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guān)于家訓(xùn)

風(fēng)雨談 作者:周作人


關(guān)于家訓(xùn)

古人的家訓(xùn)這一類東西我最喜歡讀,因為在一切著述中這總是比較的誠實,雖然有些道學(xué)家的也會益發(fā)虛假得討厭。我們第一記起來的總是見于《后漢書》的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其中有云: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jǐn)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边@段文章本來很有名,因為刻鵠畫虎的典故流傳很廣,但是我覺得有意思的乃是他對于子侄的誠實的態(tài)度。他同樣的愛重龍伯高杜季良,卻希望他們學(xué)這個不學(xué)那個,這并不是好不好學(xué)的問題,實在是在計算利害,他怕豪俠好義的危險,這老虎就是畫得像他也是不贊成的。故下文即云:

“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焙笕嘶蛘咭Ψ▽④姾纹淠懬右?,可是他的態(tài)度總是很老實近人情,不像后世宣傳家自己猴子似的安坐在洞中只叫貓兒去抓爐火里的栗子。我常想,一個人做文章,要時刻注意,這是給自己的子女去看去做的,這樣寫出來的無論平和或激烈,那才夠得上算誠實,說話負(fù)責(zé)任。謝在杭的《五雜組》卷十三有云:

“今人之教子讀書不過取科第耳,其于立身行己不問也?!仟毥褚玻n文公有道之士也,訓(xùn)子之詩有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之句,而俗詩之勸世者又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語,語愈俚而見愈陋矣?!边@也可以算是老實了罷,卻又要不得,殆偽善之與怙惡亦猶過與不及歟。

陶集中《與子儼等疏》實是一篇好文章,讀下去只恨其短,假如陶公肯寫得長一點,成一兩卷的書,那么這一定大有可觀,《顏氏家訓(xùn)》當(dāng)不能專美了。其實陶詩多說理,本來也可抵得他的一部語錄,我只因為他散文又寫得那么好,所以不免起了貪心,很想多得一點看看,乃有此妄念耳?!额伿霞矣?xùn)》成于隋初,是六朝名著之一,其見識情趣皆深厚,文章亦佳,趙敬夫作注將以教后生小子,盧抱經(jīng)序稱其委曲近情,纖悉周備,可謂知言。伍紹棠跋彭兆蓀所編《南北朝文鈔》云:

“竊謂南北朝人所著書多以駢儷行之,亦均質(zhì)雅可誦,如范蔚宗沈約之史論,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酈道元《水經(jīng)注》,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斯皆篇章之珠澤,文采之鄧林,誠使勒為一書,與此編相輔而行,足為詞章家之圭臬?!边@一番話很合我的意思,就只漏了一部《顏氏家訓(xùn)》。伍氏說六朝人的書用駢儷而質(zhì)雅可誦,我尤贊成,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其文章實乃虛驕粗獷,正與質(zhì)雅相反,即《盤谷序》或《送孟東野序》也是如此。唐宋以來受了這道統(tǒng)文學(xué)的影響,一切都沒有好事情,家訓(xùn)因此亦遂無什么可看的了。

從前在涵芬樓秘笈中得一讀明霍渭崖家訓(xùn),覺得通身不愉快。此人本是道學(xué)家中之蠻悍者,或無足怪,但其他儒先訓(xùn)迪亦是百步五十步之比。在明末清初我遇見了兩個人,傅青主與馮鈍吟,傅集卷二十五為家訓(xùn),馮有家戒兩卷,又誡子帖遺言等,收在《鈍吟雜錄》中。青主為明遺老中之錚錚者,通二氏之學(xué),思想通達,非凡夫所及,鈍吟雖儒家而反宋儒,不喜宋人論史及論政事文章的意見,故有時亦頗有見解能說話。家戒上第一節(jié)類似小引,其下半云:

“我無行,少年不自愛,不堪為子弟之法式,然自八九歲讀古圣賢之書,至今六十余年,所知不少,更歷事故,往往有所悟。家有四子,每思以所知示之。少年性快,老人諄諄之言非所樂聞,不至頭觸屏風(fēng)而睡,亦已足矣。無如之何,筆之于書,或冀有時一讀,未必?zé)o益也?!蔽覀冊倏础额伿霞矣?xùn)》的《序致》第一云:

“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fù),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fù)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yè)以整齊門內(nèi),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眱上啾容^,顏文自有勝場,馮理卻亦可取,蓋顏君自信當(dāng)為子孫所信,馮君則不是這樣樂觀,似更懂得人情物理也。陶淵明《雜詩》十二首之六云: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義大利詩人勒阿巴耳地(G. Leopardi)曾云,兒子與父親決不會講得來,因為兩者年齡至少總要差二十歲。這都足以證明馮君的憂慮不是空的,“無如之何,筆之于書,或冀有時一讀”,乃實為寫家訓(xùn)的最明達勇敢的態(tài)度,其實亦即是凡從事著述者所應(yīng)取的態(tài)度也。古人云,藏之名山傳諸其人,原未免太寬緩一點,但急于求效,強聒不舍,至少亦是徒然。詩云:

“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蓖跞鹩穹蛉嗽凇对妴枴分嗅屧唬肮嗜宋幢孛坝陙?,設(shè)辭爾?!扁g吟居士之意或亦如此,此正使人覺得可以佩服感嘆者也。

(廿五年一月十七日,于北平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