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寓言第二十七

莊子補正 作者:劉文典


寓言第二十七

〔釋文〕以義名篇。

寓言十九。

〔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故鴻蒙、云將、肩吾、連叔之類,皆寓言耳。

〔釋文〕寓言十九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重言十七。

〔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疏〕重言,長老鄉(xiāng)閭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猶十信其七也。

〔釋文〕重言謂為人所重者之言也。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注〕夫巵,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于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疏〕巵,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巵滿則傾,巵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巵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系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巵言耳。

〔釋文〕卮言字又作「巵」,音支。字略云:巵,圓酒器也。李起宜反。王云:夫巵器,滿即傾,空則仰,隨物而變,非執(zhí)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隨人從變,己無常主者也。司馬云:謂支離無首尾言也。天倪音宜,徐音詣。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注〕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者也。

〔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他人十言九信者,為假托外人論說之也。

〇典案:疏「他」字舊作「也」,「所以寄之也」不詞。上文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也」,疏「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釋文「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并言「他人」,此「也」字必為「他」字之壞。古書固有以「也」為「他」者,成疏則未見其例,今據(jù)上注、疏改。余校此書之例,無本可依者不改字,故特詳辯之。

〔釋文〕藉郭云:藉,借也。李云:因也。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注〕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輒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

〔疏〕媒,媾合也。父談其子,人多不信,別人譽之,信者多矣。

〔釋文〕譽之音余。注同。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注〕己雖信,而懷常疑者猶不受,寄之彼人則信之,人之聽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非父談子不實,而聽者妄起嫌疑,致不信之過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

〔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顛倒,妄為臧否,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與己不同,則反而非之。同于己為是之,異于己為非之。

〔注〕三異同處,而二異訟其所取,是必于不訟者俱異耳,而獨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執(zhí)同異,妄見是非。同異既空,是非滅矣。以年老居先,亦無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禮,非關道德可先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年耆」作「來者」。楊守敬曰:按注「無以待人」,則作「來者」是。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注〕直是陳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為安故而習常也。

〔疏〕無禮義以先人,無人倫之道也,直是陳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無識,一至于斯。有然不然?以此推窮,然可自息。斯復解前有自而然可義也。

〔釋文〕惡乎音烏。下同。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自然,各自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注〕統(tǒng)而言之,則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于無然而固然,于不可而執(zhí)可也。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注〕夫唯言隨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無夭落。

〔疏〕自非隨日新之變,達天然之理者,誰能證長生久視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

〔注〕雖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

〔疏〕禪,代也。夫物云云,稟之造化,受氣一種,而形質(zhì)不同,運運遷流,而更相代謝。

〔釋文〕皆種章勇反。始卒若環(huán)。

〔注〕于今為始者,于昨已復為卒也。

〔疏〕物之遷貿(mào),譬彼循環(huán),死去生來,終而復始。此出禪代之狀也。莫得其倫。

〔注〕理自爾,故莫得。

〇典案:淮南子精神篇「淪于不測,入于無間,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huán),莫得其倫」,即襲用莊子此文,高注:嬗,轉(zhuǎn)也。萬物之形不同道以相轉(zhuǎn)生也。最得其誼。

〔疏〕倫,理也。尋索變化之道,竟無理之可致也。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夫均齊者豈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齊也。此總結以前一章之(是)[義],謂天然齊等之道,即(以)[此]齊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是以去年之是,于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還是去歲之非;今歲之非,即是來年之是。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也。并從吾得聲,古字通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注〕因而乘之,故無不及。

〔疏〕已,止也。彼,孔子也。重勗惠子,止而勿言,吾徒庸淺,不能逮及。此是莊子嘆美宣尼之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疏〕姓曾,名參,孔子弟子。再仕之義,列在下文。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鍾而不洎,吾心悲?!?

〔注〕洎,及也。

〔疏〕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鍾。洎,及也。曾參至孝,求祿養(yǎng)親,故前仕親在,祿雖少而歡樂;后仕親沒,祿雖多而悲悼。所謂再化,以悲樂易心,為不及養(yǎng)親故也。

〇典案:此承上「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言,「洎」下當有「親」字,御覽七百五十七引「洎」下有「親」字,是其證。

〔釋文〕三釜小爾雅云:六斗四升曰釜。心樂音洛。下注同。不洎其器反。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注〕縣,系也。謂參仕以為親,無系祿之罪也。

〔疏〕縣,系也。門人之中,無的姓諱,當是四科十哲之流也。曾參仁孝,為親求祿,雖復悲樂,應無系罪,門人疑此,咨問仲尼也。

〔釋文〕參所金反。無所縣音玄。下同。其罪乎縣,系也。心再化于祿,所存者親也,雖系祿而無系于罪也。以為于僞反。曰:「既已縣矣。

〔注〕系于祿以養(yǎng)也。

〔釋文〕以養(yǎng)羊尚反。下同。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

〔注〕夫養(yǎng)親以適,不問其具。若能無系,則不以貴賤經(jīng)懷,而平和怡暢,盡色養(yǎng)之宜矣。

〔疏〕夫孝子事親,務在于適,無論祿之厚薄,盡于色養(yǎng)而已。故有庸賃而稱孝子,三仕猶為不孝。參既心存哀樂,得無系祿之罪乎?夫唯無系者,故當無哀樂也。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注〕彼,謂無系也。夫無系者,視榮祿若蚊虻鳥雀之在前而過去耳,豈有哀樂于其間哉?

〔疏〕彼,謂無系之人也。鳥雀大,以諭千鍾;蚊虻小,以比三釜。達道之人,無心系祿,千鍾三釜,不覺少多,猶如鳥雀蚊虻,相與飛過于前矣,決然而已,豈系之哉?

〔釋文〕如鸛本亦作「觀」,同。古亂反。蚊音文。虻孟庚反。司馬云:觀雀飛疾,與蚊相過,忽然不覺也。王云:鸛蚊取大小相縣,以喻三釜三千鍾之多少。元嘉本作「如鸛蚊」,無「虻」字。

〇俞樾曰:「雀」字衍文也。釋文云:元嘉本作「如鸛蚊」,無「虻」字。則陸氏所據(jù)本尚未衍「雀」字,故元嘉本作「鸛蚊」,陸氏但言其無「虻」字,不言其無「雀」字也。惟「鸛」與「蚊虻」,一鳥一蟲,取喻不倫。王云:謂取大小相縣,以喻三釜三千鍾之多少。此不然也。夫至人之視物,一吷而已,豈屑屑于三釜三千鍾之多寡,而必分別其為鸛為蚊乎?今案釋文云:「鸛」,本作「觀」。疑是古本如此,其文蓋曰「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蚊虻相過乎前也」?;茨献觽m真篇「毀譽之于己,猶蚊虻之一過也」,義與此同。因「觀」誤作「鸛」,則「鸛蚊虻」三字不倫,乃有刪一「虻」字,使「蚊」與「鸛」兩文相稱者,元嘉本是也。又有增一「雀」字,使「鸛雀」與「蚊虻」兩文相稱者,今本是也。皆非莊子之舊矣。

〇馬敘倫曰:當去「虻」字。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雀」上有「鳥」字。注「視榮祿若蚊虻鳥雀之在前而過去耳」,疏「鳥雀大,以諭午鐘;蚊虻小,以比三釜」,是郭、成所見本皆作「鳥雀蚊虻」,與張本正合。此疑「觀」譌為「鸛」,后人遂刪「鳥」字耳。本書每以「蚊虻」二字連文,不得去「虻」字。

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

〔注〕外權利也。

〔疏〕居在郭東,號曰東郭,猶是齊物篇中南郭子綦也。子游,子綦弟子也。野,質(zhì)樸也。聞道一年,學心未熟,稍能樸素,去浮華耳。

〔釋文〕子綦音其。二年而從。

〔注〕不自專也。

〔疏〕順于俗也。三年而通。

〔注〕通彼我也。

〔疏〕不滯境也。四年而物。

〔注〕與物同也。

〔疏〕與物同也。五年而來。

〔注〕自得也。

〔疏〕為衆(zhòng)歸也。六年而鬼入。

〔注〕外形骸也。

〔疏〕神會理物。七年而天成。

〔注〕無所復為也。

〔疏〕合自然成。

〔釋文〕所復扶又反。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

〔注〕所遇皆適而安。

〔疏〕智冥造物,神合自然,故不覺死生聚散之異也。九年而大妙。

〔注〕妙,善也。善惡同,故無往而不冥。此言久聞道,知天籟之自然,將忽然自忘,則穢累日去,以至于盡耳。

〔疏〕妙,精微也。聞道日久,學心漸著,故能超四句,絕百非,義極重玄,理窮衆(zhòng)妙,知照宏博,故稱大也。

〔釋文〕天籟力帶反。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

〔注〕理必有應,若有神靈以致之也。

〔疏〕鬼,神識也。夫耳眼應于聲色,心智應于物境,義同影響,豈無靈乎?「其無鬼」者,言其有之也。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注〕理自相應,相應不由于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

〔疏〕夫人睡中則不知外物,雖有眼耳,則不應色聲,若其有靈,如何不應?「其有鬼」者,言其無也。此又遣其有也。

衆(zhòng)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fā),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疏〕罔兩,影外微陰也。斯寓言者也。若,汝也。俯,低頭也。撮,束發(fā)也。汝坐起行止,唯形是從,以此測量,必因形乃有。言不待,厥理未詳。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

〇典案:「衆(zhòng)」字無義,當為衍文。文選笛謝靈運游南亭詩注引無「衆(zhòng)」字。齊物論篇「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與此文義正同,「罔」上亦無「衆(zhòng)」字,是其證也。又「撮」字舊敚,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括」下有「撮」字。案:張本是也。疏「撮,束髪也」,是成本亦有「撮」字。此以「括撮」與「被髪」相對為文,無「撮」字則句法不一律矣,今據(jù)張本補。

〔釋文〕景音影,又如字。本或作「影」。

〇典案:文選謝靈運游南亭詩注引「景」作「影」,與釋文一本合。也括古活反。司馬云:謂括發(fā)也。被發(fā)皮寄反。不待形也。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豈待形乎?故以火日況之,則知影不待形明矣。形影尚不相待,而況他物乎?是知一切萬法,悉皆獨化也。

〇「無」字舊敚。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有「無」字。典案:張本是也。此謂無待勝有待也,若無「無」字,則下句無義矣。注「(率)[卒](至)于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是郭所見本有「無」字。此疑本作「而況乎以無待者乎」,始涉上衍「有」字,后人不解莊子無待勝有待之義,遂以意刪「無」字耳。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注〕直自強陽運動,相隨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疏〕彼者,形也。強陽,運動之貌也。夫往來運動,形影共時,既無因待,咸資獨化。獨化之理,妙絕名言,名言問答,其具之矣。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疏〕姓楊,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國,今汴州也。楊朱南邁,老子西游,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適于郊野,而與之言。

〔釋文〕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陽子居」作「楊朱」,下同。御覽百八十六引「南」下有「郭」字,「邀」下有「還」字。之沛音貝。邀古堯反,要也,遇也。玉篇云:求也,抄也,遮也。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疏〕昔逢楊子,謂有道心;今見矜夸,知其難教。嫌其異俗,是以傷嗟也。今至主人,清閑無事,庶聞責旨,以助將來也。

〇典案:「向者弟子欲請夫子」,「請」下當有「問」字。御覽三百九十五引正作「請問」,是其證。百八十六引「不敢」下有「問」字,「請問其過」,「問」作「聞」。高山寺古鈔本「其過」作「某過」。

〔釋文〕不閑音閑。下同。一音如字。反。畏難乃旦反。疏遠于萬反?!捍蟀兹羧?,盛德若不足?!弧?

〔疏〕夫人廉潔貞清者,猶如污辱也;盛德圓滿者,猶如不足也。此是老子引道德經(jīng)以戒子居也。陽子居蹵然變?nèi)荩唬骸妇绰劽?!?

〔疏〕蹙然,慚悚也。既承教旨,驚懼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釋文〕蹵子六反。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zhí)席,妻執(zhí)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竃。

〔注〕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疏〕將,送也。家公,主人公也。煬,然火也。楊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執(zhí)氈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當竃,威勢動物,一至于斯矣。

〔釋文〕家公李云:主人公也。一讀「舍者迎將其家」為句。煬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注〕去其夸矜故也。

〔疏〕從沛反歸,已蒙教戒,除其容飾,遣其矜夸,混跡同塵,和光順俗,于是舍息之人與爭席而坐矣。

〔釋文〕去其起呂反。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外物篇注釋于此篇后,此篇因而有注釋二。全部糾正,不再作注。已,原作「己」。己、已形近,當以作「已」為是。置,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是」。而,從王校集釋本依上句補。耶,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定」,據(jù)改。抑,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臆」,據(jù)改。前人,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衆(zhòng)所宜」。也,從王校集釋本改「而」字。猶,從王校集釋本改「由」字。遂,依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移后。其,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有」。同,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因」,據(jù)改。王校集釋本依趙諫議本刪「所謂」、「至」,改「率」為「卒」,從之。下典案同。影,從南華真經(jīng)注疏移后。庸,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暇」,據(jù)改。未,應作「末」,王校集釋本亦作「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