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共通的文字
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像清朝末年一樣,人們以最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去觀察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漢字”。這種情形肇始于推崇“西學”(即歐洲的各種學問)之人所發(fā)出的悲鳴:“只靠漢字的話,是完全跟不上西學的。”
當各方面的改革成為當務之急時,率先推行的就是語言的革新。察覺“需要設法改革漢字”的清末人,從歐洲人與日本人用少數(shù)羅馬字母和假名文字來處理高深學問的事例中吸取經(jīng)驗,感受到了使用音標文字的魅力。19世紀90年代進化論思想傳入后,“文字也會進化”的言論,更助長了這股理論的發(fā)展。
于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的新文字。這些文字,有的始終只是構想,有的僅在部分地方付諸使用。好比1901年成書的《官話合聲字母》,就在中國北方被使用了十年之久。此“官話字母”的設計者,不是別人,正是王照。吳稚暉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也毫不遜色,他在1895年設計出狀似豆芽的音標文字——“豆芽字母”。之后他到了法國,在巴黎參加無政府運動。以他為首的中國留學生甚至還主張徹底廢除“包含漢字及語言本身”的漢語,改用“萬國新語”(即“世界語”Espera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