者。而此本迄亦未有人知之。首有高出序。出序云:“漢唐以來,所謂石,猶是碑版文字耳。無好真石者。好真石,起于近代。如米海岳翁,以奇癖著稱。后人頗多仿。則物色辨識,核于賈胡,進(jìn)退取舍,嚴(yán)于律令,又增一家賞鑒。好事至涌直千萬,削贗欺者矣?!鄙w“石”之賞鑒,起于宋,盛于元,至明而大熾,乃成畫家一派。倪云林拳石小景,于尺幅寄江山萬里之思,尤為偉觀。明清人“石譜”不少概見,而皆托始于此書。綰字季陽,號云林居士,山陰人。所收自“靈璧石”至“石棋子”,凡九十三品,每品說明甚詳,獨惜未有“圖”耳。

唐詩戊簽

明胡震亨輯 二十冊 明末刊本

《唐詩紀(jì)》僅輯成“初”“盛”二紀(jì)而未及“中”“晚”。胡震亨之《唐詩統(tǒng)簽》則網(wǎng)羅全代,弘富無比。惜《統(tǒng)簽》迄未見有全書。故宮博物院曾藏有一全部,殆是海內(nèi)孤本。不知今尚無恙否?坊間所流行者惟《戊簽》與《癸簽》耳,《癸簽》輯“詩話”,《戊簽》則足以補(bǔ)《唐詩紀(jì)》之未備,皆為研討唐詩者所不能不置于案頭者。余去歲訪得《戊簽》一部,尚是明代初印者。惜闕佚數(shù)十頁。配全想亦不難。

唐詩紀(jì)

明吳琯編 一百七十卷 萬歷間刊本

余力不能得宋元本唐人集?!皶铩北?、“蜀”刊本之小集與李杜元白諸集,價等經(jīng)史,雖間有遇者,亦無能致之。僅于去歲,以廉值得元刊之韓柳二集。韓集且闕一冊。不得已而求其次,惟求多得明刊本各集耳。余求《古詩紀(jì)》至數(shù)載,近始獲一殘本,一竹紙后印全本。求《唐詩紀(jì)》亦至數(shù)載,近乃得一萬歷吳氏刊本。《唐詩紀(jì)》編纂謹(jǐn)嚴(yán),與《唐詩類苑》之分類雜糅者不同。嘗于季振宜輯《全唐詩》底本中,見一嘉靖刊本《唐詩紀(jì)》,分上下二欄,上欄甚狹窄,載校勘及音釋,下欄為本文。今萬歷本,則校勘及音釋均雜入本文中矣?!短圃娂o(jì)》僅成“初”“盛”二代,“中”“晚”惜未著手。然搜輯之勤,已足沽溉后人。余得此書于葉銘三許,初僅得半部,后乃配全。寒士之得書,誠不易也!

唐詩紀(jì)事

八十一卷二十四冊

明嘉靖間張氏刊本

《唐詩紀(jì)事》八十一卷,宋計有功撰:因詩存人,因人存詩,甚有功于“詩”與“史”。論述唐代之詩史者,自當(dāng)以此書為不祧之祖。余初僅得醫(yī)學(xué)書局石印本,后又得商務(wù)影印洪楩刊本。惟商務(wù)本闕洪氏序,余嘗借群碧樓藏本補(bǔ)全。尚有嘉靖間張氏刊之一本則迄未收得。平賈王某頃寄來吉籍?dāng)?shù)十種,中有張刊本《唐詩紀(jì)事》,價頗廉,尚為余力所能及,乃收得之。嘗見錢謙益輯《全唐詩》(后由季振宜補(bǔ)全),凡一百十馀巨冊,皆剪裁明人所刊諸唐人集粘貼而成者;其詩人傳記一部分,則于新舊《唐書》外,以取諸《紀(jì)事》者為最多??梢姶藭匾?。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所收不過百許傳,而《紀(jì)事》所收者則凡一千一百五十家。余久有志于重輯唐詩,故甚欲得《紀(jì)事》諸本,??币贿^,作為“定本”,以資引用。張刊本之收得,自是得意?!靶?薄敝ぃm若奢靡,實則為基本功夫之一也。

唐音癸簽

三十六卷十六冊 明末刊本

胡震亨既輯《唐音統(tǒng)簽》,復(fù)搜集關(guān)于唐詩之評論成《癸簽》一書。其用力之劬,不下于計有功之《唐詩紀(jì)事》,尤袤之《全唐詩話》;而于明人詩話,所收尚多;盡有今日不易得見之本。余既得《唐音戊簽》,復(fù)訪《癸簽》,久未得。后乃見一本于某肆,索價奇昂,棄之不顧。平賈孫實君頃持書單一紙,中有此書,余乃亟收得之。余欲重輯唐一代詩,立愿已久,思先集諸家評論為一集,此書亦一重要之取資淵藪也。故宮博物院所藏之《統(tǒng)簽》一部,今未知已救出否?如能付之重印,則此奇籍將藉為重輯之底本。不知此愿何日得遂。清人刊《全唐詩》,其詩人傳僅寥寥數(shù)語,不足為知人論世之助。季輯《全唐詩》底本,雖傳語較詳,然亦不甚完備。故重輯之功,仍當(dāng)以此《癸簽》為主而再加以展拓者也。

燕京歲時記

長白富察敦崇撰 不分卷,一冊

光緒丙午刊本

清遠(yuǎn)道人嘗致書其友,痛詆北平之風(fēng)土,以為不適南人,俗諺亦有“無風(fēng)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之說。然湯氏久為南都閑曹,或有所激而云然。而自民國建立以后,北平市政亦已大易舊觀,若干重要之大道皆整潔平直,不讓其他大都市。而北平之“美”乃畢見。嘗于春日立天安門之石橋上,南望正陽門以內(nèi),繁花怒放,紅紫繽紛,自迎春之一片嬌黃,至刺梅之碎雪飄零,幾無日不在鬧花中過活。每獨自徘徊于花影之下,不忍離去。而中山公園牡丹、芍藥相繼大開時,茶市尤盛,古柏蒼翠,柳絮撲面,雖雜于稠人中,猶在深窈之山林也。清茗一盂,靜對盆大之花朵,雪樣之柳絮,滿空飛舞,地上滾滾,皆成球狀。不時有大片之白絮,搶飛入鼻,呼吸幾為之塞。夏日則蕩舟北海,荷香拂面,時見白鷺拳一足獨立于木樁上。遠(yuǎn)望塔影橫空,釣者持長桿靜坐水隅,亦每忘其身在鬧市中。至秋則菊市大盛。西山之紅葉,似伸長臂邀人。鮮紅之柿,點綴枝頭,若元宵燈火。冬則冰嬉風(fēng)行,三海平滑如鏡,甚羨少年兒女輩之飛馳冰上,縱橫轉(zhuǎn)折,無不如意。白雪堆積街旁,至春乃融。冰花凝結(jié)窗上,尤饒興趣,而臘鼓聲催,家家忙于市年貨。古風(fēng)未泯,舊俗依然。而四時廟會不絕,別具風(fēng)趣。廢歷元旦至燈夕之廠甸,尤為百貨所集;書市亦喧鬧異常,攤頭零本,每有久覓不得之書,以奇廉之值得之。

余嘗獲一舊鈔本《南北詞廣韻選》,即在廠甸中某攤頭議價成交者。夏日之十刈海,亦為一大市集。嘗聽雨樓頭,陣雨掃過荷葉上,聲若瀑泉迸出,清韻至佳,至今未忘??傊?,四時之中,殆無日不有可資流連之會集,無時不有令人難忘之風(fēng)光。今去平六載矣!每一思及,猶戀戀于懷。獨恨當(dāng)時人事倥傯,未能遍歷平市繁華耳。何時復(fù)得遨游于此古都乎?讀此《燕京歲時記》,種種景象,皆宛在目前。然而遠(yuǎn)矣!惟有在夢中重溫一過耳。被迫去平者多矣,遠(yuǎn)適川滇者尤多。殆皆與余有同感。痛飲黃龍之日,當(dāng)是我輩重聚古柏下,芍藥旁,談天說地之時也。

今吾集 筆云集

錢曾撰 各一卷一冊 舊鈔本

余夜睡甚早。于微酣后,尤具“吾醉欲眠君且去”之概,不問客為何人也。蓋疏懶成性,早眠早起慣矣。昨夜,乃乾來,挾以與俱者為錢遵王《今吾》、《筆云》二集。余一見狂喜。興奮異常,竟談至深夜。此二為舊抄本,亦間有后來補(bǔ)鈔之跡,中有牧齋字者必加涂乙或挖去。但不知何人,又以朱筆補(bǔ)入。可見此鈔本必在牧齋文字被厲禁之前。原詩更有涂改處,字跡蒼老,極類遵王手筆。則原本殆是遵王之稿本歟?詢價頗廉,遂收之。細(xì)細(xì)翻讀,殊為得意。遵王詩文極罕見。于《讀書敏求記》及《述古堂》、《也是園》二書目外,幾無他作可得。牧齋《吾炙集》以遵王之作為壓卷,然《吾炙集》向亦僅有抄本傳世,且所選畢竟寥寥。今一日而并得此二集,得詩近二百首,不可謂非幸事!遵王為牧齋侄孫,絳云災(zāi)后,牧齋所蓄,幾盡歸之遵王。

后來,遵王又悉售之季滄葦。其《讀書敏求記》及《述古》、《也是》二目所載,多絳云舊物;滄葦之目又多是遵王舊物。淵源有自,授受之跡犁然可見。古代文獻(xiàn),歷劫僅存,其保存維護(hù)之功,殊不可沒。然牧齋歿后,有柳如是身殉之變,遵王受謗最甚,幾不為鄉(xiāng)人所齒。其詩文之不傳,或以此故歟?遵王之詩,以《述懷詩四十韻呈東澗先生》為最傳誦一時?!案袠O翻垂涕,銜悲只自知。顓愚象品藻,侗直荷恩私。”感恩之深,溢于言表?!爸r傷殊可畏,欲殺又何辭。俗子添蛇足,狠奴竊虎皮?!笔窃谀笼S生前,已騰謗一時。牧齋答以:“牛角從他食,雞窠且自全?!薄案抑^斯文付,私于老我便?!苯庵?,亦以勉之也?!蹲裢跫贩舶耍芽哂腥?,未刊者有五集。然已刊之本,今亦絕不易得。諸家書目皆無之。余今得此二集,傳布之責(zé),當(dāng)肩之不疑。

批點考工記

元吳澄考注 明周夢旸批評

二卷二冊 萬歷刊本

明人批點文章之習(xí)氣,自八股文之墨卷始,漸及于古文,及于《史》《漢》,最后,乃遍及經(jīng)子諸古作?!杜c考工記》亦此類書之一也。余于中國書店書堆中得之,頗罕見。首有萬歷丁亥十一月郭正域序。周氏批語,列于上欄。吳澄考注,則列于每節(jié)正文后,皆加以“吳氏曰”三字,體例尚謹(jǐn)嚴(yán)。所評多腐語,點亦無聊。正文間之附評,所謂“句法”“字法”等,則直以此古代文獻(xiàn)作為“八股文章”應(yīng)用矣。

閔刻批點考工記

二篇一冊 明末閔氏朱墨刊本

明末湖州有凌閔二氏,刊書均甚多,且均是以朱墨二色或三色四色套印者,世號曰“閔刻”,而凌氏之名竟被湮沒焉。大抵閔氏所刊以經(jīng)史子集等讀本為主,而凌氏則多刊小說、戲曲。近來收“閔刻”書,成為一時風(fēng)氣,北方有陶蘭泉氏,南方有周越然氏,皆收集閔刻書近百種。陶氏書后售予某軍人;越然書則大都燼于“一二八”之役。今此類朱墨本,坊間亦不多見,見亦必索高價。然閔刻讀本,雖紙墨精良,實非上品。每每任意刪節(jié)舊注,未可稱為善本。余既得周夢旸《批點考工記》,復(fù)于某肆架上,取得閔刻本《批點考工記》一冊,以其索價不昂,收之。

頃燈下校讀二本,于閔刻本之不盡不實處竟大為驚詫,閔本首亦為郭正域序,但刪去序末“吾楚周啟明氏為郎水部,品藻記文而受之梓。夫所謂在官而言官者乎?郎以文章名。所品藻語,引繩墨,成方圓,進(jìn)乎披矣。有所著《水部考》行于世。則冬官之政舉矣。請?!吨芏Y》,吾從周”等四十五字。復(fù)易“卷”為“篇”,并不標(biāo)出吳澄及周夢旸之名,于“考注”“批評”及“音義”均任意刪改變動。若余不先收得周氏刊本,直不知“批點”出于周氏手而“考注”之為吳澄著也。閔刻書之不可靠,往往如是。世人何當(dāng)以耳代目乎?

焦氏澹園集

明焦竑撰 存四十一卷十二冊 萬歷間刊本

焦竑《澹園集》列清代禁書目中,故極不易得。余久訪未得全本,乃收此殘本。竑門人許吳儒題云:“澹園先生所著,多不自惜。頃直指黃云蛟公欲刊布之,乃稍稍檢括,裁什二三耳?!仁牵小督故项惲帧钒司?,《老莊翼》十一卷,《陰符解》一卷,《焦氏筆乘》六卷,《續(xù)筆談》八卷,《養(yǎng)正圖解》二卷,《經(jīng)籍志》六卷,《京學(xué)志》八卷,《遜國忠節(jié)錄》四卷,業(yè)行于時?!稏|宮講義》六卷,《獻(xiàn)征錄》一百二十卷,《詞林歷官表》三卷,《詞林嘉話》六卷,《明世說》八卷,《筆乘別集》六卷,尚藏于家。余刊行文字書籍,托名者眾,識者自能辨之?!焙蟆东I(xiàn)征錄》亦已刊行,然亦甚罕見。按目卷四十二至卷五十九為詩詞及《崇古堂答問》、《古城答問》、《明德堂答問》。此本共佚八卷,幸“文”均全,仍甚有用。

新鍥諸家前后場元部肄業(yè)精訣

明李叔元輯 四卷

萬歷甲辰建邑書林存德堂陳耀吾刊本

此為習(xí)舉業(yè)者應(yīng)用之陋書也。當(dāng)時此類書必多,然今則已甚罕遇矣。分元、亨、利、貞四部;元、亨二部皆述八股文作法;利部為“分類摘題偶聯(lián)”,并附諸家論作八股文法。貞部則為“作論要訣”及“詔誥表統(tǒng)論”,作“判”“策”要訣,而以“王鳳洲先生詩教”為結(jié)束。論述八股文及“表”“策”“試帖詩”之作,本不多,此猶是明人所集,故雖陋書,亦收之。

三儂嘯旨

清嘉定汪價著 五冊 康熙己未刊本

《三儂嘯旨全集》凡二十六冊,已刻者僅此五冊,自第六冊《登高小牘》以下均未刊。尚有外集《中州雜俎》三十五冊,《儂雅》四冊,《增定陽關(guān)圖譜》二冊,《人林題目》八冊,《蟹春秋》一冊,《俗語三絕倒》三冊,《妙喜老人璅記》四冊亦均未刻。此未刻諸冊,今當(dāng)均已佚去,不可得睹矣。此五冊為:(一)《七十狂談》,自《三儂贅人自序》以下雜收詩、詞及文數(shù)十篇。(二)《天外天寓言》,自《郭將軍傳》以下,凡錄文二十一篇,詩詞二十七首,“文多假藉,語雜詼諧”。(三)《書帶草堂弄筆》,錄《廣自序》一文。(四)《上元甲子百八吟》。(五)《半舫詞》。價字介人,蓋老不得志者,故多牢愁語,明末人積習(xí)至此尚滌除未凈。價嘗被聘總纂《江南通志》,為其生平最得意事。故于《自序》中瑣瑣言之?!耙簧渫?,不諳家計。操家秉者,早年有父,中年有妻,晚年有子。介人晏然衣食而已?!逼湟簧坏湫椭挟a(chǎn)士大夫生活也。衣食無憂,惟未衣紫腰金。以此缺憾,乃發(fā)為牢愁之言。

劉隨州集

劉之駟校宋本 五卷一冊

余與公魯有一面緣。公魯辮發(fā)尚垂于腦后,世目為“遺少”。家富藏書,然聚學(xué)軒所藏,亦漸散出易米。前歲,蘇州遇大劫,公魯竟以身殉城,余甚傷之!公魯殉難后不久,所藏乃全部為平賈輩所得,多半輦之北去。余無意中于來青閣得公魯校之《劉隨州集》一冊,亟收之,以志永念!底本系《全唐詩》,首有公魯四跋。封頁題云:“以北宋活字本略校一過,公魯記?!卑显疲骸按恕秳㈦S州詩集》,序云:集十卷,內(nèi)詩九卷。今編詩五卷。而北宋膠泥活字本則詩十卷,而詩反較此為少。今據(jù)宋本??薄7菜伪居姓?,皆以朱筆圈出,并記異同于眉。但以債所迫,將鬻宋本于人。而購者急于星火。匆匆一校,未能詳也。可嘆!可嘆!戊辰六月十七日公魯記。”此宋本今不知流落何方。公魯云:“宋本每半頁九行,行十七字?!币扇允敲鞒趸钭直荆撬伪疽?。其行款與明初活字本諸唐人集正同。

梅巖胡先生文集

宋胡次焱撰 十卷二冊

正德間刊本

宋明人集佚者多矣!余前于漢文淵得成化本明湯胤《東谷遺稿》二冊,甚自喜。茲復(fù)于中國書店以廉值得正德本《梅巖胡先生文集》十卷二冊,尤為得意。此是罕見宋人文集之一也。諸家書目皆無之。卷一至八均為文,僅卷六有詩數(shù)篇。卷九為諸家次韻之作,及洪杏庭《梅巖胡先生傳》,卷十為曹弘齋(名涇)致梅巖書四通;尚有第五通以下,因末數(shù)頁已闕,不可得見,且未知究竟有若干通?!拔募蹦└接演呝浽娕c文者,頗罕見;楊冠卿《客庭類稿》末亦附有時人書啟及贈詩,殆宋人之風(fēng)氣如是也。次焱字濟(jì)鼎,號余學(xué),又號梅巖,婺源人,登咸淳四年進(jìn)士第,授迪功郎湖口縣主簿,改授貴池縣尉。德佑乙亥,微服歸鄉(xiāng)。以《易》教授鄉(xiāng)里,后學(xué)來集者常百許人。金華胡長孺跋其詩曰:“宋疆于淮,重兵在山陽、盱眙、合肥,池岸江域,惡渠隘淺,荷戈不滿千人。兵未及境,都統(tǒng)制張林,潛已納款降附。與異意,輒收殺之。當(dāng)是時,濟(jì)鼎為附城縣尉貴池,羸尪弓手?jǐn)?shù)十百人,勢不得獨嬰城。家寒親耋,無壯子弟供養(yǎng)。隙張出迎,托公事,過東流縣,作冢于道周,書木為表識曰:貴池尉死葬此下。用杜張猜疑,令不相尋跡?!笔敲穾r乃宋遺民也。高尚其志,不屈身于強(qiáng)者。此集誠宜刊布表彰之。

花鏡雋聲

明馬嘉松選定 存九卷二冊 明刊本

余前得馬曼生《花鏡雋聲》八卷于北平,自漢魏詩至歷朝詞均全,自以為系全書矣。頃復(fù)于中國書店得殘本二冊,第一冊為卷一至卷四,卷五以下缺。第二冊復(fù)為卷一至卷六(中闕卷五),卻系明詩,為余本所無。乃復(fù)收之。卷六以下仍闕佚。相隔數(shù)年,得之兩地,仍未能配全,一書之不易得有如是乎!誠非紈袴子弟、富商大賈輩之封書于架上,徒以飾壁壯觀者所能知其艱苦也。明人喜刻宮閨詩。然多為選本,每不足重。周履靖嘗刻《十六名姬詩》,最為美備。此亦一選本也,不殊于他選,惟選明詩特多,每有本集已佚者。得之,亦足資論明代詩者之考鏡。按《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卷四)載:《花鏡雋聲》十六卷。則此本明代部分亦是八卷,佚去者為第七及第八卷。

牧牛圖頌

釋祩宏輯 不分卷一冊

萬歷己酉刊本

萬歷刊本《牧牛圖頌》,余未之前見。康熙翻刻本,世已稀有。今所傳本,皆是乾隆間所刻者。陶蘭泉氏石印本亦是從乾隆本出。余嘗得一乾隆本于北平。頃濟(jì)川自杭回,得此萬歷本,即送至余所。彼甚得意,余亦甚喜。雖索價甚昂,竟收之。圖凡十:未牧,初調(diào),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圖之下方各附普明禪師頌一篇。末另附十頌,自尋牛至入塵,惟無圖。寫刊俱精,雖寥寥十許頁,而意境無窮。此種單行薄帙,最易散佚。得者能不寶之乎?作者深隱禪機(jī),所謂“牧?!保w象征“學(xué)道”之歷程也?!叭伺2灰婅脽o蹤,明月光寒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意不難知。

圣諭像解

梁延年輯 二十卷十冊

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

此書有道光間廣東翻刊本,刊者為葉名琛父志詵,其精工處幾可亂真。然細(xì)較之,則原刊本之精美仍自見。坊賈于此類書素卑視之,不索高價。近以版畫書頗有羅致之者,乃亦竟有以葉刊本去序偽作原刊者。余數(shù)遇之,皆未收。曾見一原刊本于北平,又見一本于中國書店,均未之購。去歲,以印行《版畫史》,乃欲得一本。急切間各肆皆無有。漢文淵有一本,為平賈所得。聞是開花紙初印者。價不過三十金。急追跡之,則已輦載北去。姑購一葉刊本歸,孫實君聞予欲得是書,乃自平寄一本來,竟索價至一百金以上,遂退還之。濟(jì)川自杭返,攜有此書及《牧牛圖頌》;同時并得之,所費亦僅三十馀金。按《圣諭》凡十六條,自“敦孝弟以重人倫”至“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凡一百十二字,梁氏乃衍為二十卷,仿《養(yǎng)正圖解》及《人鏡陽秋》為之圖說。異族帝王,防閑反抗,無微不至。此《圣諭》十六條亦“防閑”之一術(shù)也?!跋窠狻笔菫榛⑻硪?,助紂為虐之作。殊惡之,姑取其圖耳。

洹詞

明崔銑著 十二卷十二冊 嘉靖間刊本

《洹詞》為明人集中最易得者之一。此本刷印甚后,頗不佳。得于福州路某書攤。以其價奇廉,故收之。有“知不足齋”及“汀夏徐氏”、“徐恕”諸藏印,蓋從徐行可許散出者。崔銑力排王守仁之學(xué),為嘉靖間一大政治家。此集編年排比,分為《館集》、《退集》、《雍集》、《休集》及《三仕集》,頗可考見時事得失。

滟滪囊

李馥榮編輯 五卷六冊 道光間歐陽鼎刊本

末附《歐陽氏遺書》一卷

通行本《滟滪囊》皆不附《歐陽氏遺書》。此道光刊附《遺書》本,不多見。余頗欲多收明末史料書,乃于文匯書局得此本,同時并得《史外》一部。敘蜀中張獻(xiàn)忠事者有《蜀碧》。但未必是信史。受難者肝腦涂地,粉身碎骨,讀之,無殊入屠獸場,令人戚然寡歡?!朵贉摇匪鶖⑹汲绲澚?,迄康熙二年。劉承莆序云:“曾見二三父老,聚飲一堂,述其亂離之況,聞?wù)吣恍哪憠櫟??;蚶隙鎰n者,曾遭搖黃劫者也;或老而缺左右手者,曾遭張獻(xiàn)忠劫者也?!眴韬?,亦慘矣!《歐陽氏遺書》為歐陽鼎之高祖歐陽直所著;直事見《滟滪囊》,身死明季之難。未死前,曾將身所經(jīng)歷,撰《紀(jì)亂》一書,即此《遺書》是也。目睹身經(jīng)者之所述,自較“采輯”者為更動人。內(nèi)憂外患,幾無代無之,而于明季為最烈。論述國史者,于農(nóng)民起義時之背景與心理,必應(yīng)有極確切之分析也。

農(nóng)桑輯要

明胡文煥校補(bǔ) 七卷 萬歷壬辰刊本

農(nóng)、桑一類書,與《本草》諸書同,均甚有實用。惟諸家書目所載,均以農(nóng)桑之作為最鮮。宋鄧御夫隱居不仕,作《農(nóng)歷》二百卷,較《齊民要術(shù)》為詳。其書不傳。元王禎作《農(nóng)書》,乃今所見“農(nóng)桑”書中,于《農(nóng)政全書》外之最詳各者。元刊本今并一頁未見。明嘉靖時有刻本。四庫館臣未見此刻本,卻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之。此《農(nóng)桑輯要》七卷為元世祖時司農(nóng)司所撰,頒之于民。今刻本亦極罕見。余于傳新書店得此胡文煥刊本,亟收之。自“農(nóng)功起本”、“蠶事起本”至“孳畜”、“禽魚”、“歲用雜用”,凡種殖之事無不畢備。惜胡氏不翻刻原本,而僅以《農(nóng)桑通訣》(即王禎《農(nóng)書》)諸書為之“校補(bǔ)潤色”,未免減色耳。明人刻書之不可靠,于斯可見。

何大復(fù)集

明何景明著 三十八卷十二冊 嘉靖間刊本

《大復(fù)集》亦明人集中之易得者。余頃于來青閣見一部,以其廉,收之。此本曾經(jīng)火厄,每頁均缺其右角,惟已抄補(bǔ)完全。景明與李夢陽同為“前七子”之柱石。夢陽之作,贗鼎也,景明則有自得之趣。薛君采云:“俊逸終憐何大復(fù),粗豪不解李空同?!贝嵌ㄔu。

月壺題畫詩

上海瞿應(yīng)紹著 不分卷一冊 道光間刊本

應(yīng)紹字子冶,天才清逸,擅能三絕。所作詩,芊綿溫麗,出入玉溪、飛卿之間;而其題畫諸作,尤清新可喜,“詩中有畫”。陶蘭泉嘗以此本付之石印。余頃于中國書店得此原刊本,甚是得意。余喜王、孟之作;于明詩中,則喜石田、六如,皆以其詩中有畫也。朱氏《明詩綜》多竊牧齋《列朝詩集》,不足道,而其多收六如題畫詩(多本集佚去者),則深為余所愛好。子冶詩,若“紅林碧草寫霜天,隔岸斜陽客喚船。最喜秋光似春色,白蘋花外一溪煙”,若“墨痕淡極如含霧,竹粉香時欲染衣。記取春三游屐處,一山寒綠雨霏微”,若“冷云吹樹樹當(dāng)門,恐是江南黃葉村。落日在林風(fēng)在水,滿山空翠濕煙痕”諸絕,皆雋妙。

惠山聽松庵竹壚圖詠

清吳鉞輯 四集一冊 乾隆壬午刊本

友人某君為余得此本于平,附圖四幅,極精良可喜。乾隆二次南巡,皆經(jīng)惠山,曾題此卷。諸畫為秦文錦所臨,書簡者則為吳心榮,均佳妙。第一圖為九龍山人王紱制,第二圖為履齋寫,第三圖為吳珵寫,第四圖則為張宗蒼所補(bǔ)繪。元明人真跡,傳世者罕矣!得此摹本閱之,亦慰心意。鄒炳泰《午風(fēng)堂叢談》(卷五)云:“乾隆己亥,是卷為邑令邱漣取入官廨,不戒于火。名山巨跡,了無一存。大吏奏入。皇上于幾暇親灑天筆,為作第一圖,復(fù)命皇六子補(bǔ)第二圖,貝子弘旿補(bǔ)第三圖,侍郎董誥補(bǔ)第四圖,御制詩章冠于卷首。于每卷圖后,補(bǔ)錄明人序疏詩什,依其原次,以還舊觀?!卑创吮究谇∪晌纾ǘ吣辏?,至己亥(四十四年)而原卷燼于火。存此摹刻之本傳世,猶依稀可見古作之面目,幸矣!

春燈謎

明阮大鉞撰 二卷四冊

阮氏之《燕子》、《春燈》,余于暖紅室及董氏所刊者外,嘗得明末附圖本數(shù)種,均甚佳,惟惜皆后印者。陳濟(jì)川以原刻初印本《春燈謎》一函見售。卷上下各附圖六幅,繪刊之工均精絕。余久不購書,見之,不禁食指為動,乃毅然收之。董綬經(jīng)刊《阮氏四種曲》時,其底本亦是原刻者。原書經(jīng)董氏刻成后,即還之文友堂;后為吳瞿安先生所得。瞿安先生嘗告余云:董本謬誤擅改處極多,他日必發(fā)其覆。今瞿安先生往矣,此事竟不能實現(xiàn)!原本仍在川滇間,他日當(dāng)必能有人繼其遺志者。余今得此本,如有力時,當(dāng)先從事于《春燈》一劇之“發(fā)覆”也。憶瞿安先生藏本,插圖均奪去。獨此本插圖完整無闕,尤足珍也。余去歲售曲數(shù)十種于守和,“曲藏”為之半空。今乃復(fù)動收“曲”之興,殊自詫收書之志,雖歷經(jīng)挫折而仍未稍衰也!守和云:君年力正富,不患不能償所“失”。余深感其言。自信:若假以歲月,余之“曲藏”,誠不患其不復(fù)能充實豐盛也。

十竹齋箋譜初集

胡曰從編 四卷四冊 崇禎十七年刊本

余收集版畫書二十年,于夢寐中所不能忘者惟彩色本程君房《墨苑》,胡曰從《十竹齋箋譜》及初印本《十竹齋畫譜》等三偉著耳。去歲暑中,因某君介,從陶蘭泉氏許,得彩色本《墨苑》,詫為難得之奇遇!十載相思,一旦如愿以酬,喜慰之至,至于數(shù)夕不能安寢?!妒颀S畫譜》坊肆翻刻本甚多,均粗鄙不堪入目。初印本幾絕跡人間。北平圖書館前曾得初印本數(shù)冊,余極健羨之。孝慈生前,亦嘗從琉璃廠文昌館中某肆,得開花紙初印本三冊。余出全力與之競,竟不能奪之。后乃以十年前在杭肆所得《汪氏列女傳》初印本二冊與孝慈易得《竹譜》一冊。又從劉賈處得白綿紙(明末之最初印本也)印《石譜》二十馀頁。乃亦自詫幸運不淺!至《十竹齋箋譜》則僅獲于某君處一睹之。亦孝慈物也。矜貴之至,不輕示人。然余終能設(shè)法借得,付之榮寶齋翻刻??讨恋诙?,孝慈卒;復(fù)與其嗣君達(dá)文、達(dá)武商,欲繼續(xù)刊刻。惟孝慈家事極窘迫,不能不盡去所藏以謀葬事?!豆{譜》遂歸之北平圖書館。余知孝慈書出售事,嘗致北平諸友,欲得其《箋譜》,但余時亦在奇窮之鄉(xiāng),雖曰欲之,而實則一錢莫名,并借貸之途亦絕。即達(dá)文愿見售,實亦無力得之也。幸此本終歸公庫,并承守和慨允續(xù)借,刊刻之工得不至中斷。蘭泉原亦藏有《箋譜》一部,惜已于十年前付之某氏,并他書數(shù)十種售于日本文求堂。田中君出書目時,《箋譜》竟在“目”中,且標(biāo)價僅五百元。余乃作函田中,欲得之。十日后,得復(fù)函,乃云:已售去。實則,彼已自藏,不欲售出也。余嘆息不已,深憾無緣。

后晤蘭泉于天津,尚再四致嘆于此書之外流不已!已聞上海狄氏處亦藏有一部。然不可得見。二月前,徐紹樵來告云:淮城一帶有《箋譜》一部可得。余聞之狂喜!力促其設(shè)法購致。然久久未有消息。每過傳新,幾無不問及此書。紹樵云:必可得。得則必歸之余,無他售理。后微聞他賈云:此書不全,僅存半部,且為黃紙印者。余私念:即得半部乃至十?dāng)?shù)頁亦佳。然久未見其送來。日夜忐忑不寧,惟恐其不能得,或得之而已為有力者負(fù)之而趨。生平患得患失之心,殆無有逾于此時者。余久不購書,然于此書,自念必出全力以得之。蓋余于此書過于著意,將得而復(fù)失之者數(shù)矣。此次如再失之,將無再逢之期!微聞他書已運到,然《箋譜》則仍無音耗。幾日至傳新,丁寧追詢。紹樵云:尚未到。到則必為余留下。聞之,心稍慰。昨日微雨綿綿,直類暮春,艱于外出。紹樵突抱書二束至。匆匆翻閱,《箋譜》乃在其中。紹樵果信人也,竟為余得之!且四冊俱全,各冊之篇頁亦多未佚去(惟佚去第二冊之“如蘭”十幅),足補(bǔ)孝慈藏本之闕頁不少。并彩印本《花史》一冊,顧曲齋刊《元曲》二冊,索六百金,價亦不為昂。余乃欣然竭阮囊得之。時距余得彩印本《墨苑》恰為一歲馀也。生平書運之佳,殆無逾于此二年者。雖困于危城劫火之中,亦不禁為一展顏也。而于紹樵則至感之!此本《箋譜》為黃綿紙印。憶孝慈本亦是黃綿紙者,恐人間未必有白綿紙本耳。一燈如豆,萬籟俱寂,深夜披卷,快慰無極!復(fù)逐頁持以與余翻刻本對讀,于翻刻本之摹擬入神處,亦復(fù)自感此番翻刻之功不為浪擲也。

彩印本花史

明□□□輯 殘存二卷一冊

徐紹樵知余喜收版畫書,有所得,必售于余。然數(shù)年以來,竟無一佳品。此次既為得《十竹箋譜》四冊,復(fù)儷以《花史》一冊,亦彩色本。此冊未知為誰氏所輯,且復(fù)是后印者,彩色模糊,欠鮮妍明快。然典型猶在,可推見初印本之必神彩煥發(fā)。雖名《花史》,實“花卉譜”也。殘存“秋”花譜二十頁(第六十一頁至八十頁),“冬”花譜二十二頁;每頁先列彩色印之“花卉”圖,后附簡略之說明及種植法。意必分為“春”、“夏”、“秋”、“冬”四卷。每卷后,并附古今人詩若干首。然作者多謬誤,“冬集”之首,冠以“南國有嘉樹”一詩,乃署曰:“唐梅圣俞”,可見明人考證之疏陋。然余仍深喜此書。雖殘,亦收之。不僅以其罕見,且亦為余版畫書庫中增一光輝也。紹樵云:憶昔年曾以此書一冊,售之周越然氏,不知能補(bǔ)配得全否。他日當(dāng)持此冊與越然所藏者一印證之。

稗海大觀

商濬《稗海》為甚易得之書。其版片殆至清代猶存,故刷印甚多,流傳頗廣。惟初印本卻極難得。余嘗于中國書店以廉值得《稗?!罚ㄈ薄洱埑卿洝贰N),頃復(fù)于石麒案上,見有明刊白綿紙書一堆,題作《稗海大觀》者。平賈陰宏遠(yuǎn)正在翻閱,云:似是《稗海》零種。余略略一閱,即驚其為罕見之秘笈。即告石麒云:余欲得之。數(shù)日后,全書送至。即與《稗海》細(xì)校,果為初印本之《稗海》;無續(xù)編,且中闕數(shù)種,然無傷也?!栋藓!分趺栋藓4笥^》,實無人曾論及者。首冊且多出“序”“凡例”及編校姓氏等;此種重要之“文獻(xiàn)”,后印本皆已佚去?!翱傂!敝o緯(字仲文,浙江會稽人),即明代有名之世學(xué)樓主人,藏書極富?!栋藓4笥^》中各書,殆皆出于鈕氏之藏?!胺中!睘樯虨F及陳汝元二人;故各書或題濬校,或題汝元校不等?!巴!睘橹x伯美及鈕承芳。承芳殆亦世學(xué)樓之裔也?!翱傂!敝猩杏刑胀g,則為當(dāng)時之名流,亦會稽人。濬序云:

余嘗流攬百氏,綜核群籍,自六經(jīng)語孟之外,稱繁巨者莫逾左右史。然周秦而上,其說芒芴杳昧,練飾詭誕,繆戾圣軌。周秦而下,風(fēng)氣日開,人事口眾,駭于聽熒者不勝夥矣。故周志晉乘,鄭書楚杌,與尼父麟筆,并垂霄壤。離是而還,龍門世授,班氏家承,其文藝體裁,為百代稱首。歷世沿襲,類相仿效。大都才望名位,俱表表人倫。雖極之輿統(tǒng)崩析,方策零落,然先后嗣續(xù),掇拾修纂,終無泯滅。第勢殊時異,敘議參商,則有或僭或散,或褊紆索米,或穢黷賄成,即正史猶未足馮據(jù)。于是有虞初、稗官之譚,下俚、齊東之語。書不出于蘭臺,籍不頒于實錄,職不列于金馬。人抒胸臆,置丹鉛,亦足識時遺事,垂示后人耳目所不及。蓋禮失而求諸野也。即是非褒貶,不足袞鉞當(dāng)世,而縹緗坐披,景色神照,則亦博古搜奇者所不可闕。惜乎書隱辭偏,宣播弗廣。

昔子云《太玄》,以祿位不逾中人,僅給覆瓿。此輩簡編雜遝,湮沒無聞?wù)?,要不止什而八九矣。吾鄉(xiāng)黃門鈕石溪先生,銳情稽古,廣構(gòu)窮搜,藏書世學(xué)樓者,積至數(shù)百函,將萬卷。余為先生長公館甥,故時得縱觀焉。每苦卷帙浩繁,又書皆手錄,不無魚魯之訛。因于暇日撮其記載有體、議論的確者,重加訂正。更旁收搢紳家遺書,校付剞劂,以永其傳,以終先生倦倦之夙心。凡若干卷,總而名之曰《稗海大觀》。夫珍裘以眾腋成溫,大廈以群材合構(gòu)。海之所以稱巨浸者,為不擇細(xì)流也。方其濫觴浸潤,杯勺爾,蹄涔?fàn)?,行潦爾。卒之,赴溟渤,達(dá)尾閭,汪洋浩淼,于是乎望洋者向若,蠡測者反步,觀水畢是,始無馀觀矣。今茲集也,就一書觀之,所載方言,所譚階除,所詫愕者幽異,誠不齒圣賢緒馀。然合而數(shù)之,上下千百載,涉閱百端,牢籠百態(tài)。從漢魏以下,種種名筆,罔不該載,謂之《稗海大觀》也固宜。夫天壤間殺青搦管,充棟汗牛,詎敢云稗史盡是。然較之蹄涔行潦,抑有閑矣。漆園叟有言:自細(xì)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xì)者不明。乃余之懼,選不盡耳,若夫明,不明則以俟諸達(dá)觀者。萬歷壬寅秋桂月望日會稽商濬書。

凡例:

一、古今小說無下數(shù)百家。是集悉獲之鈔本。其舊刻二十家,四十家,并《說海》等書所收,并不重載。即鈔本中又必拔其尤者。而碌碌無奇則罷去之。間有散見諸書,未經(jīng)盛行者不妨收入,以免遺珠之嘆。

一、小說體裁雖異,總之自成一家。好事者往往摘而匯之,取便一時觀覽。而掛一漏萬,遂使海內(nèi)不復(fù)睹其全書,良可惜也。是集一依原本???,不敢妄有增損。

一、是集幾經(jīng)鈔錄,亥豕雖多,而又苦無善本可校。姑以意稍訂其易通者。而不可意通者,則闕之以存其舊。俟高明者厘正焉。

一、是集所錄諸家,各以世代為序,而一代之中,非巨卿名士,無從稽考,不無一二紊淆。其原本不著姓氏者,則分附各代之后。

一、是集俱出前代名賢之手,足與六籍并垂。我明人文丕振,非直理學(xué)經(jīng)濟(jì),超軼前修,而小說家亦極一時之盛。當(dāng)博采續(xù)梓,庶稱合璧云。山陰陳汝元謹(jǐn)識。

濬序及汝元之“凡例”均為后印本《稗?!匪鶡o。

忠義水滸傳

施耐庵集撰 羅貫中纂修

存卷之十一一冊 嘉靖間刊本

此《忠義水滸傳》雖是殘本,余殊珍重視之。亡友馬隅卿嘗語余云:鄞縣大酉山房林集虛處,有殘本《水滸傳》一冊,為友好零星索取,僅存二頁。此二頁后為隅卿所得。余嘗假得影洗數(shù)份,為研究中國小說者之參證。即此嘉靖本也。今得此一冊,誠足償素愿矣。此冊為第十一卷,存第五十一回至五十五回。原書當(dāng)以五回為一卷,全部當(dāng)為二十卷,一百回。卷端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雖與高儒《百川書志》所著錄者略異,然儒所見,或當(dāng)即此本也。明刊本小說,傳世最為寥寥。蓋通俗讀物,閱者眾多,最易散佚;而藏家亦絕不加以保存,每聽其湮沒無聞。而所存諸本反可于海外得之。近二十年來,著意收購者漸多,而書亦漸出。嘉靖本《三國志演義》,曾于滬肆獲見一部,由涵芬樓影印行世。我輩得之,詫為希世之珍秘。后在平,乃數(shù)遇之。

萬歷刊本《金瓶梅詞話》,我輩方于日本得殘頁七張,亦大喜過度,競加影洗。不意一月后,乃于文友堂獲得全書。獨《水滸傳》則遍訪不獲。雖獲二殘頁,仍于研究少所裨助。余今得此,足以傲視諸藏家矣。惜隅卿墓木已拱,未及見此,可痛也!曾持此與李玄伯先生重印百回本《水滸傳》校讀一過,正文歧異甚少,惟此本每回有引“詩”,李本皆刪去。如第五十一回,此本有:“詩曰:龍虎山中走煞罡,英雄豪杰起多方??革w入山東界,挺挺黃金架海梁。幼讀經(jīng)書明禮義,長為吏道走軒昂。名揚(yáng)四海稱時雨,噦噦朝陽集鳳凰。運蹇時乖遭迭配,如龍失水困泥岡。曾將玄女天書受,漫向梁山水滸藏。報冤率眾臨曾市,挾恨興兵破祝莊。談笑西陲屯介胄,等閑東府列刀槍。兩贏童貫排天陣,三敗高俅在水鄉(xiāng)。施功紫塞遼兵退,報國清溪方臘亡。行道合天呼保義,高名留得萬年揚(yáng)?!崩畋炯礋o之。此本無征田虎、王慶事,故此詩亦不提田、王。正文中這詩篇,被刪去者亦多。今所知之《水滸傳》,此本殆為最古、最完整之本矣。書賈朱某以五元從地攤上得之。后輾轉(zhuǎn)數(shù)手,歸中國書店。余以一百二十金從中國得之。以一殘本,而費至百金以上,其奇昂殆前人所未嘗夢見者。

玉霄仙明珠集

明蘇臺吳子孝刊 二卷 嘉靖丁巳刊本

明刊本明人詞集最為罕見?!端膸烊珪芬徊课词?,僅于“存目”著錄瞿佑《樂府遺音》,吳子孝《玉霄仙明珠集》及施紹莘《花影集》三部。此《玉霄仙明珠集》二卷,首有“翰林院”印,并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呈印記,蓋即四庫館臣所見之本也。子孝字純叔,長洲人,官至湖廣布政司參議,后罷職家居。文集未見。此詞集首有顧夢圭序。夢圭稱其“意態(tài)流動,似艷而實雅,無一語蹈襲前人”。實則語語平實流利,不甚著力,又多壽詞,大類夏桂洲詞,尤不及劉伯溫也。集中《定風(fēng)波》四首,多感慨語,似是述懷之作?!耙羺蝿酌鴫粝耄瑦澩?,不如沉醉臥花茵。”蓋“橫罹讒忌”后之作也。

文山全集

宋文天祥撰 二十卷十冊 萬歷刊本

余嘗重印文山《指南錄》,所用底本,為明末所刊者。惜無他本可校。茲于中國書店得此《文山全集》,甚覺高興!嘗持此本中《指南錄》及《指南后錄》(第十三及十四卷)與余所印者對校一過,二本互有詳略,次第亦有不同處。當(dāng)非出于一源。某氏處藏有宋末刊本《文山集》,惜未得借校。

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匯集四卷

又外集 一卷

明唐寅著 萬歷刊本

伯虎詩文真率自然,間有淺易語。然大體皆雋妙。余初得清刊本《伯虎集》,不知何時失去。劫中又得一部。然遍訪明刊本未遇也。后從王賈許得萬歷刊本《外集》一冊,《外集續(xù)編》二冊。取校清刊本,幾皆已收入,無甚遺漏。頃又于朱惠泉處得此袁中郎批評本;雖名《匯集》,詩文雜著,反不及清刊本之多。中郎云:“子畏小詞,直入畫境。人謂子畏畫筆之妙,余謂子畏詩詞中有幾十軸也。特少徐吳輩鑒賞之耳。”所見正與余同。余所深喜者乃子畏之題畫詩也。

牡丹亭 還魂記

明湯顯祖編 二卷 萬歷刊本

自臧晉叔改本《還魂記》出,而《還魂記》失其真面目矣;自冰絲館刊本《還魂記》出,而《還魂記》遂無全本矣。何若士之多厄也!余舊有萬歷間石林居士本《牡丹亭》《還魂記》二冊,為獨得其真,甚珍示之。此本版片,至明清間似猶在人間。歙縣朱元鎮(zhèn)嘗得版,重加刷印。朱印本雖較模糊,然流傳頗廣;惟去石林居士序,并于題下多“歙縣玉亭朱元鎮(zhèn)校”數(shù)字為異耳。不知者皆誤為朱氏重刊本。余曾得此本數(shù)部,皆破蛀不全。葉銘三頃以此本見售。以其獨為完整不闕,復(fù)收之。

胭脂雪

清盛際時撰 二卷 存下卷二冊

清內(nèi)府四色寫本

余收得升平署鈔本劇曲不少,惟無若此本之精鈔者。此本“曲牌名”以黃色筆寫,“曲文”以黑色筆寫,“白”以綠色筆寫,“科”以紅色筆寫,眉目極為明晰。自第一出,首尾完全,故坊賈逐頁挖去“下卷”二字,冒作全書。其“上卷”當(dāng)亦是從第一出至十六出也。此戲昆弋二腔雜用,每出用何腔,皆于出目下注明,可見清初昆弋二腔均流行甚廣。故王正祥等既輯《十二律昆腔譜》,復(fù)輯《十二律京腔譜》也。

陶然亭

吳下習(xí)池客填詞 不分卷一冊 稿本

清人雜劇每喜用實事為題材;作者自述之作尤習(xí)見不奇。徐爔之《寫心雜劇》,即全部以自身之瑣事為題材者。此劇亦寫實事。正名云:“樂升平車馬清明節(jié),會文武詩射陶然亭?!弊髡咦允稹皡窍铝?xí)池客”,實為許名侖之別署。名侖字訪槎,許廷之侄,嘗客納蘭常安履坦許,故履坦嘗為其《梅花三弄》作序。《梅花三弄》仿沈君庸《漁陽三弄》而作,寫范少伯、蔡中郎、陳季常事,惜不傳。

卷石夢

吳下習(xí)池客填譜 不分卷一冊 稿本

正名云:“古虎丘改瘞碧鬟仙,來鶴樓感現(xiàn)卷石夢?!彼鶖⒄邽閯⒈眺呤隆1眺邽榍r吳人盛傳之乩仙。滿紙荒唐言,實不足存。以為其稿本,姑收之。

新刻金陵原板易經(jīng)開心正解

四卷四冊 萬歷間閩建書林熊成冶刊本

首有熊成冶序云:“近太史魯象賢家,親筆課兒《易經(jīng)正解》,不泛不略,不艱不詭,字字啟發(fā),句句明瑩,誠初學(xué)之芳規(guī),為舉業(yè)發(fā)軔之門路也?!笔拙頌椤兑捉?jīng)各色考實》,凡十一頁,皆是插圖。每頁分三欄,亦尚存古意。余則以其圖而取之。斯類童蒙讀物,最易散佚。余收購二十載,所得亦不過二十馀種耳。諸藏家殆皆未見,即見,亦未必收。然收之,于論述近古童蒙教育者,或不為無用也。

新鍥翰府素翁云翰精華

十二卷六冊 萬歷間熊沖宇刊本

熊沖宇名成冶,即鐫《易經(jīng)正解》者。熊氏在閩建書林中,刊書甚多;通俗應(yīng)用書及童蒙讀物所刊尤夥,此書為供民間實際應(yīng)用之尺牘,與元刊本《翰墨大全》頗相類。分上下二欄,各為六卷。自啟札、行柬、慶賀至“名公文翰”,所收頗多。上欄第五卷為“攔門詩”(有祝贊及撤帳詩句)及對聯(lián)。下欄第一卷為“文公冠禮考證”,馀皆柬牘也。

春曉翰林查對天下萬民便覽

新鍥兩京官板校正錦堂春曉翰林查對天下萬民便覽

明鄧仕明修編 四卷一冊

萬歷間閩建書林陳德宗梓行

此閩建坊賈所刊通俗應(yīng)用書之一。每卷之首,附插圖一幅,作風(fēng)同當(dāng)時閩肆所刊他書,而頗精善。明人詩聯(lián)之書頗多。經(jīng)廠刊奉有《對類》,李開先有《拙對》,大都皆供詩人抉擇之用。惟此書所錄,多為宅舍、慶賀、祭吊、游賞時景之用,則當(dāng)是實際上民間之應(yīng)用書也。每頁分上下二欄,尚存古風(fēng)。多收時人之詩,亦一特點。第一卷之前數(shù)頁及末卷之最后若干頁已佚去。余向收此類通俗書不少,且以其有圖,故竟以五十金購之,亦豪舉也。

鼎鐫校增評注五倫日記故事大全

四卷 萬歷辛卯閩建書林鄭世豪刊本

《日記故事》為童蒙讀物之一,不知為何人所撰。今所見最古本為嘉靖時所刊者。余舊藏一嘉靖本,上圖下文,亦建安書坊所刊。此本插圖已是為全頁大幅;可窺見閩地版畫作風(fēng)之變遷。首有吳宗札序。卷一題下,署“嶺南亞魁約庵吳宗札□□,武夷門人海東彭濱□□”,蓋坊賈好假藉魁元之名以傲俗,此風(fēng)建賈尤甚。此書以“生知”始,以“治國”終?!吧狈彩赵娙祝湟辉疲骸皢柼熘笾?,論日豈凡材。人號張曾子,座稱謝顏回。對蠶吟磨轉(zhuǎn),灌水取球來。正字諷朋黨,救兒擊甕開。”每句敘一故事;句下便注明此故事,并加以評釋。然亦有非“詩”者,如“君臣”類:“焚身禱雨君,伐罪吊民君”,“剖心直諫臣,強(qiáng)項盡忠臣”;“父子”類:“問安西伯子,嘗藥文帝子”,“殺雞以奉親,求鯉以養(yǎng)親”等,然不多。晚清流行之童蒙讀物《龍文鞭影》之類,殆即從此脫胎而出。

李卓吾先生批點西廂記真本

二卷 存上卷一冊 明末刊本

余舊藏此本一部,卷首圖像已被奪去。后又收清初刊金圣嘆評本《西廂記》,首有“十美圖”,甚精美,即從此本撫印者。然以不得原刊之圖像為憾。孫助廉得此殘本一冊,秘不示人,且已寄平。余聞之,力促其寄回。乃得歸余所有。圖像原有二十幅,今僅存十幅有半。零縑斷簡,彌見珍異!刊工為武林項南洲,亦當(dāng)時名手之一。

徐文長四聲猿

公安袁宏道評點 不分卷 明末刊本

《四聲猿》刊本最多,余舊所得者已有三種。此為明末刊本,首有鐘人杰序。插圖四幅:“漁陽意氣”,“暮雨扣門”,“秋風(fēng)雁塞”,“玉樓春色”,為歙人汪修所畫,意態(tài)綿遠(yuǎn),鐫印精工,惜未知鐫者為何人。殆亦新安名手之作也。余舊有此本,遍覓未得,當(dāng)已于南北遷徙中失去。此本初印可愛,因復(fù)收之。人杰序云:“袁中郎先生未識文長名,見四劇驚嘆,以為異人。海內(nèi)始知有文長。此《太玄》之于桓譚也。予因得中郎所點評者,圖而行之。或謂點評,詞受其妍媸,不礙板乎?圖奚為?圖以發(fā)劇之意氣也。北拍在弦而不在板,予固審所從矣?!比f歷以來,無劇不圖。人杰固從俗也。

秦詞正訛

明秦時雍撰、練子鼎輯 二卷存上卷

嘉靖辛酉刊本

秦時雍散曲,最罕見。余重印《新編南九宮詞》,曾發(fā)見時雍數(shù)曲,甚以為喜。沈璟《南詞韻選》亦收秦曲數(shù)首。此本雖非全帙,卻為諸藏家所未見,最為珍秘。書賈從內(nèi)地收得,序缺第一頁之前半,中縫均已加挖改,蓋欲泯上下二卷之痕跡,冒作全書也。陳良金序云:“吾姻家復(fù)庵子,慧敏穎脫,博聞強(qiáng)識,蚤負(fù)盛名,晚掇京科。宰畿縣,竟以不能粉飾俯仰見絀。其居常撫景懷人,觸物起興,啟口容聲,即成佳韻。凡得一曲,遠(yuǎn)近爭膾炙之,曰:此秦詞也。但其傳誦既久,涇渭混淆,識者惑焉。此崇藩歸來,而《秦詞正訛》所由輯也?!贝松暇泶嫣讛?shù)十九,小令三十六,以贈妓閨怨之作為最多。集中《憶白蘭畹》(《步步嬌》套),《之汴憶蘭畹》(《甘州歌》套),《憶王翠筠》(《步步嬌》套),《憶杜弱蘭》(《二犯傍妝臺》套),《張雪仙晝眠》(《啄木兒》套),《雪夜憶雪仙》(《步步嬌》套),《寓京師寄雪仙》(《黃鶯兒》套),《為高幽閨》(《山花子曲》)等,皆贈妓作也。綺膩深情,尚有元人遺風(fēng)。

國朝詞綜補(bǔ)

清無錫丁紹儀輯 五十八卷 光緒九年刊本

余喜收詞曲書。清詞選本及別集,二十年來,所得不少。惟丁紹儀《國朝詞綜補(bǔ)》一書,久訪未得。后聞無錫丁氏藏有一本,亦無暇向之借鈔。午后,春雨連綿,百無聊賴。友人某先生電告予云:有書賈送丁氏《國朝詞綜補(bǔ)》一書來,索一百十八金,意不欲留。知子索此書久未得,可送來否?余聞之狂喜,即告以欲得意。不數(shù)刻,書果至。蓋即無錫丁氏所藏之本也。置之案頭,摩挲未已。森玉先生恰在此,見之,亦甚慰悅,云:亦未見此書。價雖昂,仍勉力收之。亦詞曲藏中不可闕之物也。丁氏此書,所收清詞凡一千三百馀家;有補(bǔ)王氏原書所未備者,有續(xù)王氏未及見收者,亦有僅補(bǔ)“詞”者。弘富過于王黃二家。閩侯林氏別藏有丁氏續(xù)補(bǔ)八卷;無錫圖書館亦藏有丁氏手稿本三卷,皆溢出此本外。當(dāng)借鈔配全之。惜丁氏于原詞每改易字句,又往往不注明各詞所從出處;仍不免蹈明人編書之陋習(xí)。

上劫中所得,多為明刊小品。經(jīng)史巨著,宋元善本,以至明鈔名校之書,雖多經(jīng)眼,卻無力收之矣。書生本色,舌耕筆耘,其不能網(wǎng)羅散佚,匯為巨觀者,勢所必然?!扒扇 惫趟蝗?,“豪奪”更無可能。入春以來,書值暴漲,若山洪之奔湃,一發(fā)不可復(fù)收。我輩更無“問津”之力矣。《得書記》之著筆殆與收書之興同歸闌珊矣!雖尚有若干去歲所收之書,頗值一記者,亦竟無意于續(xù)作,不禁擱筆三嘆!中華民國三十年五月十八日西諦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