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楚懷王因為秦將張儀伐韓成功,韓國屈膝求和,秦、韓事實上已成“連橫”之勢,因此,他就擔(dān)心韓國會記恨去年底聽陳軫之計而欺韓的事,怕韓國聯(lián)合秦國而伐楚。遂采取主動與秦和好的策略,于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二月底,遣使至咸陽,提出楚、秦二國互遣最重要的大臣到對方國家為常駐之使,以增進友好互信。
秦惠王覺得,這幾年已經(jīng)連續(xù)對外用兵,秦國百姓也需要休養(yǎng)生息,秦國將士也需要養(yǎng)精蓄銳,如果跟南方的強國楚保持一種互信友好關(guān)系,正好可以達(dá)到這個息民休兵的目的,以便為下一次的戰(zhàn)伐作準(zhǔn)備。
于是,秦惠王就答應(yīng)了楚懷王的要求。但是,對于兩國將要互派的使者,秦惠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即要求楚國派出楚懷王最寵信的大臣景鯉到秦國,秦國則派秦相張儀到楚國,但張儀至楚,要為楚國之相。
雖然秦惠王的這一要求有些過份,但是,楚懷王竟然答應(yīng)了。于是,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四月底,張儀到了楚都郢,任楚懷王之相。而楚懷王之寵臣景鯉,則到了秦都咸陽為常駐之使。
卻說景鯉至秦,秦惠王發(fā)現(xiàn)他確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因此就想籠絡(luò)景鯉之心,將他留下,為秦國所用。正因為有此想法,因此,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六月初,秦惠王與魏哀王會于河西之臨晉時,就將景鯉也帶了去。這樣,本來是秦、魏二國之王的會盟,竟出現(xiàn)了秦惠王、魏哀王與景鯉三位主角。這在秦國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在諸侯各國歷史上也是沒有過的。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七月底,這一消息傳到了楚都郢,楚懷王聞報,大為震怒,以為景鯉出賣了楚國。
張儀時在楚國為相,楚懷王大怒的事,自然是第一個知道的。于是,他馬上暗遣密使,稟報秦惠王,讓他立即遣使至楚,向楚懷王解釋景鯉參加“臨晉之盟”的事。
秦惠王得到張儀所遣密使的稟報,頓時感到事態(tài)有些嚴(yán)重。如果不向楚懷王解釋清楚,那么楚懷王與自己翻臉,兩國打起來,問題就嚴(yán)重了。秦國能否戰(zhàn)勝楚國,秦惠王心里也是沒有把握的,因為楚國不是其他小國,而是與秦勢均力敵的強國、大國。兩只老虎打起來,必是兩敗俱傷。
于是,秦惠王便心煩意亂起來,在宮內(nèi)走來走去。
抓耳撓腮地尋思了好一番之后,秦惠王還是沒有想到一個可以前往游說楚懷王的合適人選。因為此時善辯的張儀不在,否則遣張儀前往,那是毫無問題的。可惜,張儀現(xiàn)在的身份是楚相,而不是秦相。
痛苦煩惱了一陣后,秦惠王突然想到了陳軫??墒?,他又馬上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陳軫雖是自己信得過的人,也是辯才無礙的說客,但是現(xiàn)在他的身份也是楚臣,當(dāng)然不適合。
就在此時,門禁官來稟:
“周天子之使周最求見。”
秦惠王一聽,不禁大喜過望。心想,這周最是周武公之子,現(xiàn)為洛陽周天子之臣,同時也是一個能說會道的說客。何不委請周最往楚一說懷王呢?如果周最愿意接受自己的委請,替秦國出使,前往楚國游說楚懷王,那么,楚懷王定會考慮到周最特殊的身份,從而打消楚懷王的抵觸情緒,增加游說成功的把握,易于達(dá)到釋疑增信的效果。
想到此,秦惠王立即傳召周最,并熱情地予以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