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十已不惑,畫風(fēng)已臻佳境的他,無憂無懼,也是人生的大好年景,這年歲許是正戀著香塵里的一線風(fēng)光。那時還是大明的煥煥江山,怎么殘破,也是自己的,身在其中的明人始終覺得與其親,還有那份閑情,調(diào)弄花月春風(fēng)。他所繪《西廂記》插圖,人物“軃著香肩將花笑拈”閨中情態(tài),盡如其筆,蘊(yùn)藉細(xì)貼,宛如飛卿詞意。
二十幾歲時我愿讀《西廂記》,結(jié)局團(tuán)團(tuán)圓圓,張君瑞考中狀元,帽插宮花,打馬走御街,馬蹄子還帶著杏花泥的香就回家來了,那份熱鬧喜慶的好日子,像是初夕,滿地都是火紅的炮仗噼噼啪啪,連街市上的販夫走卒都沉浸在幸福里,有著溫暖的富貴理想。
我那時對世上的美好什么都信,覺得《西廂記》的結(jié)局才是一場在世為人的真結(jié)局,所以一點都不懷疑。我曾找來各種版本的《西廂記》來讀,昆曲也聽,可就是不看《會真記》,因嫌人物齷齪,我自是不信。我那時與鶯鶯一樣,看花落水流紅,會惹起莫名愁怨,聽得人家隔墻贈詩:“月色溶溶月,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也會驚心失態(tài),一個踉蹌,栽過去,就此失了方向。在《西廂記》中這個踉蹌是沒有錯的,栽得值,也栽的對,栽得讓人拍手叫好??稍凇稌嬗洝分校统闪饲Ч牌婧?。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簡稱王西廂,它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基礎(chǔ)上改編而來的,其題材仍是才子佳人大團(tuán)圓的老路子,而董西廂源于唐元稹的《會真記》。
《會真記》的故事情節(jié)前半部分與西廂記大抵相同,張君瑞蒲州游覽寄住普救寺,正好頗有資財?shù)拇藜夜褘D攜弱女幼子,路過蒲州,也在此寺廟暫住,蒲州地方軍作亂,到處劫掠,張君瑞與蒲將有舊好,修書一封,才使得崔家免去兵禍,崔母設(shè)宴答謝張生,并喚出一子一女稱張生為兄長。張生就在席間見到了顏色艷異,凝睇怨絕,雙臉銷紅的鶯鶯,這一年的鶯鶯妙齡十七。張生驚異其貌美,遂心意搖蕩,不能自持。宴席散后,他便找了個機(jī)會,懇求紅娘傳遞信箋,紅娘也曾勸他何不向崔家提親,以求名正言順,可是張生卻以禮節(jié)繁縟等小借口,搪塞過去。張生送詩,鶯鶯回復(fù),寫下那首有名的《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
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信中含的什么意思,張君瑞照眼即明。第二天也就是陰歷十五的晚上,張生攀上一棵杏花樹越墻而過,來到了朝思暮想的西廂房,不知是不是礙于紅娘在場,或是鶯鶯自己莫不開面子,張生等來的卻是鶯鶯的一頓教訓(xùn)。張生絕望之極又翻墻而回。
不想過了幾天的一個深夜,紅娘卻斂衾攜枕,引著嬌羞融冶的崔氏來到張君瑞所住的小廂房,自薦枕席,二人遂成其好。
張生晨起醒來,一度疑是夢中,看見佳人殘妝在臂,枕衾猶香,方信為真。
期間張生曾想過于崔母面談二人的婚配之事,但終也沒說。后來張生便去了長安,第二年參加科考,落第。后一直滯留在長安。
他在長安時,或許也想念過鶯鶯,曾給她寄過花勝、口脂等物。鶯鶯手捧他從長安寄來的東西,“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她回了一封長長的信,述說別后離情,并寄去貼身之物玉環(huán),青絲,文竹茶碾子等,取其“愿得君子如玉之真,我志如環(huán)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之意。并放下女兒身價,央他給她一個名份。然而,張生執(zhí)其信,卻到處賣弄,并稱鶯鶯此等曼妙美人,投懷送抱,實為惑人的“尤物”,與媬姒、妲己無異。假托為張生好友的元稹寫《會真詩》細(xì)述其閨幃情態(tài),如“汗流珠點點,發(fā)亂綠蔥蔥”,與友傳看取樂。
轉(zhuǎn)眼數(shù)年已過,等不到張生的鶯鶯另嫁了他人。張生業(yè)已娶妻。一次張生恰路過鶯鶯所居之地,便托她的長夫傳話給她,想以表兄身份見見她,鶯鶯這一次總算把持得住,沒有答應(yīng),并贈詩一首,淡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