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史料探源與目錄學

史料與史學 作者:翦伯贊


二 史料探源與目錄學

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一部完整的科學的中國史,并且也沒有經(jīng)過科學整理之現(xiàn)存的史料,供給我們作為研究的資料。在今天,我們要想建設(shè)一部科學的中國史,還是要從史料的搜集整理和批判著手。搜集史料,并不是一種容易事情。因為中國的史料,雖然浩如煙海,但它們并不像寶庫里的金銀聚在一起,可以應(yīng)手取得;而是和礦石一樣,埋藏在我們所不知道的許多地方,需要我們耐煩去探求。考古學的資料不必說,沉埋在各種地層之中,不易發(fā)現(xiàn);就是文獻上的資料,也是散在各種典籍之中,不易找到。因之,探求史料,正如采礦一樣,有時在一個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一大批,有時在許多地方竟至找不到絲毫。

第一個難題,就是怎樣才知道某種史料存在于某些文獻之中。幫助我們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目錄學。中國自漢以來,就有目錄學。劉歆的《七略》,就是中國最初的一部目錄學著作。嗣后,班固仿效他的體例,總錄東漢初及其以前的群書,作《漢書·藝文志》。自是以后,歷代史家,多損益班例,于正史的編制中辟圖書目錄一欄。如《隋書》、新舊《唐書》均有《經(jīng)籍志》,《宋史》、《明史》均有《藝文志》。此外,尚有無數(shù)目錄學專著,其中有由政府官撰的,如宋代的《崇文總目》,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至于私家的撰著,更不可勝數(shù)。這些目錄學的著作告訴我們歷代文獻的名字、篇章、版本及作者的姓名等等,雖然不很詳細,但至少可以作為我們尋找史料的一種線索。

僅僅依靠目錄學的指示,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為目錄學不能詳細地告訴我們某種書上有某種史料。如果要知道某種史料在某種書上,還是要從一種書到另一種書,逐書搜求。

所謂逐書搜求,并不是見書就翻,而是從與這一史料有關(guān)的諸文獻上去搜求。例如搜集屈原的史料,我們知道《史記》中有《屈原列傳》。從《屈原列傳》中,又知道他曾為楚懷王左徒,并且與張儀有關(guān)系,于是又追蹤這種線索,去搜查《史記》中的《楚世家》及《張儀傳》。同時,從《史記》中又知道屈原曾作《離騷》及《懷沙》等賦,于是又再去搜查他的這些文藝作品。這樣逐書搜求,便可以把屈原的史料完全找到。搜集屈原的史料如此,搜集其他的史料也是如此。

還有一種方法,即從一種書的引用語或注解中去追尋與這一史料有關(guān)之第二種書類。因為任何書中,都難免不引用他書的材料或文句。這種被引用的材料與文句,或在本文中指明了它們的來歷,或在注解中注明它們的出處。因此我們就可以依據(jù)本文或注解中的指示,去追尋原書。也許在原書的注解中,又發(fā)現(xiàn)與這一史料有關(guān)之其他的書類。這樣跟著注解追尋下去,則以前不過是表現(xiàn)于一句兩句引用語中的簡單史料,以后就可以逐漸集其大成。清代的學者,曾用這種方法,輯成了無數(shù)的佚書。我們?nèi)粲眠@種方法來搜集史料,當然也可以擴大我們對于某書有某種史料的知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