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章

老子注譯(修訂版) 作者:章培恒 ,安平秋 ,馬樟根 主編


二章

本章內容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鮮明集中地體現(xiàn)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列舉了日常的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等,由近及遠,深入淺出地論說了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法則,說明了世間萬物不會孤立存在,一定要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補充,任何事物都與自己的對立面同時存在,確認對立統(tǒng)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后一部分提倡“無為”和不爭。老子認為理想的“圣人”應該是隨順自然,用什么也不做(“無為”)的方式對待世事,用什么也不說(“不言”)的方式教化民眾,對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有功利的事情,既不管制,也不占有。不爭功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2],高下相盈[3],音聲相和[4],前后相隨——恒也[5]。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6],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7],生而不有,為而不恃[8],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chǎn)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chǎn)生了。所以有和無互相依存,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示,高和下互相補充,合音與單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應——這是永恒不變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方式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憑萬物自然發(fā)生而不管制,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助長萬物而不望報答,功業(yè)成就而不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也就不會離開他。


注釋

[1]已:通“矣”。

[2]刑:王弼本作“較”。河上本和傅奕本作“形”,帛書甲、乙本都作“刑”,“形”或“刑”與上下句諧韻,今據(jù)帛書本改作“刑”。通“形”,這里的意思是在比較、對照中顯示出來。

[3]盈:王弼本及各本都作“傾”,帛書甲、乙本同作“盈”,據(jù)改?!坝钡囊馑际浅溆⒀a充。

[4]音聲:“音”和“聲”在古書中同義互用,但在這里與“有”“無”、“難”“易”、“長”“短”等并列,也取相對立的意義。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fā)出的音響叫做“聲”。

[5]恒也:各本都沒有這兩個字,今據(jù)帛書甲、乙兩本補入。

[6]無為:這是老子社會政治思想最重要的原則,意思是對于世事應該順乎自然,不必管束和干涉,任憑人們不經(jīng)意地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7]“萬物”句:王弼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今據(jù)帛書乙本及張松如《校讀》改定。作:興起,發(fā)生。始:通“司”(據(jù)高亨說)。治理,管制。與五十一章“長而不宰”之“宰”同義。另,有些學者把“始”解釋為倡導,提倡。

[8]恃:依賴。據(jù)河上公注解,這里是希望報答的意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