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的構造看,“官”是個會意字,上面是個屋子,屋內(nèi)掛一“弓”,表示權威之所在?!掇o源》的解釋是:“官,職也,謂各守其職為國治事者也?!?/p>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官”既可做名詞解,也可做形容詞解,做名詞時,主要是指“政府機關或軍隊中經(jīng)過任命的、一定等級以上的公職人員?!弊鲂稳菰~時,一層意思為舊時對屬于政府或公家的東西的稱呼,另一層意思指公共的、公用的物品。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為國治事者”、“公職人員”,還是由此引申出的“公家”、“公共”、“公用”之意,“公”都是“官”最根本的內(nèi)涵,是為官者所要明確的第一要義。
宋人余靖在其《武溪集·從政六箴》中曾說“抱公絕私,是為率職?!币鉃椋阂恍臑楣会咚角?,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從政為官者,其基本的職責就是“為公”。
公是相對于私而言的。任何官員,在他沒有成為公職人員、沒有做官之前,他是個體的公民,可以以個體的“私”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可以有私心、私利、私情等等。但是,一旦他成了官員,做官員職權中的事,他就實現(xiàn)了從私到公的跨越,不再是一個一般的“私”的個體,而應該超越私我,以“公”為本,出以公心、施行公舉、謀求公利、倡行公義等等。對官員而言,在公與私之間,有一條嚴格的界線,是應當明確分清的。
“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笔俏覀凕h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胡錦濤同志曾強調,“對領導干部來說,……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p>
一、做官為什么是為公
從原始社會到今天,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從某個角度講,就是一個“公”與“私”相互博弈、競爭,共同發(fā)展,對立統(tǒng)一的過程。
1.先要區(qū)分“公心”與“私心”
人之初,部落成員以洞為穴,群居而生,一起抵御猛獸襲擊、自然災害,共同圍狩捕獵、采食果腹,生產(chǎn)力的低下和群體生活的意識,帶來的是“公社”、“公共”性的生活方式。在當時人們的思維和意識中,尚沒有“私”的概念,所有的成員都是原始公社的一部分,所有的生活資料都歸部落公共所有,個人的存在與原始公社完全融為一體,休戚與共。
隨著剩余生活資料的出現(xiàn),人們逐漸產(chǎn)生了“私”的意識,希望單獨支配占有剩余生活資料,進而開始追求對各種資源的私人占有。于是,產(chǎn)生了“私”和“公”之間的分化和對立。
在人類社會制度的發(fā)展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奴隸社會是“私人占有”的一種極端狀況,極端到原本平等的同類同族的個體連帶個體的私有財產(chǎn)都可以被一個人私人占有。
但是,社會的發(fā)展,隨即暴露出來另一個問題,對“私”的無限追求,帶來了一系列尖銳的社會矛盾,進而從根本上阻止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這使人們認識到: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僅有“私”的一面是完全不夠的,不能因為追求“私”而忽視了“公”的存在。諸如共同抵御疾病、天災,發(fā)展生產(chǎn)技術,化解社會矛盾,組織社會成員,保持社會秩序等問題。這就超越了個體的“私”的層面,是一個涉及全體或者眾多社會成員的“公共”問題。只有兼顧好“私”和“公”兩方面的問題,人類社會才能持久良性地發(fā)展。
2.官員的工作是社會公共事務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公共問題呢?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講,就需要發(fā)展出一套社會公共系統(tǒng),來負責這些問題,政府和官員就是這套社會公共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負責本區(qū)域內(nèi)公共事務的完成,政府設定各種職位,任命官員,具體負責某一方面的工作。所以,各個官員,其工作的內(nèi)容,從性質上來講,都是社會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