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興體詩
無論世界上那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理會人很喜歡將他底感興和著樂器歌詠出來。人在工作時,飲食時,有所思慮和有所希望時,更喜歡唱那抒情或感興底詩來滿足或安慰自己。興體詩在印度底術(shù)語里沒有專名,只名為“彈箜篌而唱者”(Vainikas)。興體詩家即是彈箜篌者。在贊誦明論里已經(jīng)有興體詩底形式。古印度人不但用它來贊頌諸天,并且用來頌揚戰(zhàn)爭底勝利。在奧義書和佛教典籍里,我們也可以找出些寄寓宗教教訓(xùn)底興體詩,可是真正的興體詩是產(chǎn)生于公元第一世紀以后。在訶利陀沙以前有一位俗語的興體詩家訶羅(Hala)。他底偈陀俱舍(G?thakosa)或作七百詠(Saptasati Gathasaptasati)很值得一讀。講到雅語的興體詩家,便要推訶利陀沙為第一。他底劇本所以能令人愛讀底原故,全在他底興體詩上頭。他底時令之環(huán)(Ritu Samhara)和云使(Megha-dūta)為后來興體詩底模范。在時令之環(huán)里,作者描寫自然界在各時期底現(xiàn)象,對于炎熱的夏天,偷快的雨季,清爽的秋日,冷酷的冬令,和煦的春光,他都能一一描寫得非常真切。在各時令里底事物,沒有一樣能逃掉他底觀察和想像。人類和動植物在四季里底情狀,他都細細地敘述出來。這固然是因為印度底風景供給作者底詩料,但一方面又因作者底才能,用了許多動聽的音調(diào),故能令人一讀這篇詩,便感到非常偷快。興體詩底優(yōu)劣全賴音調(diào),訶利陀沙底本領(lǐng)便在擅用音調(diào)上頭,所以他底興體詩簡直不能翻譯為別國的文字。云使底內(nèi)容敘述一個藥叉在被逐放底地方,因想他底愛人便求天上底云為他帶消息到她那里。詩中描寫戀愛底心情,希望,祈求等等底手段非常高邁,是雅語文學里最優(yōu)美的詩歌。這詩當成于鄔阇衍那地方崇拜濕婆摩訶迦羅(?iva Mah?kala)最興盛底時期,也就是回教初入印度底時期。在西藏藏經(jīng)里底祖師部(丹朱爾Tandjur)收集了許多雅語詩歌,云使也是其中底一種。此外,訶利陀沙還有一篇愛欲底莊嚴(?ring?ra-tilaka),是描寫極度愛戀和情欲底詩篇。但這篇是否出于他底手筆,仍是一個問題。在娑困達羅和勇健與廣延里也有他底興體詩。
自訶利陀沙以后,寫興體詩和劇本底作家很多,可是優(yōu)美的作品很久少,比較可以讀底興體詩有罎碎(Ghatakarpara)底二十二首詩名瓦罎底碎片(Ghata--karpara)。罎碎住世底時代不詳,或者與訶利陀沙同時。依相傳底說法,他是大勇健日王朝九寶之一。毘羅訶那(Bilhana)生于公元第十一世紀,為北印度迦濕彌羅國底臣僚。他與大虹(C?potkata)底王女幽會,依法當受死刑,王特把他赦了。他把與王女幽會時底情景細細地描寫出來,成偷情五十詠(Cau ī-Svrata-Pa?c??ik?)。詩中把他在王女懷里底享樂描寫得非常淫褻,而辭句底艷麗卻很動人。印度詩文中關(guān)于愛欲底表現(xiàn)再沒有比這五十首描寫得更細致的。
印度興體詩后來漸漸變?yōu)楹芏痰霓o句,因為人造的雅語用聲少而含義多底原故,致使印度底文人廢掉長詩而注重選擇文字寫成簡短的小詩。這種沒頭沒尾的小詩,優(yōu)美的很多,常是描寫,愛者底埋怨,間中也有談道德,講學理I底。談道德和講學理底小詩,無疑在吠陀底末期己經(jīng)有了。但到后來,作者常以辭害意,看文句底修飾比意義底表示更要,所以后來的小詩是詩的,不是學理的。這樣的小詩在賦體詩和寓言里也??匆?。
衛(wèi)黃是一個文法學家兼學理詩底作者。此人生于公元第七世紀,相傳他曾七度舍身出家為佛教底比丘。他底性情至終使他還俗去過在家底生活。他很了解他自己底弱點。當他住在林中為比丘底時,時常預(yù)備一匹佩上鞍底馬,為底是怕他因起了戀世底念頭而想行非法時可以立刻騎著它逃走。他寫了三百首關(guān)于道德宗教和政治的興體小氣,名愛欲百詠(?ring?ra ?ataka),道義百詠(Niti ?ataka)和出世百詠(Vair?gya ?ataka)。這三百首小詩滿含著詼諧和示教的情調(diào)。相傳跋提迦毘耶和文法書中底辭句學(V?kyapadīya)也是他寫底。
阿摩魯(Amaru)是印度作家中最能描寫女人底。他底阿摩魯百詠(Amaru?ataka)是很有名的一本興體詩。他底作風與別的作家底相同。這類沒有首尾底詩常喜歡用徧入天底垂跡黑天與他底牧女們相愛底事跡來做材料。印度底情詩常是從感覺那方面描寫,至于深沈和真正的情緖雖然也有,卻不多見。上頭所述那些興體詩都與猶太文學里底雅歌很相仿。一般的讀者對于它們也會發(fā)生神秘的解釋,如猶太人讀雅歌一樣。
勝天(Jayadeva)為公元第十二世紀底東印度人,是晚期興體詩底大家。他底牧童歌(Gīta Govinda)是一篇戲劇體的情詩,描寫?梵達(牧童,黑天底別名)與他底愛人羅達(R?dh?)相戀底情形。這詩可以和著樂器唱出來,所以名為歌(Gīt?),但在文學的類別上它應(yīng)歸入神秘的戲曲里頭。詩中描寫男女調(diào)情底光景與毘羅訶那底偷情五十詠差不多,但它底精神是宗教的。他是近代的宗教情詩底模范,還遺留著男女□崇拜底意義。印度文學里常有許多我們所謂淫褻的描寫,但他們并不是這樣看法。男女底情事在他們看來是神圣的,描寫男女底交會并非□淫,乃是尊重生殖底本業(yè),故當用清潔與教禮底態(tài)度來讀這樣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