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某雜志社
大刊十三期學術(shù)通訊欄內(nèi)載有翁君之論,頗觸素懷。魏晉以后,中國學術(shù)思想幾被印度佛家排斥殆盡。有宋諸儒起而恢復儒家思想,于是中國人始認識自己。自典午之禍,北中國全淪于胡虜,唐太宗起而振之。未幾,而天寶之亂浸淫成藩鎮(zhèn)之局。藩帥又多胡人。自是迄五代與夫遼金夏之割據(jù),中國之危亡也久矣。宋儒于衰絕之余,提倡孔孟,躬行力踐,拔人于鳥獸之中,試閱《南北史》及《五代史》,當時吾民族悉染胡風,人皆懷禽心也。欲別為文論之,而無暇也。使民族精神團聚,外有強夷,內(nèi)無叛變,間有小寇賊,然一起即滅,無能為大患者,以群眾所不與故。其功不可謂不大。論者輒咎宋儒無救于國之弱,不知自典午以迄于五季,中國無生人之氣也久矣。若夫元人崛起,如大颶風,掃蕩歐亞,無敢當者。此殆有氣運,難為解釋。而謂諸儒不能挽救中夏之危弱,何責之苛乎?然宋儒亦有二失:一曰只定孔孟為一尊,而排斥諸子過甚,則思想不宏放,即力量終欠活躍也。二曰宋儒只言復仇。復仇者,復趙氏之仇耳,何足鼓舞群情?若能如鄭所南、王船山、呂晚村、顧亭林諸先生,盛倡民族思想,則兩宋局面或當不致如彼也。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道之大,則“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又諸子百家所自出,本為中華民族的中心思想,今誠宜發(fā)皇光大,但不可如宋儒之拘礙。道、墨、名、法,兼容并包,去短采長,即外化亦所不拒,吸取其優(yōu)。思想不限于一途,而未嘗無中心,譬如五官百體,各各發(fā)展無礙,而腦為中樞,若僅護頭目而不顧四體,未有能生存者。吾嘉宋儒之功而病其礙,永懷當今,遠資殷鑒。翁君所舉墨法二家優(yōu)點,吾均贊同。然墨子邏輯謹嚴,則《大易》正名定辭之學也;其精制造,則《大易》制器尚象之遺也;兼愛兼利,即《易》所謂“利者義之和”也;兼利之旨,又即《大學》以理財歸之平天下與夫絜矩之道也。人類欲免于自毀,舍此道無由。墨子言大同,《春秋》太平義也;其抗御侵略,則春秋無善戰(zhàn),及書梁亡之旨也;書梁之自亡,罪其不能自存也。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與殺身成仁不異也,墨之通于儒者豈一端哉?此略言之耳。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眲t已兼采法家思想。然又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則儒家主張畢竟有不可顛撲者。商君以法治,致秦于富強,唯其立法之初,躬自行之,是以其法有效。武侯尚法治也,而本之開誠心,布公道,故能以法治而開蜀漢之基。以儒術(shù)融法家而為治者,吾于武侯無間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