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光明日報》刊發(fā)《中國不能完全實行市場經濟》一文稱:“讓市場成為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不重視乃至削弱和否定計劃經濟的重要作用,必然會導致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瓦解。”這實際上是把造成困頓局面的原因指向市場經濟,大膽提出“市場經濟”的吳敬璉理所當然地成為攻擊的對象。
11月的第一個周末,吳敬璉接到通知,到中南海參加一個會議。他一邁入會場,主張計劃經濟的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許毅就開始演講。他洋洋灑灑地講了一個多小時,歸根結底就是反對市場經濟。吳敬璉接過話頭,針鋒相對地也講了一個多小時。吳敬璉對通貨膨脹、分配不公和貪污腐敗等問題條分縷析,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是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改革進程出了問題,市場經濟本身無錯。
那天上午,吳敬璉和許毅爭論不休,直到會議結束,只有他兩人發(fā)言,誰也沒說服誰。然而,全國范圍內反對市場化改革的聲音與日俱增,并于1990年初達到頂峰。一篇文章用不容樂觀的語氣寫道:“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如果任其自由發(fā)展,就會沖擊社會主義經濟。”
從前一年受打壓開始,私營經濟進一步萎縮,這是吳敬璉所不愿看到的。與此同時,國際形勢也令人感到緊張不安。春天,吳敬璉去英國訪問。歸途中看到“蘇聯(lián)劇變”后衰敗的景象,對計劃經濟又產生新的認識。
1990年7月5日下午,吳敬璉應邀參加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召開的經濟問題座談會。
會議開始后,“計劃派”打頭陣。他們認為改革出問題,是因為有方向性錯誤,應該以計劃取向卻搞了市場取向,是喧賓奪主、南轅北轍。吳敬璉第二個發(fā)言,針鋒相對地指出,改革遇挫的原因不是市場取向不對和改革“急于求成”,而是市場取向的改革不夠堅決、不夠徹底。而不徹底的原因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方針不妥,應該明確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這是吳敬璉第一次在重要場合倡導市場經濟,他的講話引起反對者不滿,被打斷多次,但最終堅持講完。
會后不久,便傳出吳敬璉受到批評的消息,他還得了一個明顯帶有貶義的綽號“吳市場”。
理論上的紛爭難較高下,反而是現(xiàn)實給出了答案。1990年9月,吳敬璉到江蘇參加全國企業(yè)家座談會。隨后一路南下,到浙江、廣東和海南??吹洁l(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懵懂中綻放的活力,吳敬璉越走越有信心,最后得出結論:中國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已過臨界點,沒有回頭的可能,而且經濟形勢會很快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