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欺騙手法甚至在現在就已經露出了馬腳,有銀行的負責人披露:不少地方政府平臺已經出現擔保不兌現、逾期不還的情況。2011年3月份法國興業(yè)銀行發(fā)表的一份報告估計:“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地方政府對其投資公司發(fā)放的貸款數額約在7.66萬億元。如果50%的這些貸款產生50%的損失,那么銀行業(yè)在這方面的壞賬損失將占到總貸款的6%,從而消耗掉60%的銀行資本?!痹谕惞烙嬛校@份報告顯然并不是特別激進的。對于這些灰暗的估計,中國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董事長非常自信地保證:“不出三年,我們就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他繼而大肆嘲笑那些悲觀的預言家們:“過去幾十年期間,國外有不少預言家預測中國經濟將出現危機,但這些都從未成真,事實和現實每次都證明這些預言家錯了,但他們繼續(xù)熱衷于作出各種預測?!辈贿^,這位董事長的判斷顯然過于依賴過去的經驗了。對一個處于劇烈變革時期的經濟體來說,過去的經驗往往是智慧的天敵。中國銀行業(yè)面臨的風險,顯然遠遠不止是來自地方融資平臺。
誠如前述,地方融資平臺不過是中國房地產的一環(huán),如果整個房地產崩潰,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將被驟然放大。開發(fā)商貸款、按揭貸款的風險也將被連環(huán)引爆。中國銀監(jiān)會主席在2010年4月份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披露,截止到2010年一季度,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將近20萬億,接近中國信貸總量的一半。如此之高的貸款集中度,如此之巨大的信貸總量,中國前面30年的任何一個時期恐怕都未出現過。在這個意義上,前面那位董事長的判斷不僅是過于樂觀,而且是過于輕率了。容易察覺,這位董事長的判斷所依靠的是這樣一個不言自明的假設 中國還會像過去30年那樣高速增長。正是這樣一種高速增長,在覆蓋了中國銀行業(yè)過去的種種壞賬之余,還推動了中國銀行業(yè)超常規(guī)發(fā)展。然而,假設歷史線性發(fā)展在智力上的確是相當容易的,但也是非常危險的。有一種非常教條的觀點認為,中國銀行沒有像日本銀行業(yè)那樣購買大量房地產,所以房地產崩潰不會引發(fā)銀行業(yè)的危機。但事實卻是,中國的國有銀行通過地方政府這個自家人間接購買了大量的房地產。換言之,中國國有銀行的資產中隱含了大量的嚴重高估的房地產。
在我看來,房地產崩潰所帶來的風險僅僅是中國銀行業(yè)在未來面臨的第一輪打擊,更為嚴重也更為持久的打擊將來自中國的實體經濟。同樣是憑借過去的經驗,那些沉淀在各種基礎建設比如港口、火力發(fā)電、高速公路、機場和高鐵中的中長期貸款,都被樂觀地認為是可以通過經濟高速增長加以消化的,然而,高速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重復。一旦實體經濟委靡,這些貸款就可能變成中國銀行的一場夢魘。順便需要提及的是,這些貸款大多來自最近10年來在中國經濟中表現越來越活躍的所謂央企。與地方政府一樣,中國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的央企也是以軟約束著稱的。就目前中國銀行業(yè)的情況看,我相信,中國的銀行將在泡沫破裂的第一輪打擊中幸存下來。但問題在于,房地產泡沫破裂只是一系列重大變化的開始,初始條件的變化,可能會引出一系列更為重大的條件變化。如果這個變化意味著實體經濟本身的危機,那么下降的正反饋就會被開啟,中國的銀行業(yè)也將肯定會面臨第二輪、第三輪甚至更多輪的打擊。所謂下降的正反饋,就是所有的負面因素都會同時或者相繼發(fā)生,從而推動經濟的不斷下降,這種情形根本不是銀行所謂靜態(tài)的壓力測試所能假設的。
中國銀行業(yè)在業(yè)務模式及信貸文化上具有高度同質化的特征,這就是所謂資本消耗型模式,這種模式激勵銀行最大限度地放貸。在利差為中央銀行所固定的情況下,這種贏利模式顯然是最為輕松的。其實,這種不斷融資擴大資本的贏利模式又何嘗不是中國經濟中一種普遍的贏利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