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王第二十八

莊子補正 作者:劉文典


讓王第二十八

〔釋文〕以事名篇。

〇典案:碧虛子南華真經(jīng)章句音義本「讓」作「禪」,篇列說劍、漁父后。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疏〕堯、許事跡,具載內(nèi)篇。姓子,名州,字支父,懷道之人,隱者也。堯知其賢,讓以帝位。以我為帝,亦當能以為事,故言「猶之可也」。幽,深也。憂,勞也。言我滯竟幽深,固心憂勞,且欲脩身,庶令合道,未有閑暇緝理萬機也。

〔釋文〕子州支父音甫。李云:支父,字也。即支伯也。幽憂之病王云:謂其病深固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

〔疏〕夫位登九五,威跨萬乘,人倫尊重,莫甚于此,尚不以斯榮貴,損害生涯,況乎他外事物,何能介意也!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疏〕夫忘天下者,無以天下為也。唯此之人,可以委托于天下也。

〇典案:呂氏春秋貴生篇作「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舜讓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疏〕舜之事跡,具在內(nèi)篇。支伯,猶支父也。

〇俞樾曰:漢書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無支伯,則支父、支伯是一人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而不以此貴易奪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故異于流俗之行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疏〕姓善,名卷,隱者也。處于六合,順于四時,自得天地之間,逍遙塵垢之外,道在其中,故不用天下。

〇典案:御覽十九引「春耕種」作「春耕夏種」,「秋收斂」作「秋收冬斂」,二十四、八十一引與今本同。

〔釋文〕善卷卷勉反,居阮反,又音眷。李云,姓善,名卷。

〇俞樾曰:呂覽下賢篇作「善綣」。衣皮于既反。下同。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疏〕古人淳樸。喚帝為子。恨舜不識野情,所以悲嘆。

〔釋文〕其處昌慮反。力勤苦,腰背卷卷,不得歸休,以此勤勞,翻來見讓,故不受也。

〔釋文〕石戶本亦作「后」。之農(nóng)李云:石戶,地名。農(nóng),農(nóng)人也。卷卷音權,郭音眷,用力貌。葆力音保,字亦作「?!埂R运粗聻槲粗烈?,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疏〕古人荷物,多用頭戴,如今高麗,猶有此風。以舜德化未為至極,故攜妻子,不踐其土,入于大海州島之中,往而不返也。

〔釋文〕以入于海司馬云:凡言入者,皆居其海島之上,與其曲隈中也。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疏〕亶父,王季之父,文王之祖也。邠,地名。狄人,獫狁也。國鄰戎虜,故為狄人攻伐。

〇典案:御覽四百十九引「大王」作「古公」。下同。

〔釋文〕大王音太。下同。亶丁但反。父音甫。下同。邠筆貧反。徐甫巾反。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

〔疏〕事,奉也。勉,勵也。奚,何。狄人貪殘,意在土地,我不忍傷殺,汝勉力居之。

〇典案:「與人之兄居」,「與人這父居」,兩「居」字于詞為復。呂氏春秋審為篇、淮南子道應篇下「居」字竝作「處」。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挂蛘裙k而去之。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于岐山之下。

〔疏〕用養(yǎng),土地也。所養(yǎng),百姓也。本用地以養(yǎng)人,今殺人以存地,故不可也。因拄杖而去,民相連續(xù),遂有國于岐陽。

〔釋文〕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地所以養(yǎng)人也。今爭以殺人,是以地害人也。人為地養(yǎng),故不以地故害人也。因杖直亮反。筴初革反。

〇馬敘倫曰:「筴」當依御覽四百十九引作「策」。呂氏春秋審為篇亦作「策」。典案:馬說是也?;茨献拥缿嘧鳌覆摺?。相連力展反。司馬云:連,讀曰輦。岐山其宜反?;蚱钪Х?。夫大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

〔疏〕夫亂世澆偽,人心浮淺,徇于軒冕,以喪其身,逐于財利,以殞其命,不知輕重,深成迷惑也。

〔釋文〕不以養(yǎng)傷身不以利累形王云:富貴有養(yǎng),而不以昧養(yǎng)傷身;貧賤無利,而不以求利累形也。

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輿。

〔疏〕搜,王子名也。丹穴,南山洞也。玉輿,君之車輦也。亦有作「王」字者,隨字讀之,所謂玉輅也。越國之人,頻殺君主,王子怖懼,逃之洞穴,呼召不出,以艾薰之。既請為君,故乘以玉輅。

〇馬敘倫曰:史記越世家索隱引無「世」字。書鈔一五八引「弒」作「煞」,御覽五四引作「殺」。典案:呂氏春秋貴生篇亦作「殺」。

〔釋文〕弒其音試。王子搜素羔反,又悉遘反,又邀遘反。李云:王子名?;茨献幼鳌隔琛埂?

〇俞樾曰:釋文云:「搜」,淮南子作「翳」。然翳之前無三世弒君之事。史記越世家索隱以搜為翳之子無顓。據(jù)竹書紀年,翳為其子所弒,越人殺其子,立無余,又見弒而立無顓,是無顓以前三君皆不善終,則王子搜是無顓之異名無疑矣?;茨献由w傳聞之誤,當據(jù)索隱訂正。丹穴爾雅云:南戴日為丹穴。以艾五蓋反。王輿一本作「玉輿」。

〇典案:御覽五十四引作「承以玉輿」,與釋文合。疏「玉輿,君之車輦也」,又曰「所謂玉輅也」,是成本亦作「玉輿」。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

〔疏〕援,引也。綏,車上繩也。辭不獲免,長嘆登車,非惡為君,恐為禍患。以其重生輕位,故可屈而為君也。

〔釋文〕援音爰。而呼火故反。本或作「嘆」。以舍音舍。非惡烏路反。下及下章「真惡」同。譬諭,借問韓侯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攫」上無「能」字。

〔釋文〕攫俱碧、俱縛二反。又史虢反。李云:取也。

〇典案:御覽三百六十九引「攫」作「攖」。廢李云:棄也。司馬云:病也。一云:攫者,援書銘;廢者,斬右手。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疏〕答云:不能斬兩臂而取六合也。子華子曰:「甚善!

〔疏〕嘆君之言甚當于理。自是觀之,兩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兩臂。韓之輕于天下亦遠矣。

〔疏〕自,從也。于此言而觀察之,則一身重于兩臂,兩臂重于天下,天下又重于韓。韓之與天下,輕重之遠矣。

〇典案:「身亦重于兩臂」,「亦」當為「又」,字之誤也。呂氏春秋審為篇、御覽三百六十九引此文,字竝作「又」,是其證也。今之所爭者,其輕于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

〔疏〕所爭者疆畔之閑,故于韓輕重遠矣,而必固憂愁,傷形損性,恐其不得,豈不惑哉?

〔釋文〕其輕于韓又遠絕句。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衆(zhòng)矣,未嘗得聞此言也?!棺尤A子可謂知輕重矣。

〔疏〕頓悟其言,嘆之奇妙也。幣,致此矯詞,以欺使者。

〇俞樾曰:上「者」字衍文。「恐聽謬而遺使者罪」,恐其以誤聽得罪也。聽即使者聽之,非聽者一人,使者一人也。呂氏春秋貴生篇正作「恐聽繆而遺使者罪」。

〇典案:俞謂上「者」字為衍文,是也。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高山寺古鈔本竝作「恐聽謬而遺使者罪」,文選北山移文注引同,是其塙證。

〔釋文〕之使所吏反。下及下章同。家與音余。而遺唯季反。下皆同。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

〇典案:御覽八百九十九引「已」作「也」。故若顏闔者,真惡富貴也。

〇典案:此句下有敚文?!刚妗巩敒椤阜恰拐?,后人改之也。呂氏春秋貴生篇作「故若顏闔者,非惡富貴也,以重生,惡之也」,與上文「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一例。莊子此文既敚下一句,后人以「故若顏闔者,非惡富貴也」義意不合,乃改「非」為「真」以就之耳。隨侯之重哉?

〔疏〕隨國近濮水,濮水出寶珠,即是靈蛇所銜以報恩,隨侯所得者,故謂之隨侯之珠也。夫雀高千仞,以珠彈之,所求者輕,所用者重。傷生殉物,其義亦然也。

〔釋文〕所要一遙反。

〇俞樾曰:「隨侯」下當有「珠」字。若無「珠」字,文義不足。呂氏春秋貴生篇作「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當據(jù)補。

〇典案:俞說是也。意林引「隨侯」下有「珠」字,是其證也。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陀醒灾卩嵶雨栒?,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

〔疏〕子陽,鄭相也。御寇,鄭人也,有道而窮。子陽不好賢士,遠游之客,譏刺子陽。

〔釋文〕子陽鄭相。不好呼報反。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疏〕命召主倉之官,令與之粟。御寇清高,辭謝不受也。

〔釋文〕即令力呈反。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

〔疏〕與粟不受,天命貧窮,嗟惋拊心,責夫罪過。故知御寇之妻,不及老萊之婦遠矣。

〇典案:「豈不命邪」不詞,「不」當為非字之誤也。呂氏春秋觀世篇作「豈非命也哉」,是其證。列子說符篇作「豈不命也哉」,蓋襲用莊子已誤之文也。高山寺古鈔本「邪」亦作「也哉」。

〔釋文〕拊心徐音撫。得佚音逸。樂音洛。君過古臥反。本亦作「遇」。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蛊渥?,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疏〕子陽嚴酷,人多怒之。左右有誤折子陽弓者,恐必得罪,因國人逐猘狗,遂殺子陽也。

〔釋文〕作難乃旦反。下章同。殺子陽子陽嚴酷,罪者無赦。舍人折弓,畏子陽怒責,因國人逐猘狗而殺子陽。

〇俞樾曰:子陽事見呂覽適威篇、淮南泛論訓。至史記鄭世家則云繻公二十五年,鄭公殺其相子陽。二十七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又與諸書不同。

楚昭王失國,屠羊說走而從于昭王。

〔疏〕昭王名軫,平王之子也。伍奢、伍尚遭平王誅戮,子胥奔吳而耕于野,后至吳王闔閭之世,請兵伐楚,遂破楚入郢,以雪父之讎。其時昭王窘急,棄走奔隨,又奔于鄭。有屠羊賤人名說,從王奔走,奔走之由,置在下文。

〇典案:「走而從于昭王」,高山寺古鈔本無「昭」字。

〔釋文〕楚昭王名軫,平王子。屠羊說音悅。或如字。昭王反國,將賞從者,及屠羊說。屠羊說曰:「大王失國,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已復矣,又何賞之有!」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有」下有「哉」字。王曰:「強之?!雇姥蛘f曰:「大王失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王曰:「見之?!雇姥蛘f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后得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吳軍入郢,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大王也。今大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天下也?!?

王謂司馬子綦曰:「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疏〕三旌,三公也。亦有作「珪」字者,謂三卿皆執(zhí)珪,故謂三卿為珪也。

〇俞樾曰:「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句,此昭王自與司馬子綦言,當稱「子」,不當稱「子綦」,「綦」字衍文。

〇典案:御覽八百二十八引無「綦」字,可證俞說。道藏本作「子其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義亦可通。各本之「綦」或即為「其」字,涉上「王謂司馬子綦」而誤也。

〔釋文〕從者才用反。強之其丈反。見之賢遍反。下同。之知音智。入郢以井反。毀約如字。徐于妙反。而見如字。亦賢遍反。為我于偽反。三旌三公位也。司馬本作「三珪」,云:謂諸侯之三卿皆執(zhí)珪也。

〇孫詒讓曰:司馬本是也。楚爵以執(zhí)珪為最貴。楚辭大招曰「三圭重侯」,戰(zhàn)國策楚策昭陽說楚貴爵為上執(zhí)珪,然則執(zhí)珪有上中下之異歟?典案:類聚八十三、御覽八百六引「旌」竝作「圭」,御覽二百九十八、八百二十八引作「珪」,三百四十引作「旌」,與今本合。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萬鍾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顾觳皇芤?。」,并下「曳縰」同。三蒼解詁作「躧」,云:躡也。聲類或作「屣」。韋昭蘇寄反。通俗文云:履不著跟曰屣。司馬本作「踐」。李云:縰履,謂履無跟也。王云:體之能躡舉而曳之也。「履」,或作「屨」。杖藜以藜為杖也。司馬本作「扶杖也」。應門自對門也。子貢曰:「嘻!先生何???」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

〇典案:意林、類聚三十五、御覽四百八十五引「謂之」作「之謂」。高山寺古鈔本同。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〇典案:「學」下當有「道」字。御覽四百八十五引正作「學道不能行之謂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是其證也。今憲貧也,非病也?!棺迂曞已捕欣⑸?。

〔疏〕嘻,笑聲也。逡巡,卻退貌也。以儉系奢,故懷慙愧之色。

〇典案:「而」下當有「退」字。藝文類聚三十五、意林及御覽四百八十五竝作「逡巡而退」,是其證。

〔釋文〕嘻許其反。逡巡七旬反。

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疏〕慝,奸惡也。飾,莊嚴也。夫趨世候時,希望富貴,周旋親比,以結朋黨,自求名譽,學以為人,多覓束脩,教以為己,托仁義以為奸慝,飾車馬以衒矜夸,君子恥之,不忍為之也。

〔釋文〕希世而行司馬云:希,望也。所行常顧世譽而動,故曰希世而行。比周毗志反。為人于偽反。下「為己」同。教以為己學當為己,教當為人,今反不然也。仁義之慝吐得反,惡也。司馬云:謂依托仁義為奸惡。,韻葉宮商,察其詞理,雅符天地,聲氣清虛,又諧金石,風調高素,超絕人倫,故不與天子為臣,不與諸侯為友也。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疏〕夫君子賢人,不以形挫志;攝衛(wèi)之士,不以利傷生;得道之人,忘心知之術也?!梗饕??!葛尅?、「飦」一字,故或作「饘」?!钢唷篂椤稿鳌故?。粥之六反,又音育。自樂音洛。愀七小反.徐在九反,又七了、子了二反,又資酉反。李音秋,又七遙反。一本作「欣」。行修下孟反。不怍在洛反。爾雅云:慙也。又音昨。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

〔疏〕瞻子,魏之賢人也。魏公子名牟,封中山,故曰中山公子牟也。公子有嘉遁之情,而無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上而隱遁,心思魏闕下之榮華,既見賢人,借問其術也。

〇典案:「奈何」上當有「為之」二字?;茨献拥缿干硖幗V希脑谖宏I之下,為之奈何」。語亦見呂氏春秋審為篇、文子下德篇。

〔釋文〕公子牟司馬云:魏之公子,封中山,名牟。瞻子賢人也?;茨献鳌刚病?。

〇馬敘倫曰:呂氏春秋審為篇、淮南子道應訓有此文,「瞻」皆作「詹」。呂氏春秋執(zhí)一篇「楚王問為國于詹子」,淮南詮言訓「詹何曰:『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韓非解老篇「詹何坐,弟子侍」,淮南子說山訓「詹公之釣,千歲之鯉不能避」,覽冥訓「故蒲且子之連鳥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騖魚于大淵之中,此皆得清凈之道,太浩之和也」,原道訓「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shù),猶不能與罔罟爭得也」,呂氏春秋重言篇「故圣人聽于無聲,視于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詳諸文紀詹何事,蓋道家之流,與此文義合。瞻子即詹何也。魏闕淮南作「騩」,司馬本同,云:騩,讀曰魏。象魏觀闕,人君門也。言心存榮貴。許慎云:天子兩觀也。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

〔疏〕重于生道,則輕于榮利。榮利既輕,則不思魏闕。

〇馬敘倫曰:「利輕」,呂氏春秋審為篇、淮南道應訓并作「輕利」,當從之。疏曰「重于生道,則輕于榮利」,是成本亦作「輕利」。

〔釋文〕重生李云:重存生之道者,則名利輕,輕則易絕矣。此人身居江海,心貪榮利,故以此戒之。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

〔疏〕雖知重于生道,未能勝于情欲。

〔釋文〕能勝音升。下同。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

〔疏〕若不勝于情欲,則宜從順心神,亦不勞妄生嫌惡也。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乎」作「也」。馬敘倫曰:此是公子牟辭。「乎」絕句。

〔釋文〕不能自勝則從絕句。一讀至「神」字絕句。

〇俞樾曰:釋文曰:「不能自勝則從」絕句。此讀是也。又曰:一讀至「神」字絕句。則失之。呂氏春秋審為篇亦載此事,作「不能自勝則縱之,神無惡乎」。文子下德篇、淮南子道應篇并疊「從之」二字,作「從之從之」,則「從神」之不當連讀明矣。又案:「從」,呂氏春秋作「縱」,則當讀子用反,而釋文無音,亦失之。無惡如字,又烏路反。乎絕句。一讀連下。「不能自勝」為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疏〕情既不勝,強生抑挫,情欲已損,抑又乖心,故名重傷也。如此之人,自然夭折,故不得與壽考者為儕類也。

〔釋文〕重傷直用反。下同。

〇俞樾曰:「重傷」,猶再傷也。不能自勝,則已傷矣,又強制之而不使縱,是再傷也。故曰「此之謂重傷」。呂氏春秋審為篇高誘注曰:重,讀復重之重。是也。釋文音直用反,非是。

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其隱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

〔疏〕夫大國王孫,生而榮貴,遂能巖棲谷隱,身履艱辛,雖未階乎玄道,而有清高之志,足以激貪勵俗也。

〔釋文〕萬乘繩證反。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

〔疏〕陳、蔡之事,外篇已解。既遭飢餒,營無火食,藜菜之羹,不加米糝,顏色衰憊,而歌樂自娛,達道圣人,不以為事也。

〇典案:御覽五百七十一引「室」下有「不輟」二字。御覽引書多刪削而少增益,疑今本?!覆惠z」二字。

〔釋文〕不火食元嘉本無「火」字。不糝素感反。甚憊皮拜反。顏回擇菜。

〇奚侗曰:呂氏春秋慎人篇「擇菜」下有「于外」二字,當據(jù)補。馬敘倫曰:風俗通義簾通篇載此事,「擇菜」下有「于戶外」三字。典案:御覽四百八十六引「擇」作「釋」。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

〇典案:御覽四百八十六引「再」作「載」。山木篇「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盜跖篇「子自謂才士圣人耶?則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窮于齊,圍于陳、蔡」,漁父篇「丘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圍于陳、蔡」,文義并與此同。高山寺古鈔本「逐」上無「再」字,無「窮于商、周」句,「圍」作「窮」。狩野直喜云:鈔本與呂氏春秋慎人篇合。漁父篇亦無「窮于商、周」四字。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疏〕仕于魯而被放,游于衛(wèi)而削跡,講于宋樹下,而司馬桓魋欲殺夫子,憎其坐處,遂伐其樹。故欲殺夫子,當無罪咎,凌藉之者,應無禁忌。由、賜未達,故發(fā)斯言。

〔釋文〕伐樹于宋孔子之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孔子遂行。藉藉,毀也。又云:陵藉也。一云:鑿也?;蛟疲合狄?。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鬃油魄汆叭欢鴩@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

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疏〕喟然,嗟嘆貌。由與賜,細碎之人也。命召將來,告之善道。如斯困苦,豈不窮乎?

〔釋文〕喟去愧反,又苦怪反。語之魚據(jù)反。窮通篇亦作「大寒既至」。典案:俞、馬校是也?;茨献觽m真篇「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即襲用莊子此文。呂氏春秋功名篇「大寒既至」,與此文義亦正同,是其塙證矣。之隘音厄,又于懈反。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zhí)干而舞。

〔疏〕削然,取琴聲也。扢然,奮勇貌也。既師資領悟,彼此歡娛也。

〔釋文〕削然如字。李云:反琴聲。亦作「梢」,音消。扢許訖反,又巨乙反,魚乙反。李云:奮舞貌。司馬云:喜貌。

〇馬敘倫曰:書鈔百二十一、御覽三百五十一引作「仡」。王念孫曰:「扢」與「仡」通。說文曰:仡,勇壯也。執(zhí)干干,楯也。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疏〕夫陰陽天地有四序寒溫,人處其中,何能無窮通否泰耶?故得道之人,處窮通而常樂,譬之風雨,何足介懷乎!

〔釋文〕亦樂音洛。下同。

〇俞樾曰:「德」當作「得」。呂覽慎人篇作「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疑此文「窮通」下,亦當有「一也」二字,而今奪之。

〇典案:俞先生謂「德」當作「得」,是也。高山寺古鈔本正作「得」。故許由娛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疏〕共伯,名和,周王之孫也。懷道抱德,食封于共。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知共伯賢,請立為王,共伯不聽,辭不獲免,遂即王位。一十四年,天下大旱,舍屋生火,卜曰:厲王為祟。遂廢共伯而立宣王。共伯退歸,還食本邑,立之不喜,廢之不怨,逍遙于丘首之山。丘首山今在河內(nèi)。潁陽,地名,在襄陽,未為定地名也。故許由娛樂于潁水,共伯得志于首山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得」下有「志」字。馬敘倫曰:困學紀聞十引「得」下有「之」字,「乎」作「于」。典案:呂氏春秋慎人篇「共伯得乎共首」,高誘注:不知出何書也。誘注呂氏春秋必己篇云:莊子名周,宋之蒙人也,輕天下,細萬物,其術尚虛無,著書五十二篇,名之曰莊子。與漢書藝文志正合。而于此獨云「不知出何書」,疑其所見五十二篇本莊子無今本讓王篇也。

〔釋文〕虞于潁陽廣雅云:虞,安也。安于潁陽。一本作「娛」。娛,樂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作「虞」,狩野直喜云:宋本以下「虞」作「娛」,釋文出「虞于潁陽」,注云:一本作「娛」。鈔本作「虞」,與釋文所據(jù)本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字亦作「虞」。「虞」、「娛」古通用。共伯音恭。下同。得乎共首司馬云:共伯名和,脩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不聽,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陽,兆曰:厲王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復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共丘山,今在河內(nèi)共縣西。魯連子云:共伯后歸于國,得意共山之首。紀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孟康注漢書古今人表,以為入為三公。本或作「丘首」。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世德堂本、呂氏春秋慎人篇并作「共首」。宋本、道藏注疏本并作「丘首」,與釋文或本合。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

〇典案:文選桓元子薦譙元彥表注引「漫」作「慢」。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注引作「帝欲以辱行漫我」。御覽七十引「漫」上有「污」字,四百二十四引「漫」上有「污」字,八十一引「漫」上有「汗」字。吾羞見之?!挂蜃酝肚邈鲋疁Y。

〔注〕孔子曰:士志于仁者,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夫志尚清遐,高風邈世,與夫貪利沒命者,故有天地之降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注「士志于仁者」作「志士仁人」。

〔疏〕北方之人,名曰無擇,舜之友人也。后,君也。壟上曰畝,下曰畎。清泠淵,在南陽西崿縣界。舜耕于歷山,長于壟畝,游堯門闕,受堯禪讓,其事跡豈不如是乎?又欲將恥辱之行污漫于我。以此羞慙,遂投清泠也。

〇俞樾曰:廣韻二十五德「北」字注:古有北人無擇。則北人是復姓。漢書古今人表作北人亡擇。

〇典案:「投」下當有「于」字。御覽七十、四百二十四注引并作「自投于」,與呂氏春秋離俗覽合,是其證也。

〔釋文〕畎古犬反。畝司馬云:壟上曰畝,壟中曰畎。辱行下孟反。下章同。漫我武諫反。徐武畔反。下章同。清泠音零。之淵山海經(jīng)云:在江南。一云:在南陽郡西崿山下。

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曰:「非吾事也?!箿唬骸甘肟桑俊乖唬骸肝岵恢??!箿忠蝾舛\,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箿唬骸敢烈稳??」曰:「強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疏〕姓卞,名隨。姓務,名光,并懷道之人,隱者也。湯知其賢,因之謀議。既非隱者之務,故答以不知。姓伊,名尹,字贄,佐世之賢人也。忍,耐也。垢,恥辱也。既欲阻兵,應須強力之士;方將弒主,亦藉耐羞之人。他外之能,吾不知也。

〔釋文〕瞀光音務,又莫豆反。本或作「務」。

〇典案:宋本、道藏注疏本、白文本、御覽四百二十四引「瞀」并作「務」,與釋文一本合。強力李云:阻兵須力。忍垢司馬云:垢,辱也。李云:弒君須忍垢也。

〇朱駿聲曰:「垢」借為「詬」,恥也。典案:御覽四百二十四引正作「詬」?!?、「泂」古字通用,故禮記「顈衣」一作「絅衣」,是其例也。「稠」、「桐」二字皆誤耳。

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

〔疏〕享,受也。廢上,謂放桀也。殺民,謂征戰(zhàn)也。犯其難,謂遭誅戮也。我享其利,謂受祿也。

〇典案:御覽四百二十四引「民」作「人」,「人」作「子」。

〔釋文〕知者音智。其難乃旦反。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鼓素撌陨蛴趶]水。

〔注〕舊說曰:如卞隨、務光者,其視天下也若六合之外,人所不能察也。斯則謬矣。夫輕天下者,不得有所重也,茍無所重,則無死地矣。以天下為六合之外,故當付之堯、舜、湯、武耳。淡然無系,故汎然從衆(zhòng),得失無概于懷,何自投之為哉?若二子者,可以為殉名慕高矣,未可謂外天下也。

〔疏〕廬水,在遼西北平郡界也。

〇典案:御覽四百二十四引「沈」作「投」。又引注云:廬水,在遠東也。呂氏春秋離俗覽作「募水」,高注:募,水名也。音千伯之伯。

〔釋文〕廬水音閭。司馬本作「盧水」,在遼東西界。一云:在北平郡界。

〇典案:御覽四百二十四引「廬」作「盧」,與釋文一本合。淡然徒暫反。無概古代反。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鈔本注「遺」作「貴」,于義為長。曰:夷、許之弊安在?曰:許由之弊,使人飾讓以求進,遂至乎之、噲也;伯夷之風,使暴虐之君得肆其毒而莫之敢亢也。伊、呂之弊,使天下貪冒之雄敢行篡逆。唯圣人無跡,故無弊也。若以伊、呂為圣人之跡,則伯夷、叔齊亦圣人之跡也;若以伯夷、叔齊非圣人之跡邪,則伊、呂之事亦非圣跡矣。

〇典案:注「非圣」下「跡」字舊敚,今據(jù)高山寺古鈔本補。夫圣人因物之自行,故無跡。然則所謂圣者,我本無跡,故物得其跡,跡得而強名圣,則圣者乃無跡之名也。

〔疏〕涂,污也。若與周并存,恐污吾行,不如逃避,餓死于首山。首山在蒲州城南近河是也。

〔釋文〕故被皮義反。貪冒亡北反。或亡報反。下同。稷契息列反。之噲音快。篡初患反。唐云:或曰:讓王之篇,其章多重生,而務光二三子自投于水,何也?答曰:莊書之興,存乎反本,反本之由,先于去榮。是以明讓王之一篇,標傲世之逸志,旨在不降以厲俗,無厚身以全生。所以時有重生之辭者,亦歸棄榮之意耳,深于塵務之為弊也。其次者,雖復被褐啜粥,保身而已。其全道尚高而超俗自逸,寧投身于清泠,終不屈于世累也。此舊集音有,聊復錄之,于義無當也。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校者誤置本篇注釋于盜跖篇后?!富腹弥臁埂ⅰ肝墓弥堋?、「越王得之會稽」三句及句下小字文,為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所增,無「注」「疏」標識字。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補,據(jù)補。取,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此」,據(jù)改。授,從王校集釋本作「受」。持,疑植入誤,別本均作「特」,據(jù)改。裹,從王校集釋本作「里」。下同。根,從王校集釋本作「跟」。響,從王校集釋本移前。義,原遺漏,據(jù)前補。穎,當作「潁」,據(jù)呂氏春秋及前文改。遺,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高山寺本、趙諫議本、褚伯秀本作「貴」,據(jù)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