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的對聯(lián)很多,有的是先賢舊作,有的是雪芹新撰,這些都是明明白白交代清楚的,唯獨有一聯(lián)卻只是隱隱約約、似有似無,藏在文內(nèi)等待讀者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這是哪一聯(lián)呢?
原來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這一聯(lián)并非曹雪芹之新撰,但他寫來卻是又運用了新的手法,曲折、巧妙地傳達給你,并非是平板乏味的大白話。
那么,這副對聯(lián)是在誰的口中出現(xiàn)的?就這么一問,要認真回答可就得費些筆墨?!都t樓夢》的事情就是這么“復(fù)雜”,甚至被人評為“繁瑣”。我這樣說是否夸大了呢?如有此疑,就請看看這副對聯(lián)中的四個關(guān)鍵詞,即英雄、本色、名士、風流,然后才能明其大旨。
先說上聯(lián)“唯大英雄能本色”。這句話并未全句出現(xiàn)于書中,僅僅是由史湘云之口中露出了半句而已。這話怎講?原來,十二個小戲子中的葵官是個唱凈角的,戲班解散后,小伶官們分配給眾姊妹院里,列入了小丫環(huán)們的“榜次”中,葵官就是分給史大姑娘的“小花臉”。湘云不喜歡再用小戲子的原名,就給她取了一個嶄新的別號“韋大英”。此為何意?原來,這就是湘云特意表達自己胸懷中的一番道理,恰好就是“唯大英雄能本色”,她把這上聯(lián)的頭三個字用諧音變化為葵官的新名字,這三字的后面卻隱藏著那個“能本色”。你也許要問,葵官也好,韋大英也好,她和英雄本色又有什么干涉呀?請勿忘記,唱凈角的所扮的人物總是以英雄角色為主,湘云把葵官暗暗地比為一個小英雄,這不是非常合理的推論表達嗎?
其實,要從根本上講,把“英雄”二字派給女兒身上的不獨葵官一人,早在可卿托夢與鳳姐時就說出了“嬸嬸,你是個脂粉隊內(nèi)的英雄……”此例所關(guān)最為重要。至于曹雪芹創(chuàng)造了“脂粉英雄”這一空前的文學語言,等待日后我另篇再加詳說。
再回到湘云身上來,為何單單是她喜歡把女兒們比為英雄人物?你還可以從另外一例中尋得消息。第五回太虛幻境中湘云的曲文開頭就說:“襁褓中,父母嘆雙亡??v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yǎng)?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請注意,這里的“英豪”二字大約是被人改過的,最古老的一份抄本上原作“英雄闊大寬宏量”,只因讀者、抄者沒有明白雪芹本意正是以英雄的特色比擬女兒也有英氣,于是認為英雄的“雄”字不通,便提筆改成了英豪——這原是一番好意,卻不知如此一來,卻把雪芹寫湘云這位女兒英雄的本意給消滅盡凈了。
前面已經(jīng)說過,曹雪芹在寫湘云時,暗中落筆藏著這副對聯(lián)。他把這副對聯(lián)安排在湘云身上,用巧妙的筆法分為兩處卻表出了全文。暗藏上聯(lián)的地方,就是湘云把葵官改名為“韋大英”,此即“唯大英雄能本色”的標志。書中第四十九回,湘云在與寶玉等一同吃烤鹿肉時曾受到黛玉的譏嘲,就說:“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假清高,最可厭。”請看,湘云之所以與林、薛二位都不相同,獨有特色,正在此等地方顯露得十分鮮明突出。如果粗心讀過,對湘云就不會有深透的理解與同情。湘云心目中最喜歡的是一種天真,即赤子之心,不扭捏、不造作、不打扮、不粉飾……一任純真,這才是這位少女最可愛之處。世上的很多女兒恰好是容易走向那種扭扭捏捏、裝裝做做的俗態(tài)中去,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美好。
那么,“名士風流”又是什么呢?簡單說“風流”就是本色的表現(xiàn),二者一也。為什么英雄可貴?因為世俗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唯獨“英雄”卻能不顧一切阻礙勇往直前,要做到想做的那番事業(yè)和境界——這叫英雄!說到這里,湘云之所以特別欣賞、愛護寶玉,正因為在她的心中目中寶玉才是一位未失天真的小英雄。這種微妙的相互關(guān)系是很難用我的拙筆表達完善的,但我可以引歷史學家繆鉞先生的詩句作為佐證。他為拙著《紅樓夢新證》所題七律二首,次首中有:
公子才華早絕倫,更從桑海歷艱辛。
能知貴勢原污濁,善寫胸懷見本真。
繆先生特筆指明的這個“胸懷”、“本真”,不妨放大一點來說,只這一句就把全部《紅樓夢》的基本精神一下子抓住,而不費力氣地表達出來了。
至此,會有人問我,你說湘云視寶玉為英雄,這種怪論有人能同意嗎?其實,依照拙見,作者雪芹和書里寶玉實為表里一人也。不必論小說文藝,在現(xiàn)實中早就有人把雪芹看作英雄人物而無上崇敬了。乾隆朝晚期的睿親王淳穎在讀《紅樓夢》有感的詩中這樣寫道:“滿紙喁喁語未休,英雄血淚幾難收。”
你看,這就是證據(jù)!要知道,20世紀之初研究評論《紅樓夢》的學者,大多是把曹雪芹看作八旗世家里的一個潦倒敗落的不肖子孫的。例如,我所敬重的胡適之先生就是這樣看曹雪芹的,有文章可證。所以,我們要真正理解曹雪芹的心靈世界,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詩曰:
不知誰是大英雄,天真本色性相通。
綠林好漢粗豪輩,秀閣朱樓一望中。
己丑年九月十二日
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