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哲學家啟發(fā)一個時代的歷史已經過去,以后,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是,一個覺悟了的群體來推動社會。
--任繼愈
本章觀點導讀
追打外國啤酒背后的暴力隱喻
抵制外國貨的起源
憑什么捍衛(wèi)梁思成故居的一堆廢墟?
公眾參與的機制才是我們邁進公民社會之時,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東西
唐德剛的路線圖:只靠激情轉不過“長江三峽”
80后一代靠什么掌舵前行?
我們不再需要廉價的民族主義情緒鼓動
追打外國啤酒背后的暴力隱喻
在應對國外一些針對中國的新的政策或者突發(fā)事件的時候,民族主義情緒往往是最容易激發(fā)的,憤青們帶頭形成社會話題甚至群體事件。而所謂“憤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由80后構成主體。在他們中間,做憤青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需要警惕。
20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期,《申報》上登出了這樣一幅漫畫:一瓶國產的啤酒瓶子率領兩個酒杯,“手中揮舞著狼牙棒,追打著三只國外品牌的啤酒瓶”。漫畫的標題也簡單明了:國產飲食品的勝利。
根據學者的研究,中國人第一次抵制外國貨的嘗試,在1905年,抗議的對象是美國。美國從19世紀晚期跟中國簽訂辱華性的條約,由于國內的經濟危機,大批華工在美國失去工作,美國政府甚至在1882年制定了華工禁約,之后,這對這一禁約的運動就逐漸發(fā)酵。終于,在1905年,上海商務總會發(fā)起的抵制美貨運動,就蔓延至全國各地。
客觀地說,在當時積弱積貧的中國,以抵貨方式表示對不平等待遇的抗議,是當時無法選擇的一種民間表達方式。以此喚醒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在那個時代,這種方式也有其進步的價值。當時的參與者為了燃起更強烈的民族情緒,不惜采用“散布謠言”的手段,宣稱美國雪茄有毒。這種情形,在2008年的“抵制家樂?!被顒又?,幾欲重現,比如“家樂福管理層稱不怕抵制”之類無法證實的言論也層出不窮。所以,有論者說,“歷次抵貨運動,謠言都如影相隨”。
《申報》上的那幅漫畫,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是,國產的酒瓶是揮舞著“狼牙棒”,這讓抵制或者驅逐行動染上了暴力的意味。而當民族主義稍有不慎,就極為容易跟暴力結合,“狼牙棒”揮舞的意象,是無思考的直接的野蠻姿勢。
比如,在法國用自己身體保護奧運火炬的運動員金晶,曾被網友們熱捧為民族英雄,但當她公開表態(tài)反對抵制家樂福時;大量的網友開始倒戈,斥之為“腦殘”“漢奸”。金晶在這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浪潮面前,顯得異常軟弱,但可貴的是,她并沒有喪失自己的思考與個人的堅持,她將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西班牙學者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大眾的反叛》中,將人分為兩種,一種對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并賦予自己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另一種則放任自流,尤其對自己。熊培云概括說,前一種是獨立思考者,后一種是想當然的附和者,在民族主義情緒下,前者更為難能可貴。
這股民族主義的浪潮,終于在2009年3月,以書的方式做了一個怪異的總結。這本書的名字是《中國不高興》,它繼承了多年前火暴中國圖書市場《中國可以說不》的思維脈絡與市場意識,引導了一場積壓已久的純情緒發(fā)泄。
這是一場對民族情緒的巧妙綁架,它沒有提供任何理性和有益的東西?!爸袊鴳摮蔀楸ж撨h大的英雄國家”,“解放軍要跟著中國核心利益走”,諸如此類的宏大廢話,成為其“新主張”;而“猥瑣心態(tài)支配下的文化世相”“王小波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虛偽、最丑陋的神話之一”等標題,將嘩眾取寵的機會主義本相,袒露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