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詠[1]
這詩題下原注:“時年十九?!痹姷念}材來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和《漢書·李廣蘇建傳》。但作者沒有簡單地復(fù)述史實,而從李陵是“三代將門子”的出身落筆,著重描寫他對敵作戰(zhàn)的勇武精神,表現(xiàn)他對漢室的忠心,對他“遂嬰穹廬恥”的不幸結(jié)局和“深衷欲有報”的心跡表示同情。這種以古人為題的詠史詩雖缺少現(xiàn)實感,還未脫凈六朝余氣,但從中可以窺見王維少年時代的思想,也可看到他在安史之亂時忍辱期待唐王朝恢復(fù)兩京的思想由來。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結(jié)發(fā)有奇策[2],少年成壯士。長驅(qū)塞上兒,深入單于壘[3]。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4],戰(zhàn)聲煙塵里。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5]。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6]?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引領(lǐng)望子卿[7]:“非君誰能理[8]?”
【翻譯】
漢家有位李將軍,
他是三代將門的子孫。
年少時便有出奇的韜略,
年輕時就成為壯烈的軍人。
率領(lǐng)邊塞健兒長驅(qū)直入,
一直攻到匈奴君主的軍營。
雙方的戰(zhàn)旗陳列相對,
簫鼓的悲鳴何時能停!
當暮色降臨沙漠之邊,
煙塵里傳出激烈的戰(zhàn)聲。
將把驕橫的匈奴一舉殲滅,
豈止要他們著名的藩王入侍漢廷。
既已失去大軍的援救,
于是蒙受了投降的惡名。
從小深受漢朝的恩惠,
哪堪多想那這深厚恩情?
內(nèi)心本想待機報效,
這才沒有能夠殉難捐生。
但翹首盼望回到國內(nèi)的蘇武:
“除非你誰能把我的苦衷辨明!”
注釋
[1] 李陵:字少卿,漢名將李廣之孫,父親當戶,叔父椒、敢都是武將,有勇力,皆早死。李陵少為建章宮監(jiān),善騎射,愛兵士,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之風。曾派他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偵察地形,又讓他帶五千勇士在邊地練習(xí)騎射,以備匈奴。后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右賢王。他奉命帶他的五千騎兵誘敵,不料為八萬敵兵圍困。連戰(zhàn)八日,士兵死傷過半,被迫投降。
[2] 結(jié)發(fā):古代男子到成童時開始束發(fā),因稱年輕時為結(jié)發(fā)。
[3] 單(chán纏)于:匈奴君主的稱呼。壘:軍中壁壘,是防守工事。
[4] 陲:邊。
[5] 穹(qiónɡ窮)廬:氈帳,指投降匈奴后居住穹廬。
[6] 何堪:怎堪,怎么經(jīng)受得起。坐:深?!对娫~曲語辭匯釋》:“坐。甚辭,猶深也,殊也?!虾迫弧锻瑥埫鞲彗R嘆》:‘愁來試取照,坐嘆生白發(fā)?!鴩@,猶云深嘆也。”
[7] 引領(lǐng):伸長脖子。子卿:蘇武字。漢武帝時,他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要他投降,他以死相拒,因被扣留在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仗節(jié)牧羊十九年,終于歸漢。臨行,李陵為他餞行,并表示自己欲報效漢室而不能的心跡。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8] 理:辨明,辨護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