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賴振聲

十力語要 作者:熊十力


與賴振聲

佛書中“法”字底意義,本略當于中文“事物”字義?!奥浴弊肿⒁?。如瓶等名法,即人造器具名法也;色聲等亦名法,即一切物質現(xiàn)象通名法也。心亦名法,即一切精神現(xiàn)象名法也;推之一切為思維中之所構畫,不論為實義,為虛名,加龜毛兔角等者,但有虛名,《大論》亦說名假法。但為心上所現(xiàn)相,而皆可得法之名。即言有無之無,亦名無法,乃至宇宙實際亦云本體。亦得法名,所謂無為法是也?!胺ā弊忠饬x,在思維方面總是表示好似有個物事的,這個意義僅據(jù)在思維方面說,才普遍適用于一切“法”字。若必就“法”字所指目者而言,則除色聲等實境而外,大都在事實上卻不曾如有個物事的那樣存在著。故“法”之一詞,是至大無外之公名。然復當知,上來所說,是就“法”字底一般通用之意義而言,此本不含勝義,而亦不含劣義。至于諸經(jīng)論中所說破我法二執(zhí)之“法”字,便含有劣義,與在一般通用底情形之下其意義截然不同。此等處極須辨別,稍一含混,雖讀破三藏,或高談佛法,其實于佛家道理絕無絲毫入處。夫法執(zhí)之“法”字亦是表示有個物事的意義,然于此獨謂其含劣義者,則以“法”之一詞在一般通用底情形之下,雖以之指目實境如色聲等。與實義,如諸所作性者,皆是無常,是實有此義也。或思維中之所構畫,但因思想與言說方便假施設故,此語吃緊。故無有過。若乃法執(zhí)之“法”字,此則特就凡夫情識計度而言。凡夫情計,情識計度,省云情計??偸怯谝磺行男刑帲茧[然看作有個物事的,心行者,心之所游履曰行。而且其意義甚是呆板,甚是固定,不獨執(zhí)著現(xiàn)前境界如瓶等者是如此,即其推求事物底共相時,他亦本其執(zhí)著現(xiàn)前境界底迷謬觀念以推諸一切,而無往不是妄執(zhí)凝然。他底思維如此執(zhí)滯,將以推度真理,哪得與真理相應?直似春蠶作繭,重固自縛,無所解脫。故所謂法執(zhí)底“法”字,乃是含有此種意義。世尊十二部經(jīng)何止千言萬語,其要只是破法執(zhí)。我執(zhí)也是從法執(zhí)中別出來說,此意當別談。

寫此已竟。有問:如來說法之“法”字何解者?答曰:如來為諸愚夫不了一切法相、法性而起妄執(zhí)故,故假言說,令于諸法性相,如其實義而了知之,除迷妄計。是名說法,故此“法”字,即指一切法相義理乃至諸法實性,即無上了義而言之也。

附志:法相即謂色心諸行,略當俗云宇宙萬象;法性者猶云萬物實體。

上來釋“法”字義,乃融會佛家底大意而談。若必引據(jù)故訓,則應以軌持二義訓釋“法”字。《論》云:法謂軌持是也。何謂軌持?《疏》云:軌謂軌范,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舍自性。此二句殊費解。今釋上句云:軌范者,略當于法則底意義,可生物解之物,即人之異語。蓋法之為言,即明其所目事物之本身,具有一種軌范可以令人對之而起解也。如名白色以法,即此色法具有可變壞性底各種軌范,才令人對彼生起如是色法之解。上句之義略如此。復釋次句。性者,體之異詞。自性猶云自體。“任持”二字底意義在讀者潛玩,似不好再下訓釋,若必強為訓釋,任是保任,持是持守。誰保任之?只是它自己保任著。誰持守之?只是它自己持守著。不舍猶言不失。蓋凡言法者,即明其本身是能自任持而不至舍失其自體也。如前舉白色是一種法也,此白色必能任持其白色自體而不舍失,方名白色;設若不能任持,則于彼白色。才作白色解,而彼同時卻已舍其自性而忽為紅為綠。如此,即白色完全是不可捉摸的東西。易言之,只是沒有物事了,還說甚白色?故持之一義最要緊。綜合軌持二義,即名為法。中文“物”字略含持義,前所謂有個物事的云者,即略通于持義也。中文“物”字亦是至大無外之公名,不論有形無形,皆得以物名之。王靜庵文集中似有一文,不憶是《釋理》否。謂玄學中表示本體之詞,“物”字不合用,只好用個“有”字。其辭吾不能全憶,而意似如此。靜庵此說殊未安。如《中庸》云:“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贝酥小拔铩弊謹酂o有作經(jīng)驗界底物事去解者。又如《老子》云:“道之為物。”此“物”字乃是道之狀詞,稍有智者斷不因此將道作呆板東西解去,孰謂“物”字不合用為表示本體之詞耶?中文“物”字的用法最普遍,佛書中“法”字的用法亦最普遍。若乃以“有”字用為表示本體之詞,在佛家亦說真如名實有,然唯大乘先說空而后顯有,此處吃緊。故為善巧,故為誠諦。西洋哲家之所謂有者,吾惡知其所有之非妄執(zhí)耶?張申府教授讀《中論》,美其空脫。吾函之曰:“見到空脫了,須見實際始得?!鼻跞恢?。此說當與上言空有者參看。不悟空脫,難言實際。

軌持說竟。一生發(fā)問:“所言法者即軌持義,如此則色聲等等固可名之以法,以皆具軌持義故。心識亦可名之以法,一念心生,亦有無形之形,不妨謂其有任持自體義。心的現(xiàn)象亦自具有軌范,即軌義得成,所以心識可說名法。至于吾人一切思維中底東西,如空華,如龜毛,如兔角,如上帝,如神我等等者,云何亦得名法耶?”余曰:善哉問也。子思維中構畫一個物事,不妨說為一個概念。雖非如外色等有實物,色境本無所謂外,姑隨俗假說名外。然在汝思維上卻是有個物事的了。此事汝自當承認。今隨舉龜毛為例。汝口說龜毛時,即汝心中已起了一個龜毛之想,然汝于作龜毛想時,分明是龜毛相,不是鱉毛相,豈非龜毛相上具有任持自體義耶?又豈非兼具有軌范義耶?故龜毛等亦名假法,《論》說為無體假故。思維上底龜毛相,本無自體,故謂之無體假法。推之有無、一多、因果、遷流等等范疇,在《大論》及《百法論》中并名分位假法。凡此一一假法,亦皆具軌持義。若不爾者,如汝作無想時,分明此是無不是有,即此無具有任持自體義,亦兼具有軌范義,故無亦名法也。余準可知。

“法”字訓釋如上,殊嫌煩瑣,然為使人了解起見,欲簡之而不得也。吾每遇人問“法”字何解,有時簡答,則彼且滯于一隅;有時詳答,則彼又?;蠖恢治觯恢C會。在私室晤對多遇此等,在學校講授尤感此困。今日學子之頭腦,不知何故如是窒礙,此番又因諸生問及,因與詳說,且懼其遺忘,隨筆如右。吾見許多高談佛法者,于佛書中“法”字多未曾解,即有賢者亦不免模糊。大抵隨文讀去,如見色法字句,便模糊還它一個色法,乃至見無為法字句,便模糊還它一個無為法,正如中文作文,只是習慣用法,初不能言其文法之何以如此也。

附志:吾講“法”字時,每遇人因軌范義,遂誤會此“法”字為指萬有通具之法則而言,此則差錯太遠,令人氣憤?!墩摗吩啤胺ㄖ^軌持”,明明以軌持二義作此“法”字底訓釋。易言之,只以軌持義來訓詁這個“法”字,何曾談到萬有底法則上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