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章

老子注譯(修訂版) 作者:章培恒 ,安平秋 ,馬樟根 主編


五章

本章由天道推論人道,中心是清靜無為。老子認(rèn)為,天地對萬物冷漠不仁,任隨它們生生滅滅;圣人對百姓也無所恩愛,任隨他們動作生息。自然和社會本來都像風(fēng)箱一樣,虛空而不窮竭,動與靜會自然調(diào)節(jié)互補(bǔ)。老子告誡人們,增廣見聞不如清虛守靜,有為不如無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2]?虛而不屈[3],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4],不如守中[5]。

【翻譯】

天地對萬物無恩無為,而聽?wèi){它們自長自消;圣人對萬物也無恩無為,聽?wèi){他們自生自滅。天地中間,大概像是風(fēng)箱吧?空虛卻不會竭盡,動起來排風(fēng)不止而生風(fēng)不停。增廣見聞會加速困窮,不如保持內(nèi)心的清靜。


注釋

[1]芻(chú雛)狗:用草扎成而專用于祭祀的狗,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本文用作比喻:天地對萬物,圣人對百姓都因不經(jīng)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所說:“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fù)有顧惜之意。天地?zé)o心于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無心于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绷硪慌烧f:“芻狗”,“乃始用終棄之物也”。“天地之于萬物,圣人之于百姓,均始用而旋棄,故以芻狗為喻,而斥之為不仁?!笨晒﹨⒖肌?/p>

[2]橐籥(tuó yuè駝月):風(fēng)箱,是冶煉時為爐火送風(fēng)助燃的器具,據(jù)吳澄說。

[3]屈:竭盡。

[4]“多聞”句:“多聞”兩字,通行本作“多言”,焦竑說龍興碑作“多聞”,馬敘倫說《文子·道原篇》作“多聞”,帛書甲、乙兩本正作“多聞”。今據(jù)帛書改作“多聞”。老子認(rèn)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破壞了天道。此句可參見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睌?shù):通“速”,意思是加快了。窮:困窮,無路可行。

[5]中:這里指內(nèi)心的虛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