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跖第二十九
〔釋文〕以人名篇。溝反。司馬云:破人戶樞而取物也。
〇孫詒讓曰:依徐音,則「樞」當為「摳」,殷敬順列子釋文云:摳,探也?!笜小埂ⅰ笓浮孤曨愅?,形亦相近。典案:孫說是也。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正作「摳」。入保鄭注禮記曰:小城曰保。
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沽录驹唬骸赶壬詾槿烁刚弑啬茉t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fēng),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zé)o往?!筟從]斤(行)[竹]澗越嶺溪行注引司馬云:展,申也。釋文闕。瞋赤真反。徐赤夷反。廣雅云:張也。如乳如樹反。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天下」下有「人」字。馬敘倫曰:當依張本補「人」字。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衆(zhòng)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鍾,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
〔疏〕激,明也。貝,珠也。黃鍾,六律聲也。
〔釋文〕少長詩召反。下丁丈反。皆說音悅。下同。知維音智。勇悍戶旦反。激丹古歷反。司馬云:明也。齊貝一本作「含貝」。
〇典案:御覽三百六十五引作「含貝」,與釋文一本合。音中丁仲反。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wèi),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shù)百里,立數(shù)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
〇典案:御覽三百二十七引「尊」上有「使」字。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yǎng)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guī)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邪?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衆(zhòng)民,是欲規(guī)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
〔疏〕言大城衆(zhòng)民,不可長久也。
〔釋文〕南使所吏反。下三字同。數(shù)百所主反。下同。罷兵如字。徐扶彼反。共祭音恭。之行下孟反。下同。恒民一本作「順民」,后亦爾。吾譽音余。下同。好面呼報反。下同。背音佩。下同。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〇典案:御覽百九十二引「矣」作「也」。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疏〕堯讓舜,不授丹朱,舜讓禹,而商均不嗣,故無置錐之地也。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耶?
〔疏〕殷湯、周武,總統(tǒng)萬機,后世子孫,咸遭篡弒,豈非四海利重,所以致之?,用表己強也。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wèi)君而事不成,身菹于衛(wèi)東門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
〔疏〕仲由疾惡情深,殺衛(wèi)君蒯瞶,事既不逮,身遭菹酰,盜跖故以此相譏也。
〔釋文〕其卒子恤反。身菹莊居反。,謂黃帝、堯、舜、禹、湯、文王也。皆以利于萬乘,是以迷于真道,而不反于自然,故可恥也。
〔釋文〕而強其丈反??尚呷缱?。本又作「惡」,烏路反。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
〔疏〕二人窮死首山,復(fù)無子胤收葬也。姓鮑,名焦,周時隱者也。飾行非世,廉潔自守,荷擔采樵,拾橡充食,故無子胤,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子貢遇之,謂之曰:「吾聞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污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鮑焦曰:「吾聞廉士重進而輕退,賢人易愧而輕死?!顾毂玖⒖菅伞?
〇典案:成疏「姓鮑,名焦,周時隱者也」,以下全用史記魯仲連傳正義引韓詩外傳文。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
〔疏〕申徒自沈,前篇已釋。諫而不聽,未詳所據(jù)。崔嘉雖解,無的諫辭。
〔釋文〕負石自投于河申徒狄將投于河,崔嘉止之曰:「吾聞圣人仁士民父母,若濡足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桀殺龍逢,紂殺比干,而亡天下;吳殺子胥,陳殺泄治,而滅其國。非圣人不仁,不用故也?!顾焐蚝佣?。
〇馬敘倫曰:陸所校蓋韓詩外傳文。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疏〕晉文公,重耳也。遭驪姬之難,出奔他國,在路困乏,推割股肉以飴之。公后還,三日,封于從者,遂忘子推。子推作龍蛇之歌,書其營門,怒而逃。公后慙謝,追子推于介山,子推隱避,公因放火燒山,庶其走出。火至,子推遂抱樹而焚死焉。
〔釋文〕以食音嗣。燔死音煩,燒也。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yǎng)壽命者也。
〔疏〕六子者,謂伯夷、叔齊、鮑焦、申徒、介推、尾生。言此六人,不合玄道,矯情飾行,茍異俗中,用此聲名,傳之后世。亦何異乎張磔死狗,流在水中,貧病之人,操瓢乞告?此閑人物,不許見聞,六子之行,事同于此,皆為重名輕死,不念歸本養(yǎng)生,壽盡天命者也?!铬埂棺钟凶鳌杆馈棺终?,「乞」字有作「走」字者,隨字讀之。豕,豬也。
〇典案:「此六子者」,世德堂本「六」作「四」。釋文「李云:言上四人不得其死」,是所見本亦作「四」。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道藏注疏本、白文本竝作「六」。疏「六子者,謂伯夷、叔齊、鮑焦、申徒、介推、尾生」,是成本字亦作「六」。今依道藏本。
〔釋文〕尾生一本作「微生」。戰(zhàn)國策作「尾生高」,高誘以為魯人。磔竹客反。廣雅云:張也。操七曹反。瓢婢遙反。而乞者李云:言上四人,不得其死,猶豬狗乞兒,流轉(zhuǎn)溝中者也?!钙颉够蜃鳌缸摺埂kx名力智反。念本本或作「卒」。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
〔疏〕為達道者之所嗤也。
〔釋文〕剖心普口反。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
〔疏〕夫目視耳聽,口察志盈,率性而動,稟之造物,豈矯情而為之哉?分內(nèi)為之,道在其中矣。
〔釋文〕以說如字,又始銳反。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zé)o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閑,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
〔疏〕夫天長地久,窮境稍賒,人之死生,時限迫促。以有限之身,寄無窮之境,何異乎騏驥馳走過隙穴也?
〔釋文〕上壽音受,又如字。下同。瘦色又反。
〇王念孫曰:釋文「瘦,色又反」。案「瘦」當為「瘐」,字之誤也。瘐,亦病也。病瘐為一類,死喪為一類,憂患為一類?!葛酢棺直咀鳌腐仭梗瑺栄旁唬函?,病也。小雅正月篇「胡俾我瘉」,毛傳與爾雅同。漢書宣帝紀「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飢寒瘐死獄中」,蘇林曰:瘐,病也。囚徒病,律名為瘐。師古曰:瘐,音庾,字或作「瘉」。王子侯表曰:「富侯龍下獄(庾)[瘐]死?!沟浒福和跽f是也。意林引正作「瘐」,是其證。不能說其志意,養(yǎng)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fù)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疏〕亟,急也??窨瘢砸?。伋伋,不足也。夫圣跡之道,仁義之行,譬彼蘧廬,方茲芻狗,執(zhí)而不遣,惟增其弊。狂狂失真,伋伋不足,虛偽之事,何足論哉?
〔釋文〕能說音悅。亟去紀力反,急也。本或作「極」。無復(fù)扶又反。狂狂如字,又九況反。汲汲本亦作「伋」,音急,又音及。詐巧苦孝反,又如字。一本作「料頭編虎須」。幾不音祈??扇テ饏畏础?
子張問于滿茍得曰:「盍不為行?
〔疏〕子張,孔子弟子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行圣跡之人也。姓滿,名茍得,假托為姓名,曰茍且貪得,以滿其心,求利之人也。盍,何不也。何不為仁義之行乎?勸其舍求名利也。
〔釋文〕滿茍得人姓名。盍胡臘反。為行下孟反。下、注同。盍,何不也。勸何不為德行。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
〔疏〕若不行仁義之行,則不被信用;不被信用,則無職任;無職任,則無利祿。故有行則有名,有名則有利,觀察計當,仁義真是好事,宜行之也。若棄名利,反之于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
〔疏〕反,乖逆也。若棄名利,則乖逆我心,故士之立身,不可一日不行仁義。
滿茍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
〔疏〕多信,猶多言也。夫識廉知讓則貧,無恥貪殘則富;謙柔靜退則沈,多言夸伐則顯。故觀名計利,而莫,先于多言,多言則是名利之本也。若棄名利,反之于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
〔疏〕抱,守也。天,自然也。夫脩道之士,立身為行,棄擲名利,乃乖俗心,抱守天真,翻合虛玄之道也。
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桀、紂,則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
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則有怍色」,「有」字作□,「怍」作「作」。典案:「作色」與「有不服之心」義正相應(yīng),張本較長?!赣小棺忠裳?。小人所賤也。仲尼、墨翟,窮為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nèi)菀咨?,稱不足者,士誠貴也。
〔疏〕桀、紂、孔、墨,并釋于前。臧,謂臧獲也。聚,謂擥竊,即盜賊小人也。以臧獲比(夫)[天]子,則慚怍而不服;以宰相比匹夫,則變?nèi)荻鴼g慰,故知所貴在行,不在乎位。
〔釋文〕臧聚司馬云:謂臧獲盜濫竊聚之人。
〇孫詒讓曰:司馬彪、成玄英說并迂繆難通。以聲類考之,「聚」當讀為「騶」,說文馬部云:騶,廄御也。周禮「趣馬」,鄭注曰:趣,養(yǎng)馬者也。國語楚語說齊有騶馬繻,月令「命七騶咸駕」,鄭注亦謂即「趣馬」?!溉ぁ?、「聚」同從「取」得聲,古字通用。「聚」與「臧」皆仆隸賤役,故并舉之。有怍音昨。宰相息亮反。下「相而」同。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疏〕此復(fù)釋前義也。無行?故不知美惡的在誰也。所引之書,并遭燒滅,今并無本也。篇「羣仆之倫也」,王肅注曰:倫,紀也。然則倫、紀得通稱矣。為別彼列反。下同。赴必殉,則背于天然之性也。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
〔疏〕比干忠諫于紂,紂云:「聞圣人之心有九竅?!顾炱势湫亩曋W玉阒抑G夫差,夫差殺之,子胥曰:「吾死后,抉眼縣于吳門東,以觀越之滅吳也。」斯皆至忠而遭其禍也。
〔釋文〕抉眼烏穴反。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疏〕躬父盜羊,而子證之。尾生以女子為期,抱梁而死。此皆守信而致其患也。鮑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疏〕鮑焦廉貞,遭子貢譏之,抱樹立干而死。申子,晉獻公太子申生也,遭麗姬之難,枉被讒謗,不自申理,自縊而死矣。
〔釋文〕鮑子立干司馬云:鮑子,名焦,周末人。污時君不仕,采蔬而食。子貢見之,謂曰:「何為不仕食祿?」答曰:「無可仕者?!棺迂曉唬骸肝蹠r君不食其祿,惡其政不踐其土。今子惡其君,處其土,食其蔬,何志行之相違乎?」鮑焦遂棄其蔬而餓死。韓詩外傳同。又云:槁洛水之上也。勝子自理一本「理」作「俚」。本又作「申子自埋」?;蛟疲褐^申徒狄抱甕之河也。一本作「申子不自理」,謂申生也??鬃硬灰娔?,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
〔疏〕孔子滯耽圣跡,歷國應(yīng)聘,其母臨終,孔子不見。姓匡,名章,齊人也,諫諍其父,其父不從,被父憎嫌,遂游他邑,亦耽仁義,學(xué)讀忘歸,其父臨終,而章不見。此皆滯溺仁義,有斯過矣。
〔釋文〕孔子不見母李云:未聞。匡子不見父司馬云:匡子,名章,齊人,諫其父,為父所逐,終身不見父。案此事見孟子。盧文弨曰:疑「父」、「母」二字當互易。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注〕此章言尚行則行矯,貴士則士偽,故蔑行賤士,以全其內(nèi),然后行高而士貴耳。
〔疏〕自比干已下,匡子已上,皆為忠信廉貞而遭其禍,斯皆古昔相傳,下世語之也。是以忠誠之士,廉信之人,正其言以諫君,必其行以事主,莫不遭罹其患,服從其殃,為道之人,深宜戒慎也。
〇典案:「離」借為「罹」。
〔釋文〕所傳丈專反。
無足問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故推正不忘耶?」
〔疏〕無足,謂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知和,謂體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之人也。假設(shè)二人,以明貪廉之禍福也。無足云:世人卒竟未有不興起名譽而從就利祿者。若財富則人歸湊之,歸湊則謙下而尊貴之。夫得人謙下尊貴者,則說其情,適其性,體質(zhì)安而長壽矣。子獨無貪富貴之意乎?為運知不足求邪?為心意能知,力不能行,故推于正理,志念不忘,以遣貪求之心而不取耶?
〔釋文〕無足一本作「無知」。則下遐嫁反。下同。樂意音洛。下同。知不音智。下「知謀」同。故推正不忘邪「忘」或作「妄」。言君臣但推尋正道不忘,故不用富貴耶?為智力不足,故不用耶?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xiāng)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
〔疏〕此人,謂富貴之人也。俗人,謂無知,貪利情切,與貴人同時而生,共富人同鄉(xiāng)而住者,猶將己為超絕流俗,過越世人,況己之自享于富貴乎?斯乃專愚之人,內(nèi)心無主,不履正道,不覺古今之時代,不察是非之涯分,而與塵俗紛競,隨末而遷化者也,豈能識禍福之歸趣者哉!
〔釋文〕過世之士焉言人心易動,但人與賢人俱生,便自謂過于世人,況親自為富貴者乎?世去至重,棄至尊,以為其所為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
〔疏〕至重,生也。至尊,道也。流俗之人,捐生背道,其所為每事如斯,其于長生之道去之遠矣!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jiān)于體;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監(jiān)于心。
〔疏〕慘怛,悲也。恬愉,樂也。夫悲樂喜懼者,并身外之事也,故不能監(jiān)明于圣質(zhì),照入于心靈,而愚者妄為之也。
〔釋文〕慘七感反。怛丹曷反。之恐丘勇反。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矣?!?
〔疏〕為為者,有為也。所以為者,無為也。但知為于有為,不知為之所以出自無為也。如斯之人,雖貴總?cè)f機,富贍四海,而不免于怵惕等患也。孰能辭之?」
〔疏〕夫欲之則就,惡之則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師教而后為之哉。故天下雖非無足,誰獨辯辭于此事者也。
〔釋文〕欲惡烏路反。
知和曰:「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
〔疏〕夫知慧之人,虛懷應(yīng)物,故能施為舉動,以百姓心為心,百姓順之,亦不違其法度也。內(nèi)心至之,所以不爭,無用無為,故不求不覺也。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余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
〔疏〕四處,猶四方也。夫凡圣區(qū)分,貪廉斯隔。是以爭貪四方,馳騁八極,不自覺其貪婪,棄舍萬乘,辭于九五,而不自覺其廉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jiān)之度。
〔疏〕監(jiān),照也。夫廉貪實性,非過迫于外物也,而反照于內(nèi)心,各稟度量不同也。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于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
〔疏〕夫不以高貴為驕矜,不以錢財為娛玩者,計其災(zāi)患,憂慮傷害于真性故也。是以辭大寳而不受,非謂要求名譽者也。
〔釋文〕要名一遙反。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疏〕雍,和也。夫唐、虞之化,宇內(nèi)和平者,非有情于仁惠,不以美麗害生也。善卷、許由,被禪而不受,非是矯情于辭讓,不以世事害己也。斯皆就其長生之利,辭其篡弒之害,故天下稱其賢能。則可謂有此避害之心,實無彼興名之意。
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yǎng)以持生,則亦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
〔疏〕必固將欲修進名譽,苦其形體,絕其甘美,窮約攝養(yǎng),矜持其生者,亦何異乎久病固疾,長阨不死?雖生之日,猶死之年。此無足之辭,以難知和也。
〇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亦」下有「猶」字,「久」作「夕」。典案:此以「久病」與「長阨」并言,作「夕」則非其指矣。江南古藏本非。
〔釋文〕長阨音厄,又烏賣反。,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
〔疏〕六者,謂亂、苦、疾、辱、憂、畏也。殫,盡也。天下至害,遺忘不察,及其巨盜忽至,性命惙然,平生貪求,一朝頓盡,所有財寳,當時并罄,欲反一日貧素,其可得之乎?
〔釋文〕財單音丹。本或作「蘄」,音祁。
〇典案:「單」借為「殫」。疏「殫,盡也」,是成本字正作「殫」。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體而爭此,不亦惑乎?」
〔注〕此章言知足者常足。
〔疏〕繚,纏繞也。巨盜既至,身非己有,當爾之際,豈見有名利耶?而流俗之夫,倒置之甚,情纏繞于名利,心決絕于爭求,以此而言,豈非大惑之甚也!
〔釋文〕繚音了,又魚吊反。理也。
【校記】
陳林羣說明:原校者誤置上篇讓王注釋于本篇校記中。全部改正,不再作注。七,當作「六」。若,依釋文原本作「苦」。「俞樾曰」一段,辨析「極」、「殛」,原置下段首句后,當移此。其,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甚」,據(jù)改。選,當為「運」。牛,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考證改作「斗」,據(jù)改。摸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見」,據(jù)改。即,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若」,據(jù)改。以,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與」,據(jù)改。<,/SPAN>宮,當為「官」,據(jù)孔子家語改。又,從王校集釋本改作「故」。王校集釋本依孟子及世德堂本刪「封」字,增「其」字,據(jù)改。心,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作「必」,據(jù)改。我,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均置于前句「非」下。勃,南華真經(jīng)注疏從輯要本作「欲」,據(jù)改。市,王校集釋本、釋文原文均作「匝」,據(jù)改。單,王校集釋本「單」字置于下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