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第四
元豐九域志十卷
舊鈔本。綿紙黑格,紙墨極舊。取馮集梧??竞酥?,如“西京河南府·土貢”注,馮本:“蜜蠟各一百斤〔闕〕器二百事”,此本作“磁器”??h一十三注,馮本“復(fù)以孟州氾水縣隸府省人〔闕〕縣為行〔闕〕□(此處原文為方框字),又省壽安、穎陽、〔闕〕□□(此處原文為方框字)氏〔闕〕□(此處原文為方框字)王〔闕〕縣為鎮(zhèn)”。此本作“省入河陰縣為鎮(zhèn),又省壽安、穎陽、伊闕、緱氏、偃師、王屋縣為鎮(zhèn)”,無闕字。“青州北??ぁたh六”注,馮本“建隆三年以〔闕〕”,此本作“北??h置北海軍”。“密州高密郡”,馮本“安邱”下空白七行。此本一行“望莒、〔州西南一百九十里,三鄉(xiāng)。有闕?!场倍小案呙?、〔州東北一百二十里,二鄉(xiāng),有闕。〕”三行“上齊州濟(jì)南興德軍節(jié)度”、四行“地理、〔闕〕”五行“戶口、〔闕〕”六行“土貢、〔闕〕”七行“縣五、〔闕〕”八行“緊歷城、〔闕〕”九行“緊禹城、〔闕〕”十行“中章丘、〔闕〕”十一行:“中臨邑、〔闕〕”十二行,“沂州瑯邪郡防禦”?!俺V菖昕そ帯弊?,馮本“利城、茶林、石橘三鎮(zhèn)”,此本作“石橋”,均勝於馮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收藏有“李文藻印”白文、“素伯”朱文兩方印,又有“知不足齋藏書”一小木記。
新編方輿勝覽七十卷
宋刊本。題“建安祝穆和父編”。前有嘉熙己亥良月望日新安呂午序,后有嘉熙己亥仲冬既望穆自跋。此書元明無刊本,所存皆宋刻。每半葉七行,行大字十四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三字。每葉左線外標(biāo)篇名。收藏有“宋印蘭揮”朱文、“已丑進(jìn)士”白文兩方印。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二十四卷
明刊本。是書明洪武十七年官修,系府州縣於星分野,名為天文,實(shí)則地志。於元明間分并割隸最為詳備。官板,大字,每半葉八行,每行二十字。
大明一統(tǒng)志九十卷
明慎獨(dú)齋小字本。是書義例一仍《元一統(tǒng)志》之舊,書名亦沿用之。官刊大字本外,刊本極多。此慎獨(dú)齋刻中板小字,字甚精緻。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大小字同。
廣輿圖二卷
明刊本。元臨川朱思本。本初原圖,明吉水羅洪先念庵增纂。首卷作輿地總圖一,作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圖十六。次卷作九邊圖十一,作洮河、松潘、虔鎮(zhèn)、麻陽諸邊圖五,作黃河圖三,漕河圖三,海運(yùn)圖二,作朝鮮、朔漠、安南、西域圖四。又附日本圖一,琉球圖一,華夷總圖一。圖后有《建置表》,亦頗詳核。
地圖綜要四冊(cè)
明天都吳學(xué)儼敬勝、海陽朱紹本支百同編輯,朗潤(rùn)堂刊本。分總卷、內(nèi)卷、外卷三目??偩砜倛D通論。內(nèi)卷兩京十三布政使子目。先建置總數(shù),次分里圖,次分界圖,次各府州縣志,次總論,次事宜。外卷長(zhǎng)江會(huì)源分里圖、江防全圖、漕河分里圖、黃河分里圖、海防全圖、日本島夷入寇要害圖、海運(yùn)分里圖、九邊圖、四夷圖。明人防邊防海經(jīng)畫極為周密,於此可見其概。首葉有“程襄之”白文方印。
乾道臨安志殘本三卷
舊鈔本。從宋本出,行款悉依舊式,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收藏有“師竹齋圖書記”朱文方印、“汪喜孫孟慈印”白文長(zhǎng)方印、“小字阿買”朱文方印。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
傳鈔本。
程氏手跋曰:“道光屠維作詻之歲孟陬月,據(jù)劉燕庭方伯所藏明人寫本對(duì)勘一過。鳥程程慶馀記於吳中寓齋?!?
雍錄十卷
明嘉靖壬辰知西安府事汝南李經(jīng)刊本。蓋與宋敏求《長(zhǎng)安志》、李好文《長(zhǎng)安志圖》同刻於關(guān)中者。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藏書記”白文大方印。
新安志十卷
明人影宋寫本。楮墨極舊。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收藏有“朱彝尊錫鬯甫”白文方印、“某會(huì)里朱氏潛采堂藏書”朱文長(zhǎng)方印。
附錄舊式
〔大宋孝宗乾道二年賜進(jìn)士第中議大夫知鄂州軍府事新安羅愿編〕
嘉定赤城志四十卷
明臺(tái)州守謝鐸重刊宋嘉定本。時(shí)在弘治丁巳。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收藏有“抱經(jīng)堂藏書印”朱文長(zhǎng)方印、“漢唐齋”白文小長(zhǎng)方印。后有“道光癸巳歲武原馬氏漢唐齋收藏書籍楷書”長(zhǎng)印。闕。
海鹽澉水志二卷
明《鹽邑志林》本。澉浦見《水經(jīng)》,唐時(shí)置鎮(zhèn),宋時(shí)設(shè)官。紹定三年監(jiān)鎮(zhèn)稅羅叔韶屬常棠為《志》八卷,凡十五門,詞簡(jiǎn)事覈。棠自序,又叔韶序。此本為明黃岡樊維城匯編《鹽邑志林》并為二卷。書非舊第,特尚無刪節(jié)耳。
淳祐臨安志六卷
宋施諤撰。鮑淥飲得“山川”、“城府”二門鈔本,錢塘丁氏刻之。此舊鈔本,“寺觀”、“祠廟”二門亦六卷。按:《胡書農(nóng)學(xué)士年譜》云自《大典》鈔出《施志》,編為十六卷?;驈暮緜麾n者。第止六卷,尚不及其半。豈胡譜衍十字歟?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
此書罕見。從常熟故家傳鈔。
玉峰志三卷,續(xù)志一卷
傳鈔本,源出自宋。
附銜名一葉
〔《玉峰志》,淳祐辛亥五月修,壬子二月刊于縣學(xué)。預(yù)纂修著書氏名于后:
迪功郎平江府昆山縣尉俞煒
迪功郎平江府昆山縣主簿施丙
迪功郎平江府昆山縣丞卜稷
迪功郎平江府昆山縣主簿吳堅(jiān)
承事郎平江府昆山縣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主管運(yùn)河堤岸搜捉銅錢下海出界專一點(diǎn)檢圍田事兼弓手寨兵軍正項(xiàng)公澤〕
重修昆陵志三十卷
宋史能之撰《毗陵志》。三山鄒補(bǔ)之創(chuàng)修,成十二卷,見《宋藝文志》及《書錄解題》。迨淳祐辛丑,宋慈為常州守,能之為武進(jìn)尉,始增修舊志。越三十年,咸淳四禩,能之為守,再修補(bǔ)而刊行之。元延祐丁巳重刻。藏書家罕見著錄。乾隆間趙味辛先生先后購(gòu)獲鈔本。僅闕第十一卷第一葉及二十卷《詞翰》。嘉慶庚辰刊於亦有生齋,亂后板亦散佚。此舊鈔本。嘗用趙刻校一過,頗有是正。第十三卷《土產(chǎn)類》亦闕一葉,趙先生所未詳也。收藏有“黃鈞私印”朱文小方印。
壽昌乘一冊(cè)
撰人無考。輯本。宋嘉定十四年,升武昌縣為武昌軍,以與鄂州節(jié)鎮(zhèn)之名相類。因玉寶壽昌之文,錫名曰“壽昌軍”?!俺恕比 稌x乘》之義。此書久伕。今從《大典》二千二百七十三四“昌”字下輯出,止三十四葉,略存大概。其貢士名額止於寶祐三年,蓋修於是時(shí)。
河南志殘本四卷
撰人無考。傳鈔本。首京城,次周城古跡,次后漢城闕古跡,次魏城闕古跡,次晉城闕古跡,次后魏城闕古跡,次隋城闕古跡,次唐城闕古跡,次宋城闕古跡。蓋首冊(cè)也。徐星伯先生從《大典》錄出。開卷云“河南府路羅城”,知為元人所撰。而宮殿坊市,直錄宋敏求之書,間加改竄。星伯先生撰《唐兩京城市考·東京》即此書為底本。雖斷珪零璧,亦當(dāng)寶貴矣。
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
舊鈔校本。有至元戊子郭晦、唐天麟二序。
馮氏手跋曰:“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季秋,假得此本,與家藏京中鈔本互校。人事牽擾,至戊申五月始校畢而歸之。其中尚有闕誤,未知將來更得舊本重校否?孟亭居士識(shí)?!?
管氏手跋曰:“《至元嘉禾志》刊本流傳絕少。近日鈔藏者脫誤甚多。張丈叔未、錢丈味根假戴氏、章氏、沈氏諸本互為補(bǔ)校,已稱善本。甲午秋,學(xué)師錢深廬夫子屬為校,臨閱三月而竣。今年客生沐茂才別下齋,偶讀藏書。凡古志專集中於是書有所補(bǔ)益者,復(fù)得數(shù)十條。因注明原書,以正諸本所未及。并為生沐另校一本,以待付梓。然其中尚多闕誤,是非明眼者莫能釐定焉。始信校書之非易云。時(shí)道光己亥十二月既望,海昌管庭芬芷湘氏記。”
唐氏手跋曰:“咸豐戊午二月,以馮孟亭先生鈔本勘一過。其標(biāo)京本者,其家所藏京中鈔本也。十四日北窗下記。端甫?!?
李氏手跋曰:“是書丙辰秋日端甫茂才得之吾禾書友者,脫訛幾不可讀。丁巳正月,假硤石蔣氏別下齋藏本,屬為傳錄,校正諸條。兩本審對(duì),復(fù)得異同數(shù)百字。二月十二讀畢,因并錄管君芷湘原跋於卷末。梅會(huì)里實(shí)盦李文杏志於海昌陳氏之雙清草堂?!?
昆山郡志六卷
傳鈔本。朱筆用黃蕘圃藏本校,墨筆用陳子準(zhǔn)藏本校。
黃氏手跋曰:“《昆山郡志》元楊譓撰。鐵崖先生序云二十二卷。今本‘風(fēng)俗’起,至‘異事’止,十六門,共六卷。蓋不全本也。竹汀詹事跋云‘首尾完具,疑鐵崖所見為別本’,其說非也?!兜刂尽肥字亟ㄖ?、沿革、輿圖、城池、鄉(xiāng)都、橋梁、水利、戶口、賦役、學(xué)校、官署、壇廟、祠宇諸大目,今皆闕而不載。且楊敘中明有昆山自縣升州,戶版地利日增,賦稅甲天下。州縣庸田水道利害所在而志中絕不及之,其非完帙可知。此第全書之后六卷。科第、名宦、人物、雜記諸卷尚存,足備宋元事。是邦之掌故,不以殘闕忽之可耳。道光甲申春正上元日琴溪拙叟黃廷鑒記?!?
又六卷
舊鈔本。嘉興勞氏藏書。有“丹鉛精舍”朱文長(zhǎng)方印。
類編長(zhǎng)安志十卷
影寫元刊本。首載賈有彧序、王利用序、天驤自序。此書取宋氏《志》,稍增金元間沿革故事,而分門條系之,故曰“類編”。舊為張蓉鏡藏書,字畫雅潔,圖繪精整,鈔本之至佳者。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收藏有“胡印季堂”白文、“云坡”朱文兩大方印,“趙秉沖印”白文、“湘南”朱文兩方印,“蓉鏡私印”、“琴川張氏”、“小瑯環(huán)仙館藏書在在有神物護(hù)持”朱文三方印,“蕘夫張燮”朱文、“癸丑詞臣”白文兩小方印。
齊乘六卷
明嘉靖甲子青州守杜思重刊元本。有思自序、蘇天爵序、男潛跋。每半葉八行,每行十五字。收藏有“紅豆齋收藏”朱文長(zhǎng)方印。
無鍚縣志四卷
傳鈔本。元王仁輔撰?!稛o錫金匱志·流寓傳》:“王仁輔字文友,鞏昌人,久寓邑中。兩娶皆吳產(chǎn),故多知吳中山水人物。創(chuàng)修縣志,成二十八卷。卒於梅里之祇陀村。《千頃堂書目》有元王仁輔《無錫縣志》二十八卷?!短嵋芬蚓頂?shù)不符,疑此書為明人所撰?!卑矗捍藭幩木?。第一卷為爵里,第二卷為山川,第三卷為事物,分上、下二子卷,第四卷為詞章,亦分上、中、下三子卷。子卷中又分小類二十一,合之正與二十八數(shù)合。而小類有不成卷者。疑撰書目時(shí)據(jù)縣志修入,卷數(shù)未核實(shí)也。至?xí)灾轂榭h,係后人所追改。
蘇州府志五十卷
舊鈔本。獨(dú)山莫氏藏書。
明初順天府志殘本七卷
傳鈔本。明初洪武年修《北平圖經(jīng)》,《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二十“平”字韻載之?!度障屡f聞》亦間引用?!曹鯇O〕修府志時(shí)搜之《大典》,“平”字韻已失去。忽見此書,七卷至十四卷,上下均闕,亟為錄存。按:洪武元年改大都路總管府為北平府,隸山東行中書省。二年,置北平行省。永樂元年改為順天府。此必修於永樂初年,故得編入《大典》。《文淵閣書目》未載?!彩钭痔?hào)《北平圖志》,疑即《北平圖經(jīng)》。〕萬曆癸巳謝杰修府志序言亦未及此書,可見明時(shí)即罕有知之者矣。
遼志一冊(cè)
明薛□(此處原文為方框字)撰。明鈔本。分圖考、沿革、山川、海道、賦役、徭役、邊防、兵政、馬政、風(fēng)俗、方物、外夷、故跡。弘治戊申董越序,嘉靖乙丑王之誥序。
順天府志六卷
明刊本。謝杰、沈應(yīng)文前后任順天府尹,以成是書。府丞譚希思、縣丞張?jiān)纪幋?。六綱,三十七目。
瀘州志殘本二卷
撰人無考。從《永樂大典》二千二百一十七卷錄出,敘述謹(jǐn)嚴(yán),考訂翔實(shí),惜軼其下二卷。
江陰縣志十五卷
明刊本。知縣趙錦、邑人張袞撰,唐順之序。分建置、提封、風(fēng)俗、食貨、學(xué)校、秩祀、河防、兵衛(wèi)、祿秩、官師、選舉、列傳、外記、外傳、遺文十五門。
桂林風(fēng)土記一卷
明謝氏小草齋鈔本。閩中謝在杭舊物也。卷首有“翰林院”官印,即《四庫(kù)》底本。
永嘉聞見錄四卷
國(guó)朝孫同元輯。稿本。同元字雨人,仁和人,頤谷侍御之子。為永嘉教諭七載,手輯此編,考證詳明,洵為善本。有勞季言附考。首有“勞參軍”小長(zhǎng)印,朱文,“勞格季言”小聯(lián)珠印,朱白文。末有“庚辰”長(zhǎng)印,朱文。
直隸河渠書一百二卷
〔此書荃孫就手稿詮次補(bǔ)足,缺卷取諸《畿輔安瀾志》。王履泰刪去夾注,大字皆原文也?!?
國(guó)朝戴震撰。稿本。乾隆戊子方恪敏公〔觀承〕總督直隸,延?xùn)|原先生於蓮花池撰次。是書首衛(wèi)河七卷,次漳水十一卷,次滏水三卷,次大陸澤五卷,次寧晉泊一卷,次虖沱河八卷,次東西淀二十一卷,〔內(nèi)唐河三卷,沙河一卷,滋河一卷,府河五卷,易水五卷,淶河一卷,清河五卷?!炒斡蓝ê邮?,〔內(nèi)桑乾河四卷。〕次白河十九卷,〔內(nèi)白河八卷,潮河二卷,榆河四卷,大通河五卷。〕次薊運(yùn)河九卷,次陡河一卷,次灤河一卷。〔內(nèi)熱河?!持T水源流,古今遷變,孰異孰同,為利為害,擘肌分理,考鏡具備。按:此書創(chuàng)之於趙東潛,成一百三十二卷,名曰《直隸河渠水利書》。東原為刪潤(rùn)存一百零二卷,書名去“水利”二字,〔詳《經(jīng)韻樓集》?!澈髤墙趼奶┤粮`此書進(jìn)呈,易名《畿輔安瀾志》。仁宗嘉為有用之書,賞以同知,發(fā)北河效用,仍命武英殿刊行。然履泰不學(xué)無術(shù),刪繁就簡(jiǎn),全去夾注,遂令考訂不明。不如原稿完善多矣。闕永定河。
黑韃事略一卷
宋徐霆撰。舊鈔本。專紀(jì)元代塞外制度、風(fēng)俗,語皆翔實(shí)。與傳聞?wù)卟煌?
姚氏手跋曰:“是編為故太史王懋中氏家藏。余近於其弟上舍君處借錄。秋日苦短,繼之焚膏始訖。同志者當(dāng)諒余衷云。嘉靖丁巳秋九月望夜,句吳茶夢(mèng)道人姚咨識(shí)於華秋館之寒綠軒?!?
蒙韃備錄一卷
宋孟珙撰。與前書合訂一冊(cè),又附李大諒《征蒙記》。
蠻書十卷
盧抱經(jīng)先生手校鈔本。
南嶽總勝集三卷
校宋本。宋刊,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前闕圖六葉,后闕《隱逸傳》及《敘古跋》共四葉。從徐梧生戶部假得,校於嘉慶壬戌唐陶山刻本上。馀見《藝風(fēng)讀書記》。
東國(guó)史略六卷
善耕堂顧氏鈔本。每葉闌外小耳“善耕顧氏文房”六字,卷末有“顧肇聲讀書記,一印,朱文,黃蕘圃跋。
黃氏手跋曰:“此鈔本《東國(guó)史略》六卷,善耕顧氏書也。蛀蝕損字,雖黏補(bǔ),無可填字。適吳謝堂氏書散出,余揀其尤者二種,此書卻與焉。因用朱筆照本校其異,以墨筆填其蠹痕。工未畢輒止。以書非所急,且校讎頗難,貯諸篋中久矣。日來晝長(zhǎng)無事,時(shí)擾倦魔,偶取出畢之。吳本首有趙清常跋,謂錄於燕京馮滄洲仲纓家,必是舊本。今校其宇於顧本上,此又可以顧本參吳本,取未盡善處也。嘉慶癸酉五月二十有三日,黃丕烈書。時(shí)身衣薄綿,幾忘為夏至節(jié)。故能燒燭揮毫,不致蚊蚋交集。并記?!?
諸蕃志二卷
此書從《大典》四千二百六十二“蕃”字韻輯出。一刻於《函?!?,再刻於《學(xué)津討原》,均遣其自序。又上卷志國(guó),下卷志物。張本“志國(guó)”二字亦遺去矣。
“《禹貢》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蠻夷通貨於中國(guó)古矣。繇漢而后,貢珍不絕。至唐,市舶有使,招徠懋遷之道,自是益廣。國(guó)朝列圣相傳,以仁儉為寶,聲教所暨,累譯奉琛。於是置官於泉廣,以司互市,蓋欲寬民力而助國(guó)朝,其與貴異物窮侈心者鳥可同日而語。汝適被命此來,暇日閱諸蕃圖。有所謂石床長(zhǎng)沙之險(xiǎn),交洋竺嶼之限。問其志,則無有焉。迺詢諸賈胡,俾列其國(guó)名,道其風(fēng)土。與夫道里之聯(lián)屬,山澤之蓄產(chǎn),譯以華言,刪其穢渫,存其事實(shí),名曰《諸蕃志》。海外環(huán)水而國(guó)者以萬數(shù)。南金、象犀、珠香、瑇瑁、珍異之產(chǎn),市於中國(guó)者,大略見於此矣。噫!山海有經(jīng),博物有志。一物不知,君子所恥。是志之作,良有以夫。寶慶元年九月日朝散大夫提舉福建路市舶趙汝適序。”
職方外紀(jì)六卷
明天啟癸亥刊本。李之藻、葉向高、楊廷筠序之。地圖皆摺疊。守山閣佚去三序,圖亦平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