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初期,張春橋問當時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你們那個學校是誰在領導?。?rdquo;回答:“是黨在領導嘛!”張春橋說:“不對,是黃自在領導!”此時黃自去世已快30年,卻仍被認為在“領導”上海音樂學院,并使其成為“炮打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的大本營”。從另一個角度看,由黃自開創(chuàng)的一派時代精神,其影響之廣泛深遠,由此可見一斑。
2008年青年歌手大獎賽合唱比賽,某音樂學院男聲合唱團演唱《漁陽鼙鼓動地來》,聽來動人心魄,攝人心魂,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這首歌曲就是選自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從年輕學子淳厚、干凈的嗓音中迸出的音樂如此清新而富有現(xiàn)代氣息,全然感覺不到穿越約80年時空所帶來的塵土氣。而如果能在一個閑適、清爽的周末,靜靜傾聽片刻《花非花》《思鄉(xiāng)》《玫瑰三愿》《踏雪尋梅》等那些雋永的藝術(shù)歌曲,就會更有理由相信:黃自,這個名字仍將“領導”中國“學院派”走向更遠的將來。
——編者
走近上海浦東川沙鎮(zhèn)蘭芬堂74弄1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莊嚴敦厚的門樓。“華堂映日”的匾額、“鳳戲牡丹”的精致磚雕和飛檐翹角渾然一體,襯托著背后青瓦白墻的二層小樓,別有一番清幽雅致的韻味。這所三進二庭院的江南院落,就是馳名江南的宅第——“內(nèi)史第”。它是由清咸豐年間的名人沈樹鏞于1859年建造的,因沈氏官至內(nèi)閣中書而得名。沈樹鏞是著名的金石家,故而“內(nèi)史第”收藏了大量的金石和秘籍珍本,人譽“富甲江南”。不僅如此,近代中國政壇上的風云女性——宋氏三姐妹就是在此宅出生,還度過了她們幸福的童年時代。黃炎培、胡適等數(shù)十位歷史名人也曾居住于此,“內(nèi)史第”一時成為罕見的名人薈萃之地!正是在這塊人杰地靈的寶地,1904年3月23日,又一個嬰兒誕生了,他就是下文的主人公——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