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二〇 蘇聯(lián)的教育制度與其特點

萍蹤寄語:第三集 作者:鄒韜奮


自蘇聯(lián)南方回到莫斯科后的那一個星期里面,差不多天天忙著參觀學校,簡直可叫做“學校周”了!

八月卅一日上午我們到莫斯科最大建筑之一的全聯(lián)工會總部(帝俄時代遺下的“貴人俱樂部”)去參加全聯(lián)學生總會為我們開的歡迎會,該學生會的主席和重要職員數十人都出席,分別報告關于學生的各項情形,最后由我們提出問題質疑,賓主之間都表現著異常誠摯和熱烈的情緒。我現在要根據這天談話所得,和從其他方面獲得的參考材料,先報告些蘇聯(lián)的教育制度和特點,以便在這方面有個大體的了解,然后再陸續(xù)談些關于所參觀的各校的情形。

依蘇聯(lián)的教育制度,三歲以下的孩子送托兒所教養(yǎng),這在蘇聯(lián)有迫切的需要,因為父母都從事社會的工作。三歲到八歲進幼稚園。以上在他們叫做“學校以前的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八歲到十二歲進初等或第一級學校,四年結束。(在有些民族的聯(lián)邦共和國,因除本民族的文字外,兼習俄文,則酌增為五年。)十二歲到十五歲進第二級或中學,三年結束。這兩種學校在他們總稱為“七年學?!?。十五歲到十八歲進第三級或完全中學,三年結束。這第一、第二和第三級學校,在他們總稱為“十年學?!?,這“十年學校”是他們所要達到的一般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就是他們所要達到的“普及教育”(Universal education)。努力進行普及教育是努力提高一般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克服文盲工作成功之后最重要的一種工作。在第二次五年計劃開始的第一年(一九三三),四年的強迫教育(即第一級)已實行于全國,七年的強迫教育(即第二級)已實行于工人區(qū)域和工業(yè)中心的城市。據說全國自八歲到十二歲的孩子已一律入學。(即第一級的四年教育。)現在仍在努力普及第二級的三年教育,和增設第三級的三年教育(實行第三級學校的議決案才于一年前成立),希望在第二次五年計劃終了時,能辦到十年的普及教育(即到十八歲,現在英國的普及教育僅到十四歲)。

依黨的原來決議,職業(yè)訓練須在受了完全的普通教育(即十年)之后,才實行。但在目前,因很急迫地需要很迅速地養(yǎng)成大量的熟練工人和專門人材,所以對于這個規(guī)定只得暫時變通辦理,在實際上,于“七年教育”之后,即緊接以所謂工廠藝徒學校(或簡稱工廠學校,即類似初級職業(yè)學校性質,時期自六個月至一年);和中等職業(yè)學校(他們稱為“特匿康姆”“technicum”,時期約四年)。和這一階段——即工廠藝徒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相輔而行的還有種種“工人補習教育”(suplementary workers' education),使已在工廠做工的工人,可于不必離開實際工作之中,得到增進學識和升學的機會。工廠藝徒學校的重要使命在養(yǎng)成熟練工人,于最短時期內授以工作技能和原理,使手工和腦工造成密切的聯(lián)系。中等職業(yè)學校旨在養(yǎng)成中等的技術人材,所謂技師。此外所謂“工人補習教育”,也依各人程度加以造就,茲不詳述。在目前,這兩種職業(yè)學校均收容“七年教育”完畢的青年。這段教育因應全國經濟建設飛速發(fā)展的需要,所以特重職業(yè)訓練;但同時卻不以僅授技能為滿足,亦同時顧到原理和普通教育的增進。

依制度所規(guī)定,完畢“十年教育”之后,得入高等教育的機關,時期大概為四五年。但目前在實際考入大學者,約有百分之五十是修完所謂“工人升學補習科”(“workers' faculty”)者;約有百分之十五是由各種補習科畢業(yè)者;約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中等職業(yè)學校畢業(yè)者;約有百分之十三是由第三級學校畢業(yè)者;此外約有百分之四是由第二級學校畢業(yè)者,約有百分之五是由工廠藝徒學校畢業(yè)者。(根據一九三三年秋季兩百個高等工業(yè)學校的統(tǒng)計結果。)所謂“工人升學補習科”是旨在幫助成年的工人再求深造,這種工人至少須在工業(yè)上工作過三年,成績特優(yōu),而至少具有小學同等程度的普通教育者。因凡被準許入“工人升學補習科”的工人都是特別聰明而又努力的青年,所以只須四年,有的僅須三年的補習,即可考入大學肄業(yè)。依上面所述的統(tǒng)計,高等學府中的新生,幾有半數以上是由這種“工人升學補習科”出身的工人,工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可以概見。

蘇聯(lián)的高等教育特重養(yǎng)成明確的切實的專門人材,沒有像美國式的什么文科理科之類的渺茫的科目。(據說在帝俄時代,除法律和醫(yī)科外,大學也不訓練明確的專業(yè)科目,學生有的學習所謂“史哲科”——歷史和哲學——或所謂“數理科”,畢業(yè)后不知干什么!大多數都向做官的一條路跑。)現在蘇聯(lián)每一個高等教育機關都有明確的對象,知道所養(yǎng)成的是那一種專門的人材。其重要的形式有專門學校(他們稱institute,即設一個??普撸?,大學(有幾個專科者),和研究院(在大學后又研究兩三年)。高等教育機關的肄業(yè)時期大概為四五年。尤其發(fā)達的是專門學校,例如鐵路專門學校,機械工程專門學校,紡織專門學校,農業(yè)專門學校,師范專門學校等等。記者在莫斯科“學校周”所參觀的大多數就是專門學校。(在以后通訊中要分別記述報告。)此外還有一點也很可注意,他們?yōu)樵黾訉嶋H效率起見,自一九三○年起,僅若干大學和師范專門學校歸教育部管理,其他的專門學校都分別歸有關系的各部直接管理。

關于蘇聯(lián)教育制度的大概,已略如上述?,F在請再扼要地談談蘇聯(lián)教育的特點:

(一)教育的大眾化。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前,全國人口中還有百分之六十四是文盲,大多數兒童都被排拒于學校之外,至于中等學校,那更是特權階級(貴族、富農、資本家、富商等等)的子弟獨享的權利,高等教育更不消說的了。所以在當時全國一萬萬五千萬的人口中,大學生僅有十二萬人。革命后斗爭的“前線”(“front”)分三種:第一前線是抵抗國際的武力干涉,和消除國內反革命的內戰(zhàn);第二前線是全國經濟改造的努力;第三前線是全國文化和教育的積極進行。稱為“前線”,因為在這幾方面都是用“斗爭”的英勇的精神向前邁進,文化和教育所以放在第三前線,因為普羅國家的防衛(wèi)和工農業(yè)必須提高到可以藉以發(fā)展文化的水平線,在當時實為尤重要的事情。等到國際武力干涉和國內反革命都被用武力肅清,而經濟計劃又著著勝利之后,第三“前線”和第一第二便立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所以列寧在將死以前,特提出“文化革命”的口號,而教育的大眾化實為文化革命的第一義?,F在在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里就學的兒童達三千三百萬人。成人在各種教育或補習教育機關就學的約有三千萬人。全人口中幾有一半是在求學,是在研究,是在學習——是在做學生!(此外在工作上和服務上的學習研究還未計算在內;工人在工廠磨坊里學習研究,農民在集體農場里學習研究,政府各機關的雇員在事務所里學習研究,普羅化的知識階級在學校和研究所里學習研究。)所以有人說全蘇聯(lián)的一萬萬六七千萬的大眾是在作文化和教育的全體動員!這便是教育的大眾化!怪不得雖游了蘇聯(lián),于嘖嘖稱羨之中仍消除不了小布爾喬亞成見的艾迪博士,也要說:“關于這方面(指大眾教育),蘇聯(lián)要震動全世界的良心!”(“Soviet Russia will disturb the conscience of the world in this regard.”見他所著的“Russia Today”)

(二)教育和金錢勢力脫離關系。在任何資本主義的社會里,教育和金錢勢力總是結不解緣。有錢的子弟,雖是一個道地十足的草包,也可升學;沒有錢的子弟雖資質聰明,也只有望學興嘆!蘇聯(lián)不但小學和中學一律免費,而且在職業(yè)學校和專門學校里,除免費外,按月還有津貼!這種津貼是依年級而增的,年級愈高,所得愈多。在職業(yè)學校大約每月自二三十至五六十盧布;在專門學校里每月自七八十至二百盧布,在有些專門學校里每月二百至二百五十盧布。我在師范專校的研究院里遇著一個研究生,他因有家累,每月得津貼三百盧布。我在暑校里遇著不少蘇聯(lián)的男女大學生,他們聽見我們入大學要出錢,都表示十分地詫異!其實我們聽到他們入大學還有錢拿,更覺得詫異??!

(三)大家憑智力都有升學的希望。升學既不憑金錢的勢力,當然要憑智力的了——雖則在目前,憑智力雖比憑金錢勢力公道,但有些智力差些,還是受舊環(huán)境遺下的結果,并非自身有何過咎,這只得在新環(huán)境中逐漸地解放了,蘇聯(lián)急迫需要熟練工人,工廠藝徒學校就是旨在供給這個需要,但是已往有好些學生于這種學校畢業(yè)后不在工廠做工,卻直接進中等職業(yè)學?;蚱渌叩葘W校。因此自一九三三年起,改變辦法,把從前所定兩年畢業(yè)的時期縮短,改為六個月至一年,畢業(yè)后須先在工廠做工三年,然后升學,同時在工廠中仍有繼續(xù)補習的機會。這種辦法是一律的,不像其他國家有所謂“雙軌制”。這固然是應當前的急切需要,但是也使青年多得些實際工作的經驗,于升學后的繼續(xù)研究也有不少的裨益。

(四)教育的“技術化”(Polytechnisation)。記者在以前通訊里就提過,蘇聯(lián)的教育在“學校以前的教育”——托兒所和幼稚園——即顧到“技術心理”的潛移默化。此外在小學和中學里也注重“技術化”。依我們在教育上的通用名詞說來,便是注重“職業(yè)陶冶”。至于職業(yè)學校和專門學校之注重職業(yè)訓練,或職業(yè)教育,由上面所談,也很顯然地可以看出。這和其他國家里所提倡的“職業(yè)教育”有什么異點呢?有!第一,其他國家的職業(yè)教育,是“雙軌制”里的一“軌”,是專備窮人子弟不得升學急于謀生用的,在蘇聯(lián)卻是全國一致的教育,是各盡所長以共同努力于新社會建設的教育,其出發(fā)點已迥然不同。第二,在“人剝削人的制度”已鏟除的社會,這樣造成的人材才真是為社會服務;在“人剝削人的制度”尚存在的社會里——即生產工具不為社會所公有的社會里——不過把急謀糊口的窮人造成“剝削者”的工具而已!所以不但出發(fā)點迥然不同,即所收的結果也迥然不同。

(五)有明確的目標和應用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勇猛上進。蘇聯(lián)學生對于求知的狂熱和研究興趣的濃厚,這是研究蘇聯(lián)教育的任何人所不能不為之動容的。這卻不是別國的青年在本質上有什么特別不及他們的地方——例如我們的青年。這卻是因為他們青年深知所努力的是在造成共勞共享的新社會。同時學了就有用。各專校里有與該校所學有關系的工會分部,稱“專業(yè)委員會”(Professional Committee),學生在距畢業(yè)一年以前,即由“專業(yè)委員會”和該校所屬的專部(即政府中的各部),替他們決定了畢業(yè)后的位置。這決定當然也和學生本人商量的結果,有時有幾個位置備選。職業(yè)學校和專校的學生,在學校時代即為有關系的工會會員,享得該會所給與的保障和權利。(“專業(yè)委員會”即由學生中的工會會員選舉組織的。)其實在未畢業(yè)前,即于課余參加各種運動,如掃除文盲運動及與經濟建設有關的各種運動。

我們如仔細研究專校的選科內容,也很有意味。在一九一四年(未革命前),十二萬大學生里面,學工業(yè)、交通、和農業(yè)的,只有三萬人;在一九三三年(即第一次五年計劃的末年),在近五十萬人(469,215)的大學生里面,已造成的專家有十七萬七千人之多,其內容比例如下:

工業(yè)和交通 六九,○○○

農 業(yè) 二八,二○○

教 育 四○,二○○

醫(yī) 科 二○,五○○

其 他 一二,八○○

他們預計在第二次五年計劃中,所要造成的專家將達三十四萬人之多。他們學了就有用,而且用的意義是在造成共勞共享而沒有人剝削人的新社會;所以在他國欲勉強禁止何校招生以提倡所謂“實科”而不可得,在蘇聯(lián)卻是自然的趨勢。這是因為一則僅在枝葉上白費工夫,一則從根本上下手。

最后還有幾點可簡單附述如下:一是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學校和有關系的工廠或農場力求密切連合的關系;二是各專校均加授新社會科學要義和唯物辯證法,雖為工程師,對于新社會科學亦須有相當的了解;三是采用“社會主義的競賽”,提高學業(yè)的質的程度,突擊隊隊員的榮譽,不僅在追上勝我者,同時亦在幫助提高落后者達到水平線;四是自托兒所至大學,一律男女同學。

本文只能說個大概,等報告各校時再細談罷。

(一九三五,四,十三,下午。倫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