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資料
春秋戰(zhàn)國間學派繁茁,秦漢后,或概括稱為百家語,或從學說內容分析區(qū)為六家為九流。其實卓然自樹壁壘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余異軍特起,略可就其偏近之處附庸四家。四家末流,雖亦交光互影,然自各有其立腳點所在,故今惟以四家為一期思想之主干。
四家思想之內容,當于次章以下分別詳述,惟欲令學者先得一概念以為研究之準備,故先以極簡單之辭句敘說如下:
一、道家。信自然力萬能而且至善,以為一涉人工,便損自然之樸。故其政治論,建設于絕對的自由理想之上,極力排斥干涉,結果謂并政府而不必要。吾名之曰“無治主義”。
二、儒家。謂社會由人類同情心所結合,而同情心以各人本身最近之環(huán)圈為出發(fā)點,順等差以漸推及遠。故欲建設倫理的政治,以各人份內的互讓及協(xié)作,使同情心于可能的范圍內盡量發(fā)展,求相對的自由與相對的平等之實現(xiàn)及調和。又以為良好的政治,須建設于良好的民眾基礎之上,而民眾之本質,要從物質精神兩方面不斷的保育,方能向上。故結果殆將政治與教育同視,而于經濟上之分配亦甚注意。吾名之曰“人治主義”或“德治主義”或“禮治主義”。
三、墨家。其注重同情心與儒家同,惟不認遠近差等。其意欲使人人各撤去自身的立腳點,同歸依于一超越的最高主宰者(天)。其政治論建設于絕對的平等理想之上,而自由則絕不承認,結果成為教會政治。吾名之曰“新天治主義”。(對三代前之舊天治主義而言。)
四、法家。其思想以“唯物觀”為出發(fā)點,常注意當時此地之環(huán)境,又深信政府萬能,而不承認人類個性之神圣。其政治論主張嚴格的干涉,但干涉須以客觀的“物準”為工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許之范圍內,得有自由與平等。吾名之曰“物治主義”或“法治主義”。
以上四段以思想性質為序,試取譬于歐陸各國國會席次,則道家其極左黨,法家其極右黨,儒家則中央黨,而墨家則中央偏右者也。至其發(fā)生及成立年代,則儒家為傳統(tǒng)的學派,成立最早;道家成立年代大有疑問,然最早亦當在儒家后,遲或竟在墨家后;墨家成立,確在儒家后法家前;法家發(fā)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而成立則在彼三家后。此其大較也。今次論四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年代與著作。
儒家宗孔子人所共知,孔子生春秋之末,當西紀前五五二至四七九年。世傳其刪《詩》、《書》,定《禮》、《樂》,贊《易》,修《春秋》。但《詩》、《書》、《禮》皆舊文,《樂》無文字,《易傳》是否全出孔子尚有問題,確經孔子手定者惟《春秋》耳。吾儕研究孔子,不能克求諸其著述,惟當求諸其弟子及后學所記。所記最醇粹可信者,首推《論語》,次則《易傳》,次則公羊氏所傳《春秋傳》。其二戴《禮記》各篇,成立年代早晚不同,最晚者實出漢儒手,且純駁亦互見,當分別觀之。要之,《論語》以外各書,若確指為孔子學說則尚容商榷,若認為儒家學說,蓋無大過也。儒家至戰(zhàn)國末有二大師,一為孟子,一為荀卿。年代具如前表所推定,孟子書有《孟子》七篇,蓋其門人手記而大半曾經孟子閱定者。荀卿書有《荀子》三十二篇,其中或有一小部分為后人竄亂附益,要亦無逾越畔岸之處。故以此二書及前舉各書貫通研究,便可見儒家思想之全部及其派分變遷之跡。
道家言宗老莊,人所共知。但《老子》五千言之著者果為誰氏,《莊子》三十三篇之著者果為何時人,今尚為學界懸案未決之問題。舊說大率認五千言之著者為孔子所從問禮之老聃,果爾,則其人為孔子先輩,道家當在儒家前成立。雖然,問老聃著書之說從何出?不外據(jù)《史記》本傳,然《史記》即以與太史儋、老萊子三人并舉,不能確指為誰。(關于《老子》之疑問,可看汪中《述學》、崔述《洙泗考信錄》及拙著《學術講演集》中《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墨子、孟子皆好譏評,而未嘗一及老聃,其書中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等文,似是難儒家;有“不尚賢使民不爭”等文,似是難墨家;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文,似是難法家。以此推之,其書或頗晚出,要之,最早不能在孔子以前,最晚不能在莊子以后也。莊子年代,亦難確考。惟知其與惠施同時,約當孔子百年后。其書真?zhèn)螀耄缘兰已砸?。楊朱為道家重要人物,偽《列子》中曾詳述其學說,雖未敢盡信,然舍此亦更無所資。別有許行一派,蓋道家別出之附庸,其緒論見《孟子》中。
墨家由墨翟開宗。翟蓋孔子卒后十余年生,孟子生前十余年卒。其學說具見《墨子》五十三篇中。雖間有后人附益,然面目大致可見。其后學有惠施一派,專言名學,與政治較為緣遠;有宋钘一派,專弘“非攻”義,為宣傳墨宗政論一健將。兩派著述皆無傳,其緒論時見于莊、孟、荀諸家書中。
法家成為一學派,時代頗晚。然所謂“法治思想”者,其淵源抑甚古。蓋自“宗法政治”破壞以后,為政者不能不恃法度以整齊其民,于是大政治家競以此為務。其在春秋,則管仲、子產、范蠡,其在戰(zhàn)國,則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之流,皆以法治卓著成績。其事業(yè)與言論,往往詒影響于社會人心。其在野學者如鄧析、計然之徒,時復以議法文談法術顯于春秋。逮戰(zhàn)國末年,則慎到、尹文輩益精研法理。至韓非而集其成,斯則法家之所以蔚為大國也。今所存諸家書,當以《慎子》、《尹文子》、《韓非子》為斯學代表?!豆茏印?、《商君書》雖非管仲、商鞅所作,然皆戰(zhàn)國末治法家言者之所推演薈集,其價值亦與儒家之《戴記》埒也。
四家重要之人物及著作大略如上。但猶有一事當注意者,各派末流,交光互影,其性質絕不如初期之單純。故荀卿之言禮,與法家所謂法殆相逼近,韓非為法家巨子,而《解老》、《喻老》諸篇,蓋粹于道家言;尹文亦法家,而“非攻”說則宗墨者。諸如此類,各家皆然,觀異觀同,是在學者之懸解也已。
管仲相齊?。ㄇ?08-643)
子產相鄭?。ㄇ?43-522)
范蠡相越?。ㄇ?82-472)
李悝相魏?。ㄇ?24-387)
吳起相楚 (前401-381)
商鞅相秦?。ㄇ?52-338)
申不害相韓 (前351-337)
李斯相秦?。ㄇ?37-208)
今先將四家重要旨趣分別論次,而別舉數(shù)問題為各家所共趨或互諍者比較評騭于后,凡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