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十三
〔釋文〕以義名篇。之義。
〔釋文〕中準(zhǔn)丁仲反。大匠或云:天子也。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圣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須眉,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賾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zhí),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wù),則萬民靜而安其業(yè)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疏〕進(jìn)為,謂顯跡出仕也。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跡者,故能撫蒼生于仁壽,宏至德于圣朝,著莫測(cè)之功名,顯阿衡之政績(jī)。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軌,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靜而圣,動(dòng)而王。
〔注〕時(shí)行則行,時(shí)止則止。無為也而尊。
〔注〕自然為物所尊奉。
〔疏〕其應(yīng)靜也,玄圣素王之尊;其應(yīng)動(dòng)也,九五萬乘之貴;無為也而尊,出則天子,處則素王。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貴也!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美。
〔注〕夫美配天者,唯樸素也。
〔疏〕夫淳樸素質(zhì),無為虛靜者,實(shí)萬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貴,孰能與之爭(zhēng)美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注〕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地?zé)o逆也。
〔疏〕夫靈府明靜,神照絜白,而德合于二儀者,固可以宗匠蒼生,根本萬有,冥合自然之道,與天和也。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
〔注〕夫順天所以應(yīng)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
〔疏〕均,平也。調(diào),順也。且應(yīng)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跡同塵,故與人和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注〕天樂適則人樂足矣。
〔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懽;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
〔釋文〕人樂音洛,下同。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
〔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dá)萬物之情,隨物變轉(zhuǎn)而未嘗不適,故謂之天樂也。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而已。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跡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yǎng)蒼生,亭毒羣品也。
〔釋文〕畜天許六反。注同。,故謂之無為也。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故對(duì)上下,則君靜而臣動(dòng);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機(jī)玄發(fā),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必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dāng)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疏〕謂三皇、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dá),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故不自慮也。
〇典案:「落」,御覽四百六十四引作「絡(luò)」。「天地」,御覽七十六引作「天下」。淮南子俶真篇「智終天地」,即本此文,「終」蓋「絡(luò)」字之壞。說詳淮南鴻烈集解。
〔釋文〕知雖音智。下「愚知」同。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
〔疏〕宏辯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釋文〕自說音悅。能雖窮海內(nèi),不自為也。
〔注〕夫在上者,患于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則羣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術(shù)才能,冠乎海內(nèi),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經(jīng)云:「是謂用人之力?!?
〔釋文〕咎音羔。繇音遙。明斷丁亂反。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zhǎng)而萬物育。
〔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于生產(chǎn),而萬物化生;地?zé)o心于長(zhǎng)成,而萬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謂自然也」。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biāo)男蛞允┥?,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
〇王念孫曰:案如郭解,則「功」下須加「成」字,而其義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無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無為而成」)。爾雅曰:功,成也。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為有功」。周官稾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繕人」,鄭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輔篇曰「大夫任官辯事,官長(zhǎng)任事守職,士脩身功材」,「功材」,謂成材也。荀子富國(guó)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謂待之而后成也?!溉f物化」、「萬物育」、「天下功」相對(duì)為文,是「功」為「成」也。
〇典案:王校是也。治要引「功」下有「成」字,疑涉注衍。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云雷風(fēng)雨,而蔭覆不測(cè),故莫神于天;囊括川原,包容岳瀆,運(yùn)載無窮,故莫富于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tǒng),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經(jīng)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丈尺。形者,容儀。名者,字諱。比者,校當(dāng)。詳者,定審。用此等法,以養(yǎng)蒼生,治乖淳古,故為治末也。
〇典案:「形」,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作「刑」,下同。治要引并作「刑」,與張本合。「形」、「刑」古亦通用。
〔釋文〕比詳毗志反。下同。一音如字,云:比,較。詳,審。治之直吏反。下「治之至」、注「至治之道」同。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
〔疏〕樂者,和也。羽者,鳥羽。旄者,獸毛。言采鳥獸之羽毛,以飾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樂者,欲上調(diào)陰陽(yáng),下和時(shí)俗也。古人聞樂,即知國(guó)之興亡,治世亂世,其音各異。是知大樂與天地同和,非羽毛鐘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澆浪薦興,賞鄭、衛(wèi)之淫聲,棄云、韶之雅韻,遂使羽毛文采,盛飾容儀,既非咸池之本,適是濮水之末??奁ソx,隆殺之服,哀之末也。
〔疏〕絰者,實(shí)也。衰,摧也。上曰(衰)[服],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絰。隆殺者,言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跡外儀,非情發(fā)于衷,故哀之末也。
〇典案:治要引「隆」作「降」,古「隆」、「降」亦通用。
〔釋文〕衰音崔。絰田結(jié)反。隆殺所界反。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yùn),心術(shù)之動(dòng)。然后從之者也。
〔注〕夫精神心術(shù)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運(yùn)動(dòng),則五事之末不振而自舉也。
〔疏〕術(shù),能也。心之所能,謂之心術(shù)也。精神心術(shù)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必須精神心智,率性而動(dòng),然后從于五事,即非矜矯者也。之耶?
〇「哉」字舊敚。碧虛子校云:「安取道」下文本有「哉」字。典案:文本是也。「語(yǔ)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與上「語(yǔ)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義正相應(yīng),無「哉」字則不相應(yīng)矣。今依文本補(bǔ)。,先明自然之理。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適也。
〔疏〕先德后仁,先仁后義,故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注〕理適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愛之仁,又明裁非之義,次令各守其分,不相爭(zhēng)奪也。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當(dāng)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傾奪,次勸修身,致其名譽(yù)也。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注〕無所復(fù)改。
〔疏〕雖復(fù)勸令修身,以致名譽(yù),而皆須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矯性偽情,以要令聞也。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注〕物各自任,則罪責(zé)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廢。雖復(fù)因任其本性,而不無其僭過,故宜布之愷澤,宥免其辜也。
〔釋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廢也。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注〕各以得性為是,失性為非。
〔疏〕雖復(fù)赦過宥罪,而人心漸薄,次須示其是非,以為鑒誡也。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注〕賞罰者,失得之報(bào)也。夫至治之道,本在于天而末極于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見,故賞善罰惡,以勗黎元也。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
〔注〕官各當(dāng)其才也。
〔疏〕用此賞罰,以次前序而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處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貴賤咸履其位也。仁賢不肖襲情。
〔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賢,智也。不肖,愚也。襲,用也。主上圣明,化導(dǎo)得所,雖復(fù)賢愚各異,而咸用本情。終不舍己効人,矜夸炫物也。必分其能。
〔注〕無相易業(yè)。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異,藝能固別,才用必分,使之如器,無不調(diào)適也。
〔釋文〕必分方云反。必由其名。
〔注〕名當(dāng)其實(shí),故由名而實(shí)不濫也。
〔疏〕夫名以召實(shí),而由實(shí)故名。若使實(shí)不當(dāng)名,則名過其實(shí)。今明名實(shí)相稱,故云必由其名也。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
〔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為臣事上,為君畜下,外以治物,內(nèi)以脩身也。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
〔疏〕至默無為,委之羣下,塞聰閉智,歸之自然,可謂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釋文〕知謀音智。大平音泰。
故書曰:「有形有名?!剐蚊?,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蓋圣人之應(yīng)跡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跡也。書者,道家之書,既遭秦世焚燒,今檢亦無的據(jù)。古之語(yǔ)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賞罰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疏〕夫?yàn)橹沃w,必隨世污隆。世有澆淳,故治亦有寬急。是以五變九變,可舉可言。茍其不失次序,則是太平至治也。驟而語(yǔ)形名,不知其本也;
〔疏〕驟,數(shù)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倫序,數(shù)語(yǔ)形名,以為治術(shù),而未體九變以自然為宗,但識(shí)其末,不知其本也。驟而語(yǔ)賞罰,不知其始也。
〔疏〕速論賞罰,以此馭時(shí),唯見枝條,未知根本。始,猶本也,互其名耳。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注〕治人者必順序。
〔疏〕迕,逆也。不識(shí)治方,不知次序,顛倒道理,迕逆物情,適可為物所治,豈能治物也!
〔釋文〕迕道音悟。司馬云:橫也。而說徐音悅,又如字。驟而語(yǔ)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者也;
〔注〕治道先明天,不為棄賞罰也,但當(dāng)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疏〕夫形名賞罰,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〇「者」、「也」二字舊敚。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有「者」、「也」二字,今據(jù)補(bǔ)??捎糜谔煜?,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
〔注〕夫用天下者,必大通順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賞罰可施用于天下者,不足以用于天下也。斯乃茍飾華辭,浮游之士,一節(jié)曲見,偏執(zhí)之人,未可以識(shí)通方,悟于大道者也。禮法數(shù)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于羣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yǔ)。古人有之,但寄羣才而不親預(yù),故是臣下之術(shù),非主上養(yǎng)民之道??偨Y(jié)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xì)w也。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猶天子也。舜問于堯?yàn)榈弁踔?,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堯曰:「吾不敖無告。
〔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堯答舜云:「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构世辖?jīng)云:「不善者吾亦善之?!埂赴健挂嘤凶鳌附獭棺终?,今不用也。
〔釋文〕不敖五報(bào)反。不廢窮民。
〔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
〔疏〕孺子,猶稚子也。哀,憐也。民有死者,輒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并皆矜愍,善嘉養(yǎng)恤也。此吾所以用心已?!?
〔疏〕已,止也??偨Y(jié)以前,用答舜問。我之用心,止盡于此。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既領(lǐng)堯答,因發(fā)此譏。堯曰:「然則何如?」
〔疏〕堯既被譏,因茲請(qǐng)益:治道之大,其術(shù)如何?舜曰:「天德而出寧。
〔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也。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跡雖顯著,心恒寧?kù)o。日月照而四時(shí)行,若晝夜之有經(jīng),云行而雨施矣?!?
〔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jīng),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涼暑,四序運(yùn)行;晝夜昏明,云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無心于偏愛,豈有情于養(yǎng)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釋文〕雨施始豉反。堯曰:「膠膠、擾擾乎!
〔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領(lǐng)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發(fā)起,聊此撝謙。
〔釋文〕膠膠交卯反。司馬云:和也。擾擾而小反。司馬云:柔也。案如注意,膠膠擾擾,動(dòng)亂之貌。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疏〕堯自謙光,推讓于舜,故言子之盛德,遠(yuǎn)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夫堯、舜二君,德無優(yōu)劣,故寄此兩圣,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夫天覆地載,生育羣品,域中四大,此當(dāng)二焉。故引古證今,嘆美其德。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知軒、頊、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疏〕言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釋文〕之王往況反。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覩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將己所修之書,欲藏于周之府藏,庶為將來君王治化之術(shù),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聃,為周征藏史,猶今之秘書官。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釋文〕藏書司馬云,藏其所著書也。
〇典案:「則試往因焉」,御覽六百十八引作「則當(dāng)試焉」。又引注云:藏其所著書于周者。與司馬注異。征藏才浪反。司馬云:征藏,藏名也。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老聃吐甘反?;蛟疲豪像跏强鬃訒r(shí)老子號(hào)也。免而歸言老子見周之末不復(fù)可匡,所以辭去也??鬃釉唬骸干??!梗簾┮?。
〇典案:御覽六百十八引注云:繙,堆聚之貌。十二經(jīng)說者云:詩(shī)、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jīng)也。一說云:易上、下經(jīng)并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jīng)也。以說如字,又始銳反。絕句。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
〔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大謾者,嫌其繁謾太多,請(qǐng)簡(jiǎn)要之術(shù)也。
〔釋文〕老聃中丁仲反。其說如字。絕句。曰大音泰。徐敕佐反。謾末旦反,郭武諫反??鬃釉唬骸敢谌柿x?!?
〔疏〕經(jīng)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聃曰:「請(qǐng)問仁義,人之性邪?」
〔疏〕問:「此仁義率性不乎?」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疏〕然,猶如此。言仁義是人之天性也。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將何為是疑之也耶?
老聃曰:「請(qǐng)問何謂仁義?」
〔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qǐng)解所由也。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注〕此常人之所謂仁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愷,樂也。忠誠(chéng)之心,愿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jì)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釋文〕中心物本亦作「勿」。愷開待反。司馬云:樂也。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釋文〕曰意于其反。司馬云:不平聲也。下同。幾乎音機(jī)。司馬本作「頎」,云:頎,長(zhǎng)也,后言長(zhǎng)也。迂乎音于。無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夫兼愛于人,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耶?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疏〕牧,養(yǎng)也。欲使天下蒼生咸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yǎng),則大治矣?!改痢褂斜咀鳌阜拧棺终撸跃醯湃瘟t生,則天下太平也。
〔釋文〕牧乎司馬云:牧,養(yǎng)也。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并自然之理也,非關(guān)人事。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dāng)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禽獸固有羣矣,樹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自足。
〔疏〕有識(shí)禽獸,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羣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
〔注〕不待于兼愛也。
〔疏〕循,順也。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于天道而趨步人間,人間至極妙行,莫過于此也。
〔釋文〕放德方往反。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注〕無由得之。
〔疏〕偈偈,勵(lì)力貌也。揭,擔(dān)負(fù)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勵(lì)身心,擔(dān)負(fù)仁義,強(qiáng)行于世,以教蒼生,何異乎打擊大鼓而求覓亡子?是以鼓聲愈大,而亡者愈離,仁義彌彰,而去道彌遠(yuǎn),故無由得之。
〔釋文〕偈偈居謁反,又巨謁反。或云:用力之貌。揭仁其謁反,又音桀。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事至而愛,當(dāng)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
〔疏〕亡子不獲,罪在鳴鼓;真性不明,過由仁義;故發(fā)噫嘆,總結(jié)之也。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辭遠(yuǎn)道而來愿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疏〕,浩然無心,積散任物也。
〔釋文〕而積子亦反。李子賜反。斂力檢反。李貍艷反。老子漠然不應(yīng)。
〔注〕不以其言概意。
〔疏〕塵垢之言,豈曾入耳?漠然虛淡,何足介懷!賜反。正卻去逆反?;蛟疲合⒁?。圣人乎?我于此久以免脫,汝何為乃謂我是圣非圣耶?老君欲抑成綺之譏心,故示以息跡歸本也。郭注云:脫,過去也,謂我于圣,已得過免而去也。
〔釋文〕夫巧苦教反,又如字。知音智。為脫徒活反。注同。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注〕隨物所名。茍有其實(shí),人與之名而弗受。
〔注〕有實(shí),故不以毀譽(yù)經(jīng)心也。
〔釋文〕毀譽(yù)音余,下同。再受其殃。
〔注〕一毀一譽(yù),若受之于心,則名實(shí)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喚我作牛,我即從汝喚作牛;喚我作馬,我亦從汝喚作馬,我終不拒。且有牛馬之實(shí),是一名也。人與之名,諱而不受,是再殃也。譏刺之言,未甚牛馬,是尚不諱,而況非乎?吾服也恒服。
〔注〕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yù)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謂也。」老君體道大圣,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馬,唯物是從。此乃恒常,非由措意也。
〔釋文〕容行如字。吾非以服有服?!?
〔注〕有為為之,則不能恒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關(guān)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矯性,既其有作,豈曰無為?
士成綺鴈行避影,履行遂進(jìn)而問:「修身若何?」
〔疏〕成綺自知失言,身心慙愧,于是鴈行斜步,側(cè)身避影,隨逐老子之后,不敢履躡其跡,仍徐進(jìn)問,請(qǐng)修身之道如何。拘持。發(fā)也機(jī)。
〔注〕趨舍速也。
〔疏〕機(jī),弩牙也。攀緣之心,遇境而發(fā),其發(fā)猛速,有類弩牙。察而審。
〔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虛遣,違順兩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審定。知巧而覩于泰。
〔注〕泰者,多于本性之謂也。巧于見泰,則拙于抱樸。
〔疏〕泰,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觀無為之一理,而詐知詐巧,見有為之多事。凡以為不信。
〔注〕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yù),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實(shí)也。言此十事,皆是虛詐之行,非真實(shí)之德也。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注〕亦如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竊,賊也。邊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憚憲章,但行竊盜。內(nèi)則損傷風(fēng)化,外則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綺之行,其猥亦然,舉動(dòng)睢盱,猶如此賊也。
〔釋文〕邊竟音境。有人焉其名為竊邊垂之人,不聞知禮樂之正,縱有言語(yǔ),偶會(huì)墳典,皆是竊盜所得,其道何足語(yǔ)哉?司馬云:言遠(yuǎn)方嘗有是人。冥符也。退仁義。
〔注〕進(jìn)道德也。賓禮樂。
〔注〕以情性為主也。
〔疏〕退仁義之澆薄,進(jìn)道德之淳和,擯禮樂之浮華,主無為之虛淡。
〇俞樾曰:「賓」當(dāng)讀為「擯」,謂擯斥禮樂也。與上句「退仁義」一律。郭注曰「以性情為主也」,則以本字讀之,其義轉(zhuǎn)迂。達(dá)生篇曰「賓于鄉(xiāng)里,逐于州部」,此即假「賓」為「擯」之證。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定于無為也。
〔疏〕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往來,以為貴重,不知無足可言也。書不過語(yǔ),語(yǔ)有貴也。語(yǔ)之所貴者,意也。
〔疏〕所以致書,貴宣于語(yǔ),所以宣語(yǔ),貴表于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疏〕隨,從也。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釋文〕言傳丈專反。后同。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注〕其貴恒在意言之表。
〔疏〕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而末世之人,心靈暗塞,遂貴言重書,不能忘言求理。故雖貴之,我猶不足貴者,為言書糟粕,非可貴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貴恒在意言之表?!?
〔釋文〕為其于偽反。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wù)撸c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注〕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疏〕夫目之所見,莫過形色;耳之所聽,唯在名聲。而世俗之人,不達(dá)至理,謂名言聲色,盡道情實(shí)。豈知玄極,視聽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嘆。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耳。」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shí)之哉!
〔注〕此絕學(xué)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貴德者不知,而聾俗愚迷,豈能識(shí)悟?唯當(dāng)達(dá)者,方體之矣。
〔釋文〕知者如字。下同?;虿⒁糁恰Hド衅饏畏?。,故寄桓公、匠者,略顯忘言之致也。
〇典案:書鈔一百、一百四十一、御覽四百五十九、七百六十三引「桓公」上并有「齊」字。又御覽六百十六引「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作「敢問公所讀之書何言也」。
〔釋文〕桓公李云:齊桓公也,名小白。輪扁音篇,又符殄反。司馬云:斲輪人也,名扁。斲陟角反。椎直追反。而上時(shí)掌反。公曰:「圣人之言也?!?
〔疏〕所謂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是圣人之言。曰:「圣人在乎?」
〔疏〕又問:圣人見在以不?公曰:「已死矣?!?
〔疏〕答曰:圣人雖死,厥教尚存焉。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疏〕(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夫醇酎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芻狗,曾何足云!
〇典案:「君」當(dāng)為「公」字之誤也。此承上文「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而言。書鈔百、御覽六百十六引「君」并作「公」,是其證。
〔釋文〕糟音遭。李云:酒滓也。魄普各反。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為魄。本又作「粕」,音同。許慎云:粕,已漉麤糟也?;蚱瞻追?,謂魂魄也。已夫音符。絕句。或如字。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疏〕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輒敢議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如其無辭,必獲死罪。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
〔疏〕甘,緩也。苦,急也。數(shù),術(shù)也。夫斲輪失所,則[不]牢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況之理教,其義亦然。
〇典案:「而應(yīng)于心」,御覽七百七十五引作「應(yīng)之于心」。
〔釋文〕甘如字,又音酣。司馬云:甘者,緩也??嗾撸币?。有數(shù)李云:色注反,數(shù)術(shù)也。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〇典案:「喻」,淮南子道應(yīng)篇作「教」。御覽七百七十五引作「?jìng)鳌埂3贾右嗖荒苁苤诔?,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學(xué)之無益也。
〔疏〕喻,曉也。輪扁之術(shù),不能示其子,輪扁之子,亦不能稟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免斤斧之勞。故知物各有性,不可倣效。
〇典案:文選文賦注引注「教」作「效」。御覽六百十六引注作「古人物各有信,學(xué)教之無益也」。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當(dāng)古之事,已滅于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xué)任性,與時(shí)變化,而后至焉。
〔疏〕夫圣人制法,利物隨時(shí)。時(shí)既不停,法亦隨變。是以古人古法,淪殘于前;今法今人,自興于后,無容執(zhí)古圣跡,行乎今世,故知所讀之書,定是糟粕也。
〇典案:御覽六百十六、七百七十五引「也」并作「者」。又七百十五引注作「今古不同,變化異時(shí),故宜絕學(xué)維之」。
〔釋文〕人與如字,又一音余??蓚髦睂7?。注同。
【校記】是上與下同道,原作「是下與上同道」,據(jù)正文改。率性,原作「性率」,據(jù)集釋等本改。開,原作「閑」,形近而訛。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慈」,據(jù)改。以,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之」,據(jù)改。置,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補(bǔ),據(jù)補(bǔ)。言,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前」,據(jù)改。「故平至也」,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于靜」。憂,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攸」,據(jù)改。美,從王校集釋本作「義」。無,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刪,南華真經(jīng)注疏依續(xù)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世德堂本刪。南華真經(jīng)注疏依王叔岷校,「任」上補(bǔ)「所」字,與下文句法一律,據(jù)補(bǔ)。萬物而不為義」之文而誤,故改。據(jù)改。茲,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慈」,據(jù)改。而物,南華真經(jīng)注疏據(jù)御覽七五二補(bǔ),據(jù)補(bǔ)。者,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有」,據(jù)改。者,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補(bǔ),據(jù)補(bǔ)。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補(bǔ),據(jù)補(bǔ)。2從輯要本刪「理」字。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bǔ)「其」字;從續(xù)古逸本、輯要本、世德堂本補(bǔ)「也」字。據(jù)補(bǔ)。理,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刪,據(jù)刪。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閑」,不妥。據(jù)句意,「開」字應(yīng)刪。云,從王校集釋本補(bǔ)。長(zhǎng),從王校集釋本作「表」。峙,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改作「岸」,據(jù)改。于,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作「千」,據(jù)改。于,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為」,據(jù)改。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自」,據(jù)改。斯,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所」,據(jù)改。許,從王校集釋本作「誦」。集,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說」,據(j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