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學第五

藝風藏書記 作者:繆荃孫


史學第五

史記一百三十卷

明翻宋本。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合刻。首《索隱》二序,次《集解》序并注,次唐張守節(jié)《正義》序,次《正義·論例》、《謚法解》,次目錄,次《補史記序》,次《補史記》。書前有三家序,而中只《集解》、《索隱》兩家。字畫古雅。每半葉十四行,每行二十五字。有“豐城游明大昇校正”一行。游明,正統(tǒng)九年舉人,景泰二年進士。官福建提學僉事?!蹲x書雜志》曾引之收藏。有“王印履吉”朱文方印。

史記一百三十卷

明秦藩刊本。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合刻。有嘉靖十三年秦藩鑒抑道人序。以《明史·諸王表》考之,乃定王惟焯也。又有嘉靖庚戌秦藩允中道人序,乃宣王懷埢也。以千文為次,自“天”至“往”,凡二十冊,每卷有“史若干字,注若干字”兩行。《甘泉鄉(xiāng)人稿》云板式與震澤王氏同,而秦藩為勝。后濟南黃臣跋,此本脫。

漢書一百二十卷

明正統(tǒng)翻刻宋淳化本。首行“高紀第一上”,雙行注“師古曰”云云??找桓耦}“班固”。又空一格,題“漢書一”。次行低六格,題“秘書監(jiān)上護軍瑯邪縣開國子顏師古注”。與瞿氏《書目》景祐本同。板心每葉有“正統(tǒng)八年刊”五字,魚尾上注“大字若干小字若干”。下有刻工姓名,末葉有“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奉提旨校定刊正”兩行。黃蕘圃以此本為最善。

漢書一百二十卷

明嘉靖丁酉廣東崇正書院刊本。首行“高帝紀第一上”,雙行注“師古曰”云云。空四格題“漢書一”。次行低三格題“正議大夫行秘書少監(jiān)瑯邪縣開國子顏師古注”。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護葉有“康熙壬子居江寧。十月初八日在書鋪廊,末時偶遇,即得藏之”。下押“溫印聞口”白文小方印、“良伯”朱文小圓印。收藏有“果親王藏書圖記”朱文長方印、“寓有庵陳氏藏書私記”、“鬻及借人為不孝”朱文兩大方印。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

明正統(tǒng)刻本。板心每葉有“正統(tǒng)十年刊”五字。闕列傳第一至第五,鈔配。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

明崇正書院刊本。題字印章與《漢書》同。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

明汪文盛刊本。

三國志六十五卷

明萬曆丙申祭酒馮夢禎、司業(yè)黃汝良刊。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與單行宋本《吳志》行款一律,其所自出歟?

周書五十卷

宋刊明修本。大題在下,小題在上。每半葉九行,每行十七字。嚴鐵橋云:“《賀蘭祥傳》較今本多六十馀字?!贝吮局少F如此。

北史一百卷

元大德信州路刊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二字。首行大題在下,板心有“信州路儒學刊”、“信州象山刊”、“象山書院刊”、“道一書院刊”、“稼軒書院刊”、“藍山書院刊”、“玉山縣學刊”、“弋陽縣學刊”、“貴溪學刊”、“上饒學刊”等字。徐元嘆藏本。前有藍筆一行“崇禎己卯四月十四靛筆再勘,鈔補首二卷,及紅藍二筆勘過”,皆元嘆先生手跡。

徐氏手跋曰:“此書尚有南監(jiān)本,係至正年信州路刊刻。糊突脫敗,幾不可讀。嘉靖元年增補十分之一,新陳錯雜,日就刓落。秀水馮夢禎為祭酒,復用全刻,其功甚大。然與《廿一史》兼行,不能獨購。波家貧,難致全書。從坊間覓得此書,復闕《魏紀》之二,中有闕落亦不少。輒往親故家借來鈔錄,劣得疏通。閱自天啟乙丑歲暮,卒業(yè)於丙寅四月初十日。奔走事故,廢學日多,動淹時序,有媿古人。徐波識。”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宋刊本。本紀表志題“翰林學士兼龍圖閣朝散大夫給事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判秘閣臣歐陽修奉敕撰”,列傳題“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朝請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充集賢殿修撰臣宋祁奉敕撰”。大題在下,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九字。白口。目后有牌子,云“建安魏仲立宅刊行,士大夫幸詳察之”行書兩行,是南宋閩本。惟英宗以上諱闕維謹,英宗以下不避,從北宋本出也。收藏有“項氏萬卷堂圖籍印”朱文長方印、“毛褒華父”連珠小印、“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白文方印。每卷有“汪印士鍾”白文、“閬源真賞”朱文兩印。汲古閣舊裝《藝蕓書舍宋元書目》內有此書。

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元大德刊本。題銜行數(shù)字均與前書同,只黑口為異,而字跡潦草,不如宋刻遠矣。中有正德八年補刻者。

舊唐書二百卷

明刊本。首行題“監(jiān)修國史推誠守節(jié)保運功臣,特進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譙國公,食邑五千戶,食實封四百戶,臣劉昫等奉敕修”。次行“皇明奉敕提督南畿學政,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馀姚聞人詮??獭?。三行“蘇州學儒學訓導門人嘉興沈桐同校”。有文徵明、楊循吉序,及詮自序。收藏有“安樂堂藏書記”朱文長印、“吳江陳燮叔理氏印”朱文方印。

五代史記七十四卷

宋刻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一、二、三、四字不等,白口。每葉下注一字,似是刻工之姓。行字極密,刻畫清挺,宋刻之至精者。楊惺吾得之日本,輾轉歸余。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明成化庚子翻刻元本。前有至正五年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左丞相別兒怯不花、前右丞相脫脫等《進〈宋史〉表》。目錄后有??背寂砗怍叨∈亢闶诵彰?。黑口,補板白口。有年號。前有明成化十六年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御史桂陽朱英序,后有跋,闕末葉,不知何人。然瞿陸《書目》均收此書,不言后跋,想均失去。

遼史一百六十卷

元刊本。首卷有至正三年三月十四日、三月二十八日圣旨兩道,又脫脫等《進≤遼史≥表》,修史官員、都總裁、總裁官、纂修宮、提調官及校勘諸銜名。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一字。

板心列刊工姓名。

元史二百十卷

明洪武刊本。首有洪武二年八月十一日李善長《進≤元史≥表》、《凡例》、《目錄》,次宋濂《記》。黑口。徐星伯先生藏書,朱筆通體點過。

明嘉靖癸卯四明章檗刻本。前有元至正黃玠〔誤作玢?!承?,后有檗跋。按:顧澗薲曾跋云“《周書》刻本類脫‘王會解中卜人’至‘鍾?!?,至正甲午本之一葉”,此尚是全璧。其馀佳處,亦每與元本合,洵稱善本。首葉有“翰林院”官印,書衣有木記“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江蘇巡撫薩載送到《汲冢周書》一部,計書一本?!?

戰(zhàn)國策校注十卷

明萬曆辛巳張一鯤刻本。附張文忠、〔居正〕陸文?!采睢撑u。有王篆序、鯤自序。

吳越春秋六卷

明吳琯刊本。

說苑二十卷

明仿宋刻本。用楊氏海源閣宋本校一過,行字相同,偶有不同,用朱筆鉤勒,脫文亦摹全。楊氏本見《士禮居題跋》。

漢紀三十卷

明正德庚辰翟汝揚刊本。前有何景明序、呂柟序,收藏有“存省堂書畫印”朱文長印、“訏齋”朱文方印。

漢紀三十卷,后漢紀三十卷

明嘉靖黃省曾刊本。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二卷

舊鈔本。士禮居藏書。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明萬曆甲戌李拭重刊本。有拭自序。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明鈔藍格本。前人以朱筆???,點畫甚精。

皇宋十朝綱要二十五卷

宋眉山李 字季永,文簡公燾次子,紹熙元年進士。理宗朝歷官同知樞密使、四川安撫使。此書紀太祖至高宗朝事跡,雖采摭從略,亦有出文簡所撰《長編》之外者,可資考證。諸家書目,尟有著錄,僅見《玉海》、《文淵閣書目》、焦氏《經(jīng)籍志》中。此舊鈔本,辛卯得之滬肆。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

舊鈔本。目錄后有“皇慶壬子”四字。

明太祖皇帝實錄二百卷

明鈔藍格本。存四十九卷至一百七十九卷。

明穆宗皇帝實錄七十卷

明鈔藍格本。收藏有“慕齋鑒定”朱文圓印、“宛平王氏家藏”白文方印。闕。

續(xù)資治通鑒六十四卷

明王宗沐撰。隆慶辛未刻本。有梁夢龍序。

崇禎新政要略十卷

不知撰人姓氏,傳鈔本。自天啟七年十月十五日至崇禎元年三月十一日止,逐日編錄邸報。例云:“撮取要領,接續(xù)成文。凡有關系,并無遺漏?!焙蟾嚼舨看笮【徘淇频涝L單。順德師手跋曰:“《崇禎新政紀略》十卷,不知何人所輯。以天啟七年之間,舉朝皆奄黨矣。所云‘參魏忠賢劾崔呈秀者’,皆奄黨圖自救之術,非惡魏崔也。此時雖堯舜在斧扆,亦不過瓦釜雷鳴而已,有何可采之章疏?則輯此書者,亦奄黨也。故每於暗右逆案之語,輒評黃圈點之。獨倪鴻寶世界,已清方隅。未化一疏,但錄旨意而不加甄錄,則此書之無一可取,亦可知矣。惡直丑正,實繁有徒。以崇禎闇愚之君,身當其際,又孰知正味哉。宜乎轉去轉遠,卒以杜勛、曹化淳為心腹而后已。死病無良醫(yī),詎不信耶?置此於坐間,若妖魅呈形,不用照妖之鏡矣。光緒十九年七月望前一日一癡道人?!薄堕俊酚写藭?。

東觀奏記一卷

舊鈔本。收藏有“半樹齋戈氏藏書之印”朱文方印、“戈小蓮秘笈”朱文長印。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舊影寫宋本。今通行五松室刊本,係影眉山程舍人本刊。而原本收藏家亦間有之。獨此本另出一宋刻,《世家》內多沈貴妃一篇。謝表前有“呈進《東都事略》奉〔提行〕俞旨謝表”兩行。目錄、分卷亦不同。

路史前紀九卷,后紀十三卷,國名紀九卷,發(fā)揮五卷,馀論十卷

明萬曆辛亥喬可傳寄寄齋刊本。前有朱之蕃序、可傳自序,后有李維楨序。

契丹國志十七卷

舊鈔本。收藏有“孔繼涵印”白文、“葒谷”朱文兩方印、“有香”朱文小方印。

孔氏手跋曰:“乾隆己亥三月二十八日鈔於微波榭?!?

華陽國志十卷

明影寫宋刊本。卷十上、中、下三卷俱全?!稘h中士女傳》亦多出贊詞數(shù)句,係錢叔寶手鈔。校勘精詳,字跡古勁。每一展卷,墨香橫溢,為云自在龕鈔本書中銘心絕品。每卷有“錢穀手鈔”朱文小方印,又有“賣衣買書志亦迂,愛護不異隨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誅,子孫鬻之何其愚”長方木印。收藏有“中吳錢氏收藏印”白文長方印、“蕉林藏書”朱文方印。題簽亦真定相國手書。

華陽國志十卷

嘉慶甲戌廖運使寅刻本。顧千里校最為精善,〔荃孫〕又先后取何義門、顧秋碧、顧尚之校本合校,頗有佳處。

何氏手跋曰:“鈔本《華陽國志》十二卷,初閱見其訛謬甚多,疑非善本。及以新刻對校,乃知后來妄加竄定,有使人笑來者。此本尚存舊刻之真也??滴跫撼箪逃洝!?

大業(yè)雜記一卷

鈔校本。唐杜寶撰。此書從《續(xù)談助》鈔出,非完帙。有“蓉鏡珍藏”朱文方印、“虞山張氏”朱文大方印。

五代史補一卷

舊鈔本。首葉有“小山堂書畫印”朱文方印。

南唐書三十卷

明嘉靖庚戌顧汝達萬玉樓翻宋本。東海晉明姚昭跋。提行避諱均從宋刻,字畫亦極秀雅。向見友人藏是書,詫為宋板,果得高價售去。蓋賈人撤去姚跋,偽刻末葉。增入一牌子“寶慶丙戌王伯大刊”兩行,而首葉“萬玉樓”白文方印與此本同,終難掩作偽之跡也。每卷有“中吳錢氏收藏印”朱文長方印、“蒹葭堂藏書印”朱文大長方印、“衡門璠璵堂圖書”朱文腰圓印、“衡門璠璵堂秘笈不許人留外”朱文大方印。

蜀檮杌二卷

舊鈔本。有明焦弱侯跋。較《函海》、《藝海珠塵》兩刻字少訛脫。惟自序中所舉,如張扶、馮涓、張士喬、段融、蒲禹卿、張云、陳及田淳之徒,今只有蒲禹卿《對策》。又云如髯須、肥遺、遠望、績長、禹糧、蒲騷之類,今只存肥遺一事。髯須見《海錄碎事》所引,非完書也。鮑氏知不足齋藏本。

鮑氏手跋曰:“乾隆戊戌端午后一日,雨窗從金元宰書客借得鈔本,補錄前后序二篇,并??币贿^。其足本俟更求之?!?

偽齊錄二卷,附劉豫事跡一卷

舊鈔本。綠格本,闌外前有“洽樸學齋著錄”六字,后有“星伯書”四字。卷中朱筆點校,皆星伯先生手跡。

平巢事跡考一卷

舊鈔本。收藏有“菽坡所藏”朱文長方印。

汝南遺事四卷

傳鈔本。

皇元圣武親征錄一卷

張穆、何秋濤校本。

征緬錄一卷

嚴修能〔元照〕手鈔本。

嚴氏手跋曰:“嘉慶八年癸亥中元前三日,歸安芳椒堂主人嚴元照修能氏手錄?!?

招捕總錄一卷

嚴修能〔元照〕手鈔本。

嚴氏手跋曰:“嘉慶八年七月十三日錄起,十六日午后竣功。共四十一葉。修能嚴元照識於芳椒堂。”“行款悉遵舊鈔本。修能又識”。

此兩種《四庫》未著錄。阮文達公得舊鈔本進呈,推為罕覯秘笈。實則從《經(jīng)世大典》鈔出,全文均在《元文類》中?!段念悺肪硭氖了氖?,采《大典·序錄》,分治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五門?!墩洹ふ鞣サ谝弧菲剿巍⒏啕?、日本、安南、云南、建都、緬、占城、海外諸番、爪哇、平倒喇沙十一子目,今僅錄《征緬》?!墩胁兜诙穭t全錄焉,并非秘笈。惟《大典》久佚,今取元本《文類》互相校讎,各有佳處。疑前人鈔自《大典》,非出於《文類》也。

魏鄭公諫錄五卷,增編一卷

舊鈔本。題款“唐尚書吏部瑯琊王方慶集。明尚書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句吳華云校”。增編題“明吳郡學生彭年增編”。

李相國論事六卷

舊鈔本。仁和勞季言校。又據(jù)《名臣奏議》補《論回紇》一篇。收藏有“平父”朱文長方印。后有“丹鉛精舍”朱文長方印。

勞氏手跋曰:“道光壬寅六月傳鈔文瀾閣本。丙午,據(jù)《歷代名臣奏議》校?!蹲嘧h》所采僅二十六條,去取不甚當。字句間亦竄改刪節(jié),然此本舛脫,藉以校正。又卷三百四十一‘論回紇請昏’一條,似即七卷之闕篇,今鈔錄附后。馀如卷百三十一、百八十七、二百六十三、三百一十一六條,係采之《綱目》,卷二百九十一條則采自《新書·本傳》。又二百二上言德宗朝事,末七十馀字亦與《綱目》文同。有據(jù)以補此本之闕者,誤矣。是書成于大中五年,距相國之沒二十馀年。傳聞異辭,不無失實。適值李衛(wèi)公遷謫之后,故於趙公不無貶詞。如論鄭綑事,按其年月,悉皆參錯。而宋景文反據(jù)以補二傳,宜其為吳廷珍所糾也。三月丙辰朔勞格季言父識。”

紹陶錄二卷

舊鈔本。鮑淥飲藏書。有“老屋三間賜書萬卷”、“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兩朱文方印。陸存齋刻。缺十一葉。

韓忠獻公遺事一卷

舊鈔本。行書。收藏有“不夜于氏藏書印”白文長方印。

范文正公言行拾遺錄四卷,附吳中遺事一卷,洛陽志一卷,義莊規(guī)矩一卷,西夏堡寨一卷,褒賢錄一卷

元刊本。有天曆庚午八世孫國俊識。收藏有“古鹽馬氏”朱文、“笏齋珍藏之印”朱文兩方印。

蘇長公外紀十卷

明王世貞撰。豫章璩之璞校定。燕石齋刊本,萬曆乙未重訂,序后有牌子。

元功垂范三卷

紀平南王尚可喜事跡。自東江至撤藩為二卷,尹源進撰。又自停止遷移至歸葬海城為一卷,張允格續(xù)撰。此書頗不易得。

高士傳三卷

玄晏先生皇甫謐撰。五嶽山人黃省曾頌。嘉靖癸巳刊本,有省曾自序。

重刊宋朝南渡十將傳十卷

章穎撰。傳鈔本。

敬鄉(xiāng)錄十四卷

傳鈔閣本。吾友章小雅故物。

國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舊影元鈔本。目錄后有“元統(tǒng)乙亥余志安刊于勤有書堂”一行。武英殿本所脫卷二兩葉、卷九一葉、卷十一六葉均在,可稱善本。每半葉十三行,每行二十三字。收藏有“滄葦”朱文大方印、“佛桑仙館”白文方印、“瑯環(huán)福地張氏藏”白文方印、“泰峰所得善本”朱文方印。

李氏手跋曰:“武英殿聚珍本頗有訛舛,以此本校之,二卷奪二葉,九卷奪一葉,十一卷奪六葉。馀小小奪落百數(shù),訛宇亦百數(shù)。聚珍本已稱難得,此本更為僅見之書。得好事者重依此本刊之以流傳於世,則古書之幸也。芙川其有意乎?道光十五年正月李兆洛識?!?

沈氏手跋曰:“海上藏書家為吾門郁君泰峰最富。道光辛丑秋七月,英吉利再陷定海。江蘇戒嚴,余奉大府檄,協(xié)理上海,防堵局務。因出是書,屬校讀。時作輟,凡五閱月而三終卷。共得鈔誤二百六十九字,疑者三十六字,闕脫者三十五字。用朱識於每冊尾。其字從俗寫者,即標注每葉之上,而原校之字不與焉。余學識淺陋,舟中又未攜書,故於地理人名概未深考。校既畢,將以還泰峰。因識其緣起於簡首,并以自愧云。時道光癸卯四月上旬,桐鄉(xiāng)沈炳垣手書於吳門寓館。”

國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舊寫本。亦有“元統(tǒng)乙亥余志安刊于勤有書堂”一行。而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與前書不同,疑非影寫。收藏有“武林汪泰玄家藏典籍”朱文方印、“孫輔元讀書”白文方印、“汪襄”白文方印、“檢亭”朱文長方印、“盧橘山房”朱文長印。荃孫校訛并摹脫葉補足。

萬柳溪邊舊話一卷

舊鈔本。收藏有“惠棟之印”白文、“定宇”朱文兩方印、“紅豆書屋”朱文長方印、“戈小蓮秘笈印”朱文長印、“臣印戈載”白文、“順卿”朱文小聯(lián)珠印。

明名臣琬琰錄二十四卷,后錄二十二卷,續(xù)錄八卷

明弘治乙丑刊本。有張詡序?!端膸臁芬浴逗箐洝窞椤独m(xù)錄》,而闕《續(xù)錄》八卷。此本尚全,稍有鈔配,然亦頗難得矣。

近代名臣言行錄十卷

明徐咸撰。嘉靖辛未自序,即刻於是時。

復社姓氏錄一卷

明吳應箕撰,舊鈔本。

朱氏手跋曰:“雍正十年桂秋,借徐伯吹表伯刻本《復社姓氏錄》。鄧尉山朱時渭手錄竟并書?!?

崇禎忠節(jié)錄三十二卷

高承延撰。男佑釲訂補舊鈔本。闕卷十一。

蘇穎濱年譜一卷

宋左奉議郎賜緋魚袋孫汝聽編。傳鈔《永樂大典》本。

曾公遣錄三卷

宋曾布日記。自元符二年三月起,三年四月止。自《大典》“錄”字韻鈔出。

入蜀記六卷

影鈔宋本。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七字。

西使記一卷

舊鈔本。前有“翰林院”宮印。

陸宣公奏議二十二卷

明萬曆九年知廬州府事葉逢春刻本。

陸宣公制誥十卷,奏草七卷,奏議七卷

明刻本。收藏有“山民”朱文方印。

李忠定公奏議六十九卷

明泰和蕭泮刻本。收藏有“景氏珍藏”朱文方印。

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

明經(jīng)廠刻本。

元豐官志四卷

影寫宋刊本。此書記宋代官制,《四庫》未收,《宋藝文志》亦未見。善字行,出漢王房。

序云:“朝廷設官,所以董率百工。上至公孤,下而司牧,各修職事。自周宮以降,秦漢因之,或加沿革。六朝迨唐、五季,損益不同。本朝自開寶三年,太祖命宰相趙普定百官品秩,刪去繁冗,正其階級,題為《開寶官志》。神祖元豐四年,又命兩府再加詳定,亦有增刪,凡若干員,題名《元豐官志》。善沛偶于竹溪先生家拜錄以歸,藏之笥篋,以明祖宗憲章焉。時淳熙二年上巳日崇安趙善沛題。”

麟臺故事三卷

景寫宋本。并撫黃蕘圃跋。

黃氏手跋曰:“是書為景宋舊鈔,惜止三卷,蓋不全本也。然實世間希有之書,與聚珍本不同。其《才令篇》敘次多異。初,書賈攜來,手校一過,乃知其佳。旋因議價末諧,復攜去。后知歸於西畇草堂,遂倩余友胡葦洲轉假,景錄一冊,積想頓慰。遺書之日,謹志數(shù)語,以拜嘉惠?!?

宋中興百官題名二卷

宋何異撰。今存《學士院題名》一卷。錢辛楣先生鈔自《大典》。中興、行在、雜買務、雜賣場、提轄官、中興東官官寮題名。〔荃孫〕亦鈔自《大典》。均起建炎,訖嘉定。

三公年表一卷

不知何人所撰。起建炎,訖淳祐。亦鈔於《大典》。

宋宰輔編年錄二十卷

明萬曆丁巳呂邦燿刻本。宋刻久失,邦燿得鈔本於焦弱侯處。中闕二卷,足以周藩所藏殘本復刊。卷中多原闕字,想底本已漫漶。收藏有“王印士禎”白文方印。

續(xù)宋宰輔編年錄二十六卷

自刻本。徐錄自建隆戊午,訖嘉定乙亥。續(xù)錄自嘉定丙子,訖德祐乙亥。體例一準前編。

秘書監(jiān)志十一卷

舊鈔本。收藏有“王印宗洽”白文方印。

通典二百卷

明刻本。大字密行,每葉有刻工姓名。其源似出於宋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六字。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

舊鈔本。一藍格紙影宋鈔本,提行空格均依原式,惜止存乙集卷四、卷五、卷六、卷八之半、卷九至卷十九之半,共十四全卷又兩半卷。佳處極多,并輯出聚珍本逸文五篇。收藏有“吳印任臣”白文、“志伊”朱文兩方印。一綠格紙鈔本,紙色亦舊。存甲集二十卷,朱筆校甚細。目錄后有“丙午閏七月二十日借錢氏萃古齋鈔本校對”朱筆兩行。收藏有“秋清逸士”小長方印。荃孫合兩本為一,又照聚珍本鈔足,并假劉燕庭鈔本通校過。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明慎獨齋刻本。目錄后有牌子云“皇明正德戊寅慎獨精舍刊行」兩行。

明會典二百二十八卷

明萬曆官刊本。首弘洽十五年御製序,次正德四年御製序,次萬曆十五年御製序,次弘治、正德、嘉靖、萬曆四朝詔諭,又纂輯諸書,又開報文冊衙門,又弘治間凡例,又嘉靖間續(xù)纂凡例,又萬曆四年張居正等請敕禮部編輯事例送館劄子,又萬曆年問重修凡例,又萬曆十五年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等進書表文,又重修諸臣銜名。按《四庫》著錄為弘治本。《提要》云:“萬曆本世不甚傳?!倍短斓摿宅槨匪?,即此本是。搜羅未到,遽詆為世不甚傳也。

政和御製冠禮十卷,五禮新儀二百二十卷

舊鈔本。收藏有“春草閒房”白文方印、“士鍾私印”、“汪氏服園”兩朱文方印。

大金集禮四十卷舊鈔本。不題撰人名氏。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明昌六年禮部尚書張暐等所進。”原闕第二十六卷、第三十三卷、第六卷《悼平皇后篇》、第二十七卷《立仗篇》,第十二卷至十七卷俱有脫文。廣雅刻是書,荃孫細校一過。中有脫衍錯出及小注誤入正文處,成《??庇洝芬痪?。收藏有“破車錢氏藏書”,蓋錢冬士家物也。

大金德運圖說一卷

傳鈔《大典》本。

宋元馬政二卷

舊鈔本。宋馬政采自《會要》,出《永樂大典》一萬一千六百七十二。元馬政采自《經(jīng)世大典》,出《永樂大典》一萬一千六百七十八。徐星伯先生匯鈔。

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jié)二十卷

宋刊巾箱本。題“唐特進魏徵撰”,“徵”闕末筆。前有世系圖、地理圖。首葉闌外記“高祖一”。卷一眉上標事由。每年及「史臣曰」皆白文。每半葉十字,每行二十字。收藏有“海虞鮑氏珍藏金石書畫之章”朱文長印。

史通二十卷

嘉靖乙未陸深刻本。有彭汝寔、李佶序,楊名跋?!蹲x書敏求記》著錄。收藏有“舊雨草堂”朱文方印。

唐鑒二十四卷

影寫宋刊本。首題“東萊先生音注唐鑒卷之一”。次行“承議郎行秘書省著作佐郎騎都尉賜緋魚袋臣范祖禹撰”。三行“朝奉郎行秘書省著作佐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兼權禮部郎官臣呂祖謙注”。鈔寫精緻,朱筆??币嘀旓?。無跋,無藏印。

涉史隨筆一卷

舊鈔本。首有“翰林院”官印,蓋《四庫》底本。收藏有“吳焯之印”白文、“尺鳧”朱文兩方印、“流傳勿損污”小長方印。

舊聞證誤二卷

影寫宋刊本。次行題“秀嵓李心傳伯微甫”。是書《宋藝文志》作十五卷,久佚。館臣從《大典》蒐輯百四十條,析為四卷。此從錢唐丁氏藏宋刻影寫,惜只存首二卷,然已有五十馀條。全書果出,必不止百四十條也?!杜f聞》頂格,《證誤》低一格,書名亦有漏落者。護葉題云“庚申八月上辛吳郡周承明、林若撫、倪馴之、盛子九同過徐君韶齋中,鑒定宋板?!?

舊聞證誤四卷

從閣本傳鈔精校,遠勝《函?!房瘫?。

宋紀受終考三卷

明刻本。前有自序,后有弘治辛亥戴銑跋。黑口。士禮居藏書,收藏有“太原叔子藏書記”白文長方印、“子孫保之”朱文、“蓮涇珍藏”白文兩小方印。

黃氏手跋曰:“余所收王蓮涇家書最多,皆得於其族孫處,則猶是家藏未散本也。就中有《孝慈堂書目》,分門編類序次頗詳。以之求蓮涇所藏,雖久散之本,按其冊數(shù)之多寡,紙色之黃白,幾如析符之復合。可知書籍貴有流源,非漫言藏弆已也。頃郡中程姓書散,肆中購去,邀余觀之。見此冊有‘蓮涇珍藏’印,又有‘太原叔子藏書記’印,遂攜歸取證,《書目》所云‘綿紙襯訂一冊”依然在目。余與蓮涇之緣,抑何深耶。爰著數(shù)語於卷端。嘉慶乙未冬十一月晦日,蕘圃黃丕烈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