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底婦女觀
這個題目是這個講演會選給兄弟說的。自然,宗教是社會的產(chǎn)物。它里面所有的理論和見解都離不了社會一般的見解。常常有人說,“男子建立了宗教而女子去迷信它”的話,從這個態(tài)度看來,宗教的立場顯然有男子與女子的兩樣。這也可以說男女的地位在社會上不同,在宗教上他們也就不能相同。并且宗教制造了許多規(guī)律來限制男女的行為。它對于男女態(tài)度既有不同的地方,對于男女的觀見因而不同,所立的規(guī)律也就不同。所以我們講宗教對于女子的哲學(xué)應(yīng)該注意之點。
第一點是男子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于這種問題,男女二種性情不同的現(xiàn)狀,是應(yīng)該注意的。第二點是男女的職業(yè)不同。第三點是男女的體格不同。我們可以說第一點是心理上的不同,第二點是經(jīng)濟上的不同,第三點是生理上的不同。所以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多半是由于這三點不同而生的許多花樣。這些,在以前幾個演講里已經(jīng)有經(jīng)濟學(xué)家給我們說得很詳細(xì),現(xiàn)在不必細(xì)說。
從宗教方面說起來,由這些不同的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有三種對于女子的態(tài)度。第一是婚姻態(tài)度,第二是女子解放問題,第三是女子的職業(yè)問題。宗教就是要幫助社會和政府試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理論和機關(guān)。但這三種問題在宗教上的解決法和理論不是我現(xiàn)在所要討論的,也不是今天所要說的問題。我只要把宗教對于女子的態(tài)度,宗教的婦女觀,略為說明一下。不過在說明的歷程上,我們應(yīng)當(dāng)把以上之點記住就是了。
我們中國所謂“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怨”(《論語·陽貨》),是孔夫子所說的。這話自然不是宗教的話,也不是后來曲解他這話的意思。孔夫子的話不能當(dāng)做純粹的宗教教訓(xùn)看。所以這話不能說是中國宗教對于女子的態(tài)度是這樣。實際上說,除非在哲學(xué)上儒家有一種不同的見解,在地位上男女是平等的。“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nèi)”,“夫扶,妻齊”,“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種種說法,都可以看出中國的男女觀是對等的,不是差等的。不過這也不是我要討論的問題,現(xiàn)時暫且不去詳究它。
我們現(xiàn)在且看看佛教對于女子的意見。在巴利典小品(Oullavagga)可以看出它對于女人的性格持著怎樣的態(tài)度。大概宗教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離不了這三樣:一樣是從女人的性情講,一樣是從女子對于宗教生活的影響講,一樣是從女人的本分講。我們要明白宗教對于女人的觀念,先要記住宗教是男子建立卻叫女子去崇拜的一種禮制,所以宗教的立場并不是從女子方面來看女子,是從男子方面說女子應(yīng)當(dāng)怎樣怎樣。
在小品里對于女子的性情說“女人的本性像魚在水里頭所走的道路一樣不可測度,她們是取巧多智的賊,和她們同在一塊兒真理就很難找得著”。它的態(tài)度是很明白的,跟女人在一塊兒,就沒有方法可以得著真理。我們再看《智度論》(十四)“風(fēng)可捉,蛇可觸,女心難得實”這句的意思。它說風(fēng)你可以捉住它,蛇你可以觸著它,但是女人的性情你就不能夠摸得著的。所以宗教對于女人的性情有一種神秘的見解。實際地說起來這就是沒有人能透澈了解女人的性情的男子,所以覺得女子的性情很難捉摸。我們中國的俗語也說女人的心像黃蜂尾后的針刺一樣陰毒。在《毗奈耶雜事》(七)里頭說女人有五過,像大黑蛇一樣。五樣過失便是:瞋,恨,作惡,無恩和刻毒?!对鲆话⒑罚ǘ撸┮舱f女人的本性含有五想欲,就是:不凈行,瞋恚,妄語,嫉妒和心不正?!墩罱?jīng)》(二五)也說女人有三種放逸就是:自恃身色,自恃丈夫和憍慢?!对鲆话⒑罚ㄒ欢┱f佛出世為的是救度女人和救度男子脫離女人的羈絆。女人應(yīng)被救度,因為她有五難,所謂穢惡,兩舌,嫉妒,瞋恚和無返復(fù)。(見《增一阿含》二七)所以說“佛不出世時,女人入地獄如春雨雹,著貪欲,睡眠,調(diào)戲故。女人朝嫉妒,日中眠,暮貪欲”。又男女的分別便在欲多和欲少上頭,故《增一阿含》(三四)說:劫初光音天,欲意多者成女人。《智度論》(七五)說女人著欲故,雖行福,不能得男身。這話的意思是女人要變男人必得先把貪欲棄掉,不然雖積福修好也沒用處。佛教以為女人要享受來世的福樂必得先變男身才能達(dá)到。
從宗教方面講,因為女子的性情既然那么壞,她對于宗教生活一定發(fā)出許多妨礙。宗教家要找出女人所以能夠妨礙男子的宗教生活的根源,除了性情以外,還有天賦給她的美色美聲,和美的行動。所以在生理方面,宗教家常持著“女人是不干凈的”和女人擅于用她的姿色來迷惑人的態(tài)度?!斗鹚匈潯罚ㄋ模┯浄鹨娾帜α_女來到,恐怕徒弟們壞了戒行,便對他們說:
此女極端正,能留行者情。汝等當(dāng)正念,以慧鎮(zhèn)其心。寧在暴虎口,狂夫利劍下,不于女人所,而起愛欲情。女人顯姿態(tài),若行,住,坐,臥,乃至畫像形,悉表妖冶容,劫奪人善心,如何自不妨?見啼,笑,喜,怒,縱體而垂肩,或散發(fā)髻傾,猶尚亂人心。況復(fù)飾容儀,以顯妙姿顏,莊嚴(yán)隱陋形,誘誑于愚夫。迷亂生惡想,不覺丑穢形,當(dāng)觀無??啵粌魺o我所,諦見其真實,滅除貪欲想。
我們再看《涅槃經(jīng)》,也是這種態(tài)度。它說女色好像妙花干上有毒蛇纏著它。如果有人貪得這個花就被那蛇咬了?!芭?,如妙華莖,毒蛇纏之。貪五欲華,如受蛇螫,墮三惡道?!保ā赌夏鶚劷?jīng)》一二)
在《寶積經(jīng)》里面也是這種意思。它說女色就好像一個被人打怕了的豬,它不怕死,它看見了糞還要吃,人貪女色也是像豬一樣。又好像不要戴金花而戴熱鐵冠,那是一定要把他的頭燒壞了?!芭撸绫徊镭i,見糞貪復(fù)生;加舍金花鬘,戴熱鐵?!保ā秾毞e經(jīng)》九七)這個意思是說女子是迷惑男子的人。還有講得很明白的,是在佛經(jīng)里,有一部《大愛道經(jīng)》(下)說女色就好像錦囊盛著臭屎一樣,外邊看很好看,里面是要不得的。眾生沉在女色好像在糞中的蟲一樣,整天在糞里生活。佛教最注意的《普賢行愿品》也有這樣態(tài)度說:“眾生愚癡迷惑,依女色香醉其心,如糞中蟲,樂著糞處?!保ㄒ黄撸┧浴吨嵌日摗罚ㄒ凰模┱f:寧以刀劍殺身,也不貪著女色。又《增一阿含》(四八)也說:“寧以火燒鐵錐烙眼,不以視色與亂想。”這話是說特別不要親近女色,女子是能夠迷惑人的。這是男子的心理作用。
在《瑜伽論》(五七)里面說女子有八種事情,她可以把男子綁起來。第一種是跳舞,第二是唱歌,第三是笑,第四是送一個好看的媚眼給人,第五是美顏或好看的樣子,第六是妙觸就是搽粉把身體弄得很滑教人摸著很細(xì)滑,第七是奉承,第八是成禮就是結(jié)婚。這八種事情就是女子使男子受捆綁的重要的現(xiàn)象。
在基督教《圣經(jīng)》里頭也有這種意思。頭一個死罪的就是夏娃。這樣看起來,女人是容易趨于受誘惑或誘惑人的境地。如以在《寶積經(jīng)》里給女人的定義說女人是眾苦之本,是障礙之本,是殺害之本,是系縛之本,是愛惡之本,是怨懟之本,是生育之本。女人為生育的根本,故能使眾生受苦,因而造成世界上種種不安的事情。自然,佛教是不贊成生育的,言話以后再替他辯護(hù)。如果男子親近了女人,照《寶積經(jīng)》(九七)說,就有四種不好處。女子如果被男子所愛,那男子一定是倒霉了,第一因為他很容易親近惡道,第二就是造成了地獄之本,女人也要入地獄。第三是成就了住惡趣,第四是完滿了惡趣的業(yè)。
從心理方面看,女人對于宗教生活的妨礙,就是在她的欲望過多,不但她自己難以修行,她并且能夠妨害男子?!对鲆话⒑罚ǘ撸┱f女人有五欲想,所謂生豪貴家,嫁富貴家,使夫從語,多有兒息,和在家獨得由己。還有屢見于佛經(jīng)的,有女人八欲的說法。因為她有八欲,所以不如男子。甚么八種呢,她第一有色欲,她喜歡各種的顏色比男子更甚。第二是形貌之欲。第三是威儀之欲。第四是她有姿態(tài)之欲,她喜歡裝模作樣。第五她喜歡說話有言語欲。第六她有音聲欲,愛唱歌作樂。第七她有細(xì)滑欲愛細(xì)滑的東西。第八是人相之欲喜歡強壯和莊嚴(yán)的身相。看來女人對于世界的欲念欲望比男子多而容易。像英國的俗語說:
男子需要的很少,并且不難使他滿足,但女人——是可愛的——要她所見一切的東西。(Man wants but little here below,And is not hard to Please But woman-bless her little heart-Wants everythings he sees)
這也含有女子欲望比男子多的意思。
上頭所講都是關(guān)于女子心理和生理方面在佛教上的見解。別的宗教差不多也有相同的見解,不過沒有像佛教說得這樣透澈。佛教對于女子多持鄙薄的態(tài)度,但是它并非看輕女人。因為女人的生理與心理在宗教看來是與男子不一樣的。男子能夠守宗教的規(guī)律,如果與女子親近,他就有把一切的戒律都丟掉的危險??偠灾?,在修行上,宗教家不得不呵斥女人。但佛教的呵斥是先斥女人,然后約束自己,這和耶穌所說:“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里已經(jīng)與她犯了奸淫了”(《馬太》五:二八)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
在經(jīng)濟方面,宗教對于婚姻和婦女解放問題有甚么見解和主持甚么態(tài)度呢?論到這一點我便要看宗教對于女人的本分的態(tài)度。也可以說這是宗教對女子經(jīng)濟生活的態(tài)度。女子經(jīng)濟獨立不過是近世紀(jì)的新運動,故并沒注意到這一點,以古人的見解為神怪的宗教當(dāng)然沒想到要主張什么,它不過照著流俗所要求的女人本分加入一種神圣的規(guī)律而已。現(xiàn)在先拿印度婆羅門教來說說。婆羅門教對于個人過結(jié)婚的生活男女都是應(yīng)該的,在《曼奴法典》(印度古來的法典,到現(xiàn)在英國還采用這個法典來作根本的法律)里頭說丈夫是妻的主人,等于我們中國所說丈夫是妻子的“所天”的態(tài)度一樣。妻子不能待慢丈夫,就是丈夫把他的愛移給別人,她也不能夠不愛他。在宗教的圣典里,也這樣說,丈夫如果死了,妻子也不能再嫁,最好是跟他一塊死,如果她再嫁,她就不能夠死后同她前丈夫活在同一個天堂里。所以女人再嫁,將來就不能見她以前的丈夫了。女人不能獨立。在印度的法律上,女子沒有承繼權(quán),丈夫死了她就跟她的最大的兒子過活,與中國“夫死從子”的意思一樣。但是我們不能怨《曼奴法典》所講的,因為他里頭也有講敬重女人的事情。他說“丈夫如果待他的妻子不好,教妻子不高興,那圣火一定會滅掉。圣火就是供神的火。假如妻子有時候不喜歡家庭,那末所有的東西都滅亡了”。所以丈夫妻子必要相愛才能成就宗教的本性。佛教的《成具光明定意經(jīng)》也舉出賢女居家二十事,所謂:
(1)持戒不毀;
(2)捐妒心;
(3)減镮釧之好;
(4)除脂粉之飾;
(5)無姿態(tài);
(6)衣服真純不奢;
(7)育養(yǎng)室內(nèi)以慈;
(8)奴婢不加楚痛;
(9)攝護(hù)孤獨,衣食平等;
(10)孝事上,仁接下;
(11)下聲下意自責(zé);
(12)謙卑知慚愧;
(13)清凈香潔施姑父母,供養(yǎng)三尊師友;
(14)親疏善惡,無差別相;
(15)一人在私室不念欲;
(16)精一心常在法;
(17)所欲報所尊,然后乃行;
(18)無專心誡身會如正法;
(19)不垣窺有邪念;
(20)坐起言語終不調(diào)戲,常應(yīng)法律而無輕失。
波斯是這樣主張,男女婚姻都是應(yīng)該的,男女都可以要求父母在成年的時候跟他找一個妻子或是丈夫。在波斯教里頭女子嫁了丈夫以后在宗教上所要行的責(zé)任是什么呢?她就要像念祈禱文一樣每天早晨問她的丈夫九次說,你要我最好干什么事情呢?男子就說他想讓她施舍作好事等等,她就照樣去作,所以每天早晨必得向丈夫說這樣相同的話說九次。這是表示妻子尊重丈夫的意思。女人應(yīng)當(dāng)常時敬重丈夫。后來的《圣頌》(Gatha)把女人的地位提得很高,女人甚至于有絕對的自由來選擇她們所愛的男子。
我們講婚姻的態(tài)度同對于女子的態(tài)度不能不看看回教?;亟淌潜蝗丝礊榭床黄鹋说淖诮?,因為回教是主張多妻主義的。但是這個問題,社會學(xué)者還有懷疑,到的它是否有利益,還待研究。在回教里女人沒有地位,但是自從摩哈默德以來,把亞拉伯女人的地位已經(jīng)提高了。因為女子在亞拉伯受許多宗教的束縛,社會的束縛,不能自由。在現(xiàn)在的回教國家,像土耳其,埃及,她們的上等女人大多數(shù)都能夠受教育。回教社會里女人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她愛的男子。自然在宗教上承認(rèn)男子可以同時娶四個妻子,她們不是妾,是四個平等妻,不像中國的多妾制度一樣。
基督教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有許多地方好像是帶羅馬色彩的。羅馬的女人觀整份地搬到基督教來用。羅馬的女人雖說是很自由,但是地位很低。就是現(xiàn)在的歐洲女子,都免不了受羅馬法律所影響。她們從一般的眼光看來很高。但實際上她們并不比東方女子的地位高到若干程度。在羅馬女人被她的丈夫看待像自己的女兒,由丈夫教訓(xùn)她,管束她。但在基督教以前,羅馬人對于婚姻的見解卻好多了。當(dāng)時的結(jié)婚的定義說:“結(jié)婚是男女的結(jié)合,是生活的完全團體,是在神圣和人間的法律里的連合的共享。”(Marriage is the union of man and woman,complete community of life,joint-partici pationin Divine and human law)所以在《新約圣經(jīng)》里耶穌也持這種態(tài)度。我們看《馬太福音》第五章三十二節(jié)所講的“耶穌說人若休妻就當(dāng)給她休書。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叫她作了淫婦了。人若娶了這個被休的婦人也是犯了奸淫了”。所以他看男子同女子都是平等的。男子不應(yīng)當(dāng)無故休妻,不應(yīng)當(dāng)強迫女子作淫婦,強迫人的也是罪人?!恶R太》第十九章第三節(jié)也是講:“有人問耶穌休妻是對不對?耶穌回答他說:那時起初造人是造一男一女,并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同妻子連合,兩人成為一體。所以上帝連合的,人不可分開他?!痹凇恶R可福音》里也是這樣說。
所以在基督教里面,我們從《新約》可以知道它有兩派。一派是耶穌。另一派是耶穌的使徒保羅,保羅是看不起女人的。他說女人在會堂上不能說話,這也許是因為當(dāng)時的景況的緣故。但是耶穌就不同。他很鼓勵女人在社團里活動。在基督教的初期,寡婦很占勢力,我們稍微研究教會史便知道。
佛教對于婦女的行為除了上面所說的,我們還有它對于丈夫應(yīng)當(dāng)作五件事情來愛他的妻子,而妻子也應(yīng)當(dāng)作十三件事情來愛她的丈夫的條件。丈夫的五件事情是什么呢?第一是憐愛,第二是不要輕慢她,第三是給她買衣服穿,買裝飾品,因為女子是愛裝飾的,第四是自在,就是使她在家中可以舒服自在。第五是念妻子的親人。丈夫?qū)ζ拮幼魑寮虑榭梢該Q得妻子對于他作的十三件。第一妻子要敬重憐愛她的丈夫;第二她應(yīng)當(dāng)敬重供養(yǎng)她的丈夫;第三要思念她的丈夫,不可思念別人;第四要主理家事;第五是要服侍丈夫;第六是要贍侍;第七是要受行,就是受丈夫指導(dǎo)作事情;第八是要誠實;第九不禁制門,就是不要阻止丈夫出外;第十要常常贊美她的丈夫;第十一是丈夫在家的時候她要為他鋪床,就是他睡的地方,坐的地方,也要為他預(yù)備好;第十二是要預(yù)備好吃的東西給丈夫吃;第十三是供養(yǎng)沙門和尚,或是為宗教行乞的梵志。所以在宗教里面對于夫婦的態(tài)度,都是說明妻子要照丈夫所說的作去,丈夫要怎樣作就怎樣作。
以上三種宗教的婦女觀以外,還有一種不講理的成見,也可以在此地略為說說。這個成見,在各個宗教里都有,不過在佛教里比較地重一點?!队褚?jīng)》說女人身中有十惡事,所謂:(1)女人初生,父母不喜;(2)養(yǎng)育無滋味;(3)心常畏人;(4)父母恒愛嫁娶;(5)父母生相離別;(6)常畏失夫苦心;(7)產(chǎn)子甚難;(8)小為父母所檢錄;(9)中為夫所禁制;(10)老為兒所訶。所以《智度論》(二四)說:女人不作輪王,及佛,因為:“一切女人皆屬男子,不得自在故。”佛經(jīng)里每說女人不得做五種人物:第一,她不能做佛;第二,不能做轉(zhuǎn)輪王;第三,不能做天帝釋;第四,不能做魔王;第五,不能做梵天。(《六度集經(jīng)》六;《五分律》二九;《中阿含》二八;《智度論》二九;《增一阿含》三八)宗教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多半是根據(jù)一般的成見加以系統(tǒng)的解釋,現(xiàn)在我們再看看宗教為什么對于女子看不起,看它有什么哲學(xué)在里頭。凡是宗教的成立都離不了四種的條件。宗教是社會的宣傳部,凡是社會有什么意見,它就馬上代它去宣傳。這四種條件是什么呢?第一對于個人生命的尊重,所以宗教都不要人殺生或是殺人。第二是個人財產(chǎn)的尊重,不要偷東西,如果偷東西是反對社會,所以宗教的見解是要作不偷盜宣傳。第三是性的生活的尊重,所以勸人不要奸淫。第四是社會秩序的尊重,勸人服從權(quán)威?,F(xiàn)在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三條件。關(guān)于兩性問題宗教是怎樣呢?嚴(yán)格的規(guī)定起來,因為宗教是超世界的,所以它要呵斥女人。但是在宗教里面對于女人的觀念有兩種看法:第一是信宗教的,所謂居士或信者;第二就是行者,以身修行的人。他不但是信并且去行,照著宗教所規(guī)定的生活去過。所以在信者同行者兩方面,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應(yīng)當(dāng)有不同的地方。宗教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在行者是要他離開女人。所以有許多宗教都主張修道者要終身守獨身主義,不結(jié)婚;或者妻子死后就不再娶。像天主教的神父是永不結(jié)婚的,佛教的和尚也是一樣。這種態(tài)度是宗教普通的現(xiàn)象。在《寶積經(jīng)》(四四)里說:“攝受妻妾女色,即是攝受怨仇,攝受地獄,傍生,鬼趣等?!比绻H近了女人,就常常有冤家在一塊來作對,到墜到傍生,或是鬼趣的境地。所以在《正法念經(jīng)》它說:“出家法不近親屬,親屬心著,如火如蛇?!庇H屬連女人在內(nèi),會像火把你燒了,或像蛇把你咬了。若用佛教行者的眼光來看女人,女人就有幾種名字。第一是“女衰”,就是女子能夠使人衰?。凰兴≈羞@個最為重大。第二是“女鏁”,就是像把鎖一樣,把修道者鎖得很堅固,使他不能解脫。第三是“女病”,從女子方面可以使人得病,而且是極壞的病。第四是“女賊”,女人是賊,比蛇還難捉住,她偷了男子很寶貴的靈性,她是不可親近的。所以《智度論》(一四)說,“女鏁難解;女病難脫;女賊害人”。宗教所以看不起女人是要叫它的行者保持獨身主義,并不叫一般的信者去實行與女人斷絕關(guān)系。在行者是要他堅持他這樣的宗教生活,所以說女人是這樣不好??墒窃谛耪叻矫?,宗教還是主張男女過相愛相親的生活。這種見解并沒有什么特別,就是以社會的意見為轉(zhuǎn)移,凡是社會說是好的,它就說好,說不好的,就說不好。它是沒有成見的,社會看重女人,它也看重女人。
在純粹的宗教生活上根據(jù)什么原則說女色不好呢?《訶欲經(jīng)》說,“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死不至”。所以《訶欲經(jīng)》主張離開女人,還說世間有四樣是能迷惑人的,第一樣是名譽,第二樣是財寶,第三樣是權(quán)力威權(quán),第四樣就是女人。《僧祇律》(一)說,“天下可畏,無過女人,敗政傷德,靡不由之”?!墩罱?jīng)》(五四)也說,“婦女如雹,能害善苗”?!渡埔娐伞罚ㄒ欢┮舱f,“女人是出家人怨家”?!洞笈沛墩摗罚ㄒ唬┮舱f,“女是梵行垢”。
在一方面看,我們要原諒宗教,宗教是超人生活,它要行者在生活上作出一種更重要的工作;所以不能叫他過平常的生活。要過宗教的生活,就要犧牲他一切,并沒有所要求。所以要犧牲金錢,犧牲名譽。但犧牲性欲是最大的犧牲,因為它是最重要的,性欲所能給的愉快要比一切的愉快大得多。所以犧牲性欲,在宗教行者方面看來,是一種表現(xiàn)犧牲的精神。所以女人是被行者所懨鄙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女人是生育之本,尤其是佛教的態(tài)度;以為生育是絕對的痛苦。人生若要解脫痛苦就當(dāng)滅絕生育。生育就連累子孫受孽。因為女人會生育,所以在佛教人懨惡她。當(dāng)年釋迦牟尼的姨母也要出家,釋迦牟尼就對她說是她不能出家,因為她是個女人,有許多的欲念,很難得著成就。后來雖然許她出家,可是不能像男人一樣享受僧伽的權(quán)利。比丘尼要受長老比丘的教訓(xùn)和約束。她也不能公然地講道。天主教的貞女,也是一樣地不能公然在會堂里講道。尼姑的地位不能同和尚一樣,也是因為宗教是男子所有的,女子要過純粹的宗教生活就得服從男子。印度古時的見解說女人的靈魂還不如一只象的靈魂。又佛教以為女人要先變男子才能夠上天或成佛?!洞蠹?jīng)》(五)說,“一切菩薩不以女業(yè)受身,以神通力,現(xiàn)女身耳”。這是表示菩薩雖也會現(xiàn)女身,但都是由于神通力所化,并不真是女人。《大集經(jīng)》說的“寶女于無量劫已離女身”的意思也是這樣。
宗教的信士,如佛教所謂梵志(Brahmacarins),就是行梵行的人。他一生也不犯奸淫。印度人在他的一生必要過四種或三種生活,第一是梵志時期,第二是居士時期,第三個是隱士時期,第四是乞士時期。自八歲至到四十八歲的時候是梵志時代,他要過一種精神的生活,或是宗教的生活,受一個志誠的人來指導(dǎo)他。他在這四十年之中不能親近女色,如果親近女色就是非梵行,這個若在佛教里就是犯了婆羅夷罪。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可以在兩種生活中自由地選擇一種,或是作居士(Grihapati),或是作隱士(Vanaprastha),做居士的可以結(jié)婚過在家的生活;做隱士就不結(jié)婚,獨居林中,為靈性上較深的修養(yǎng)。到了老年便可以做乞士(Sanyasin)。第一和第四種是強迫的凡人在少年時代都得去當(dāng)梵志,到老年時代去當(dāng)乞士。
行者對于女人為什么要厭棄?不,與其說厭惡,毋寧說是舍棄。在這里,我們應(yīng)當(dāng)注意三點。
第一,如果要過純粹的宗教生活,必定要舍棄色欲,情愛,和一切欲望如名譽,金錢等。行者如不能舍棄這些欲念,他一生就要困在煩惱之中,就不能求上進(jìn)。一個行者或過純粹宗教生活的人,最重要的德行便是犧牲,而一切犧牲中,又以色情的犧牲為最難行。自然為利他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是最大的犧牲,但完成這種功行的時間遠(yuǎn)不如犧牲色情那么難過和那么多引誘或反悔的機會。所以出家人每說他們割愛出家都為成就眾生一切最上的利益的緣故。退一步說,兩性生活所給愉快,從肉感上說,是一切的愉快所不能比擬的。能夠割愛才能舍棄世間一切物質(zhì)的受用,如若不能,別的犧牲也不用說了。有愛染,便有一切的顧慮,有顧慮,終歸要做色情的奴隸,終不能達(dá)到超凡入圣的地步。
第二,要趨避色情發(fā)動的機會,自然要去過出家生活。加以修道的人,行者都是要依賴社會來供養(yǎng)他,如果他帶著一家人去過宗教生活,在事實上一定很困難,因為他要注意他家里的事情,和擔(dān)負(fù)家庭經(jīng)濟的責(zé)任,分心于謀生的事業(yè),是不能修行的。這是屬于經(jīng)濟方面,家庭生活對于行者不利之處。而且男女的性情有許多地方是不同的,在共同生活中,難免惹起許多煩惱。宗教是不要人動性動情的,凡是修道的都應(yīng)該以身作則,情感發(fā)動的機會愈少愈好。在家生活很容易動情感,所以從這個立場上看,宗教是反對一個行者,或是牧師神父等等,去過結(jié)婚生活。這是屬于性情方面,家庭生活于修行者不利之處。所以不結(jié)婚就可以減輕行者經(jīng)濟的擔(dān)負(fù),也教他爆發(fā)情感的機會少。一個人若是要求少,情感的爆發(fā)也就少了。
第三,出家可以斷絕生育,或減少兒女的擔(dān)負(fù)。在實際方面講,如果有了妻子就難免會生兒女,有了兒女就要為他們?nèi)ソ?jīng)營各樣活計,因為兒女的緣故必得分心不能安然過他的出世生活。這一點本來也可以當(dāng)做經(jīng)濟的擔(dān)負(fù)看,但從佛教看來,生育是一種造業(yè),世間既是煩惱和苦痛的巢窟,自己已經(jīng)受過,為什么還要產(chǎn)生些子女迫他們?nèi)ナ苣??有子女的人自己免不了有相?dāng)?shù)耐纯?,在子女方面也免不了有相同的感覺。佛教對于這一點,在它的“無生”的教義里頭講得很明白。使女人懷胎已經(jīng)可以看為一種貪戀世界生活的行為,何況生育子女。
宗教以為男子修行當(dāng)過獨身生活,為的是免去種種的關(guān)系。它對于女子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宗教也承認(rèn)女人也可以同男子一樣地過宗教的生活。如果一個女人嫁了丈夫,她一定受丈夫的束縛,一定不能自由,和非??鄲馈V劣谏优氖虑榫透槐卣f了。所以女人出了家,也可以避免許多束縛和減掉許多煩惱。
出家人為表示他的決心,所以要把他的形貌毀了,像和尚和尼姑都要把頭發(fā)剃掉是一個顯然的例。男子與女子要把容貌毀了,然后能夠表示修道者的威儀。宗教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總說起來,所以有兩種看法。第一是信者的看法,這不過照社會所給宗教的意見,去宣傳,它并沒有多少成見。第二是對行者的看法。它是要保護(hù)行者在修道上不發(fā)生很大的障礙,所以說女人是不好的。這都是因為宗教是男子所設(shè)立的,在立教的時候,女子運動或女子一切問題都還沒發(fā)生出來,自然不能不依著社會以為女子應(yīng)當(dāng)怎樣或應(yīng)當(dāng)是怎樣去說。宗教沒了解女子,乃是在立教時社會沒了解女子所致。我們知道社會也是男子的社會,看輕女子的現(xiàn)象是普遍的,不單是宗教的錯處。假使現(xiàn)在有產(chǎn)生新宗教的須要與可能,我敢斷定地說它對于女子態(tài)度一定不像方才所說的,最少也要當(dāng)她做與男子一樣的人格,與男子平等和同工的人。在事實上許多宗教已經(jīng)把它們輕看女子改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