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與物質(zhì)生活對待的名詞,孔子尚中庸,并沒有絕對的排斥物質(zhì)生活,如墨子以自苦為極,如佛教的一切惟心造;例如《論語》所記“失飪不食,不時不食”“狐貉之厚以居”,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從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對衣食住行,大抵持一種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態(tài)度。但使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在不可兼得的時候,孔子一定偏重精神方面;例如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可見他的精神生活,是決不為物質(zhì)所搖動的。今請把他的精神生活分三方面來觀察:
第一,在智的方面。孔子是一個愛智的人,嘗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足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庇终f:“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笨梢娝膼壑?,是毫不含糊,決非強不知為知的。他教子弟通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又為分設(sh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四科,彼勸人學(xué)詩,在心理上指出“興”“觀”“群”“怨”,在倫理上指出“事父”“事君”,在生物上指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例如《國語》說孔子識肅慎氏之石,防風(fēng)氏骨節(jié),是考古學(xué);《家語》說孔子知萍實,知商羊,是生物學(xué);但都不甚可信。)可以見知力范圍的廣大至于知力的最高點,是道,就是最后的目的,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边@是何等的高尚!
第二,在仁的方面。從親愛起點,“泛愛眾,而親仁”,便是仁的出發(fā)點。他的進行的方法用恕字,消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的普遍的要求,是“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他的最高點,是“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人〈身〉以成仁”。這是何等偉大!
第三,在勇的方面。消極的以見義不為為無勇;積極的以童汪锜能執(zhí)干戈衛(wèi)社稷可無殤。但孔子對于勇,卻不同仁、智的無限推進,而是加以節(jié)制。例如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薄耙怀蓿渖硪约捌溆H,非惑歟?”“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薄熬佑杏露鵁o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薄氨┗ⅠT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焉,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边@又是何等謹慎!
孔子的精神生活,除上列三方面觀察外,尚有兩特點:一是毫無宗教的迷信;二是利用美術(shù)的陶養(yǎng)??鬃右惭蕴?,也言命,照孟子的解釋,莫之為而為是天,莫之致而至是命,等于數(shù)學(xué)上的未知數(shù),毫無宗教的氣味。凡宗教不是多神,便是一神;孔子不語神,敬鬼神而遠之,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完全置鬼神于存而不論之列。凡宗教總有一種死后的世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焙敛荒苡锰焯玫鬲z等說來附會也。凡宗教總有一種祈禱的效驗,孔子說,“丘之禱久矣”“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毫不覺得祈禱的必要。所以孔子的精神上,毫無宗教的分子。
孔子的時代,建筑、雕刻、圖畫等美術(shù)雖然有一點萌芽,還算是實用與裝飾的工具,而不信為獨立的美術(shù);那時候認為純粹美術(shù)的是音樂??鬃右詷窞榱囍唬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對于音樂的美感,是后人所不及的。
孔子所處的環(huán)境與二千年后的今日,很有差別;我們不能說孔子的語言,到今日還是句句有價值,也不敢說孔子的行為,到今日還是樣樣可以做模范。但是抽象的提出他精神生活的概略,以智、仁、勇為范圍,無宗教的迷信而有音樂的陶養(yǎng),這是完全可以為師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