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感:創(chuàng)作總根于愛 2

小說課堂 作者:崔道怡


諸多作家正是這樣走上文學之路并取得藝術成就的:

魯迅可謂兼稱思想家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側重以思想為契機和歸宿,但引發(fā)他拿起筆的動力,則是為民族前途擔憂的情感。受到刺激,他明確了:療救全體國民心靈更為要緊,于是棄醫(yī)從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憫情懷,貫穿筆下字里行間。他的小說蘊涵振聾發(fā)聵的厚重思想,而他告誡年輕作者的是:“創(chuàng)作總根于愛”;“作文要熱情”;“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生與愛,才能文”。

曹雪芹多才多藝,若從事其他行業(yè),生活本不致拮據(jù)。他卻安貧于“舉家食粥酒常賒,埋頭著書黃葉村”,所為何來?唯情而已。促使他“十年辛苦不尋常”寫下“字字看來皆是血”巨著的動力,是他對寶玉和黛玉的熱愛,對女性和下層的同情,對“木石”姻緣的渴望,對“賈府”潰敗的嘆惋。“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一場幽夢同誰訴,千古情人獨我癡。”

常把文學叫“人學”,醫(yī)學豈不也是“人學”?或稱文學為“心學”,思想論述更可謂“心學”。而文學管的是心中情,它與讀者交流的渠道也在情。“因情入幻”,才好從文;“通情達理”,才好動人。因而,無妨戲言——文學是“情學”,作家乃“情種”,讀者都是“性情中人”。

情,是一切藝術包括文學所固有的本質屬性,小說家比一般人就是得更多情。

“沒有對描寫對象的愛,至少沒有對它的誠懇、真摯的態(tài)度,就沒有藝術品。”托爾斯泰指出,“如果藝術不能感染自己,那它就不存在了。藝術的秘密,就在于它能以某種感情感染自己。這種能力,使藝術家和一般人有所區(qū)別。”

這種以情感染自己的能力,固然首在先天素質,作家多是天生“情種”。但在此基礎上增進后天修養(yǎng),也可通過善于觀察、敏于感應、擴展情趣而得到加強。

小說家應比一般人更熱愛生活——像母親愛孩子那樣,事無巨細點滴關心;像孩子愛母親那樣,毫無雜念赤誠純真。小說家對生活應如對情人,息息相關,心心相印,敏銳感知其脈搏與冷暖,及時把握其特點和意愿,既關切她大起大落,又體貼她一笑一顰,既熟悉其過去和隱秘,又傾心其理想與未來。這樣,只有這樣,小說家才可能真正了解并把握生活,做生活忠實的代言人和啟蒙的引路人。

小說家應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生活中有些微妙情理、細小變遷,一般人不大在意、時常忽略。身為小說家,則須為之心靈震顫,因之感慨萬千。如魯迅說:“又因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愛憎也愈熱烈”,“遇見所是和所愛的,他就擁抱,遇見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撥。”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使小說家比一般人對人間冷暖,更多歡欣也更多憂患;對世態(tài)炎涼,更易激動也更易冷靜。

小說家還應比一般人情愫常新——“只有傳達出人們沒有體驗過的新的感情的藝術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作品。”托爾斯泰把感情新穎別致看作是評判小說真?zhèn)胃呦碌臉酥尽CCH耸?,蕓蕓眾生,縷縷思緒,脈脈衷情,人如何都能感應。這就得高屋建瓴,體貼入微,聽歷史足音,觀社會波瀾,超前把握時代與群眾總體的情緒,深入探究人性與內心潛在的活動,做到感人所未感,覺人所不覺。

當然,說作家是情種,不等于說其情感就可以脫離思想根源。除去自然本能,情感是社會性的精神現(xiàn)象,總要受到相應信念、意志和利益的制約,總會打上一定政治、文化和道德印記。其實,想脫離也辦不到。魯迅斷言:“從圣賢一直敬到騙子屠夫,從美人香草一直愛到麻風病菌的文人,在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