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人雜劇多賴臧晉叔《元曲選》而存。從前研究元劇的,幾以臧選為惟一的寶庫。臧選刊于萬歷四十四年,所選雜劇凡百種。(1)殆為雜劇選中最豐富的一種。不僅前無古人,抑且后鮮來者。孟稱舜于崇禎六年刊《古今名劇柳枝集》及《酹江集》,多據(jù)臧選。(2)所錄連明作并計之,亦不過五十六種而已。十年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刊行于臧選之前或約略同時的雜劇選集若干種,像息機(jī)子《古今雜劇選》,尊生館主人(黃正位)的《陽春奏》,《古名家雜劇選》,《新續(xù)古名家雜劇選》,顧曲齋刻元劇,童野云刻元劇,繼志齋刻元劇(3)等,較之臧氏百種,均相形見絀。所載的至多不過臧選的一半。且所能補(bǔ)充臧選的,也不過寥寥的幾種而已。我在顧曲齋刻元劇里得到關(guān)漢卿的《緋衣夢》一種,曾詫為不世之遇。在《古名家雜劇選》里所見的羅貫中《龍虎風(fēng)云會》,楊梓《忠義士豫讓吞炭》,無名氏《漢鐘離度脫藍(lán)采和》,《龍濟(jì)山野猿聽經(jīng)》,《蘇子瞻醉寫赤壁賦》(4),在息機(jī)子《雜劇選》里所見的《九世同居》,《符金錠》,在《陽春奏》里所見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都曾使我感到興奮過。在《金貂記》卷首發(fā)現(xiàn)的《敬德不伏老》也使我有相當(dāng)?shù)募印?5)六本的《西游記雜劇》(6)的出現(xiàn),成為一件重要的大事。《八千卷樓書目》(卷二十)所載明鈔本《燕孫臏用智捉袁進(jìn)》,《吳起敵秦掛帥印》二種(7)曾引誘過我特地跑到南京。等到知道這二種不知何時已亡佚了去,我卻懊喪了好幾天。這些發(fā)現(xiàn)都是零零星星的。
最大的發(fā)現(xiàn)是《元刊雜劇三十種》。這是黃蕘圃舊藏,經(jīng)羅振玉、王國維的發(fā)見而流傳于世的。(8)在這三十種里便有未見收于臧選及他選的元劇十七種。(9)更重要的是,藉此,我們可以見到元人刊元劇的本來面目。(10)藉此,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初周憲王(朱有燉)刊行他的“樂府”(11)時,為什么每種都要注出是“全賓”(12)。當(dāng)時,黃蕘圃在書簽上曾寫著“乙編”二字。這二字曾引起了王國維和許多人的幻想,以為既有“乙編”,必有“甲編”乃至“丙編”、“丁編”等等。(13)那末元人刊的元劇必不僅這三十種而已,也許還再有三十種,六十種的發(fā)見。
這期望并沒有落空,卻以另一個方式出現(xiàn)于世。我們雖然不曾得到元人刊元劇的“甲編”乃至“丙編”、“丁編”,——這幻想證明了終于是“幻想”,永遠(yuǎn)不會實現(xiàn)的(14)——然而我們卻終于又發(fā)見了更大的一個元明雜劇的寶庫;這寶庫包含了二百四十二種的元明雜劇;在種數(shù)上,較之臧選更多到一倍半;而足以補(bǔ)臧選及他書之未及的,單在元劇方面,已有二十八種。明劇則有六種;元明之間,所謂“古今無名氏”所作的則有一百種以上。這弘偉豐富的寶庫的打開,不僅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增添了許多本的名著,不僅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個奇跡,一個極重要的消息,一個變更了研究的種種傳統(tǒng)觀念的起點,而且在中國歷史,社會史,經(jīng)濟(jì)史,文化史上也是一個最可驚人的整批重要資料的加入。這發(fā)見,在近五十年來,其重要,恐怕是僅次于敦煌石室與西陲的漢簡的出世的。
這發(fā)見,并不是沒有預(yù)兆的。
相傳明初親王就藩時,每賜以雜劇千本。(15)《永樂大典》錄元雜劇二十一卷。(卷之二萬七百三十七至卷之二萬七百五十七。)前二卷雜劇名目,《大典目錄》(16)已闕。然此十九卷所載已有九十本。這恐怕是匯選雜劇之始。我們也知道,明代收藏雜劇者往往將若干單帙薄冊之雜劇合釘為一本。明季《祁氏讀書樓目錄》(17)曾記載著:
(一)名劇匯 七十二本(凡二百七十種有詳目)
(二)雜劇 十四本(無目)
(三)鈔本雜劇 十二本(無目)
(四)未釘雜劇 二帙(無目)
《晁氏寶文堂書目》(18)里,載有薄冊單刊之雜劇不少。錢遵王《也是園書目》(19)所載雜劇名目獨多;雖不注明合釘為若干冊,但今知也實是合釘著的?!都緶嫒敃俊?20)也載有鈔本元曲三百種,一百冊(見后)。晁氏祁氏之書已不可得見?!兑彩菆@書目》最著稱于世。王國維《曲錄》(21)全載其雜劇部分。(王氏來見晁氏及祁氏二目。)而這一部分的書,也徒令人有“書亡目存”之感。
民國十八年十月間出版的《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四號)里載有丁初我的《黃蕘圃題跋續(xù)記》一文;在這篇文章里忽發(fā)現(xiàn)黃氏的《古今雜劇跋》。這書凡六十六冊(原注:今缺二冊)。丁氏注云:“也是園藏趙清常鈔補(bǔ)明刊本,何小山手校?!庇职显疲骸俺跷以娢矣葳w氏舊山樓藏有此書,假歸,極三晝夜之力,展閱一遍,錄存‘跋語兩則’?!庇衷疲骸鞍敢彩菆@原目除重復(fù)外系三百四十種。蕘圃所存為二百六十六種,實闕七十四種?!羰箱浨瀣F(xiàn)存目錄十四紙,依此書之次第另錄之,實存二百三十九種,又闕二十七種。”
這是如何重大的一個消息!在民國十八年間,丁氏還曾見到這六十四冊的也是園藏《古今雜劇》,則此書必至今不曾亡佚可知。雖然已闕失了一百零一種,但馀下的二百三十九種必定還在人間!這消息的流布,使我喜而不寐者數(shù)日。立即作函給北平的友人們追求其書的蹤跡,又托與丁氏相識的友人們?nèi)ブ苯釉儐柖∈?。但丁氏只是說,閱過后,便已交還給舊山樓。他的跋里原來也是這樣的:“時促不及詳錄,匆匆歸趙。曾題四絕句以志眼福。云煙一過,今不知流落何所矣。擲筆為之嘆息不置?!?/p>
但我總耿耿于心,念念不忘此書。我相信此書必定還在人間,并且也不會流落到很遠(yuǎn)的地方去。同時,要蹤跡此書的,還有武進(jìn)某君。舊山樓藏書,多半歸于盛宣懷。他曾至盛氏藏書處細(xì)閱,只見有《元曲選》,并無此書。后盛氏書由政府中某氏贈給了約翰大學(xué)圖書館,再度檢閱,也無此書在內(nèi)。難道此書竟是真的蕩為云煙么?
舊山樓在江南齊盧戰(zhàn)役,曾駐過軍隊。所遺存的古籍多半為兵士們持作炊柴;兵退后,殘帙破紙與馬糞污草相雜,狼藉于樓之上下。難道此書竟被兵士們當(dāng)作舉火之用么?
問之虞山人士,胥不知此書存佚。輾轉(zhuǎn)問之趙氏后人,也都不知,再問之丁氏,還是一個“不知”。不久,丁氏歸道山,再沒法去追問此書的消息了。
但我還不曾灰心;耿耿不忘于心,也念念不忘于口。見人必問,每談及元劇,則必及此書。我曾輯元劇佚文,但因希望能見到此書,始終不愿付之剞劂。
果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書竟被我所發(fā)現(xiàn)!
二
這是不能忘記的一天!這是永遠(yuǎn)不能忘記的一刻!
在民國二十七年五月的一天晚上,陳乃乾先生打了一個電話給我,說,蘇州書賈某君曾發(fā)現(xiàn)三十馀冊的元劇,其中有刻本,有鈔本;刻本有寫刻的,像《古名家雜劇選》,有宋體字的,不知為何人所刻。鈔本則多半有清常道人跋。我心里怦怦的跳動著,難道這便是也是園舊藏之物么?我相信,一定是此物!他說,從丁氏散出。這更證實了必是舊山樓的舊物。丁氏所云“匆匆歸趙”,所云“云煙一過,今不知流落何所”,均是英雄欺人之談。我極力的托他代覓代購。他說,也許還有一部分也可以接著出現(xiàn)。
當(dāng)時,我只是說著要購藏,其實是一貧如洗,絕對的無法籌措書款。但我相信,這“國寶”總有辦法可以購下。我立即將這好消息告訴在漢口的盧冀野先生和在香港的袁守和先生。第二天下午,我到來青閣書莊,楊壽祺先生也告訴我這個消息,說有三十多冊,在唐某處,大約千金可以購得;還有三十馀冊則在古董商人孫某處,大約也不過千四五百金至二千金可以購得。他已見到此書。這消息是被證實了。我一口托他為我購下。雖然在戰(zhàn)爭中,我相信這二三千金并不難籌。
這一夜,因為太興奮了,幾乎使永不曾失過眠的我,第一次失眠。這興奮,幾與克復(fù)一座名城無殊!
第二天,一見到幾位同事,便托其設(shè)法籌款。很高興的,立即籌到了千金。這溫厚的同情與幫助,是我所永遠(yuǎn)不能忘懷的。當(dāng)天下午,便將此款交給了楊壽祺先生。他一口答應(yīng)說,明天下午可以從唐某處取得此書三十馀冊來。
我立即又作一札告訴袁守和先生,說這部書大約三千金可得;不知北平圖書館有意收購沒有。
渴望的等待,忘情的喜悅,與“萬一失之”的恐懼,交戰(zhàn)于心,又是一夜的不能入睡。
不料,第二天下午,到了來青閣書莊,那“恐懼”竟實現(xiàn)了!楊君說:他去遲了一步,唐某處的三十馀冊,已以九百金歸之孫君了。此書成了完璧,恐怕要漲價不少。同時,并以原金還給我。
沒有那樣的“失望”過!像熊熊火紅的熱鐵突然拋入水中一樣。垂得而復(fù)失之,格外的令我難過!想望了十年的東西,一旦失之交臂,這懊喪,這痛苦,是足夠忍受的。這一夜又患了失眠。
明天一早,苦笑的把原金還給了同事們,說,恐怕永遠(yuǎn)的不會買到此書了,惟一的希望是,此“國寶”不至出國。
守和從香港回了信,說北平圖書館決定要購下此書。三千之?dāng)?shù),他可以設(shè)法籌措。我苦笑的把這信塞到抽屜里去。
如此的過了好幾天,終日在“失望”的苦痛煎熬里。任怎樣不能忘懷于此書。十年不能忘于心,不能忘于口的,難道一旦將得之,竟還能聽任其失之交臂么?
我相信,必有辦法可以得到它;任用多少的力量與金錢都不計,必有辦法可以得到它!
又晤到了乃乾先生,又提起了此書。他說,古董商人為孫伯淵君。此書成了全璧后,孫君侍價而沽,所望甚奢,且聲言此時決不出售。且甚珍秘,不令人見。
乃乾和孫君是熟友。我再三的托他去問價,并再三的說,必定有辦法籌款。
隔了兩天,乃乾告訴我說,再四與孫君商議的結(jié)果,他非萬金不售;且須立刻商妥,否則,將要他售。
我又燃起了希望??鲜郏矣辛藘r格,這事便又有些眉目了。這一天,立刻我發(fā)了兩個電報,一致守和,一致冀野,說及其價格。守和在第二天,便回電說,他那里只好“望洋興嘆”?;I款實在不易。我的希望去了一半。到了第三天,冀野卻回了一電,說:決購,并要我去議價。他在教部辦事;對于元劇的狂熱,和我有些相同。
我恢復(fù)了“希望”,恢復(fù)了興奮,立刻找到乃乾商談此事。乃乾說,恐怕不易減少價格。但經(jīng)過了三天的議價,終于以九千金成交。我立即電告冀野。同時仍向同事們先籌款千金,作為定洋;約定在二十天以內(nèi),將全款付清。
時間是五月三十日,天色有些陰沉沉的,春寒還未盡去。我偕乃乾持千金至孫君處,簽定了契約。在這時,我方才第一次見到了原書!一冊又一冊的翻閱著。不忍釋手;不忍離目。每冊有汪閬源藏印。首冊有黃蕘圃手鈔目錄,多至三十九頁。幾乎每冊都有清常道人的校筆及跋語。何小山也曾細(xì)細(xì)的校過。錢遵王卻只留下了數(shù)行的鈔補(bǔ)的手跡。董玄宰也有跋四則。到了這時,此書的授受的源流方才皎然明白。原來所謂也是園藏者,只不過是其中受者授者之一人而已,實應(yīng)作脈望館鈔校本。黃目總名作《古今雜劇》,不知為誰氏所命名。除刻本外,鈔本多半注明來源;或從內(nèi)本錄校,或由于小谷本傳鈔??瘫局挥卸N,一為《古名家雜劇選》本,一為息機(jī)子《雜劇選》本。此書的鈔校為萬歷四十二至四十五年間,恰在臧氏《元曲選》刊行于世的時候,故所收獨不及臧選。
黃蕘圃嘗自夸所藏詞曲甚富;但通行本《士禮居題跋記》所載詞曲寥寥無幾。今見此書首冊黃氏手鈔所藏曲目及跋,始知“學(xué)山海之居”中所庋藏詞曲,果不下于“詞山曲海”之李中麓也。
這六十四冊的寶庫,包含鈔本、刻本的元明雜劇二百四十二種,幾乎每種都是可驚奇的發(fā)現(xiàn);即其名目和臧選及其他選相同,而其文字間也大有異同。較之往日發(fā)現(xiàn)一二種雜劇即詫為奇遇者,誠不禁有所見未廣之嘆!
我有充足的勇氣措置這事;我接受了這契約。這書的價值決非數(shù)字所能表示的。我最恨市賈的把“書”和“金錢”作相等的估計。無數(shù)的古籍、名著決不是區(qū)區(qū)金錢所能獲致的。以古香古色的名著較之金錢,金錢誠如糞土。我獲見此書,即負(fù)契約上的一切損失也愿意。
兩個星期過去了;因為內(nèi)地匯款的困難,還是沒有什么消息來,只來了一個電報,叫設(shè)法在上?;I款于限期內(nèi)付出。仍依賴了同情與友誼,我居然籌到了借款,而在限期內(nèi)將書取回?!@借款過了兩個多月方才寄到歸還。
這“書”是“得其所”了,“國寶”終于成為國家所有。我的心愿已償。更高興的是,完成這大愿的時間乃在民族的大戰(zhàn)爭的進(jìn)行中。我民族的蘊蓄的力量是無窮量的,即在被侵略的破壞過程中,對于文化的保存和建設(shè)還是無限的關(guān)心。這不是沒有重大的意義!這書的被保存便是一個例。
三
脈望館藏曲初無藉藉名。談曲的人向來只知道也是園而不知道脈望館。今傳的《脈望館書目》(22),所載詞曲,寥寥無幾。在“書目”盈字號詞曲類里,所列的不過:《梅香雜劇》二本,《秦仙仙傳》一本,《大雅堂集》一本,《狀元堂陳母教子雜劇》一本,《誠齋傳奇》十本,雜劇四本,《游春記》一本,《下船雜劇》一本,《梁狀元不伏老》一本,《泰和記》一本,《昆侖奴傳》一本,《古本西廂》一本,《紅拂雜劇》一本,雜劇三本,《譚板西廂》一本,《莽張飛大鬧石榴園雜劇》一本,《拘欄》一本,《楚昭王疏者下船雜劇》一本(《玉簡齋》本此下有“《升庵雜劇》二十本,二套”;按“劇”應(yīng)據(jù)《秘笈》本改作“刻”)等而已;與今所見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多至六十冊以上者大異。疑《脈望館書目》為后來所編,此書或已轉(zhuǎn)售,故不著錄。
清常道人為趙琦美的別號。按趙氏“家乘”:“琦美原名開美,字仲朗,號玄度,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生。以父(用賢)蔭,歷官刑部貴州司郎中,授奉政大夫。天啟甲子(公元1624年)卒。邑志有傳。配徐氏,光祿監(jiān)事勉之公懋德女,贈宜人。繼呂氏,孝廉名道炯女,封宜人。葬桃源澗。子五,士震、振羽、振海、振華、士升。女三;長適瞿式耒,次適江陰繆貞白,次適錢昌韓?!?23)邑志的“傳”,寫他的生平較詳:
趙琦美字元度,文毅公(用賢)子。天性穎發(fā),博聞強(qiáng)記。以父蔭,歷官刑部郎中。生平損衣削食,假書繕寫,朱黃讎校,欲見諸實用。得善本,往往文毅公序而琦美刊之。其題跋自署清常道人。有藏書之室曰脈望館。官太仆丞時,嘗解馬出關(guān),周覽博訪,上書奏條方略,隨例報聞。遂以使事歸里。著有《洪武圣政記》、《偽吳雜記》、《容臺小草》、《脈望館書目》。子士震,官徐州衛(wèi)經(jīng)歷。(24)
——《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
他的藏書大抵以得之北方為多;而所校書也以在北方為最多。歸里后,他的藏書似乎也全都捆載而南。在什么時候,他的藏書散出來,已不可知。但總在天啟、崇禎之間。錢謙益(25)得到他的鈔校本的全部。(26)相傳他卒后,他的子孫不肖,將他的藏書售去時,曾聞有鬼在啜泣。這“話”見于錢曾的《讀書敏求記》;雖是一段“鬼”話,卻可知清常道人是如何的篤愛他的藏書,如何寶重他的親自手校的文籍。這部手校的《古今雜劇》也當(dāng)是當(dāng)時歸之謙益的一種。謙益將未與絳云樓同毀的清常道人鈔校本的書全部贈給了錢曾。(27)所以《古今雜劇》也被收于《也是園書目》。惟遵王并不舉總名,而將雜劇名目一一列舉。其中次第是否照舊,或遵王有否增入若干種,已不可知。但想來,當(dāng)是脈望館原來的面目;蓋在萬歷四十三年以后刊行的雜劇集,像《元曲選》等均不曾釘入,可見遵王并不曾改動了原來合釘?shù)氖綐印?/p>
錢遵王藏書,多半歸于泰興季滄葦。(28)故《季滄葦藏書目》(29)所載多半述古舊物。其中有:
元曲三百種一百本 抄
一項(30)。此書殆即今見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
何煌(31)為何焯之弟,亦好書。他所得元明人曲本甚多,也勤于校。今此鈔校本中所見之朱筆密校,署名“小山”或“仲子”者,皆煌手筆也。他并藏有《元刊雜劇三十種》一書,故每以元刊本校此鈔校本。
煌所藏曲,此書及《元刊雜劇三十種》,并《琵琶記》等,后均歸于黃丕烈的百宋一廛。(32)丕烈跋此書云:“曲本略有一二種,未可云富。今年始從試飲堂購得元刊明刊舊鈔名校等種,列目如前。”
后來,黃氏士禮居藏書散出,此書歸汪閬源(33)所有,故每冊之首均鈐有汪氏印章。汪氏散出后,此書又歸趙氏舊山樓。(34)由舊山樓再轉(zhuǎn)入丁初我手。蓋此書自北南下后,始終未出蘇州及常熟二地。未遭絳云之炬,歷脫兵火大劫,至今三百馀年,乃大顯于世。其授受源流可列表如下:
趙琦美——錢謙益——錢曾(遵王)——季振宜(滄葦)——何煌(小山)——黃丕烈——汪士鐘(閬源)——趙宗建(次侯)——丁祖蔭(初我)
丁氏字芝蓀,號初我,常熟人,嘗知常熟縣事。故于舊山樓散出故籍,所得獨多。他曾搜求虞地著作,刊為《虞陽說苑》二編(乙編僅成四冊)。后居蘇州以終。這次蘇城失陷,他的藏書殆盡被劫散出,此書便是其中之一。他生前對于此書極端保守秘密;即其至友亦不知其藏有此書。這實是一件不可了解的神秘。今乃經(jīng)大劫而反顯于世;且更付之剞劂,不日可以告成。則三百多年來的秘冊,將成為人人可得之物了。
但在授受的淵源里,有一點可疑的,即此書中有董其昌跋四則,似董氏曾挾此書于舟中覽閱。也許在錢謙益得到此書之前,或曾經(jīng)他收藏過?;蛘咚栝営谮w氏,也說不定。
四
經(jīng)過了三百多年的輾轉(zhuǎn)授受,這部最弘偉的戲曲的寶庫,不能沒有損失。清常所藏的原來有多少種,已不可知。據(jù)《也是園書目》則有三百四十種(除重復(fù)外)。季滄葦書目則有三百種,一百冊(似三百種之?dāng)?shù),系季氏舉成數(shù)而言,非實際之?dāng)?shù)目)。但到了黃蕘圃手里,則僅存六十六冊,二百六十六種,較之也是園所載已闕了七十四種。在蕘圃跋里及他手鈔目錄里均已一一舉出。(35)這闕失了的七十幾種重要的東西實在不少:
*1 王瑞蘭私禱拜月亭
元關(guān)漢卿撰
(按此劇有元刊本)
2 王魁負(fù)桂英
*3 洞庭湖柳毅傳書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4 玉清殿諸葛論功
以上元尚仲賢撰
*5 鄭孔目風(fēng)雪酷寒亭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6 臨江驛瀟湘夜雨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以上元楊顯之撰
7 風(fēng)月兩無功
元陳定甫撰
*8 說專諸伍員吹簫
元李壽卿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9 韓退之雪擁藍(lán)關(guān)記
元趙明遠(yuǎn)撰
*10 散家財天賜老生兒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1 抱侄攜男魯義姑
12 女元帥掛甲朝天
以上元武漢臣撰
13 神龍殿欒巴噀酒
元李取進(jìn)撰
*14 鐵拐李借尸還魂
元岳伯川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5 梁山泊黑旋風(fēng)負(fù)荊
元康進(jìn)之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6 黃桂娘秋夜竹窗雨
*17 秦修然竹塢聽琴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以上元石子章撰
*18 陳季卿誤入竹葉舟
范子安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9 沙門島張生煮海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0 劈華山神香救母
*21 謝金蓮詩酒紅梨花
元張壽卿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2 秦太師東窗事犯
元孔文卿撰
(按此劇有元刊本)
*23 便宜行事虎頭牌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4 鄧伯道棄子留侄
以上元李直夫撰
*25 花間四友東坡夢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6 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
(按今傳《西游記雜劇》疑即此?。?/p>
以上元吳昌齡撰
27 賢達(dá)婦荊娘盜果
28 摔袁祥
29 孝順賊魚水白蓮池
*30 李素蘭風(fēng)月玉壺春
(按此劇當(dāng)為息機(jī)子刊本;《元曲選》亦收之,作武漢臣撰)
*31 王鼎臣風(fēng)雪漁樵記
(按此劇當(dāng)為息機(jī)子刊本;《元曲選》作《朱買臣風(fēng)雪漁樵記》)
32 行孝道郭巨埋兒
33 宣(36)門子弟錯立身
以上元無名氏撰
34 遙天笙鶴
元明丹邱先生撰
*35 天香圃牡丹品
*36 蘭紅葉從良煙花夢
*37 四時花月賽嬌容
*38 文殊菩薩降獅子
*39 關(guān)云長義勇辭金
*40 掐搜判官喬斷鬼
*41 豹子和尚自還俗
*42 甄月娥春風(fēng)度(37)朔堂
*43 美姻緣風(fēng)月桃源會
*44 宣平巷劉金兒復(fù)落娼
*45 神后山秋狝得騶虞
*46 小天香早夜朝元
*47 李妙清花里悟真如
以上明周王誠齋撰
(按以上各劇均有通行刊本及傳鈔本)
48 花月妓雙偷納錦郎
49 鄭耆老義配好姻緣
以上明陳大聲撰
*50 杜子美沽酒游春
明王渼陂撰
(按此劇有《盛明雜劇》本)
*51 東郭先生誤救中山狼
明康對山撰
(按此劇有《盛明雜劇》本)
52 諸葛亮掛印氣張飛
53 諸葛亮石伏陸遜
*54 諸葛亮隔江斗智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55 老陶謙三讓徐州
56 壽亭侯五關(guān)斬將
57 關(guān)大王月下斬貂蟬
58 關(guān)云長古城聚義
59 米伯通衣錦還鄉(xiāng)
以上三國故事
60 蘇東坡誤入佛游寺
以上宋朝故事
61 李瓊奴月夜江陵怨
62 崔驢兒指腹成婚
63 鵠奔亭蘇娥自訴
64 賽金蓮花月南樓記
以上雜傳
65 呂洞賓戲白牡丹
以上神仙
66 保國公安邊破虜
67 英國公平定安南
以上明朝故事
68 南極星金鑾慶壽
69 賀萬年拜舞黃金殿
70 獻(xiàn)禎祥祝延萬壽
71 西王母祝壽瑤池會
但蕘圃的“待訪目”尚遺漏了:
*1 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 薩真人夜斬碧桃花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3 河嵩神靈芝慶壽
(按此劇有通行本)
*4 南極星度脫海棠仙
(按此劇有通行本)
*5 善知識苦?;仡^
(按此劇為也是園原目所未載,亦見于《雜劇十段錦》)
五種。丁初我謂除重復(fù)外,實闕七十四種,這計算是對的。蓋以《河嵩神靈芝慶壽》及《南極星度脫海棠仙》二種為復(fù)出也。蕘圃待訪目為什么漏列了這幾種呢?豈以其或為重復(fù)者,或已見于息機(jī)子《元人雜劇選》(蕘圃藏有此書)么?
到了汪閬源手里,又闕了二十七種:(38)
*1 李大白匹配金錢記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 杜牧之詩酒揚州夢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3 玉簫女兩世姻緣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以上元喬夢符撰
*4 尉遲恭單鞭奪槊(39)
元尚仲賢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5 中郎將常何薦馬周
元庾吉甫撰
*6 須賈誶范雎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7 雙獻(xiàn)頭武松大報仇
元高文秀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8 趙江梅詩酒玩江亭
元戴善甫撰
*9 趙氏孤兒大報仇
元紀(jì)君祥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0 趙光普進(jìn)梅諫
元康進(jìn)之撰
*11 魯大夫秋胡戲妻
元石君寶撰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2 蕭何月下追韓信
元金志甫撰
(按此劇有元刊本)
*13 李存孝誤入長安
元陳存甫撰
14 英雄士蘇武持節(jié)
元周仲彬撰
15 莊周半世蝴蝶夢(40)
16 半角哀鬼戰(zhàn)荊軻
17 四公子夷門元宵宴
18 巫娥女醉赴陽臺夢
以上春秋故事
19 郅鄆璋昆陽大戰(zhàn)
20 金穴富郭況游春
21 施仁義岑母大賢
以上東漢故事
22 李存孝大戰(zhàn)葛從周
23 狗家疃五虎困彥章
24 朱全忠五路犯太原
以上五代故事
25 小李廣大鬧元宵夜
26 宋公明劫法場
27 宋公明喜賞新春會
以上水滸故事
第二次所佚闕的二十七(六)種,系據(jù)汪閬源氏所鈔現(xiàn)存目錄(丁氏云:汪氏錄清現(xiàn)存目錄十四紙)與蕘圃手鈔目錄相校計的。自汪氏再傳到丁氏,則此“現(xiàn)存”的六十四冊,二百四十二種,并不曾再有什么損失。
經(jīng)過了這兩次佚闕,較之《也是園書目》所載,總計闕少一百零三種(41),將及全書的三之一。這些佚闕的雜劇恐怕我們是再也不能夠見到的了。這是多么重大的損失!在其中,僅四十七種今有傳本,其他五十六種卻都是人間孤本,再不能夠有遇到第二本的機(jī)會的。像尚仲賢、庾吉甫、戴善夫、康進(jìn)之、陳定甫、趙明遠(yuǎn)、武漢臣、李取進(jìn)、石子章、李好古、李直夫、陳存甫、周仲彬、丹邱先生、陳大聲諸作者的著作,以及元無名氏的幾種,春秋故事、五代故事的幾種都是很重要的。我們對于他們的亡佚實在是抱憾無窮,同時對于那二百四十二種(42)之得幸存于今,則更覺得欣幸無已也。
五
在今存的二百四十二種里,重要的作品自然是很不少;但也有很無聊的頌揚功德劇,應(yīng)節(jié)喜慶劇,且也有寫得不大高明的;而這里卻也保全了很可寶貴的資材。竹頭木屑,何一非有用之物。董其昌跋《眾神圣慶賀元宵節(jié)》云:
此種雜劇不堪入目,當(dāng)效楚人一炬為快!
這種態(tài)度是我們所不取的。對于古代的著作與文獻(xiàn),我們是應(yīng)該以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待他們,不僅僅單著重于保存重要的名著而已。
在其間,元人所著的雜劇,當(dāng)然引起我們特殊的注意:
*1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43)
(古名家本)
*2 馬丹陽三度任風(fēng)子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3 呂洞賓三醉岳陽樓
(古名家本)
*4 江州司馬青衫淚(古名家本)
*5 半夜雷轟薦福碑(古名家本)
*6 西華山陳摶高臥(古名家本)
*7 孟浩然踏雪尋梅(44)
(息機(jī)子本)
*8 開壇闡教黃粱夢(息機(jī)子本)
以上八種馬致遠(yuǎn)撰
*9 蘇子瞻風(fēng)雪貶黃州
(鈔本)
以上一種費唐臣撰
*10 四丞相歌舞麗春臺(45)
(古名家本)
11 呂蒙正風(fēng)雪破窖記
(鈔本)
以上二種王實甫撰
*12 死生交范張雞黍(息機(jī)子本)
以上一種宮大用撰
*13 杜蕊娘智賞金線池
(古名家本)
14 劉夫人慶賞五侯宴
(鈔本)
*15 關(guān)大王獨赴單刀會
(鈔本)
(按此劇有元刊本)
*16 趙盼兒風(fēng)月救風(fēng)塵
(古名家本)
*17 溫太真玉鏡臺(古名家本)
*18 望江亭中秋切膾旦
(息機(jī)子本)
*19 錢大尹智寵謝天香
(古名家本)
20 鄧夫人苦痛哭存孝
(鈔本)
*21 錢大尹智勘緋衣夢
(古名家本)
*22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古名家本)
*23 感天動地竇娥冤(古名家本)
24 山神廟裴度還帶(鈔本)
*25 尉遲恭單鞭奪槊(46)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26 狀元堂陳母教子(鈔本)
以上十四種關(guān)漢卿撰
*27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古名家本)
28 董秀英花月東墻記
(鈔本)
*29 裴少俊墻頭馬上(古名家本)
以上三種白仁甫撰
30 保成公徑赴澠池會
(鈔本)
*31 好酒趙元遇上皇(鈔本)
(按此劇有元刊本)
32 劉玄德獨赴襄陽會
(鈔本)
以上一三種高文秀撰
33 立成湯伊尹耕莘(鈔本)
34 鐘離春智勇定齊(鈔本)
*35 梅香騙翰林風(fēng)月
(息機(jī)子本)
*36 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古名家本)
*37 迷青瑣倩女離魂(古名家本)
38 虎牢關(guān)三戰(zhàn)呂布(鈔本)
以上六種鄭德輝撰
39 張子房圯橋進(jìn)履(鈔本)
*40 同樂院燕青博魚(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41 破苻堅蔣神靈應(yīng)(鈔本)
以上三種李文蔚撰
42 老莊周一枕蝴蝶夢(鈔本)
以上一種史九敬先撰
*43 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古名家本)
以上一種孟漢卿撰
*44 陶學(xué)士醉寫風(fēng)光好
(古名家本)
以上一種戴善夫撰
*45 東堂老勸破家子弟
(息機(jī)子本)
*46 孝義士趙禮讓肥(息機(jī)子本)
47 陶母翦發(fā)待賓(鈔本)
以上三種秦簡夫撰
48 宋上皇御斷金鳳釵
(鈔本)
*49 布袋和尚忍字記(息機(jī)子本)
*50 楚昭公疏者下船(鈔本)
(按此劇有元刻及《元曲選》本)
*51 看財奴買冤家債主
(息機(jī)子本)
*52 包龍圖智勘后庭花
(古名家本)
*53 斷冤家債主(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以上六種鄭廷玉撰
*54 宋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47)
(古名家本)
*55 諸葛亮博望燒屯(鈔本)
(按此劇有元刻本)
*56 龐涓夜走馬陵道(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57 忠義士豫讓吞炭(48)
(古名家本)
*58 錦云堂美女連環(huán)記
(息機(jī)子本)
*59 蘇子瞻醉寫赤壁賦
(古名家本)
60 鄭月蓮秋夜云窗夢
(鈔本)
*61 王月英月夜留鞋記(49)
(息機(jī)子本)
以上八種元無名氏撰
*62 河南府張鼎勘頭巾
(古名家本)
以上一種孫仲章撰(50)
*63 朱砂擔(dān)滴水浮漚記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64 貨郎旦(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65 敬德不伏老(51)(鈔本)
(按此劇今有《世界文庫》本)
66 施仁義劉弘嫁婢(鈔本)
67 劉千病打獨角牛(鈔本)
*68 殺狗勸夫(52)(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69 大婦小妻還牢末(53)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70 講陰陽八卦桃花女(54)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71 玎玎珰珰盆兒鬼(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72 劉玄德醉走黃鶴樓(55)
(鈔本)
*73 玉清庵錯送鴛鴦被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74 關(guān)云長千里獨行(鈔本)
*75 孟光女舉案齊眉(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76 雁門關(guān)存孝打虎(鈔本)
77 狄青復(fù)奪衣襖車(鈔本)
78 摩利支飛刀對箭(鈔本)
79 降桑椹蔡順奉母(56)
(鈔本)
*80 羅李郎大鬧相國寺(57)
(古名家本)
*81 馬丹陽度脫劉行首(58)
(古名家本)
82 閥閱舞射柳蕤丸記
(鈔本)
*83 逞風(fēng)流王煥百花亭
(鈔本)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84 龍濟(jì)山野猿聽經(jīng)(古名家本)
85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
(古名家本)
*86 漢鐘離度脫藍(lán)彩和
(古名家本)
*87 李云英風(fēng)送梧桐葉(59)
(古名家本)
*88 趙匡義智娶符金錠
(息機(jī)子本)
*89 包待制智賺生金閣(60)
(息機(jī)子本)
*90 包待制智斬魯齋郎(61)
(古名家本)
*91 張公藝九世同居(息機(jī)子本)
92 月明和尚度柳翠(62)
(古名家本)
按此劇與《元曲選》本全殊如臧本所錄為李壽卿作則此當(dāng)是另一作者所著)以上三十種元無名氏撰
上九十二種,釘二十四冊,皆為元人著作。即此已足和臧氏《元曲選》并駕齊驅(qū)。其中的六十二種,今有傳本可得;其他二十九種則皆為人間孤本。我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漢卿的《五侯宴》、《哭存孝》、《裴度還帶》、《陳母教子》四種;發(fā)現(xiàn)了費唐臣的《貶黃州》;發(fā)現(xiàn)了王實甫的《破窯記》;發(fā)現(xiàn)了白仁甫的《東墻記》;發(fā)現(xiàn)了高文秀的《澠池會》、《襄陽會》;發(fā)現(xiàn)了鄭德輝的《伊尹耕莘》、《智勇定齊》、《三戰(zhàn)呂布》;發(fā)現(xiàn)了李文蔚的《圯橋進(jìn)履》、《蔣神靈應(yīng)》;發(fā)現(xiàn)了史九敬先的《莊周蝴蝶夢》;發(fā)現(xiàn)了秦簡夫的《翦發(fā)待賓》;發(fā)現(xiàn)了鄭廷玉的《金鳳釵》;發(fā)現(xiàn)了朱凱的《黃鶴樓》;發(fā)現(xiàn)了劉唐卿的《蔡順奉母》;還發(fā)現(xiàn)了無名氏的《云窗夢》、《劉弘嫁婢》等;這消息是足以令我們研究中國文學(xué)的人驚詫不已的!
何況,即在與臧選及他選名目相同的劇本里,其“異文”也是觸目皆是;有的簡直是成為另一個本子;其重要實不下于“孤本”的被發(fā)現(xiàn),《敬德不伏老》今僅見《金貂記》附刊本,而闕佚甚多,得此本足以補(bǔ)正不少?!蛾P(guān)大王單刀會》,元刊本殘佚曲文不少,賴此,得以讀得暢順?!逗镁期w元遇上皇》也足以幫助我們了解元刊本的情節(jié)不少。
這一部分,占了全書的少半的,可以說是全書里最可驚人的部分;單是這一部分的發(fā)現(xiàn),已足夠我們神往了。
然在明劇這一部分也不是什么凡品,多數(shù)是我們久久欲讀而不可得的!
93 沖漠子獨步大羅天
(鈔本)
94 卓文君私奔相如
(鈔本)
以上二種丹邱先生(朱權(quán))撰
*95 劉晨阮肇誤入天臺
(息機(jī)子本)
以上一種王子一撰
96 黃廷道夜走流星馬
(鈔本)
以上一種黃元吉撰
*97 呂洞賓三度城南柳
(古名家本)
以上一種谷子敬撰
*98 鐵拐李度金童玉女
(古名家本)
99 呂洞賓桃柳升仙夢
(古名家本)
*100蕭淑蘭情寄菩薩蠻
(古名家本)
*101荊楚臣重對玉梳記
(古名家本)
以上四種賈仲名撰
*102翠紅鄉(xiāng)兒女兩團(tuán)圓
(息機(jī)子本)
以上一種楊文奎撰
103 宴清都作洞天玄記
(古名家本)
以上一種楊慎撰
104 獨樂園司馬入相
(鈔本)
(按此本似據(jù)刻本影鈔)
以上一種桑紹良撰
*105灌將軍使酒罵座記
(古名家本)
*106金翠寒衣記(古名家本)
*107漁陽三弄(古名家本)
*108玉通和尚罵紅蓮(63)
(古名家本)
*109木蘭女(古名家本)
*110黃崇嘏女狀元(古名家本)
*111僧尼共犯傳奇(鈔本)
以上七種明無名氏撰(64)
*112東華仙三度十長生
(古名家本)
*113群仙慶壽蟠桃會
(古名家本)
*114呂洞賓花月神仙會
(古名家本)
*115惠禪師三度小桃紅
(鈔本)
*116張?zhí)鞄熋鲾喑姐^月
(鈔本)
*117洛陽風(fēng)月牡丹仙
(鈔本)
*118趙貞姬身后團(tuán)圓夢
(古名家本)
*119劉盼春守志香囊怨
(古名家本)
*120李亞仙花酒曲江池
(古名家本)
*121紫陽仙三度常椿壽
(古名家本)
*122福祿壽仙官慶會
(鈔本)
*123十美人慶賞牡丹園
(鈔本)
*124善知識苦海回頭(65)
(古名家本)
*125瑤池會八仙慶壽
(鈔本)
*126黑旋風(fēng)仗義疏財
(鈔本)
*127清河縣繼母大賢
(古名家本)
以上十六種朱有燉
(周憲王)撰
上明人雜劇三十五種,釘七冊(第二十五冊至第三十一冊)。丹邱先生二種發(fā)現(xiàn),其令人快慰,不下于關(guān)王諸作之發(fā)現(xiàn)。黃元吉、楊慎、桑紹良諸人所作,也是素來罕見的。賈仲名的《桃柳升仙夢》也為初次發(fā)見的東西。
128 伍子胥鞭伏柳盜跖(66)
129 十八國臨潼斗寶
130 田穰苴伐晉興齊
131 后七國樂毅圖齊
132 吳起敵秦掛帥印
133 守貞節(jié)孟母三移
以上六種春秋故事
134 漢公卿衣錦還鄉(xiāng)
135 運機(jī)謀隨何騙英布
136 隨何賺風(fēng)魔蒯通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37司馬相如題橋記
(古名家本)(67)
138 韓元帥暗度陳倉
以上五種西漢故事
139 馬援撾打聚獸牌
140 云臺門聚二十八將
141 漢姚期大戰(zhàn)鄧同
142 孝義士趙禮讓肥(68)
143 寇子翼定時捉將
144 鄧禹定計捉彭寵
以上六種東漢故事
145 十樣錦諸葛論功
146 曹操夜走陳倉路
147 陽平關(guān)五馬破曹
148 走鳳雛龐統(tǒng)掠四郡
149 周公瑾得志娶小喬
150 張翼德單戰(zhàn)呂布
151 莽張飛大戰(zhàn)石榴園
152 關(guān)云長單刀劈四寇
153 壽亭侯怒斬關(guān)平
154 關(guān)云長大破蚩尤
155 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
156 張翼德三出小沛
157 張翼德大破杏林莊
以上十三種三國故事
158 陶淵明東籬賞菊
以上一種六朝故事
159 長安城四馬投唐
160 立功勛慶賞端陽
161 賢達(dá)婦龍門隱秀
162 招涼亭賈島破風(fēng)詩
163 眾僚友喜賞浣花溪
164 魏徵改詔風(fēng)云會
165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166 徐茂公智降秦叔寶*
167 小尉遲將斗將將鞭認(rèn)父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68 尉遲公鞭打單雄信
169 十八學(xué)士登瀛洲
170 唐李靖陰山破虜
以上十二種唐代故事
171 李嗣源復(fù)奪紫泥宣
172 飛虎峪存孝打虎(69)
173 壓關(guān)樓疊掛午時牌
以上三種五代故事
174 存仁心曹彬下江南
175 八大王開詔救忠臣
176 楊六郎調(diào)兵破天陣
177 焦光贊活拿蕭天佑
178 宋大將岳飛精忠
179 十探子大鬧延安府
180 張于湖誤宿女真觀
181 女學(xué)士明講春秋
182 趙匡胤打董達(dá)
183 穆陵關(guān)上打韓通
以上十種宋代故事
上五十六種,釘十七冊(第三十二冊至第四十八冊),皆為自春秋以下的歷史故事劇;內(nèi)容至為龐雜;其作者為元為明頗不易分別;亦多半出于教坊伶人之手。但重要的是,藉此得以窺見歷史故事在元明間遞嬗變化之跡。這對于研究中國小說史者、戲劇史者均極有關(guān)系。諸劇的賓白往往有雷同或互相抵牾處,一一抉出,至為不易。
*184相國寺公孫汗衫記(70)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185 海門張仲村樂堂
186 王閏香夜月四春堂(71)
187 女姑姑說法升堂記
188 清廉官長勘金環(huán)
189 雷澤遇仙記
190 若耶溪漁樵閑話
191 徐伯株貧富興衰記
192 薛包認(rèn)母
193 認(rèn)金梳孤兒尋母
194 四時花月賽嬌容(72)
195 王文秀渭塘奇遇
196 慶豐門蘇九淫奔記
197 風(fēng)月南牢記
198 秦月娥誤失金環(huán)記
以上十五種雜傳
在“雜傳”里差不多全都是“社會”劇和“戀愛”劇,寫得好的不少。像《海門張仲村樂堂》、《徐伯株貧富興衰記》和《蘇九淫奔記》、《風(fēng)月南牢記》等,和張國賓、關(guān)漢卿諸作較之,也并不見得有“駑下”之感。惟《雷澤遇仙記》、《漁樵閑話》等則比較單調(diào),大似“神仙”劇的同類耳。
*199釋迦佛雙林坐化
200 觀音菩薩魚籃記
以上二種釋氏
201 許真人拔宅飛升
202 孫真人南極登仙會
203 呂翁三化邯鄲店
204 呂純陽點化度黃龍
205 邊洞玄慕道升仙
206 李云卿得悟升真
207 王蘭卿服信明貞傳
208 太平仙記
209 瘸李岳詩酒玩江亭
210 太乙夜斷桃符記
211 南極星度脫海棠仙(73)
212 張?zhí)鞄煍囡L(fēng)花雪月
213 時真人四圣鎖白猿
214 猛烈那叱三變化
215 二郎神鎖齊天大圣
216 灌口二郎斬健蛟
217 二郎神射鎖魔鏡(74)
以上十七種神仙
上仙釋劇十九種結(jié)構(gòu)往往雷同,故事也陳陳相同;尤以“神仙度世劇”一類之作,更為讀之令人厭倦。惟關(guān)于二郎神諸劇,氣魄很偉大,是仙釋劇的另一方面的成就。
218 魯智深喜賞黃花峪
219 梁山五虎大劫牢
220 梁山七虎鬧銅臺
221 王矮虎大鬧東平府
222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223黑旋風(fēng)雙獻(xiàn)功(75)
(按此劇有《元曲選》本)
以上六種《水滸傳》故事
關(guān)于《水滸傳》的雜劇,元明人寫作的均不少;高文秀至被稱為“黑旋風(fēng)專家”。周憲王也寫著《豹子和尚自還俗》諸劇。惟較之康進(jìn)之的絕妙好劇《李逵負(fù)荊》,似均尚隔一層。上六劇,除《黃花峪》外,均無甚生氣,《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尤為無聊之極,只有若干人物進(jìn)進(jìn)出出耳;不僅無“戲劇力”,且連“結(jié)構(gòu)”也幼稚之至。與明人的許多《水滸》傳奇較之,諸明傳奇似均還高出遠(yuǎn)甚也。但《水滸》一傳的故事的演變,有了諸劇,卻可更明顯的尋出其線索來?!端疂G》里的諸英雄,大約在很早的時候——就在南宋的時候吧——便已甚為民間所喜愛、崇拜的了。
224 奉天命三寶下西洋
以上一種“本朝故事”
225 寶光殿天真祝萬壽
226 眾群仙慶賞蟠桃會
227 祝圣壽金母獻(xiàn)蟠桃
228 降丹墀三圣慶長生
229 眾神圣慶賀元宵節(jié)
230 祝圣壽萬國來朝
231 爭玉板八仙過濱海
232 慶豐年五鬼鬧鐘馗
233 河嵩神靈芝獻(xiàn)壽(76)
234 紫薇宮慶賀長春壽
235 賀萬壽五龍朝圣
236 眾天仙慶賀長生會
237 慶冬至共享太平宴
238 賀升平群仙祝壽
239 慶千秋金母賀延年
240 廣成子祝賀齊天壽
241 黃眉翁賜福上延年
242 感天地群仙朝圣
以上十八種“本朝教坊編演”
上明代故事劇的《三寶下西洋》,似乎可以寫得活潑些,但實在卻是“笨伯”之作;羅懋登的《西洋記》,鬼怪百出,謊話連篇,還比這有生氣些;羅貫中的《龍虎風(fēng)云會》,“訪普”一折之外,無一折不是浪費的筆墨;而這劇卻自始至終是“浪費”而且無聊的。直辜負(fù)了這好題材!
“教坊編演”的十八劇,除《爭玉板八仙過?!繁容^的活潑有趣外,幾乎無一劇不是很討厭的頌揚劇。董其昌所謂欲“效楚人一炬”者,正是指此等劇而言。在結(jié)構(gòu)的雷同,故事的無聊,敘述的笨澀方面,尤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清蔣士銓的《西江祝嘏》(77)四劇,雖同為頌揚劇,而較之這些“教坊編演”的劇本則誠為清雋之至的才人之筆了,這一部分劇本,在戲曲的“題材”上說來,誠是重要的發(fā)現(xiàn);因為這一類的題材,在任何選本上都是不會被選錄,因之,也不會為我們所見到。我們所見到的,只是清代升平署的若干鈔本耳。但在批評家的眼光看來,這些無聊的劇本卻是最不值得流傳下來的。在這二百四十二種的劇本里,這一部分可以說是最駑下而且無用的了。
六
趙琦美鈔校這一部“古所未有”的弘大的劇本集,就今所見的他的跋語看來,當(dāng)開始于萬歷甲寅(四十二年)的冬天。他跋《切膾旦》云:“十二月二十日校內(nèi)本于真如邸中。”是他第一次見到“內(nèi)本”乃在“真如邸中”。此后,幾乎每月都校對了好幾本。以萬歷乙卯(四十三年)所校的為最多。在這一年的春天,他于“內(nèi)本”之外,又見到了山東于小谷所藏的雜劇。最早的一個提到于小谷本的跋是在乙卯孟春念有五日。
萬歷四十三年孟春念有五日校(此字似當(dāng)作“假”)山東于相公中舍小谷本抄校(《浣花溪》跋)
此后經(jīng)過了丙辰(四十四年),經(jīng)過了丁巳(四十五年),也時時都在鈔在?!皟?nèi)本”及“于小谷”本。這些劇本的鈔校至少占據(jù)了他三年以上的時間。他一得暇,便從事于此:
四十三年正月朔旦起朝賀待漏之暇校完(《連環(huán)記》跋)
萬歷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朝賀冬至節(jié)四鼓起侍班梳洗之馀校于小谷本(《勘頭巾》跋)
而在夜間燈下校對的時間也不少:
萬歷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漏下二鼓校于小谷本(《題橋記》跋)
萬歷四十二年甲寅正月二十一日燈下校內(nèi)本(《立功勛慶賞端陽》跋)
甚至在“奉差”的旅途中也不曾放棄了這工作:
于小谷本錄校乙卯二月初八日有事昭陵書于公署(《十八學(xué)士登瀛洲》跋)
甚至在家里有人結(jié)婚的時候也還偷筆在校著:
萬歷四十三年乙卯七月初十日校內(nèi)本是日瑞五成婚并記(《海門張仲村樂堂》跋)
他對于這校劇的工作可謂深嗜而篤好之。
他大約先得到了刻本的息機(jī)子《元人雜劇選》和《古名家雜劇選》二書,然后去借“內(nèi)本”、于小谷藏本來鈔、來校。
他的鈔校的工作是:對于有刻本的,則以“內(nèi)本”或“于本”校其異同;對于只有鈔本的,則以原本和鈔胥所錄的復(fù)本校對一過。故“鈔本”只是改正了幾個錯字;而對于“刻本”的??眲t費力較多。
就今日所存的二百四十二種雜劇計之,刻本有六十九種,馀一百七十三種皆為鈔木。在刻本里,有十五種是息機(jī)子本,馀皆為《古名家雜劇選》本。
今所見《古名家雜劇》凡二集;第二集名《新續(xù)古名家雜劇選》。(78)第一集凡四十種,第二集則僅二十種。然諸家藏本往往有出此二集外者;即這里所收的五十四種,出二集外的已經(jīng)很不少。諸家書目皆以《古名家雜劇選》為陳與郊編刊。今見《女狀元》之末,有一牌子云:
萬歷戊子(十六年)夏五西山樵者校正,龍峰徐氏梓行
則知編刊者并非陳氏了。緣世人均未見此牌子,故致有此誤。
在一百七十三種鈔本里,其來源也只有二種,一是“內(nèi)本”,一是“于小谷本”;但不注明來源的也有,茲列為一表如下:
(1)內(nèi)本 九十二種
(2)于小谷本 三十二種
(3)未注明者四十九種。
“內(nèi)本”有一個特征,即每劇之末均附有“穿關(guān)”?!按╆P(guān)”殆即“穿扮”之意;每折指明登場人物所穿戴的衣服、帽鞋,并指明髭髯式樣。這里,且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山神廟裴度還帶雜劇穿關(guān)
頭折
王員外 一字巾 圓領(lǐng) 絳兒 三髭髯
旦兒 髻 手帕 比甲襖兒 裙兒 布襪 鞋
家童 紗包頭 青衣 褡膊
正末裴度 散巾 補(bǔ)納直身 絳兒 三髭髯
第二折
長老 僧帽 僧衣 數(shù)珠
行者 僧陀頭 僧衣
王員外 正末裴度 同前
趙野鶴 散巾 道袍 絳兒 三髭髯 裙扇
韓夫人 塌頭手帕 補(bǔ)納襖兒 補(bǔ)納裙 布襪 鞋
韓瓊英 手帕 補(bǔ)納襖兒 補(bǔ)納裙 布襪 鞋
李邦彥 一字巾 補(bǔ)子圓領(lǐng) 帶 三髭髯
張千 攢手 圓領(lǐng) 項帕 褡膊
韓瓊英又上 同前 提盔罐
第三折
山神 鳳翅盔 膝襕曳撒 袍項帕 直纏 褡膊 帶
三髭髯
韓瓊英 正末裴度 韓夫人 同前
楔子
長老行者 趙野鶴 正末裴度 夫人 同前
第四折
韓太守 一字巾 補(bǔ)子圓領(lǐng) 帶 蒼白髯
張千 同前
媒人 同前旦兒
山人 方巾 青直身 絳兒
韓瓊英 花箍 補(bǔ)子襖兒 膝襕裙 布襪 鞋
正末裴度 幞頭襕 偏帶 三髭髯笏
韓太守又上 同前
夫人 塌頭手帕 補(bǔ)子襖兒 裙兒 布襪 鞋
趙野鶴 長老 王員外 旦兒 李邦彥 同前
我把附有“穿關(guān)”都當(dāng)作了“內(nèi)本”,大約不會是很錯的。臧晉叔的《元曲選》也多半出于“內(nèi)本”。晉叔云:“頃過黃,從劉延伯借得二百種,云錄之御戲監(jiān),與今坊本不同。”這話是可靠的,我們觀于今日出現(xiàn)的清代升平署藏曲本與車王府藏曲之多至三四千種,可知明代“御戲監(jiān)”所藏曲本一定是很多的。李開先所云:“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千七百本賜之?!闭烧f明其情形。
至于于小谷(清常跋中亦簡作小谷)是什么人呢?清常在諸跋曾提到他是東阿于谷峰子。
萬歷四十三年乙卯二月十九日,校抄于小谷藏本。于即東阿谷峰于相公子也。(《東墻記》跋)
按于谷峰名慎行,字可遠(yuǎn),更字無垢,號谷峰。隆慶進(jìn)士。萬歷初,歷修撰,充日講官。以忤張居正,請疾歸。居正卒,起故官,后歷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卒謚文定。有《谷城山館詩文集》及《筆麈》。《明史》有傳。(79)但我們都不知道他是一個戲曲的收藏者,而且對于戲曲很有研究。在山東,我們只知道李開先(中麓)家里藏詞曲最多,有“詞山曲海”之目,想不到在東阿還有一個于家。清常云:
于谷峰先生查元人孟壽卿作。(《忍字記》跋)
于相公云:不似元人矩度,縣隔一層。信然!相公,東阿人。拜相。見朝后便殂。觀其所作《筆麈》,胸(中)涇渭了了。惜也不究厥施云。(《司馬相如題橋記》跋)
則慎行對于他的藏本必有“題識”或校記一類的東西,可惜除此清常引的二則外,均不可得見。
小谷為慎行子;《明史》及《慎行墓志銘》均未述及。按道光(九年)重修《東阿縣志》(卷十二)“恩蔭”里有于緯,注云:“以父文定公蔭中書舍人,歷戶部主事,員外郎中,廣東雷州府知府?!闭颓宄R话侠锼啤爸猩帷毕嗪?。大約他和清常同在北平時,正官“中書舍人”。二人之出身很相同。清常也是以“恩蔭”出身的。同書“藝文”四(卷十八)葉向高《谷城山館全集序》云:
公沒,而孝廉(郭應(yīng)寵)與公之子緯,申公遺指,余益愴然,因為之?dāng)ⅰ?/p>
但于緯是不是即為于小谷呢?這里還有一個強(qiáng)有力的證據(jù)。同書(卷十二)“封贈”里,有于慎由,注云:“以出繼子緯貴,天啟間贈戶部郎中?!鄙饔蔀樯餍械?。是慎行本無子,以弟之子緯為子也。緯為小谷之名,當(dāng)可無疑。
小谷他自己對于戲曲有沒有什么研究,我們已不可考知。但他的“藏本”,卻有許多經(jīng)了清常的轉(zhuǎn)鈔而大顯于世。他也可以藉此而傳了。我很懷疑,凡清常鈔本里,沒有注明來源,而且也不附有“穿關(guān)”的,大抵都是于氏的藏本。那么,合計之,于氏的鈔本,殆有八十一種流傳于今了?!拔锍>塾谒?!”山東于氏、李氏和清代孔氏(80)都是藏曲的大家。今所見的許多重要的曲本,殆多數(shù)源出于山東。
七
清常對于這些雜劇不單是鈔校而已。大約他在鈔校的工作完成了之后——在把“內(nèi)本”,“于小谷本”鈔錄完畢了之后——便把刻本的息機(jī)子《元人雜劇選》和《古名家雜劇選》拆散了,和那些鈔本合釘在一處,成為一百冊(或一百冊以上,但至少是一百冊)。(81)
他的排列的次序是依據(jù)于《太和正音譜》的。(82)故他也以馬致遠(yuǎn)為首,而以費唐臣、王實甫、宮大用、關(guān)漢卿等繼之。其無名氏諸雜劇也依據(jù)著《正音譜》的次第。至于《正音譜》所不載的無名氏諸作,則統(tǒng)名之曰:“古今無名氏”,而以“類別”為次第。這次第,雖則歷經(jīng)各收藏者之手均不曾拆散,或改易過。(83)《也是園書目》雖略有更動,像把《單鞭奪槊》一劇,改正為尚仲賢作;把周憲王諸作提前到明初丹邱先生之后等;但始終不曾改動了原書的次第。故原書的排列,與《也是園書目》略有前后次第不符處。(84)
清常在排列次第的時候,大約又依據(jù)了《太和正音譜》把這些雜劇的名目及作家們加以考證。故于原書的作者及劇名間附有考證、改動及注釋。大約他當(dāng)初并不曾見鐘嗣成的《錄鬼簿》(85),故一切皆以《太和正音譜》為依歸。直到了最后一年(萬歷四十五年)的十二月,方才見到他有援引《錄鬼簿》處。大約在這時候他方才見到了這部書。
他在各劇的跋里,每說明其校訂的工作的功力,像:
內(nèi)本世本,各有損益。今為合作一家。(《任風(fēng)子》跋)
于于小谷本與眾說不同處,亦每注明,像:
于本作費唐臣。(《范張雞黍》跋)
但以據(jù)《正音譜》者為最多。
《太和正音》作《廉頗負(fù)荊》。(《澠池會》跋)
《太和正音》名《敬德降唐》。(《單鞭奪槊》跋)
按在此劇封面里頁,另有一人注道:
此尚仲賢所作,非漢卿。玄度誤認(rèn)作《敬德降唐》故目。
和《也是園書目》對照起來,知道這“注”大約出于錢遵王之手。
《太和正音》有《伊尹扶湯》,或即此,是后改今名也。然詞句亦通暢。雖不類德輝,要亦非俗品。姑置鄭下,再考。清常。(《伊尹耕莘》跋)
按鄭作《伊尹扶湯》,據(jù)《錄鬼簿》(86)其全目為《耕莘野伊尹扶湯》,似即此劇。
《太和正音》作《無鹽破環(huán)》。(《鐘離春智勇定齊》跋)
于元無名氏所作,也是全以《正音譜》的次第為次第的。
《太和正音》無名氏凡一百一十折此所編號依其次也。
在那里,考證似尤詳。于原本作元羅貫中撰的《龍虎風(fēng)云會》,則寧據(jù)《正音譜》列入無名氏中。
《太和正音》作無名氏。
于其間,間有附以批評的意見,像:
萬歷四十三年乙卯二月二十九日晦日校內(nèi)本。大約與《諸葛亮掛印氣張飛》同意。此后多管通一節(jié)。筆氣老干,當(dāng)是元人行家。(《博望燒屯》跋)
亦有直證“時本”之非者,像《大婦小妻還牢末》,跋云:
別作馬致遠(yuǎn),非也。依《太和正音》作無名氏。
此外,他的跋里,可注意的地方還很多。茲匯刊數(shù)則于下:《劉玄德醉走黃鶴樓》跋云:
《錄鬼簿》有《劉先主襄陽會》,是高文秀所作。意者即此詞乎?當(dāng)查。
《降桑椹蔡順奉母》跋云:
《太和正音》作《蔡順分椹》。(87)
《羅李郎大鬧相國寺》(原作元張國賓撰)跋云:
《太和正音》作無名氏。
《馬丹陽度脫劉行首》(原作元楊景賢撰)跋云:
《太和正音》作無名氏。
又注云:
《太和正音》作本朝人。
《閥閱舞射柳蕤丸記》跋云:
內(nèi)本與世本稍稍不同,為歸正之。
《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原作元關(guān)漢卿撰)跋云:
此本《太和正音》不收。
又于《張公藝九世同居》后跋云:
此后俱《太和正音》不收。
《呂洞賓三度城南柳》(原作元谷子敬撰)跋云:
《太和正音》作本朝。
在《升仙夢》、《菩薩蠻》、《玉梳記》三劇題目上,并注云:
《太和正音》不載。
《司馬相如題橋記》跋云:
《錄鬼簿》有關(guān)漢卿《升仙橋相如題柱》,當(dāng)不是此冊。四十五年丁巳十二月十八日,清常道人又題。
他跋中引《錄鬼簿》處,僅此則與《醉走黃鶴樓》跋而已;而作“跋”的時間則均為丁巳十二月(《醉走黃鶴樓》跋寫于十二月十九日)??梢娝姷健朵浌聿尽繁剌^《太和正音譜》遲得多。故前跋均未之及。他對于劇文亦間附批評,但不甚多,像《女學(xué)士明講春秋》跋云:
于小谷本錄校。此必村學(xué)究之筆也,無足取,可去。
《雷澤遇仙記》跋云:
錄于小谷本。此詞是學(xué)究之筆。丁巳仲夏端日。
《王文秀渭塘奇遇記》跋云:
于小谷本錄。此村學(xué)究之筆也,姑存之。時丁巳六月初七日。
《慶豐門蘇九淫奔記》跋云:
于小谷本抄校。詞采彬彬,當(dāng)是行家。
《秦月娥誤失金環(huán)記》跋云:
于小谷本錄校。大略與《東墻記》不甚相遠(yuǎn)。
總之,他是一位很忠誠的校錄者;在他的“校改”上,很少見到“師心自用”的地方,有許多種雜劇,并不委之鈔胥,還是他自己動手鈔寫的。對于像這樣一位懇摯的古文化保存者、整理者,我們應(yīng)致十分的敬意!
這一百冊左右的戲劇寶庫在清常死后便流落在人間。到底是即傳之錢謙益呢還是曾經(jīng)過他人之手,今已不可知。但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董其昌(自署思翁)(88)的四則跋文:
細(xì)按是篇與元人鄭德輝筆意相同。其勿以為無名氏作也。思翁。(《百花亭》跋)
崇禎紀(jì)元二月之望,偕友南下。舟次無眠,讀此消夜,頗得卷中之味。(《孟母三移》跋)
是集余于內(nèi)府閱過,乃系元人鄭德輝筆。今則直置鄭下。(《斧劈老君堂》跋)
此種雜劇,不堪入目。當(dāng)效楚人一炬為快。(《慶賀元宵節(jié)》跋)
這是—個謎。似乎在崇禎元年左右,這戲劇集曾經(jīng)落在董其昌手里過。這時,距清常之死已近五年。(89)讀《盂母三移》跋,似董氏曾攜此書“南下”。到底他是借了清常的,還是借之牧齋的,還是他自己所獲得的,實是一個謎。難道是由他家再傳到牧齋手中的么?而此書之曾經(jīng)牧齋收藏則無可疑。牧齋得到清常的鈔校本書最多,此書自當(dāng)在內(nèi)。故當(dāng)絳云焚后,他把所有清常校本都送給了錢遵王時,此書也傳到了遵王手里。(見上文)
牧齋在此書上不曾留下過什么痕跡。遵王則曾鈔錄全目,列之《也是園書目》中,并曾略加排比過,而對于原書的次第則不曾改動。在《三醉岳陽樓》劇中有遵王手書三行,系補(bǔ)鈔原書的殘損處者。
對于此書用過很大的??惫し虻?,還有一位何煌。他在清雍正三年至七年間,曾用所得到的李開先(90)鈔本元劇及開先舊藏元槧本的雜劇數(shù)十種,以校此書。他以朱筆密校此本與元槧本不同處。有的簡直是等于補(bǔ)寫了全劇。在他的跋文里可見出他用力之劬:
雍正己酉(七年)秋七夕后一日,元槧本校,中缺十二調(diào),容補(bǔ)錄。耐中。(《范張雞黍》跋)
雍正乙巳八月十日用元刻本校。(《單刀會》跋)
雍正三年乙巳八月十八日,用李中麓鈔本校,改正數(shù)百字。此又脫曲廿二,倒曲二,悉據(jù)鈔本改正補(bǔ)錄。鈔本不具全白。白之繆陋不堪,更倍于曲,無從勘正。冀世有好事通人,為之依科添白。更有真知真好之客,力足致名優(yōu)演唱之,亦一快事。書以俟之。小山何仲子記。(《王粲登樓》跋)
用李中麓所藏元槧本校訖了。清常一校為枉廢也。仲子。雍正乙巳八月二十一日。(《魔合羅》跋)
雍正乙巳八月二十六日燈下,用元刻校勘。仲子。(《冤家債主》跋)
下面一則,雖不曾署名,卻確知其亦必出于仲子手筆:
經(jīng)俗改壞,與元刻迥異,不可讀。(《疏者下船》跋)
他的??钡闹匾?,便是得到李開先舊藏元槧雜劇(91)及其他鈔本,可惜他所校的種數(shù)并不多。
蕘圃以下,諸收藏家,都只是“抱殘守闕”(92),對于原書并不曾有什么變易。故我們可以說:原書的面目在大體上還是三百二十多年前清常鈔校并手訂的原來面目。
我們對于元明雜劇的研究,因了這部重要的弘偉的戲劇寶庫的發(fā)現(xiàn),而開始覺得有些“定論”;特別重要的是,許多明代“內(nèi)本”——即《元曲選》所依據(jù)的“御戲監(jiān)”本——的存在,頓令人有煥然一新耳目之感。
誰知道呢:黃蕘圃時代,汪閬源時代所佚去的本書若干冊(93)也許還會出現(xiàn)于世吧;晁氏寶文堂,祁氏讀書樓所藏的若干元明雜劇,也許也還會出現(xiàn)于世吧!我們不敢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關(guān)于本書所有的“穿關(guān)”及“賓白”二點,對于元明雜劇的研究者是很重要的問題;又本書各劇“提要”,我也已隨筆記錄得頗詳;將繼續(xù)此文而更將有所論述。
作者 民國二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寫畢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