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商業(yè)的興起
從井田制度沖破格子線后,發(fā)展到山海林澤。農業(yè)生產由黍稷到稻麥,再而到桑麻興起;鹽鐵、水利、紡織等工業(yè)亦隨之而發(fā)達。工業(yè)一展開,商業(yè)亦就開始,運輸業(yè)亦隨之而開始興旺起來。
古代運輸用車及船。船用舫船,以兩船相并,亦有作渡船用。一條航船可裝載50名戰(zhàn)士及三個月食用糧食再加上軍隊的武裝,已相當大了。秦以后更有樓船。舫船是加闊,樓船是加高。民間砍伐山上大樹造船作為運輸工業(yè)之用,與鹽鐵、紡織、水利等,均可稱大工業(yè)。西方的工商業(yè)發(fā)展,亦按部就班而來,無不如此。
近代兩方人與東方之印度做生意,專收購胡椒等香料:因西方人每逢冬季有數(shù)月停止畜牧業(yè),須用香料臘肉防腐,使冬天有食物,而印度香料價賤,兩方商人因之而發(fā)大財。
戰(zhàn)國時期,煤鐵、棉花、交通運輸、紡織等均為重要之大工商業(yè)。孟子所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之時,其實尚未具備商業(yè)性,稍后才有商業(yè)。
農田以外的山海林澤,謂之新生產。如林礦生產再加上手工便是。農業(yè)是先加手工;工業(yè)是后加手,如砍大木燒成煤炭。伐木捕魚,收益比種田好。戰(zhàn)國時代才有真正的民間商業(yè)。春秋時并無商人工人,但稱為"工商食于官”。其時的商、工人員是由政府所養(yǎng),是世襲的。其生產品有限,職業(yè)并無自由,均由家族相傳,分為"輪氏"、"車家"、"鮑家”、”皮家"等,至今尚有鹽戶之業(yè)。故古代只有國家養(yǎng)的工商人,只有國際商業(yè)15而無國內工商業(yè)。
今日的共產主義其實是復古,并非打倒古制。因共產黨不讓私人經營,由政府主持交易買賣。
一、戰(zhàn)國時代的商業(yè)大都市
戰(zhàn)國時有商人;春秋時并無商人,當時雖有弦高,不過是國家所派遣,并非貿易,而是送禮。子貢是外交家,被派到各國時帶了黃魚等山東土產到江蘇出售,因此發(fā)財,稱為貨殖,即以物易物而有剩余之得。子貢是走私,由一國至另一國,是國際性的走私。
商人中如陶朱公(范蠡)、白圭、呂不韋等均為大商人。范蠡佐越破吳后,于是改姓名游江湖,到齊國時,改名鴟夷子皮;到陶后,改為朱公,居19年,三致千金。他是在齊、魯?shù)葒鴸|西交通要道地區(qū)經商而發(fā)財。其子孫經營得法,遂成巨富。
魏國的白圭,善觀周遭環(huán)境,能夠適應時勢。曾說:"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因此生財有道。后世經商者皆祖之。
戰(zhàn)同時代亦開始出現(xiàn)商業(yè)大都市。此種大都市與春秋時代的不同,亦與西洋貴族在堡壘中的不同。中國的是城圈,規(guī)模大,內有宗廟社稷。戰(zhàn)國時此種城閣即具有商業(yè)性,如齊同京都臨淄在戰(zhàn)國時即成為大商業(yè)城市。
《史記》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16。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17者。臨淄之途,車毅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抉成幕,揮汗成雨?!弊阋姰敃r人民生活之繁榮。此為井田制度時代所沒有的。
臨淄是舊的都市,邯鄲則為新的都市,后者更為熱鬧繁榮,猶如三四十年代之上海一般;孟嘗君時之薛城亦為一大都市,人口有6萬家,近20萬眾。此時人民一面沖破格子線(疏散),一面卻往大城市跑(集中)。所以蘇秦說:"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回合廬龐之數(shù),曾無所芻牧。"意即所有的土地,都成了商業(yè)區(qū),連放牧牛羊的草地都沒有了。猶如今之江浙地區(qū)一般,于是人口、職業(yè)、制度,都起了變化。故戰(zhàn)國時期成為工商業(yè)最旺盛的時期,但此時亦產生了新的問題。以上便是戰(zhàn)國時代的經濟形態(tài)。
由于戰(zhàn)國時代工商業(yè)之發(fā)達,以前以物易物之商業(yè)交換方式已不足應付,貨幣之使用與流通遂成為戰(zhàn)國之另一新形態(tài)。
根據(jù)《左傳》記載,春秋時代列國之間,或君臣之間互相饋贈、賂遺,甚至贖罪、納歡,都不是用金錢,而是用禮物,包括車、馬、錦、璧鐘、鼎、寶玩以至美女、樂師為止,絕無用黃金貨幣相贈送者。如有的話,要自戰(zhàn)國開始。據(jù)《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惠文王二年才開始發(fā)行錢幣。此時距離春秋末年已有155年。
不過,當時東方的一些國家,如齊國、燕國的刀幣,韓、趙、魏三國的布幣,以及楚國的鬼臉錢己早于秦國在市場上流通矣,直至今日,出土的仍極多。而秦國是繼東方諸國之后發(fā)行錢幣而已。
綜上所言,從春秋到戰(zhàn)國是中國史上變動最激烈之時期,無論政治、社會、經濟、學術,都起了大變化。經濟方面主要的是從貴族御用工商及貴族私有的井田制而轉變?yōu)楹蟠霓r工商兵的自由業(yè),遂使戰(zhàn)國時代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
三、封建崩潰與郡縣興起
封建制度之崩潰,并非單純的打倒就算了。也并非一個力量被打倒,便馬上產生新的力量而是漸進的。這在西方制度亦然。
封建制被破毀的明顯特點便是沖破了格子線。封建時代農民與牧民混合雜居,如今格子線一被沖破,亦即封建制度崩潰之日?!蹲髠鳌ご呵锎笫卤怼返绕幸延杏浭觥?/p>
春秋時代約有150余個諸侯國家,亦即150多個城圈。在城圈之外再筑城,即是沖破格子線?!洞呵铩?40年中,所筑新城49座,其中魯國筑了24城。因《春秋》為魯國歷史,故描寫他國史事者較少。晉國之虎牢在鄭州,地處黃河之南,已證明筑城在格子線之外了。
總之,春秋時筑城甚多,以后日漸擴充建筑在格子線之外。
從春秋到戰(zhàn)國,已有郡與縣18。造在遠處的稱"縣"??h者,懸也,即懸于格子線之外之意。此乃封建崩潰,郡縣興起之情況。
所謂"封建"者,古語有云:"名山大澤不以封。”19證明”封建"是農民的武裝墾殖。到了一地,圈地耕作,其外之地不管,正如香港、澳門之間的一些荒僻小島無人管理一樣。
封建格子線沖破后,人民便跑進名山大川,便有新生產事業(yè)興起。最主要者為鹽、鐵,因鹽、鐵乃家家戶戶必須食及用之物。例如春秋時代,"戰(zhàn)爭"是貴族的專利,諸如戰(zhàn)車、甲胄的制造、戰(zhàn)馬之飼養(yǎng)、戰(zhàn)爭之參與,皆由住在城圈子內的貴族所包辦,平民無權參與。
如《左傳·莊公十四年》記載,是楚國開始用戰(zhàn)車之始。據(jù)《考工記》的記載,有兵車戈交殳戟矛四等。又《吳子圖國篇》所記,當時用的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證明這些甲仗兵器都不在民間。又如《左傳·昭公四年》所記,鄭國作邱賦。成公元年魯國作邱甲。皆是一種額外增賦,用來制造甲仗兵器,但仍然是貴族另聘專匠制造,亦非民間自造。
四、封地與私產的界定
當時的農民除了耕種井地以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山林池澤湖泊,均為貴族采邑,如《周官》記載:當時有看守山澤禁地的"跡人"和"圃人";至于《齊語》中也記載有"山虞"的官,澤有”三衡"的官看守;《晏子春秋》也提到山林中的樹木有"衡鹿"看守,澤湖中的蕉蒲有"舟鮫”看管,藪巾之薪有"虞侯"看守,海里的鹽蜃有"祈望"看守。
因為山澤林藪都是貴族封地的私產,《孟子》中所稱"文王之泊,澤梁無禁";晏嬰所謂"山林阪澤,不專其利",都是一種理論而已。事實上,人民是不準踏入這些山澤禁地的。直到封建制度崩潰以后,農民遂漸漸離開他們的耕地。侵入了山林澤海地區(qū),尋求他們的新生業(yè),貴族已無法阻擋。
《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鄭國子大叔派兵攻擊闖入水澤的萑苻之盜,但攻之無效,仍不能禁,遂只好采取增加一項新的征收稅。本來視農民為盜賊的,現(xiàn)在不得已而加征一項商業(yè)稅一類的名目,其實就是"征誅”。古人所以看不起工商業(yè)者,便是一開始視經營工商業(yè)者為奸利之人,其因在此。直至今日,這種傳統(tǒng)的老觀念,在有些人的腦中,仍或難免。
從此,不少農民離開他們的耕地,去從事各種不同的新興事業(yè)。因此民間工業(yè)大為進步,無形中也促進了自由商業(yè)的興起。于是人民可以開礦采鐵,自鑄兵器,甚至鑄錢;捕魚、煮鹽、燒炭、伐木等種種新生產事業(yè),皆由農民侵入禁地后應運而生。
五、經濟興旺靠水利陸路
踏人戰(zhàn)國時期,開始有大規(guī)模的水利河渠興修。此時期已是稻麥生產重于黍稷生產,已進入稻麥時期了。為了生產稻麥,所以要大興水利,可見稻麥已日漸重要。
在歷史上,西門豹、白圭、李冰等可說是游民,但李冰在成都灌縣督導興建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后來當?shù)厝嗣窠?二王廟"以紀念李冰父子功績。上述諸人對水利建設都立了功。又如鄭國渠,是韓國建議秦國建造。于是"沃野千里,號為陸海",秦國因而大富。
《周禮》溝洫制中說,井田制是具備大規(guī)模水利的一種制度,此說不可信。但當時已有相當?shù)乃d修,則為事實。
《周禮》又載曰:"遂上有徑,溝上有畛,洫上有涂。澮上有道,川上有路。"
"遂"為2尺寬,其人行道曰”徑”;”溝”為4尺寬;”洫”為8尺寬;”澮”為16尺寬;一”川”為一萬家地,為900萬畝,其大水田曰”川”?!睆健鄙峡膳芘qR;”畛”上可通行大車;”涂”上可跑乘車20;”道”是雙道,同時可并行通過兩乘車;"路"大約2丈寬,可同時并行通過三乘車21。
以上為《周禮》書中之講法,可見當時水利興修與陸路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吨芏Y》出書于戰(zhàn)國末年晚周時代,其時已有大批農田出現(xiàn),先沖破了格子線。山川也開發(fā)了。種植稻麥需要較多水利興修。
接著,可稱為第三農業(yè)經濟的桑麻事業(yè)興起了。桑麻生產事業(yè)最乒盛的要推當時的齊國。齊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即當時全中國所穿戴的衣、帽、帶、鞋均是齊國產品。古代"抱布貿絲"是一個商業(yè)行為。當時齊、魯?shù)貐^(qū),千里之地,極目遠望,遍植桑麻,其絲麻織物,足供全國人穿用。人吃米麥有所限量,但衣著卻可奢侈些,衣服可多做幾套。此為孟子時期所無;這是孟子以后的事了。
新生產事業(yè),諸如煮鹽、采鐵、紡織、水利、捕魚、鑄錢、伐木等,在《左傳》中是沒有的,乃是封建制度被打破后的新生產、新經濟。
?“國際”指侯國與侯國之間。
?七萬戶約有二十余萬人口。
?即指音樂、運動等項之表演。
?秦始皇以前是郡小縣大,秦始皇時是郡大縣小。
?泰山、太湖等不能封給國家。
?古代乘車乃用四匹馬拉。
?秦始皇時筑馳道、驛路亦有2丈寬。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