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花果山閑話 作者:金道賦


2

不是別的,正是陶公自己曲折的人生經歷:當時社會彌漫著的濃重的老莊哲學思想影響和他晚年因極度窮困勾起其對秦前三代生活的向往,使他意識轉換質升,產生深刻的社會批判良知,繪制了人類理想生態(tài)藍圖。

關于此,我們循著陶淵明的人生旅程,細細探視他不同時期、境況里的情感波流,便逐一可知。

了解其生平的人都知道,原本,如絕大多數(shù)中國文人士大夫一樣,陶淵明亦心儀仕途,并于東晉太元十八年欣然投身官場。這既是因為家貧,從物質生活考慮,找一個“以祿代耕”的鐵飯碗。同時也由于自幼飽受“六經”熏浸,懷有一名儒生謀求清明盛世的志向抱負,希冀自己一生有一番不凡作為。潛入事發(fā)當時和淵明內心,我們可立感他那“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浩蕩胸懷,好不雄心勃發(fā)、滿腔熱忱!

可是,自二十九歲步入仕途,所見所聞卻大出他所望:官場晦暗惡濁、權勢恃強凌弱、同僚傾軋爭寵。特別是司馬朝廷推崇門閥望族,他一個不受等級森嚴的中原王朝待見的少數(shù)民族文人、破落世家子弟,不僅政治前程難以拓展,無有實施一腔志懷抱負可能,甚且還須時時察言觀色、摧眉事貴來保住職差俸祿,這莫不讓他與他人扦格難合繼而心情萎沮、困厄惆悵。“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之二》)。此境此時,稍加注目,人們遂清晰得見,陶淵明先前那一番蓬蓬勃勃憧憬、熱忱正逐漸稀釋、渙散與消融,代之的是這段時期內心慢慢蒙上了沉郁、苦悶灰暗色調。

不過,雖然落于這一境況,他因骨子里秉承中國文人清純、正直傳統(tǒng)和原儒道德基因,既不愿墮落,也不甘沉淪,乃孤高自守,以堅挺的志向、獨立的人格在龐大而腐惡、顢頇的官僚體系中艱難支撐掙扎,孜孜尋覓求索著,以期得緣濟世。十余年里,他先后充任過江州祭酒、刺史幕僚和建威參軍等吏職??墒?,盡管他幾度易差,在昏暗現(xiàn)實面前,每次重新點燃的期許卻又總是淪落為失望。于是,這一次次希冀的破滅猶似粗糲風沙剝蝕著他的意志,終使他心灰意冷,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憂悶、踟躕、徘徊。誠如其詩所云:“荏苒歲月頹,此心已稍去?!边@時的陶淵明正處于極度彷徨與內心“咔咔”痛苦裂變之中。

當然,雖“此心已稍去”但究竟還未去。我們凝視這一階段的陶淵明,馬上發(fā)現(xiàn)他失望但未絕望,心灰并沒心死。隨后,于四十一歲又應命做了彭澤縣令??梢岳斫猓兄杂?、孤高自然質性的他,為什么在經受屢次失意折磨、極度躊躇憂煎后還要出任這個官階只是七品的縣令,蓋因其是一地主官,同先前所任職差不同,他尚思忖據(jù)此而能有一番作為。

然而,自嬴政統(tǒng)一六國實施中央集權的郡縣科層結構政體、逐級嚴控據(jù)為一姓所有的天下和西漢劉徹以儒表法里混雜理念強行統(tǒng)治人的思想、固化家天下與君父意識起,中國古代的所有官吏就皆已成服從、服務君主的“家政公司”員工、謀求成為衛(wèi)護皇室私利龐大專制政體這架機器中的部件,但皇室豈能允許一個小小縣令神離這架機器主旨,端著東家飯碗替庶民百姓與主家爭利?實際用傳統(tǒng)政治倫理道德理念來觀照、改變現(xiàn)實,即在大一統(tǒng)家天下專制天地里謀求眾生自食其力、不受侵占奴役、自由生活的濟世志懷根本無踐行可能,因此,時日不長,在感受無望后他遂漸趨心槁。另一方面也是官場的惡俗風習作派始終讓他窒息難忍,完全失氣,以致出任彭澤縣令不久他終于完全醒悟——如歷史上很多文壇正直宗師,醒悟于原本熱忱與希冀徹底破滅之后,醒悟于內心諸般痛苦掙扎煎熬轉而趨于寂寥,醒悟于思想精神涅槃之際。尤幸,醒悟于精力充沛尚大可作為的四十一歲壯美年華。由此,他遂不再“心為形役”,不再隱忍憋屈,敞開心扉慨然釋放出囚禁太久的豪情,寫下那篇流傳千古、滿是率真氣性的《歸去來兮辭》,棄職歸隱,走向了人生的拐點,由志懷救贖眾生轉為躬耕自資、怡然自得、潔身自好的生活。

彼時,陶淵明那抑制不住地決絕脫卻官場這一迷途,以返歸鄉(xiāng)里的無比輕松暢快心境匆忙打點行裝,對一種自斟怡顏、舒嘯賦詩美好生活、快意人生和新的價值坐標的憧憬、急切期待的一一情形,力透遙遙時空,清晰突兀地呈現(xiàn)到我們面前,足讓人怦然感受到一個中華道德文化所推崇的出污泥而不染清純文人的天真本質: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引壺觴以自酎,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這一由盡吐為官胸中所積塊壘到對今后滿是浪漫主義遐想的內心活動,既再度充分彰顯出他十分單純的書生氣質,也表明了他對人類美好生活的認識正處于一種朦朧的、不自覺的承前啟后的轉型之中。

對于陶淵明仕途數(shù)次易職乃至最后棄官歸隱的看法,人們往往感覺多是由于其恣性、超曠和不拘的性格。其實,緣由并不止這些,在灑脫、飄逸表象下分明還有著諸多無奈。如赤子公心對統(tǒng)治者家天下意志專制的無奈,人的自由因子對權勢強蠻的無奈,純正理性對污濁悖逆場域現(xiàn)實的無奈。且正是主要因這諸般無奈,高士陶淵明原本天性所喜的道家的不爭、循依自然、逍遙退隱思想成分遂膨脹、激蕩起來,致使他恕不伺候,拒絕了做犬儒文官,由廟堂而至江湖,毅然返歸田園山水,成為一名游離政治與世事的典型中國文人,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避離現(xiàn)實的味道。

那么,陶淵明以“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無比激動、急切期待心情所返歸的田園境域能讓他怎樣呢?

確實,經歷了仕途的痛苦憂煎、掙扎彷徨,一朝擺脫厭惡的官場回歸恬靜鄉(xiāng)梓,這讓他如魚得水,意愜神合,在此后二十年間沒有羈縻的歲月里物我兩冥,如閑云,如野鶴,把滿腹情思投注到了田園、山水之中,耕植耘收農事之暇,源于內心受文化思想浸潤所擁有的高貴,自主開發(fā)生命的底蘊,或歌詠愜意悠然歸田生活,或吟誦鄉(xiāng)野山川秀美景致,或同田夫、友人飲酒唱和,暢抒友情與以已然曠然的胸懷創(chuàng)作出大量擁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煉、意深旨遠、橫亙千古的“陶體”藝術風格的詩文辭賦,凸顯出了他人生的極致絢麗色彩。雖然其間又有詔“征著作郎”,江州刺史檀道濟也曾勸其重返仕途,但私謚“靖節(jié)”的陶淵明“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詩·九》),究不為所動,巋然素心淡定,遨游于天籟般藝術世界,乃至建樹卓越豐偉,成田園詩歌開拓與集大成者、中國文學里程碑人物。

可是,充沛豐美的精神難解物質的短缺困厄,誠天籟大音亦無法把人剝離生存塵世。掀開一千六百余年厚厚歲月塵封,我們旋即瞅見,就在歸隱鄉(xiāng)里的陶淵明躬耕吟詠、怡然自悅的時期里,物質生活卻極度拮據(jù)窮困,僅每天所必需的衣食都匱乏難繼,不得不時常過著“寒餒常糟糠”的窘迫日子,甚且靠借貸、朋友周濟與出外乞討來維系。比如,其“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饑來驅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這些詩句就是他當時窘境的一一真實記錄。

而作為一個潔身自好者,陶淵明對物質本不多求,是甘于安貧守賤的,唯想通過“躬耕自資”能維持一種“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御冬足大衣,粗絺以應陽”的溫飽安寧日子即可。豈料,現(xiàn)實很讓他憋氣,連這一點期望也沒法達到:自己和鄉(xiāng)里田夫們每年辛勤勞作,從自然災害肆虐下奪得的不多收成往往很大一部分被賦稅吞剝。此外,寧靜鄉(xiāng)里還難免遭受戰(zhàn)禍荼毒戕害……因而,原已淡泊素心的陶淵明此時想著這些,又忍不住對昏暗不公的世道露出“金剛怒目”之容,憤然握筆直抒“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飲酒·羲農去我久》)與“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詠荊軻》)這樣有關政治的感慨。并且被迫重新正視現(xiàn)實,沉入對歸田生活的檢視與人類理想社會的探尋思索之中。

于是我們隨之看到,這位中國田園大詩人晚年思想再起波瀾,深切意識到,強秦以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歸梓里亦不例外,蕓蕓眾生、萬物皆為等同大盜的君主囊中私產,難逃奴役與搜刮盤剝,而異常痛苦、憂患。

但是,由于“遠慕老莊之齊物,近嘉阮生之放曠”和怯于強權專制黑暗政治壓迫,陶淵明盡管洞悉濁世根因,時時憤懣、憂慮,卻未能像他《讀山海經》詩第十首所寫的那樣,“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始終不沒濟世之志,投身現(xiàn)實政治,而是趨于向往、沉湎上古時期,即秦前三代那種日作夜宿、不愁衣食、沒有欺壓掠剝、炊煙裊裊、充滿溫情、依靠倫理道德維系的小共同體形態(tài)的宗親社會,以致畫餅充饑,寫出充滿浪漫色彩的絕世奇文《桃花源記》,為人們勾勒了一幅遠離現(xiàn)實、懸浮世外的悠然自得生活圖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