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作者:梁啟超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人的專史,是專以人物作本位所編的專史,大概可分為五種形式:

(一)列傳

(二)年譜

(三)專傳

(四)合傳

(五)人表

列傳這個名稱,系由正史中采用下來。凡是一部正史,將每時代著名人物羅列許多人,每人給他作一篇傳,所以叫做列傳。列傳的主要目的雖在記敘本人一生的事跡,但是國家大事、政治狀況、社會情形、學(xué)術(shù)思想,大部分都包括在里邊。列傳與專傳不同之點,專傳以一部書記載一個人的事跡,列傳以一部書記載許多人的事跡;專傳一篇即是全書,列傳一篇不過全書中很小的一部分。列傳的體裁與名稱,是沿用太史公以來成例,在舊史中極普通,極發(fā)達。列傳著法,具詳二十四史,各種體裁應(yīng)有盡有。至于其中有些特別技術(shù)的應(yīng)用,下文再講。

這種著作比較的起得很晚,大致在唐代末年始見發(fā)達?,F(xiàn)在傳下來的年譜,以韓愈、柳宗元二人的年譜為最古。年譜與列傳不同之點:列傳敘述一生事跡,可以不依發(fā)生的前后,但順著行文之便或著者注重之點,提上按下,排列自由;年譜敘述一生事跡,完全依照發(fā)生前后,一年一年的寫下去,不可有絲毫的改動。章實齋說:“年譜者,一人之史也?!蹦曜V所述,不外一個人歷史的經(jīng)過。這種體裁,其好處在將生平行事首尾畢見,巨細無遺。比如一個政治家的年譜,記載他小時如何,壯年如何,環(huán)境如何,功業(yè)如何,按年先后,據(jù)事直書。一個學(xué)者的年譜,記載某年讀甚么書,某年作甚么文,某年從甚么師,某年交甚么友,思想變遷,全可考見。一個發(fā)明家的年譜,記載他們?nèi)绾窝芯浚绾胃牧?,如何萌芽,如何成熟,事功原委,一目了然。無論記載事業(yè)的成功,思想的改變,器物的發(fā)明,都要用年譜體裁才能詳細明白。所以年譜在人的專史中位置極為重要。

專傳亦可以叫做專篇,這個名詞是我杜撰的,尚嫌他不大妥當。因為沒有好名詞,不妨?xí)簳r應(yīng)用。我所謂專傳與列傳不同,列傳分列在一部史中,專傳獨立成為專書?!端鍟そ?jīng)籍志》雜傳一門著錄二百余部,其中屬于一人的專傳,如《曾參傳》一卷、《東方朔傳》八卷、《毌丘儉記》三卷之類,亦不下十余種,可惜都不傳了。現(xiàn)在留傳下來的,要算慧立所著《慈恩三藏法師傳》(即《玄奘傳》)為最古,全書有十卷之多。不過我所謂專傳與從前的專傳,尚微有不同?!端逯尽分T傳已經(jīng)亡失,其體裁如何,今難確指。專就現(xiàn)存的《三藏傳》而論,雖然很詳博,但仍只能認為粗制品的史料,不能認為組織完善的專書。大概從前的專傳不過一篇長的行狀,近人著行狀,長至一二萬字的往往有之,只能供作列傳的取材,不能算理想的專傳。我的理想專傳,是以一個偉大人物對于時代有特殊關(guān)系者為中心,將周圍關(guān)系事實歸納其中,橫的豎的,網(wǎng)羅無遺。比如替一個大文學(xué)家作專傳,可以把當時及前后的文學(xué)潮流分別說明。此種專傳,其對象雖止一人,而目的不在一人。擇出一時代的代表人物或一種學(xué)問一種藝術(shù)的代表人物,為行文方便起見,用作中心。此種專傳從前很少,新近有這種專傳出現(xiàn),大致是受外國傳記的影響,可惜有精采的作品還不多。列傳在歷史中雖不能說全以人物為主,但有關(guān)系的事實很難全納在列傳中。即如做諸葛亮專傳與做《諸葛亮列傳》便不同。做列傳就得把與旁人有關(guān)系的事實分割在旁人的傳中講,所以《魯肅傳》、《劉表傳》、《劉璋傳》、《曹操傳》、《張飛傳》都有諸葛亮的事,不能把所有關(guān)系的事都放在《諸葛亮列傳中》。若做專傳,那是完全另是一回事。凡有直接關(guān)系的,都以諸葛亮為中心,全數(shù)搜集齊來。甚至有間接關(guān)系的,如曹操、劉備、呂布的行為舉止,都要講清楚,然后諸葛亮的一生才能完全明白。做專傳又與做年譜不同。年譜很呆板,一人的事跡全以發(fā)生的先后為敘,不能提前抑后,許多批評的議論亦難插入。一件事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更不能盡量納在年譜中。若做專傳,不必依年代的先后,可全以輕重為標準,改換異常自由。內(nèi)容所包亦比年譜豐富,無論直接間接,無論議論敘事,都可網(wǎng)羅無剩。我們可以說,人的專史以專傳為最重要。

合傳這種體裁創(chuàng)自太史公,太史公的合傳共有三種:

(1)兩人以上,平等敘列。如《管晏列傳》、《屈賈列傳》,無所謂輕重,亦無所謂主從。

(2)一人為主,旁人附錄。如《孟荀列傳》,標題為孟子、荀卿,而內(nèi)容所講的有三騶子、田駢、慎到、環(huán)淵、接子、墨子、淳于髡、公孫龍、劇子、李悝、尸子、長盧、吁子等一二十人,各人詳略不同。此種專以一二人較偉大的人物為主,此外都是附錄。

(3)許多人平列,無主無從。如《仲尼弟子列傳》,七十余人,差不多都有敘述。如《儒林列傳》,西漢傳經(jīng)的人,亦差不多都有敘述。

在《史記》中,合傳的體裁有上列三種。后代的正史,合傳體裁更為復(fù)雜。如《漢書·楚元王傳》有兩卷之多,楚元王交的傳何以會有那樣長?因為劉向、劉歆都是楚元王幾代的子孫,本身的事情雖少,劉向、劉歆的事情就很多。這種體裁,后來《南、北史》運用得極廣。因為南北朝最講門第,即如江右王、謝,歷朝皆握政權(quán),皇帝盡管掉換而世家綿延不絕,諸王諸謝,父子祖孫合為一傳,變成家譜的性質(zhì),一家一族的歷史可以由其中看出。此種合傳的方法,為著歷史的開了許多方便。許多人附見在一個人傳中,因一個重要的而其余次要的都可記載下去。如《孟荀列傳》若不載許多人,那我們頂多只知道孟、荀,至于鄒衍的終始五德之說我們就不曉得了。合傳體裁的長處,就是能夠包括許多夠不上作專傳而有相當?shù)呢暙I、可以附見于合傳中的人。其作用不單為人,而且可以看當時狀況,如《孟荀列傳》就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學(xué)術(shù)思想的復(fù)雜情形。此種體裁,章實齋最恭維。可合的人,就把他們合在一起。章氏并主張另用一種“人名別錄”。他所著《湖北通志》屢用此法。敘某一件重要事情,把有關(guān)系的人通作一個別錄。比如《嘉定守城傳》,把守城時何人任何職分、陣亡的多少、立功的多少,通統(tǒng)列在別錄上。這種可為合傳體運用得最廣、最大的一個例子。又如《復(fù)社名士傳》,先講復(fù)社的來源,次講如何始入湖北,又次調(diào)查湖北人列名復(fù)社者多少,以縣分之,最后又考明亡以后殉難者多少、當遺老者多少、出仕清朝者多少。這種亦可為合傳體運用得最廣、最大的一個例子。人物專史應(yīng)當常用這種體裁。

人表的體裁,始創(chuàng)于《漢書·古今人表》,他把古今人物分為九等,即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所分的人并不是漢人,乃漢以前的人,與全書體例不合。這九等的分法無甚標準,好像學(xué)校中考試的成績表一樣無聊。后來史家非難的很多,章實齋則特別的恭維,以為篇幅極少而應(yīng)具、應(yīng)見的人皆可詳列無遺。我們看來,單研究漢朝的事跡,此表固無用處,但若援引其例,作為種種人表,就方便得多。后來《唐書·方鎮(zhèn)表》、《宰相世系表》,其做法亦很無聊,攻擊的人亦極多,一般讀《唐書》的人看表看得頭痛。但是某人某事,旁的地方看不見的,可在《方鎮(zhèn)》、《世系表》中查出,我們認為是很大的寶貝。章實齋主張擴充《漢書·古今人表》、《唐書·宰相世系表》的用意,作為種種表,凡人名夠不上見于列傳的,可用表的形式列出?!叭嗣麆e錄”亦即可為其中的一種。章氏所著幾部志書,人表的運用都很廣。所以人的專史,人表一體亦很重要。即如講復(fù)社始末,材料雖多,用表的方法還少有人做過。若有《復(fù)社人名表》,則于歷史研究上方便了許多。又如講晚明流寇,材料亦不少,若有一張《流寇人名表》,把所有流寇姓名、擾亂所及的地方、被剿滅的次第……等等,全用表格列出,豈不大省事而極明白嗎?又如將各史《儒林傳》改成《儒林人名表》,或以所治之經(jīng)分列,或以傳授系統(tǒng)分列,便可以用較少的篇幅記載較多之事實。又如唐代藩鎮(zhèn)之分合興亡,紛亂復(fù)雜,讀史雖極勤苦,了解不易,若制成簡明的人表便一目了然。諸如此類,應(yīng)用可以甚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