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感覺力之測驗

職業(yè)心理學 作者:鄒韜奮


感覺力測驗未受相當注意之原因 感覺力與多種職業(yè)實有甚大之關系。其中視覺與聽覺之測驗,有時有人用之;而筋肉感覺及觸覺之測驗,則忽者較多。職業(yè)心理學家對于此類測驗,仍有未加以相當之注意者,蓋亦有其原因。一因視覺與聽覺之測驗,常為醫(yī)生檢查體格時所顧及,其程度已頗完備。二因此類測驗常須專門而費用頗昂之器械。三因準確之測驗須用個人測驗法。

實施感覺力測驗者,須先明其所根據之原理,與所當避之危險與錯誤。本章之目的,即在解釋此原理及危險錯誤之根源。

感覺力測驗之兩種程序 測驗各人感覺力之差異,尋常程序不過兩種:決定受驗者所須最少可覺之刺激物(即“刺激物之閾”"stimulus limen" 簡稱R. L. );或決定各種感覺間最少可覺之差異(即“差異之閾”"difference limen" 簡稱D. L. )。例如關于味覺刺激物之“閾”,即欲使受驗者知蒸汽水之存在??上纫詷O少量之蒸汽水使嘗,逐漸增加,至彼能感覺有蒸汽水存在為止。又如關于視覺之刺激物之“閾”,即受驗者所能看出之最微之光。如欲決定“差異之閾”,尋常最少須用兩個刺激物喚起同一之感覺,藉以探知差異至若何分量,始為受驗者所能區(qū)別。本章中所舉之各種測驗法,不過作為實例以證明原理。誠以吾人茍能了解多數(shù)測驗所根據之原理及應避之危險,則各人可根據各地情形,規(guī)劃適用之測驗法。

(一)感覺力之測驗方法 感覺力之測驗,普通有四種方法。四種皆可用為決定D. L.;其中僅有一種亦可用以決定R. L.。此四法如下:(1)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2)稍差法(minimal change),(3)正誤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4)比差法(method of mean gradation)。茲分述如左:

(1)均差法 此法須用兩個刺激物,一為“不變”(constant簡稱C)之刺激物,一為“常變”(variable 簡稱V)之刺激物。受驗者須增損Y之分量,至V似與C相等時始止。測驗者即記錄此二者之實際差異。受驗者須重復此測驗若干次(通常自五十至一百次),庶幾可得一可靠之平均數(shù)。受驗者視此兩刺激物覺為相等之若干次平均數(shù),即其區(qū)分小差能力之測驗結果。例如有兩個受驗者于此,其中一人之平均錯誤占C百分之五,其他一人之平均錯誤占C百分之十,則第一人之區(qū)別力自較第二人為精確也。

(2)稍差法 此法亦用一不變之刺激物(即簡稱C),與一有變之刺激物(即簡稱V)。V之設備,可用一單獨常變之根源如光之類,其強度可得自由增損;或用一組之若干刺激物,每一刺激物比前一刺激物較強。

欲用此法獲得準確之“閾”,須有四個階梯,其中包含四種不同之“閾”。茲分述之如左:

(a)上部漸增之閾(upper, ascending limen) 測驗者先使V幾等于C,然后使受驗者比較V與C。此時受驗者之答案自然為“二者相等”。測驗者乃將V之強度微增,令受驗者再判斷。V之強度如此逐漸向上增加,直至受驗者覺V比C較大時為止。最后測驗者乃記錄V與C間之差異(即V-C)。

(b)上部漸減之閾(upper, descending limen) 一俟受驗者覺V較C大時,測驗者使V逐漸微減;每微減一次,須令受驗者加以判斷,直至受驗者判為相等時為止,即受驗者不覺再有差異時為止。測驗者乃記錄V-C之價值。

(c)下部漸減之閾(lower, descending limen) 經過(b)之階梯后,測驗者繼續(xù)將V逐漸微減,直至受驗者覺V與C不等時始止。測驗者記錄C-V之價值。

(d)下部漸增之閾(lower, ascending limen) 此時測驗者可將V逐漸微增,直至受驗者覺不相等時始止。測驗者記錄C-V之價值。

吾人用此法所欲得之D. L.,即四閾之平均數(shù)。如吾人欲用漸變法求得R. L.,則僅有漸增漸減之兩閾,僅用一常變之刺激物V。在第一閾吾人由零度之V開始,或其價值至少在R.L. 之下;然后逐漸微增,直至可辨而止。在第二閾,V數(shù)目略在第一閾之上,逐漸微減,直至不能辨為止。此兩組漸增漸減所得結果之平均,即所欲求之R. L.。

以上為稍差法內容之大概。茲請略述其易陷錯誤之所在。尋常由(b)與(d)中所得之“閾”,常比由(a)與(c)中所得者為大。此乃“因期望所致之錯誤”(expectation error)。故吾人須并用四個階梯,以減少其錯誤。

其次須避免所謂“空間”(space)或“位置”(position)錯誤。蓋受驗者有對于右方之刺激物作過分之量度,有對于左方之刺激物作過分之量度,于是乃發(fā)生空間錯誤。欲免此弊,宜將全組測驗重試一過,將C與V之位置交換一次。

C與V先后相繼提示,雖有時第二刺激物強度較淺,而受驗者往往視為較深,是亦一種錯誤之根源。欲免此誤,宜于測驗中,前半將V置前,后半將C置前。用漸變法,受驗者須知何者為不變之刺激物,何者為常變之刺激物。

V之每次變化,不可過小,亦不可過大。如每次變化過小,則測驗之程序太長,需時太長,或有過于疲勞之弊。如變化過大,則判斷過易,不足表示真確能力。

(3)正誤法 此法乃“不變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之較為簡單者。此法用一雙刺激物,二者皆不變。此二刺激物強度之差異,能容人作百分之七十五正確判斷者,即作為所求之“閾”。

尋常欲用此法,須先作一簡短之初步考察,粗定一種與“閾”相近之“兩個刺激物之差異”。既約略定得此種差異分量之后,吾人即選用具有如此差異之兩個刺激物,考試受驗者;受驗者僅須報告差異,不準報告二者相等。此種測驗次數(shù)愈多愈佳,至少須有百次。其次步驟,即于測驗后計算正確判斷之百分數(shù)。最后參看左表:

右表之效用,系根據實際試用之兩刺激物差數(shù)與所得正確答案之百分數(shù),尋求僅容受驗者可以答出百分之七十五正確答案之兩刺激物差數(shù)。試舉一例言之。如所試用之兩刺激物差數(shù)使人能答出百分之六十七正確答案,則觀右表67之對面為.65,可知此“試用之差數(shù)”實占“僅容百分之七十五正確答案之差數(shù)”中百分之六十五。

欲明右表之意義,則再舉數(shù)例說明之。例如(% right)列中63之對面為D/p. e.一列中之.49。此意蓋言產生百分之六十三正確答案之任何刺激物差數(shù),即等于能有百分之七十五正確判斷之刺激物差數(shù)中百分之四十九;換言之,前一差數(shù)即等于正確閾中百分之四十九。質言之,所得正確答案之百分數(shù)愈近于75,則所采用之刺激物差數(shù)愈準確。如所得之正確答案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或九十以上,則宜根據情形,改用更大或更小之刺激物差數(shù),重復試驗。

(4)比差法 此法不如前數(shù)法應用者之多,然亦有工作以用此法為便利。有人常用此法測驗察看角度差數(shù)之能力。此法之特點,即受驗者須尋出所提示兩個刺激物之平均數(shù),或中點。受驗者所得之分數(shù),即對于此中點判斷之平均錯誤。

以上所述四種感覺力測驗方法,乃屬概括性質;然具體之特別方法,即可以此為根據,就特別需要而加以編制。茲特舉數(shù)種具體實例,以資研究。

(二)感覺力測驗實例 最近在職業(yè)心理學上有一頗饒興趣之貢獻,即西學爾(Seashore)利用留聲機片測驗音樂能量。此組測驗之內容,包括下列諸端:音之強度,高低,節(jié)拍,諧音,與音調記憶力。每一測驗皆用一雙面之留聲機片。試舉其音之高低辨別力測驗以為例。此測驗之材料,包含一百雙音調。在每雙音調,皆有一音調較其他音調為高,受驗者須區(qū)別第二音較第一音為高,抑為低。最初測驗時,音調之高低甚清,人人能辨;但測驗繼續(xù)進行之際,差異逐漸變小;至最小之時,非甚優(yōu)之受驗者不能區(qū)分也。此測驗之結果殊準確,前后測驗之相關度亦高。茍在此測驗中失敗,欲成音樂家,必至失望也。

視覺之精確程度,有一測驗法頗簡易,即令受驗者區(qū)分二線之形狀??僧嫸l粗黑線于卡片上,闊二毫,長六毫,二線相距二毫。先使受驗者立于遠處,然后漸向卡片走近;至能言明二線之方向,為平線抑為直線,乃停止前進。須重復數(shù)次,求得其能見雙線之平均距離。

筋肉感覺力測驗,德國曾發(fā)明一種,系用平均錯誤法,決定D. L.。受驗者須依上圖所示,用手轉柄,至聽有停止之命令為止。測驗者同時記明針所指之位置。隨后測驗者將柄移回原處,令受驗者再如前將柄轉動,至與前次搖動時疲勞似乎相同為止。受驗者停時,測驗者將針所指位置記清。此兩次之差異,與受驗者之筋肉感覺力成反比例。

以上各例,特舉隅以示大概。此外各種感覺力測驗,皆得根據所述原理及特別需要編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