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第十二
〔釋文〕以事名篇。
〔疏〕黔首卒隸,其數(shù)雖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無心因任,允當斯位。
〔釋文〕人卒尊忽反。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注〕以德為原,無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謝,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必須以德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釋文〕君原原,本也。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注〕任自然之運動。
〔疏〕玄,遠也。古之君,謂三皇已前帝王也。言玄古圣君,無為而治天下也,蓋何為哉!此引古證今,成天德之義也。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注〕無為者,自然為君,非邪也。
〔疏〕以虛通之理,觀應物之數(shù),而無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當于正道。
〔釋文〕非邪也似嗟反。本又作「為」。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注〕各當其分,則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
〔疏〕夫君道無為,而臣道有事,尊卑勞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觀察,分義分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當其所能則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優(yōu)劣,能受職則物無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注〕無為也,則天下各以其無為應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備足;或走或飛,咸應其用;不知所以,豈復措心!故以理徧觀,則庶物之應備。行于義,不可乖德;雖有此德,理須法道虛通;(故)[雖]曰虛通,終歸自然之術。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是故示本能攝末,自淺之深之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無為,兼道所以無欲。故古之帝王養(yǎng)畜羣庶者何為哉?蓋無欲而蒼生各足,無為而萬物自化也。淵靜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則比屋而可封。故老經(jīng)云:「我好靜而民自正?!褂浽唬骸竿ㄓ谝欢f事畢。
〔疏〕一,道也。夫事從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語在西升經(jīng),莊子引以為證。
〔釋文〕記曰書名也。云老子所作。無心得而鬼神服。」
〔注〕一無為而羣理都舉。
〔疏〕夫跡混人間之事,心證自然之理,而窮原徹際,妙極重玄者,故在于顯則為人物之所歸,處于幽則為神鬼之所服。不利貨財,委之萬國,豈容拘束入己,用為私分也?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
〔注〕忽然不覺榮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領天下,而推功于物,忘其富貴,故不以己大而榮顯也。
〔釋文〕不以王于況反。下「王德」并同。顯則明。
〔注〕不顯則默而已。
〔疏〕明,彰也。雖坐汾陽,喪其天下,必也顯智,豈曰韜光也?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注〕蛻然無所在也。
〔疏〕忘于物我,故萬物可以為一府;冥于變化,故死生同其形狀。死生無變于己,況窮通夭壽之間乎!
〔釋文〕蛻然始銳反,又音悅。測,乃是神之精妙。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注〕我確斯而都任彼,則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無,而接物無方,隨機稱適,千差萬品,求者即供。若縣鏡高堂,物來斯照也。
〔釋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確苦學反。斯音賜,又如字。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脩遠?!?
〔注〕皆恣而任之,會其所極而已。
〔疏〕騁,縱也。宿,會也。若夫體故至無,所以隨求稱適,故能順時因任,應物多方,要在會歸,而不滯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長,乃至脩遠,恣其來者,隨彼機務,悉供其求,應病以藥,理無不當。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動,位在北方。譬迷心緣鏡,闇無所照,故言赤水北也。崑丘,身也。南是顯明之方,望是觀見之義,玄則疏遠之目,珠乃珍貴之寳。欲明世間羣品,莫不身心迷妄,馳騁耽著,無所覺知,闇似北方,動如流水,迷真喪道,實此之由。今欲返本還源,祈真訪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還歸表其復命。故先明失真之處,后乃顯得道之方。所顯方法,列在下文。
〔釋文〕赤水李云:水出崑侖山下。還歸音旋。玄珠司馬云:道真也。使知索之而不得。
〔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絕慮不可以心求也。
〔釋文〕使知音智。注及下皆同。索之所白反。下同。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
〔注〕聰明喫詬,失真愈遠。
〔疏〕喫詬,言辨也。離言不可以辨索。
〔釋文〕喫口懈反。詬口豆反。司馬云:喫詬,多力也。
〇典案:「喫詬」無多力義?;茨献尤碎g篇「故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捷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許注:捷剟,疾利搏,善拾于物。脩務篇「離朱之明,攫掇之捷」,高注:攫掇,亦黃帝時捷疾者也。莊子此文之「喫詬」,疑是「捷剟」、「攫掇」之聲轉?!附輨劇?、「攫掇」,皆疾利、捷疾之義。司馬注非。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疏〕罔象,無心之謂。離聲色,絕思慮,故知與離朱自涯而反,喫詬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無心,獨得玄珠也。
〇典案:「象罔」當為「罔象」。文選舞賦注、御覽八百三引并作「罔象」,是其證。疏亦作「罔象」,是成所見本未倒。文選廣絕交論注引作「乃使象罔,求而得之」,當是異本。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離婁迷性,恃明目而喪道;軒轅悟理,嘆罔象而得珠。勖諸學生,故可以不離形去智,黜聰隳體也?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疏〕已上四人,并是堯時隱士。厭穢風塵,懷道抱德,清廉潔己,不同人世。堯知其賢,欲讓天下。莊生示有承稟,故具列其師資也。
〔釋文〕王倪徐五兮反。被衣音披。
堯問于許由曰:「嚙缺可以配天乎?
〔注〕謂為天子。吾藉王倪以要之?!?
〔注〕欲因其師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堯云:嚙缺之賢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遙能屈致。情事不決,故問許由。
〔釋文〕要之一遙反。注同。務。
〔疏〕方將顧盼四方,撫安萬國,令彼之氓黎,應我之化法。
〔釋文〕令應力呈反。方且應衆(zhòng)宜。
〔注〕將遂使后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應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應衆(zhòng)物之宜,既非無心,未免危殆矣。方且與物化
〔注〕將遂使后世與物相逐,而不能自得于內(nèi)。
〔疏〕將我己知,施與物衆(zhòng),令庶物從化。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而未始有恒。
〔注〕此皆盡當時之宜也。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恒。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門,前荷其德,后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無恒。夫何足以配天乎?,有無一時,動寂相即,故可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所為窮理盡性,玄之又玄,而為衆(zhòng)父之父,故其宜矣。故郭注云:「衆(zhòng)父父者,所以跡也?!怪危瑏y之率也。
〔注〕言非但治主,乃為亂率。
〔疏〕率,主也。若用智理物,當時雖治,于后必亂。二涂皆以智為率。
〔釋文〕治亂直吏反。注同。之率色類反。注同。又色律反。北面之禍也。
〔注〕夫桀、紂非能殺賢臣,乃賴圣知之跡以禍之。
〔疏〕桀、紂賴圣知以殺賢臣,故圣知是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注〕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疏〕田桓資仁義以殺主,故仁義南面之賊。注云「田桓非能殺君,乃資仁義以賊之?!?
〔釋文〕殺君音試。本又作「弒」,音同。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
〔疏〕華,地名也,今華州也。封人者,謂華地守封疆之人也。嘻,嘆聲也。封人見堯有圣人之德,光臨天下,請祝愿壽富,多其男子。
〔釋文〕華胡化反,又胡花反。司馬云:地名也。封人司馬云:守封疆人也。曰嘻音熙。請祝之又反,又州六反。使圣人壽?!箞蛟唬骸皋o?!埂甘故ト烁??!箞蛟唬骸皋o。」「使圣人多男子?!箞蛟唬骸皋o?!?
〔疏〕夫富、壽、多男子,實為繁撓,而能體之者,不廢無為。故寄彼二人,明茲三患。辭讓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
〔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女獨致辭,有何意謂?
〇典案:「女獨不欲,何邪」,治要引作「汝獨不用何」。
〔釋文〕女獨音汝。后同。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故辭。」
〔疏〕夫子嗣扶疏,憂懼斯重;財貨殷盛,則事業(yè)實繁;命壽延長,則貽困辱。三者未足養(yǎng)無為之德,適可以益有為之累,所以并辭。
〇典案:御覽八十引作「多富則多事,多壽則多辱」。治要引「是三者」下有「皆」字,「德」作「意」,無「也」字。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云!
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
〔疏〕請言既訖,封人于是去之。堯方悟其非,所以請問。封人曰:「退已!」
〔疏〕所疑已決,宜速退歸。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
〔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許人也,蓋有道之士。
〇典案:御覽八十引「堯」上有「及」字。
〔釋文〕伯成子高通變經(jīng)云:老子從此天地開辟以來,吾身一千二百變,后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
〔疏〕唐、虞之世,南面稱孤,逮乎有夏,退耕于野。出處頓殊,有何意謂?,是以雖有天下而不與焉,斯乃有而無之也。故考其時而禹為最優(yōu),計其人,則雖三圣,故一堯耳。時無圣人,故天下之心,俄然歸啟。夫至公而居當者,付天下于百姓,取與之非跡以明絕圣棄智者耳。
〇典案:呂氏春秋長利篇作「無慮吾農(nóng)事」,新序節(jié)士篇作「無留吾事」,「落」、「慮」、「留」皆聲之轉。
〔釋文〕闔本亦作「盍」,胡臘反。無落落,猶廢也。俋俋徐于執(zhí)反,又直立反。李云:耕貌。一云:耕人行貌。又音秩,又于十反。字林云:勇壯貌。
〇典案:御覽八十引注云:「音蟄」。治成直吏反。能間間厠之間。不與音豫。侗音洞,又音同。道也,有一之名,而無萬物之狀。
〇典案:疏「一應道也」,不詞。御覽天部引「應」作「謂」,疑當從之。物得以生,謂之德。
〔注〕夫無不能生物,而云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謂德也。
〔疏〕德者,得也,謂得此也。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資乎物,內(nèi)不由乎我,非無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生,故謂之德也。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疏〕雖未有形質(zhì),而受氣以有素分,然且此分脩短,慤乎更無間隙,故謂之命。
〔釋文〕有分符問反。無閑如字。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疏〕留,靜也。陽動陰靜,氤氳升降,分布三才,化生萬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謂之形也。
〔釋文〕留動「留」或作「流」。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注〕夫德、形、性、命,因變立名,其于自爾,一也。
〔疏〕體,質(zhì)。保,守也。稟受形質(zhì),保守精神,形則有丑有妍,神則有愚有智。既而宜循軌則,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無改易,故謂之性也。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
〔注〕恒以不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稟之性,脩復生初之德,故至其德處,同于太初。同乃虛,虛乃大。
〔注〕不同于初而中道有為,則其懷中故為有物也,有物而容養(yǎng)之德小矣。
〔疏〕同于太初,心乃虛豁,心既虛空,故能包容廣大。合喙鳴。
〔注〕無心于言,而自言者,合于喙鳴。
〔疏〕喙,鳥口也。心既虛空,跡復冥物,故其說合彼鳥鳴。鳥鳴既無心于是非,圣言豈有情于憎愛?
〔釋文〕喙丁豆反,又充芮、喜穢二反。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注〕天地亦無心而自動。
〔疏〕言既合于鳥鳴,德亦合于天地。天地無心于覆載,圣人無心于言說,故與天地合也。其合緡緡,若愚若昏。
〔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緡,合也。圣人內(nèi)符至理,外順羣生,唯跡與本,罄無不合,故曰緡緡。是混俗揚波,同塵萬物,既若愚迷,又如昏暗。又解:既合喙鳴,又合天地,亦是緡緡。
〔釋文〕緡緡武巾反。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注〕德玄而所順者大矣。
〔疏〕總結已前,嘆其美盛。如是之人,可謂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順天下也。音宇。司馬云:辯明白若縣室在人前也。易見以豉反。若是則可謂圣人乎?」
〔疏〕結前問意。如是之人,得為圣否?率性而動,天機自張,非猶主教。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注〕天物皆忘,非獨忘己,復何所有哉?
〔疏〕豈惟物務是空,抑亦天理非有。唯事與理,二種皆忘,故能造乎非有非無之至也。
〔釋文〕復何扶又反。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己猶忘之,又奚識哉!斯乃不識不知,而冥于自然。
〔疏〕入,會也。凡天下難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則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會自然之道也。,誰敢不和!
〔釋文〕不輯音集。爾雅云:和也。又側立反。郭思魚反。
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
〔注〕必服恭儉,非忘儉而儉也;拔出公忠,非忘忠而忠也。故雖無阿私,而不足以勝矯詐之任也。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夫必能恭儉,拔出公忠,此皆偽情,非忘淡者也。故以此言為南面之德,何異乎螳蜋怒臂,以敵車轍?用小擬大,故不能任也。
〔釋文〕局局其玉反。一云:大笑之貌。螳螂音堂郎。車軼音轍。不勝音升。注同。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
〔注〕此皆自處高顯,若臺觀之可覩也。
〔疏〕夫恭儉公忠,非能忘淡,適自顯燿以炫衆(zhòng)。人既高危,必遭隳敗,猶如臺觀峻聳,處置??h,雖復行李觀見,而崩毀非久。
〔釋文〕自為遽其據(jù)反。本又作「處」。觀臺古亂反。注同。多物將往。
〔注〕將使物不止于本性之分,而矯跂自多以附之。
〔疏〕觀臺高迥,人競觀之,立行自多,物爭歸湊。投跡者衆(zhòng)?!?
〔注〕亢足投跡,不安其本步也。
〔疏〕顯燿動物,物不安分,故舉足投跡,企踵者多也。,思量不悟,所以汒然矣。
〔釋文〕覷覷許逆反,又生責反?;蛟疲后@懼之貌。汒若本或作「芒」,武剛反。郭武蕩反。雖然,愿先生之言其風也?!?
〔疏〕風,教也。我前所陳,深為乖理,所愿一言,庶為法教。
〇俞樾曰:「風」當讀為「凡」,猶云言其大凡也?!革L」本從「凡」聲,故得通用。治天下,大順羣生,乘其自搖而作法,因其自蕩而成教。是以教成而跡不顯,俗易而物不知,皆除滅其賊害之心,而進脩獨化之志。不動于物,故若性之自為;率性而動,故不知其所由然也。舉,皆也。
〔釋文〕舉滅舉,皆也。悶然音門。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注〕溟涬,甚貴之謂也。不肯多謝堯、舜,而推之為兄也。
〔疏〕溟涬,甚貴之謂也。若前方法,以教蒼生,則治合淳古,物皆得性,詎須獨貴堯、舜,而推之為兄邪?此意揖讓之風,不讓唐、虞矣。
〔釋文〕豈兄元嘉本作「豈足」。溟亡頂反。涬戶頂反。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心不居,則德不同也。
〔疏〕居,安定之謂也。夫心馳分外,則觸物參差;虛夷靜定,則萬境唯一。故境之異同,在心之靜亂耳。是以欲將堯、舜同德者,必須定居其心也。圭反。李云:埒中曰畦。說文云:五十畝曰畦。隧音遂。李云:道也。甕烏送反。字亦作「甕」。搰搰苦骨反。徐、李苦滑反。郭忽滑反。用力貌。一音胡沒反。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疏〕械,機器也。子貢既見丈人力多而功少,是以教其機器,庶力少功多。輒進愚誠,未知欲否。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械」上有「機」字。又御覽百九十七引「不欲」下有「為」字。
〔釋文〕有械戶戒反,字林作械。李云:器械也。浸子鴆反。司馬云:灌也。為圃者卬而視之曰:「柰何?」
〔疏〕柰何,猶如何,謂其方法也。
〔釋文〕卬而音仰。本又作「仰」。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shù)如泆湯,其名為槔?!?
〔疏〕機,關也。提挈其水,灌若抽引,欲論數(shù)疾,似泆湯之騰沸,前輕后重,即今之所用桔槔也。
〔釋文〕挈水口節(jié)反。若抽敕留反。李云:引也。司馬、崔本作「流」。數(shù)如所角反。徐所錄反。泆湯音逸。本或作「溢」。李云:疾速如湯沸溢也。司馬本作「佚蕩」,亦言其往來數(shù)疾,如佚蕩。佚蕩,唐佚也。槔本又作「橋」,或作「皋」,同。音羔。徐居橋反。司馬、李云:桔槔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本「為槔」作「桔槔」,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御覽七百六十五、八百二十四引亦并作「桔槔」,與張本合。說苑反質(zhì)篇字正作「橋」,與釋文一本合。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注〕夫用時之所用者,乃純備也。斯人欲脩純備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
〔疏〕夫有機關之器者,必有機動之務。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機變存乎胸府,則純粹素白不圓備矣。純粹素白不圓備,則精神縣境,生滅不定,不定者,至道不載也,是以羞而不為。此未體真脩,故抱一守白者也。
〔釋文〕吾師謂老子也。事!」
〔疏〕而,汝也。乏,闕也。夫物各自治,則天下理矣。以己理物,則大亂矣。如子貢之德,未足以治身,何容應聘天下?理宜速往,無廢吾業(yè)。
〔釋文〕無乏乏,廢也。
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疏〕卑陬,慙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顏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常。
〔釋文〕卑陬走侯反。徐側留反。李云:卑陬,愧懼貌。一云:顏色不自得也。頊頊本又作「旭旭」,許玉反。李云:自失貌。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nèi)菔?,終日不自反邪?」
〔疏〕反,復也。子貢之門人謂賜為夫子也。向見之人,脩何藝業(yè),遂使先生一覩,容色失常,竟日崇朝,神氣不復?門人怪之,所以致問。
〔釋文〕向之許亮反。本又作「鄉(xiāng)」,音同。后倣此。,同。勑蕩反,郭吐更反。達,亦何足識哉?明恍惚深玄,故推之于情意之表者也。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于東海之濱。
〔疏〕諄,淳也。苑,小風也;亦言,是扶搖大風也。濱,涯。大壑,海也。諄芒、苑風,皆寓言也。莊生寄此二人,明于大道,故假為賓主,相值海涯。
〔釋文〕諄郭之倫反,又述倫反。芒本或作「汒」,武剛反。李云:望之諄諄,察之芒芒,故曰諄芒。一云:姓名也?;蛟疲红F氣也。大壑火各反。李云:大壑,東海也。苑風本亦作「宛」,徐于阮反。李云:小貌,謂游世俗也。一云:苑風,人姓名。一云:扶搖大風也。之濱音賓。苑風曰:「子將奚之?」
〔疏〕奚,何也。之,往也。借問諄芒,有何游往。曰:「將之大壑。」
〔疏〕欲往東海。曰:「奚為焉?」
〔疏〕又問:何所求訪。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游焉。」
〔疏〕夫大海泓宏,深遠難測,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閭泄之而不干。以譬至理,而其義亦然。故雖寄往滄溟,實乃游心大道也。
〔釋文〕酌焉一本作「取焉」。
〇典案:御覽六十七引作「取焉」,與釋文一本合。而治也?;蛞纛U,本亦作「頤」,以之反,謂舉頤指揮也。跡也,故曰容。
〔疏〕寡欲止分,故財用有余;不貪滋味,故飲食取足;性命無求,故不知所從來也??偨Y前義,故云德人之容。
〔釋文〕德人之容羊兇反?;蛟疲阂雷斪鳌缚汀?。
「愿聞神人。」
〔注〕愿聞所以跡也。
〔疏〕德者,神人之跡耳。愿聞所以跡也。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
〔注〕乘光者乃無光。
〔疏〕乘,用也。光,智也。上品神人,用智照物,雖復光如日月,即照而亡。隳體黜聰,心形俱遣,是故與形滅亡者也。此謂照曠。
〔注〕無我而任物,空虛無所懷者,非闇塞也。
〔疏〕智周萬物,明逾三景,無幽不燭,豈非曠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注〕情盡命至,天地樂矣;事不妨樂,斯無事矣。
〔疏〕窮性命之致,盡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間,而未嘗不逍遙快樂。既達物我虛幻,是以萬事銷亡。
〔釋文〕天地樂音洛。注同。銷亡徐音消。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
〔注〕情復而混冥無跡也。
〔疏〕夫忘照而照,照與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將二儀并樂。故能視萬物之還原,覩四生之復命,是以混沌無分,而冥同一道也。
〔釋文〕混冥胡本反。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
〔疏〕門與赤張,姓也。無鬼、滿稽,名也。二千五百人為師,師,衆(zhòng)也。武王伐紂,兵渡孟津,時則二人共觀。
〔釋文〕門無鬼司馬本作「無畏」,云:門,姓;無畏,字也。赤張滿本或作「蒲」?;刨夥?。李云:門、赤張,氏也。無鬼、滿稽,名也。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離此患也?!?
〔疏〕離,遭也。虞舜以揖讓御時,武王以干戈濟世。而揖讓、干戈,優(yōu)劣懸隔,以斯商度,至有不及之言。而兵者不祥之器,故遭殘殺之禍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后治之與?」
〔注〕言二圣俱以亂故治之,則揖讓之與用師,直是時異耳,未有勝負于其間也。
〔疏〕均,平也。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則何勞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堯年將減,其德日衰,故讓重華,令其緝理也。
〔釋文〕均治直吏反。下及注「均治」并同。之與音余。本又作「邪」。復何扶又反。下章注同。
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愿,而何計以有虞氏為!
〔注〕均治則愿各足矣,復何為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以為君哉?許無鬼之言是也。
〔疏〕宇內(nèi)清夷,志愿各足,則何須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之為君?此領悟無鬼之言,許其有理也。有虞氏之藥瘍也。
〔注〕天下皆患創(chuàng)亂,故求虞氏之藥。
〔疏〕瘍,頭瘡也。夫身上患創(chuàng),故求醫(yī)療,亦猶世逢紛擾,須圣人治之。是以不病則無醫(yī),不亂則無圣。
〔釋文〕瘍音羊。李云:頭創(chuàng)也。言創(chuàng)以喻亂,求虞氏藥治之。司馬云:疕瘍也。
〇王引之曰:「藥」,古讀曜(說見唐韻正),聲與「療」相近。方言「愮,療治也。江、湘郊會謂醫(yī)治之曰愮,或曰療」,注:愮,音曜。與「藥」古字通,故申鑒俗嫌篇云:藥者,療也。襄三十一年左傳「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家語正論篇同,王肅注:藥,療也。詩大雅板篇「不可救藥」,韓詩外傳「藥」作「療」?!杆帯埂腐煛棺止磐x通用?;紕?chuàng)初良反。禿而施髢,病而求醫(yī)。
〔疏〕鬢發(fā)如云,不勞施髢;幸無疾恙,豈假醫(yī)人?是知天下清平,無煩大圣。此之二句,總結前旨也。
〔釋文〕禿吐木反。髢大細反。司馬云:髲也。又吐帝反。郭音毛。李云:髦發(fā)也。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
〔注〕明治天下者,非以為榮。
〔疏〕操,執(zhí)也。脩,理也。燋然,憔悴貌。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績;圣人之救禍亂,豈務矜以榮顯?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圣人所羞也」。
〔釋文〕操藥七刀反。燋然將遙反,又音樵。能任其自行,故無跡也。
〔疏〕君民淳樸,上下和平,率性而動,故無跡之可記。事而無傳?!?
〔注〕各止其分,故不傳教于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職司,止其分內(nèi),不相傳習。跡既昧矣,事亦滅焉。
〔釋文〕無傳丈專反。,不可得也?!钙怼埂ⅰ杆棺中蜗嗨?,故誤耳。下同。得當時之適,不強推之令解也,則相與無憂于一世矣。
〔疏〕比,與也。若任物解惑,棄而不推,則彼此逍遙,憂患誰與也?
〔釋文〕比憂毗志反。司馬本作「鼻」,云:始也。趣令力呈反,下同。令解音蟹。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注〕厲,惡人也。言天下皆不愿為惡,及其為惡,或迫于苛役,或迷而失性耳。然迷者自思復,而厲者自思善,故我無為而天下自化。
〔疏〕厲,丑病人。遽,速也。汲汲,匆迫貌。言丑人半夜生子,速取火而看之,情意匆忙,恐其似己。而厲丑惡之甚,尚希改丑以從妍,欲明愚惑之徒,豈不厭迷以思悟耶?釋之不推,自無憂患。
〇典案:釋僧順釋三破論云:「是以厲婦夕產(chǎn),急求火照,唯恐似己,復更為厲?!挂善渌姳咀鳌竻枊D」。御覽三百八十二引作「厲人夜半生子,其父取火視之,恐其似己也」,字雖亦作「厲人」,然既言「其父取火視之」,則是謂「厲婦」也。御覽又引注云:厲人,丑人也。三百六十一引無「人」字,余與今本同。
〔釋文〕厲音賴,又如字。遽巨據(jù)反。本或作「蘧」,音同。汲汲音急??烈垡艉印?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
〔疏〕犧,刻作犧牛之形,以為祭器,名曰犧尊也。間,別。既削刻為牛,又加青黃文飾,其一斷棄之溝瀆,不被收用。若將此兩斷相比,則美惡有殊,其于失喪木性一也。此且起譬也。
〇典案:御覽七百六十一引作「其一斷在溝中」,文義較順。
〔釋文〕犧音羲,又素河反。其斷徒亂反。下同。本或作「故」。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疏〕此合譬也。桀、跖之縱兇殘,曾、史之行仁義,雖復善惡之跡有別,而喪真之處實同。
〇典案:劉申叔先生云:「跖」上?!歌睢棺?。成疏「桀、跖蹤兇殘」,則成本亦作「桀、跖」。在宥篇正桀、跖與曾、史連詞。典謹案:劉先生說是也。御覽七百六十一引正作「桀、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是其碻證。笏,約束其外形。背無為之道,乖自然之性,以此為得,何異鳩鴞也!
〔釋文〕鷸尹必反。徐音述。本又作「鶐」,音同。鳥名也。一名翠,似燕,紺色,出郁林。取其羽毛以飾冠。笏音忽。紳音申。帶也。內(nèi)支盈于柴柵,外重纆繳,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疏〕支,塞也。盈,滿也。柵,籠也。纆繳,繩也。睆睆,視貌也。夫以取舍塞滿于內(nèi)府,故方柴柵;搢紳約束于外形,取譬繳繩。既外內(nèi)困弊如斯,而自以為得者,則何異有罪之人,交臂歷指,以繩反縛也!又類乎虎豹遭陷,困于囊檻之中,憂危困苦,莫斯之甚,自以為得,何異此乎!
〔釋文〕柴柵楚格反。郭音策。外重直龍反。纆音墨。繳音灼。郭古吊反。睆睆環(huán)版反,又戶鰥反。李云:窮視貌。一云:眠目貌。交臂歷指司馬云:交臂,反縛也。歷指,猶歷樓貌。檻戶覽反。
【校記】問,集釋等本作「間」,是。孰,原作「執(zhí)」,形近而誤。予,原作「子」,形近而誤。下逕改。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在「主也」上補「為之」二字。事,從王校集釋本作「技」。難,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雖」,據(jù)改。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慈」,據(jù)改。南華真經(jīng)注疏「已」作「己」,「前」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有」,據(jù)改。肆,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明」,據(jù)改。嘗,從王校集釋本作「尚」。而行,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置于前句「一人」下。鬢,從王校集釋本作「須」。
〔疏〕,原文脫。示,從王校集釋本補。猶,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獨」,據(jù)改。遣,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達」,據(jù)改。不非,從王校集釋本作「非非不」。務,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作「物」。工,王校集釋本從宋本改作「上」,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續(xù)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亦改作「上」,據(jù)改。為無為有,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有為無為」,據(jù)改。「閑,音閑」,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無此三字,或為釋文誤竄,據(jù)刪。理,王校集釋本依王叔岷說校改「通」,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治要引亦作「通」,據(jù)改。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來從」二字互乙,據(jù)改。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己」,據(jù)改。尚遠跡,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高遠寄跡」,據(jù)改。應,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御覽天部引作「謂」,據(jù)改。泒,王校集釋本作「派」,形近而誤,據(jù)改。挑,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跳」,據(jù)改。聰,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聽」。有,從王校集釋本刪。爾,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言」,據(jù)改。陳,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將」,據(jù)改?!篙嫞艏?,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無此三字,或為釋文誤竄,據(jù)刪。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壤」,形近而誤,據(jù)改。曰,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悚」,據(jù)改。悶,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泛」,據(jù)改。舉皆也,三字系釋文誤入,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趙諫議本、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刪,據(jù)刪。人,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補,據(jù)補。汎,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伉」???,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戶」,據(jù)改?!苟?,疑是,查釋文原文無。無,疑排版誤,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及成疏均作「吾」,據(jù)改。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故」下補「用」字,據(jù)補。斯,從王校集釋本作「有」。不,從王校集釋本作「非」。向,從王校集釋本補。必,從王校集釋本移后。特,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時」,據(jù)改。眄,從釋文原文作「盼」。以,從王校集釋本補。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jù)補。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jù)補。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臣」,據(jù)改。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焦竑本作「主」,據(jù)改。其,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校記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jù)補。于,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從輯要本補,據(jù)補。能,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從輯要本補,據(jù)補。為,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從輯要本補,據(jù)補。焉,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然」,據(jù)改。令,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從趙諫議本改作「舍」,據(jù)改??藤\,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壅塞」,據(jù)改。搢,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插」,據(j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