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兩全
因杜會經(jīng)濟的衰落,生活程度的提高,子弟的教育,發(fā)生了重大困難。不講他是否正在培育的當兒,一朝謀得了啖飯的地方,就忍令他拋棄學校生活,到社會上去自尋生路,資格的深淺,可以不講,就是小學教育尚未完畢,也算不了一回事的;或者資質(zhì)聰穎的子弟,應受高等的教育,大家雖同有這個思想,可是因著環(huán)境的束縛,比不兌現(xiàn)的支票還覺得虛浮而沒有實際。但是正在邁步向前的青年,雖經(jīng)著無端打擊,非但不能遏止他求知欲的追求,反而覺得社會的黑暗。因商學的階段不同,以血氣方剛的青年,處暮氣沉沉的環(huán)境,當然是同水火的不能相容相濟,更沒法免除動輒得咎,因此引起青年的憤怒,對自己所處的地位,發(fā)生懷疑,感到所作非所學,或以自己的性情,決不是在商場里溷跡的一個,以此自動辭職。這是近幾年來社會上很普遍的現(xiàn)象,而一般的言論,卻又是高調(diào)的居多,大概均是這樣說:有理智的子弟,他既近情于讀書,自然在可能范圍內(nèi),不要打斷求學機會,既是天賦他聰敏的資質(zhì),要削足就履般來受這特殊環(huán)境的支配,楚才晉用,那是不可能的。言雖如此,然而我們該知道,衣食是重于一切的一切,因著生活的壓迫,又那里能周全教育?所以在社會制度沒有根本改造以前,認金錢為生命泉源的今日,雖感覺到畸形社會的腐敗,但也不能不暫時隱忍,若是一踏進商店的門檻,在沒有深刻認識以前,徒以一時感情的興奮,覺得志趣不合,便急不及待的自行告退,這完全是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將有關一生幸福的大事,視同兒戲,以我的觀察,約得下列的感想:
即使子弟不愿在商店里立足,家庭的力量能夠允許他求學的話,但在不久的將來,也須謀到一個出路,并不是讀書可以終其一生的,然而在人浮于事的今日——尤其是大腳力大資本籠罩下的今日,我儕窮苦無告的小民,那里能隨心所欲,得一個美滿的位置。任你是具十二萬分熱誠,要知這個畸形社會所需要的,并不是具有高深學問的學者,乃是大腳力大資本的夾袋中人物,有沒有真才和實學,是可以不講的,所以沒有職業(yè)的留學生和大學畢業(yè)生在社會上到處可以看見,這雖是社會的病態(tài),我們既是這個時候的過程者,應當隨大眾的后塵而加以奮斗,決不是飄然遠引所可補救的。
世亂年荒的今日,失業(yè)的一年多似一年,社會的凋蔽已到了極點,謀一個職業(yè)已覺得非常的不易,父母令子弟中途棄學就商,當然是不得已的事,但同時也具著滿腔熱望,為人子的應當力求奮勉,來安慰他的父母,也就是造福自己的將來,豈可不知利害,輕舉妄動,憑一個人不健的思想,毫不猶豫地決定商店之無可留戀,離開這以自己力量營養(yǎng)自己的陣線;事實是這樣:起初的確痛快,不覺得什么不便,等到覺悟的時候,要再度尋覓職業(yè),就發(fā)生萬分困難。
吳曉晨
按: 吳先生的這封信,很可以表現(xiàn)大多數(shù)窮苦家長和窮苦子弟對于“教育和職業(yè)不能兩全”的苦衷。關于這個問題的解決,似乎不外兩個方式:一是徹底的解決,那只有到“社會制度根本改造”以后才有可能性;一是遷就環(huán)境的暫時的辦法,那只有就各個人的可能范圍內(nèi),分別求得比較認為最大限度的結果。關于第一種方式,很顯然的,不平等的經(jīng)濟制度之打破,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之推翻,不平等的杜會制度之鏟除,而代以平等的經(jīng)濟,教育,社會制度,這都是和這個社會的改造發(fā)生密切的關聯(lián),勢不能由一二或少數(shù)私人所能于急促間完成的。除此徹底的方式之外,只有第二種的方式可供酌采了,能勉強入校求學的入校求學——或由家人相助籌劃,或由本人尋得工讀機會——無從勉強入校求學而又不能把耗費白米的嘴巴暫擱不用,只有尋業(yè)。能尋得合于本人心意興趣的業(yè),固屬幸事;否則只得暫時棲止,同時注意于自己能力的逐漸增進與較佳的相當機會之利用。如并此而不可能,即雖肯如此刻苦努力而在社會方面仍是報以“此路不通”,這種現(xiàn)象如僅占社會中極小部分,僅聞嗟嘆憤慨不平之聲,等到陷入此境者日多,則社會中所蘊蓄的無可忍耐的不平的意識愈廣且銳,那便是種下革命種子,客觀各條件具備之后,舊社會之崩潰有如摧枯拉朽,新社會之勃興便似怒濤狂瀾之沛然莫之能御了。在這種狀況之下,求學與就業(yè)的難問題,便不是少數(shù)人的問題,也不是少數(shù)人所能求到徹底解決的問題,乃是社會的問題,須從總解決中求得附屬問題的解決了。
以上一段話是對于吳先生所提出的問題作概觀的答復。此外對于吳先生的來信,還想撮幾點出來談談:(一)吳先生說“在社會制度沒有根本改造以前,認金錢為生命泉源的今日,雖感覺到畸形社會的腐敗,但也不能不暫時隱忍”,此處“暫時”二字,非常重要,愚意以為此處所謂“暫時隱忍”,決不可含有勸人甘心屈伏于不平等的社會制度而任其延續(xù)其生命,須使人徹底認識“畸形社會”之所由來與革命的正確對象,不過革命的進程非經(jīng)過一段時期不可,在此時期中所以不能不依實際情形而“暫時隱忍”者,乃在積極的準備,或依本人能力而僅能作相當?shù)囊徊糠值陌抵袇⒓?,決非消極的頹廢。(二)“我們既是這個時候的過程者,應當隨大眾的后塵而加以奮斗,決不是飄然遠引所能補救的”,這幾句真是給與我們以正確態(tài)度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大眾”和“奮斗”兩個名詞。(三)在“畸形社會”制度之下,不但“商店”,有許多職業(yè)都不能有什么可以供人“留戀”之所在,不過未得可以“留戀”的職務以前,既不能懸空起來,除在可能范圍力求避免外,不得已不“暫時隱忍”,可是不必勸人“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