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 丁耀亢《杜詩說略》
陳僖《杜詩說略序》
自公安、竟陵之說不行,海內(nèi)之宗工部,真如金科玉律,下至駔儈屠沽,皆能口誦之。而各家之注杜者,遂各存其見,以標風雅。求其杜詩之所以為杜、之可以至今傳者,則闕如也,又安敢望《三百篇》之不亡于今乎?吾友野鶴,傷大雅之淪亡,悼元音之凋弊,借杜說法,為《說略》一書,以我注杜,復(fù)以杜注我。于前人所已及者,則暢其說;于前人所未及者,則抒其義。娓娓數(shù)萬言,覺他人蟲鳥之鳴,不堪復(fù)聽。庶千百世后,讀杜詩者曉然知其所以然,而詩道精微之旨,如日星河岳之不沒也,野鶴真詩之功臣哉!大凡文之能傳,固難于作,更難于知。不遇知者揭作者之源流本末,一一標以示人,縱作者參神入化,亦與春花秋草同其漫滅。漢之建初,仲任著《論衡》。迨及建寧,伯喈始獲其篇,納諸枕中,珍以為秘。唐之貞元,《昌黎集》成,至宋之治平,歐陽永叔始得其集于廢書之簏,其文遂至今不朽。使杜詩不遇野鶴,縱誦者說者紛紛滿天下,亦何異于《論衡》未納枕中、《昌黎集》之雜廢書簏乎?蘇子由曰:于山則華岳,于水則黃河,于人則歐陽公。今為之增一語曰:于詩則杜少陵,于說詩則丁諸城也。
【原文出處】
陳僖《燕山草堂集》卷二,《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17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55頁。按,丁耀亢《杜詩說略》一書已佚,然其門人盧震亦有《杜詩說略》,其書尚存,故今人沈時蓉等人推斷,這兩部同名的著作之間可能有傳承關(guān)系。其詳可參沈時蓉、詹杭倫《論盧震的<杜詩說略>》,《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3期。
【作者簡介】
陳僖,字靄公,號馀庵、想園,清苑(今屬河北)人。拔貢,少受業(yè)于孫奇逢弟子高,善屬文,慷慨有大志,時逢明季喪亂,憤世不可為,絕意仕進,力以詩文自娛。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著有《燕山草堂集》。生平事跡見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